讀古今文學網 > 曉松奇談·人文卷 > 四 禪讓 3.純種漢人去哪兒了 >

四 禪讓 3.純種漢人去哪兒了

一聽到華夏第二帝國的組成,很多民族主義者肯定要氣得直跳腳,他們會說,你怎麼能管五胡亂華叫作華夏第二帝國?

不要著急,且待我慢慢解釋。如果五胡亂華不叫作華夏,那麼真正的華夏,在陳滅亡之後就徹底滅絕了。有些民族主義者現在經常說什麼「崖山之後無中國」「明亡之後無華夏」,這些我都不同意,如果按照他們的觀點來看,南朝之後就沒有中國了,因為隋唐都至少流淌著一半少數民族的血液。

所以,我說大家都是華夏民族,而且不論是五胡還是其他的少數民族,其實都是居住在中原地區的少數民族。中國歷史上的人口經歷過無數次的大洗劫,其中最狠的一次就是三國時代。大家想一想,當時蜀亡時還剩90多萬人,吳亡時還剩200多萬人,魏國平蜀時還剩下400多萬人,根據錢穆先生的考證,全國加起來也就剩下七八百萬人口,今天的歷史學家認為可能沒有那麼少,但最多也就剩下2000多萬人,那也沒有漢末人口的一半多了。而且我本人還是認為錢穆先生考證的數據更為準確,因為我看《出師表》的時候能明顯感覺到,蜀國的人口絕對不會超過100萬,不然諸葛亮不會說,咱們今天不打的話,明天連兵都要沒有了。所以在三國時代,由於人口大量減少,大片的土地無人耕種,只能引入少數民族,尤其是北方的少數民族,曹操親自從關西遷來少數民族,羌族從西部遷來,匈奴族從北部遷來,鮮卑族從東北部遷來。

說到底,少數民族的大批遷來,都是咱們漢人自己的政策,因為我們這兒的人差不多都被自己殺光了,最後不得不把人家胡人引到中原來,讓胡人種地、交稅。當然所有的政策,還是會把胡人和漢人分開對待,比元朝時期蒙古人歧視漢人有過之而無不及。當時在中原地區,漢人對被引來的少數民族實行了殘酷的統治,不把少數民族當人,而是當奴隸。所以最後匈奴和鮮卑起義的時候,理由就是漢人奴役我們,不把我們當人,我們走投無路,只能揭竿而起。

而且漢人內部腐敗,戰鬥力也和少數民族沒法比,所以五胡亂華的時候,大多數的少數民族都來自關中地區。起義之後,建立了大量的政權,其實這也算好事,因為把士族豪門都轟到南方去了,留在北方的士族都是二等士族。為什麼?因為他們沒有錢和實力渡江,就像國民黨跑到台灣去一樣。所以,這些留在北方的二、三等士族,沒有一等豪門那麼不可一世。再說,少數民族建立了政權,也不是想讓這個國家變得更加落後的,人家也想學習中原漢人的先進文明,所以就出現了北魏的孝文帝改革。

北魏是空前強大的,是第一個統一了北方的北朝的大朝代。北魏的孝文帝願意改革,鮮卑的姓都改了,從拓跋改成元,獨孤改成劉,所以現在姓劉的人,很可能不是真正的漢人,而很可能是姓獨孤,姓元的也有可能是最初姓拓跋的鮮卑人,比如元化、元彪等,各種古怪的少數民族姓氏,都積極地向漢族靠攏,取漢制,向漢族學習。幸虧那些一等的豪門大族都逃走了,所以沒人教這些少數民族學莊老玄學,並且那些一等豪門大族,逃到了南方還是在相互較量、爭鬥,欺負南方人。留下的二、三流氏族都奉周禮,奉儒學為正統學派,而且他們彼此之間也非常團結,並帶領北方人民一起,好好地跟少數民族共處下去,既然咱們打不過少數民族,那就好好地同化他們,用周禮幫少數民族編製。其實周禮並不是周公寫的,而是春秋時期的一個妄人寫的,其實也不能稱之為妄人,就是一個名不見經傳的小人物,但是他冒充周公的名義,寫下了《周禮》,這件事如今已經被確鑿地考據了,《周禮》肯定不是周公寫的。但《周禮》中確實記錄了很多周朝的東西,比如井田制,北朝覺得井田制不錯,咱們就學習這個吧。

