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曉松奇談·人文卷 > 四 禪讓 1.禪讓的全套「禮節」 >

四 禪讓 1.禪讓的全套「禮節」

漢文化裡有一些十分獨特的東西,我認為其中最獨特的,應該就是「禪讓」,你可以稱它為政治制度,也可以把它當作政治謀略。

拉丁文我不知道,但英文裡肯定沒有「禪讓」這個詞,除了羅馬時期有過一兩次類似的事情,整個西方世界裡好像都沒有禪讓這個傳統,英語中與其最接近的詞應該是「abdicate」,翻譯成中文是「退位」的意思。

「退位」跟「禪讓」還是有很大的區別的,比如英王娶了一個寡婦,大家不讓他當英王了,他退位了,但是王位傳給他的弟弟了,所以大英帝國是這樣延續的,國王退位了,王位傳給侄子、外甥等,雖然都是皇家的親戚,但姓氏不一定是相同的。

經常有人想把西方和中國的歷史放在一起,對比著來聊一聊,為什麼西方的一個帝國能持續那麼長的時間?比如羅馬帝國、大英帝國、哈布斯堡王朝等,中國的王朝就更替得這麼頻繁呢?我們頻繁地改朝換代,幾千年裡換了十幾個朝代。不過,西方的「帝國」和我們的「朝代」,其實也有很大的差異。馬克思的觀點是最簡單的,就是全人類都是一樣的,都是從奴隸社會過渡到封建社會、資本主義社會、社會主義社會,最後到共產主義社會。事實上好像沒那麼簡單。錢穆先生說過,我們中國的封建社會一直到清朝才結束,但大量的歷史學家都不同意,認為我們從科舉制度誕生開始,就不應該算是封建社會了。

那到底應該怎麼來對比呢?今天我來提一個自己的小小觀點,那就是從法理上來對比。

西方的所謂「帝國」,整個帝國持續期間,也有弒君的、搞政變的、把女王囚禁到倫敦塔裡的,羅馬甚至把愷撒殺了,可是愷撒死了,羅馬還是羅馬,只是統治者改成了別人,改成屋大維。之後的羅馬帝國有十幾個姓氏的皇帝,按照這個角度來看,那其實就算是有很多個王朝了。可這些王朝都統稱為「羅馬帝國」。

大英帝國的國王在最近的一百年裡,也改過兩回姓,一會兒姓了德國姓,一會兒又姓了英國姓。現在叫溫莎,但馬上又要改了,因為這位女王的老公帶進來一個姓——蒙巴頓。從溫莎王朝變成了蒙巴頓-溫莎王朝,你能說大英帝國就不是大英帝國了嗎?當然不能,因為它是法理上傳承下來的。

西方有這麼幾個法理:一個是上帝的法理,不管我怎麼篡位,我是弒君也好,我是政變也好,就算我被囚禁了,只要最後教皇來在我頭上戴上一頂皇冠,那就是毫無爭議的王者,因為這是上帝給你的皇冠,是上帝給你的權杖。比如拿破侖時代,拿破侖最後都已經不太尊重教皇了,當教皇往他頭上戴皇冠的時候,拿破侖直接搶過來就自己戴上了,但他還是得舉辦加冕儀式,因為這是法理。一個是選舉,西方的選舉其實充滿了各種權謀,幾個大公國加上幾個大主教,一起來選神聖羅馬帝國的皇帝,但這也符合法理。

而中國始