根據現在的歷史學家考證,井田制只是一種理想,我本人對此也不太相信,因為中國有這麼多的丘陵地帶,要整齊地劃分成九塊田,大家各自種1/9的公田,這個可操作性並不是很強。其實井田制最大的用意應該是「十稅一」,因為九塊田里有一塊是用來收稅的公田,1/9就跟「十稅一」差不多。

總之,因為採用了井田制,北朝風氣一新。當然還有另外一個重要的原因,那就是老百姓都被殺得差不多了,大豪門士族也都逃跑了,人少地多,很容易實行均田,南朝十稅六,北朝十稅一,北朝人民的負擔大大減輕,甚至有些時候達到了十五稅一,人民已經感覺非常幸福了,府兵制也一下子把農民解放了。

均田制、府兵制,後來整個華夏民族賴以生存的最重要的新鮮血液,都是從北朝延續下去的。所以,如果民族主義者堅持說北朝是少數民族建立的政權,不能算作華夏民族的話,那華夏民族到此為止也就沒什麼討論的必要了。

總之,北朝率先實行改革,國富民強。當然北朝和南朝一樣,都無比信奉佛教,但是北朝比南朝富有,很多寺廟都是用木頭建造的,而北朝建造的寺廟的文物,到今天都是華夏文明的瑰寶。我在洛杉磯的一個朋友家裡有好幾個北齊時期的佛頭,雕刻和做工精美,那都是價值連城的國寶。今天中國那些享譽世界的佛教石窟,其實都是南北朝時期建造的,比如雲岡石窟、龍門石窟,還有世界上最大的文化遺產之一——敦煌莫高窟。敦煌莫高窟建造了很多年,始建於東晉。而且敦煌這個地方很令人扼腕歎息。在後來的各種戰亂中,這個地方被埋沒了,根本沒有人知道那是一個有著無數建築奇跡的地方,因為西北人就在土裡挖窟窿建房子,戰爭中那些窟窿很容易就被封住了。一直到清末,輝煌的敦煌才被一名道士發現。但那道士完全不知道這些佛像的意義,他就覺得這個地方風水不錯,於是就在那兒建了一座道觀,修建道觀的過程中,毀了不少珍貴的文物。而且修道觀還需要錢,敦煌石窟裡存放了數十萬種的古書、古畫,本來都保存得極為完好,結果道士把這些東西都賣給了附近的村民,讓他們燒了之後用灰泡水喝,用來包治百病,大量價值連城的稀世珍寶,就這麼被燒燬了。幸虧後來來了英國人、法國人、俄國人、瑞典人(大家不要說我是賣國賊),他們以特別便宜的價格,按斤稱地從道士手裡買下來用車子來裝的文物,帶回了他們的國家。法國人拿走了大量的經書,後來他們在天津港裝船的時候,順路跑到北京去,找了幾個國學大師,讓他們給翻譯一下這些經書到底寫了什麼,結果京城的這些國學大師全都傻了,這才知道西北的土地上有那麼一堆洞窟,裡面藏著稀世國寶。大師們趕緊向政府申請保護。最可氣的是,在政府的保護令正式頒布之前,這個道士又轉移了大量的文物,拿去變賣。後來俄國人來了,又弄走了幾萬個殘片。如今,這些東西分別保存在大英博物館、法國和俄國的博物館裡,雖然外國人把我們的東西拿走了很可惡,但總比我們自己的愚昧道士拿來燒了泡水喝強,總算是替我們保存了部分歷史。

總之,北朝留下了大量燦爛的文化。但少數民族建立的帝國也有一些不仁不德的傳統,北魏最強盛的時候,做了一些和奧斯曼土耳其有些像的事情,就是只要立儲,立刻就把儲君的母親殺掉,因為害怕太后把持朝政或篡權。奧斯曼土耳其是蘇丹一繼位,立刻就把兄弟殺掉,害怕他們篡位。這就保證最有能力的兒子才能繼位。後來奧斯曼土耳其的一位蘇丹心太軟,沒有殺兄弟,而是把他們關起來。之後便形成了慣例。這些被長年囚禁的皇子一個比一個軟弱,有些後來繼承皇位,導致了奧斯曼帝國走向衰落。

慕容鮮卑建立了幾個國家,拓跋鮮卑建立了北魏,還有鮮卑的部落,它們都有立儲殺母的傳統。後來北魏遷都到洛陽,接受了漢化改學儒家思想之後,大家覺得這個傳統有點不太好,每次都把太子的母親殺了,似乎不夠仁孝,於是就放過了一位太子的母親,結果導致北魏後來的外戚專權,分崩離析成東魏和西魏。東魏歸了我們老高家的高歡。這應該是我們老高家第一次站上歷史舞台。高歡扶持了一個傀儡皇帝孝靜帝,建立了東魏,定都鄴城,然後就開始搞禪讓的那一套,讓皇帝封自己為公為王。

高歡開啟了華夏第二帝國的第一次禪讓,但他沒當上皇帝就死了。高歡死後,高洋繼位,建立北齊,追封高歡為神武帝。北齊建立隔年,高洋以毒酒毒死了東魏的孝靜皇帝。西魏那邊的皇帝跑到了長安,投奔了宇文家族,宇文家族也照搬禪讓的那一套流程,建立了北周,後來北周滅了北齊,又禪讓給了隋,隋又禪讓給了唐。以上這些朝代都是正兒八經地走了禪讓的流程,唐朝到了最後又禪讓給了朱溫。朱溫早年曾參加過黃巢起義,後來脫離了黃巢的大齊政權歸了唐,自己又改名叫朱全忠,最後從唐哀帝手中奪取皇位,建都開封,建立了大梁,是為梁太祖。至此進入了五代的後梁、後唐、後晉、後漢、後周,唐朝禪讓給了後梁,後晉、後漢、後周分別只是一段小插曲,加起來才十幾年,最後後漢禪讓給了後周。後周通過陳橋兵變,禪讓給了宋。總之,從北朝開始,一直延續到宋被蒙古滅亡,從法理上來看,這期間的朝代都是靠禪讓傳承下來的。雖然中途因為戰亂,國璽被弄丟了,但我認為國璽其實在北朝時代就已經丟了,雖然這個東西目前無法考證,但至少有書寫著法理的文件,一代代地傳了下來。這個延續了好幾百年的帝國,我們就管它叫華夏第二帝國。

有關魏晉南北朝的事情就講到這裡。

關於華夏第一帝國和華夏第二帝國的劃分,其實只是我個人的淺見,在許多前輩大師的面前,我只是班門弄斧地將我們的歷史,跟西方的帝國進行對比,因為西方的大帝國也是由很多的姓和很多朝組成的。我覺得從禪讓的法理角度,可以這麼劃分。

如果大家想瞭解更多有關魏晉南北朝的有趣故事,有兩位前輩大師的著作可供大家參考,一位是魏晉南北朝的大專家——陳寅恪大師,另一位是錢穆大師,他也有很多關於魏晉南北朝的精彩論述。不過,雖然錢穆大師是我的大偶像,但因為他沒有留過學,所以他對於西方的歷史和歌頌西方歷史,以及拿西方歷史跟東方歷史做對比這些事情比較牴觸,大家看的時候要注意一下這方面的問題。

下面跟大家講幾個和禪讓有關的好玩的小故事。

我們已經講過,幾乎所有通過禪讓得到皇位的人,都有一個第一必備條件,那就是要先把自己的女兒嫁給前朝的皇帝,嫁不了女兒就嫁妹妹,還有嫁姑姑和姨媽的,反正除了沒有把自己的媽媽嫁出去的,其他的女性親戚都可以嫁給前朝皇帝。總之,要跟前朝皇帝攀上姻親。

北朝出了一個特別厲害的人物,中國歷史上都沒有跟他一樣的人,這位兄台叫獨孤信,他把自己的三個女兒都嫁給了皇帝。當然,曹操也曾經把自己的三個女兒都嫁給了漢獻帝,但三個女兒只有一個能當皇后,剩下的兩個是當皇妃。但獨孤信的三個女兒,分別當上了三朝的皇后或皇太后。這位獨孤信所在的獨孤家族,是沒有來得及改姓劉的,姓劉的獨孤家族是跟著拓跋氏到了洛陽的那一支,而獨孤信這一支是留在塞北堅守的軍事貴族,號稱西魏的八柱國之一。柱國的等級在丞相之上,都是邊鎮大將、藩鎮大將。

獨孤信手中有一個國寶,一直傳到了今天,是一枚煤精印,目前是陝西曆史博物館最重要的鎮館之寶之一。這塊煤精印是一個多面體,一共有26個面,其中有14個面是正方形,大小不一,這些印面上的印文說明獨孤信有多個官職。因為獨孤信有三個女兒都當了皇后和皇太后,自己本身也是八柱國之一,所以他的官職特別多,又是大司馬,又是刺史……出門的時候隨身掛一大串官印,那肯定挺沉的,而且也有點不低調,所以他就用一塊煤精做了一個印,當他想用大司馬的官職時,就用大司馬那一面的印,當用刺史的身份給皇帝上表的時候,就蓋刺史這一面的印。

獨孤信的三個女兒分別嫁給了誰呢?北周明帝、隋朝的開國皇帝隋文帝,以及唐朝的開國皇帝李淵他爸爸,前兩個女兒當上了皇后,最後一個成了皇太后。隋唐時期的皇后都特別有名,比如獨孤皇后、長孫皇后,光聽名字就知道她們都來自少數民族,所以說,隋唐後代的皇帝,能有幾分漢族的血統?獨孤信的三個女兒,導致整個周隋唐之間的禪讓,全都是姻親之間的禪讓,還導致了一個極為有趣也極為複雜的問題,那就是大家相互之間該怎麼稱呼。北周靜帝要禪讓給隋文帝的時候,一開始隋文帝不同意,因為他覺得自己還沒到能當皇帝的地步。結果北周的皇家內部出了叛徒,內臣說,楊堅你要是不來接受皇位,那我們就自己幹了。楊堅只好趕緊跑過來,跟北周靜帝走那一套的禪讓流程,先封為隨國公,然後通過禪讓成為隋文帝。那麼隋文帝和李淵又是什麼關係呢?李淵和隋煬帝楊廣是表兄弟,因為李淵的媽媽和楊廣的媽媽是親姐妹,也就是獨孤信的兩個女兒。

李淵和楊廣首先是表兄弟,後來李淵又把外甥女嫁給了楊廣,而楊堅跟北周明帝是連襟,最後楊堅又從自己的外孫子手裡禪讓來了隋朝。禪讓給楊堅的雖然不是他女兒親生的,但也算是他的外孫,因為他女兒畢竟是正牌皇后。總之,這輩分是非常混亂的,但是沒關係,大家為了得到和鞏固權力,親戚關係越複雜越好。而且以上這些還不是最亂的,最亂的是隋朝的隋煬帝跟李淵之間。《隋唐演義》裡面把隋煬帝楊廣罵得一塌糊塗,其實他執政前期還是可以的,到了後期才開始變得暴虐起來。隋煬帝和李淵是什麼關係呢?李淵把自己的外甥女嫁給了楊廣,楊廣的女兒和兩個侄女全都嫁給了李世民。李淵最後從楊廣的孫子手裡禪讓來了唐朝。那麼,楊廣的孫子隋恭帝應該管李淵叫什麼?這是一道錯綜複雜的題。

李世民的老婆是非常多的,但都不是正牌的皇后,李世民的正牌皇后是名垂青史的賢後——長孫皇后。說到長孫皇后,一些大漢沙文主義者估計要生氣了,因為她不是漢人。但少數民族的皇后也可以賢良淑德嘛,胡人也可以賢良淑德嘛,而且漢人也出過不少壞皇后,比如呂後、武後。而少數民族出身的獨孤皇后和長孫皇后,都是中國歷史上有名的賢後。獨孤皇后輔佐隋文帝楊堅,創下了當時世界上最盛大的朝代——隋朝。隋朝之盛大,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而且孤獨皇后各方面都非常優秀,勤勞,樸素,彙集了中國少數民族的各種優點於一身,但她也有一個少數民族的姑娘常見的缺點,就是愛吃醋。漢人姑娘從小都受到三從四德的教育,而少數民族的姑娘不喜歡這個,她們不喜歡自己的丈夫納妾,實在想納妾也可以,你不能太寵幸妾。有一次楊堅背著獨孤皇后偷偷寵幸了一個宮女,被獨孤皇后發現了,她第二天就把那個宮女殺了。楊堅氣得騎上馬就衝出皇宮,口中高喊,我貴為皇帝,怎麼過著這樣的生活?群臣急得不行,到處尋找皇帝,最後在城外20多里地的地方找到了隋文帝,他躲在一塊破石頭後面哭呢。

吃醋歸吃醋,隋文帝跟獨孤皇后的感情還是非常好的,獨孤皇后死後,隋文帝為她辦了隆重的葬禮,還痛哭了好多天。但接下來皇帝就像脫韁的野馬一樣,開始胡鬧了,比如把陳朝的宣華夫人和容華夫人都納到自己身邊當寵妃,寵幸至極。

獨孤皇后這輩子雖然賢良,但還是做了一件壞事,那就是慫恿隋文帝廢了太子楊勇,立了楊廣為儲君。楊廣這個人非常擅長表演,他跟蕭皇后兩個人,到處表演夫妻恩愛、舉案齊眉,堪稱神仙眷侶。有人巴結楊廣,送給他一個小妾,楊廣立刻就給打出門去。楊廣的這一套表演剛好中了愛吃醋的獨孤皇后的下懷,她天天在隋文帝耳邊說楊廣的好話,說太子楊勇的壞話。再加上楊廣自己也培植了大量的羽翼,不停地到處說楊廣的好話,最終讓楊堅下決心廢了太子楊勇,楊勇最後的下場很慘,爬到東宮的樹上,衝著皇宮喊冤。結果,楊廣一被立為太子,立刻露出了殘暴的本性。有關隋文帝楊堅的死因,到現在都是一個謎。當時,隋文帝生病,楊廣來看望父親,結果出門的時候碰見了宣華夫人。宣華夫人是南朝的絕世美人,楊家雖然是漢人,但楊廣已經是少數民族的獨孤氏生的了,有一半的鮮卑血統,一看到宣華夫人這樣的美女,立刻把持不住了,當即就把宣華夫人抱住了,宣華夫人拚死掙脫,馬上跑到楊堅面前告狀。楊堅一怒之下要廢太子,但是已經沒有用了,楊廣已經掌控了整座皇宮,當天晚上楊堅就死了,死前高呼「獨孤誤我」。

說起來,宣華夫人和容華夫人這兩位美女也挺有意思,本是陳朝人,陳朝被滅後來到隋朝後宮,並在獨孤皇后死後得寵,最後又成了隋煬帝的妃子。禪讓制就有這麼一個好處,不光是政權,前朝的所有東西基本上都能一起交接給下一朝,基本上就相當於現在的MBO。MBO是什麼意思?做IT行業的人肯定十分瞭解,它的意思是「管理層收購」,CEO已經掌握了大量的公司高管和公司的股東資源等,最後CEO說,我們就換一個董事長,由我來當董事長,頂多再換一個CEO,其餘的一切都保持原狀。禪讓制下的國家也是一樣,除了皇帝之外,文武百官基本上都能留任,地方官更不用變動,前朝皇帝只要把玉璽交接給下一任皇帝就可以了。這和革命奪取政權截然不同,通過革命的方式上台的皇帝,他手下還跟著一大堆的泥腿子,這些泥腿子一路上幫著他打天下,如今不僅皇帝要換,文武百官也全都得換,因為這些泥腿子都要分封受爵。所以革命上台必然會導致流血、犧牲和動盪,接下來新王朝的社會也未必比之前的更加穩定。

當然了,禪讓制也會殺一些人,比如殺過前朝的皇帝,再殺幾個忠於前朝皇帝的人。但在華夏第二帝國的禪讓歷史上,也出現過一位無比神奇的人,這位兄檯曆經了五朝八姓十帝,長期位居宰相或三公的高位,他叫馮道。以儒家的觀點來看,這個人自然是要挨罵的,因為他不忠君。但是馮道本人不這麼認為,在他看來,他就是繼續當高級公務員而已,朝代替換得如此頻繁,也不是他能左右的,更不是他策劃的。而且他對人民也還是不錯的,一有機會就跟皇帝說,不要濫殺無辜,要讓老百姓多擁有一點土地,少收點稅,不管跟哪個皇帝他都這麼建議。在唐和宋之間的五代十國,50多年的歷史,其中有30多年都是由馮道來當宰相或者大司馬,他先後經歷後梁、後唐、後晉、後漢、後周,中間還伺候過耶律德光,因為晉是被契丹給滅掉,契丹滅了晉之後,管理了一陣子又跑了,所以他就當了耶律德光的太傅,也跑到契丹去了。按今天的觀點來看,馮道本身其實算是個好人。總之,大部分的禪讓,比如隋從北周禪讓,基本都繼承了北周的各種東西,大臣、柱國等全部留用。李淵就來自北周,他的爺爺就是北周的大柱國——李虎。所以唐朝文人寫文章比較倒霉,不能寫「虎」這個字,要寫成「獸」,「騎虎難下」要寫成「騎獸難下」。

《隋唐演義》裡寫到李世民接收了大量的隋朝重臣。總之,禪讓制最大的好處就是不用流血和犧牲,大家就能把事情搞定。包括我們中華民國的成立也是如此,在整個世界近代革命史上,中華民國是最和平的一次新朝代建立,因為我們自古以來就有這個禪讓的先例。其他國家都付出了很大的代價,法國殺皇帝,俄國殺皇帝,墨西哥殺皇帝,大家都得把前朝的皇帝殺了才能解決問題,因為其他國家沒有禪讓的傳統。所以中華民國建立之前,大家翻翻歷史,發現根本不用流血和犧牲,於是前線47名將領一起發通電,懇請清帝退位禪讓。清帝連退位詔書都不用特意去寫,因為歷朝歷代的禪讓詔書內容都差不多,無非就是聽天命、以社稷重等,只不過清帝的詔書裡還多了一條,說自己把權力還給人民,而不是把權力給了某個特定的人。除此之外,完全是照著魏晉時期最好的禪讓流程,建立了中華民國。清帝退位後,還可以自稱皇帝,依然住在紫禁城裡,繼續行他的皇帝大禮,繼續行他的祭祀大禮,中華民國政府還每年給這位末代皇帝溥儀400萬兩銀子,供他花銷,各種規矩完全遵循古禮。

後來在台灣,蔣介石死後,蔣經國其實也走了一遍「禪讓」的流程,蔣經國不直接繼位,而是推托一番,讓嚴家淦上任,嚴家淦當然很清楚自己要扮演的角色,所以他把蔣介石沒完成的任期做完,馬上「禪讓」給蔣經國。當然也可以說蔣經國是國民黨「中常會」選出來的,但當時的「中常會」和現在還不一樣,那時候國民黨「中常會」的十幾個人只是說,我們覺得蔣經國更有能力,嚴家淦你就禪讓給他吧,這其實就跟所謂的群臣上書、40萬人聯名上書、眾將通電是一個意思。我最近看一本黨的刊物,上面也在討論禪讓制的問題,它是通過正面的方式去探討禪讓制是不是中華民族有別於西方民主制度的一個屬於我們自己的民主和平移交權力的制度。但我認為,在中國歷史上,真正自願與和平禪讓的人,只有戰國時期的燕王噲,除此之外,沒有一個人是自願禪讓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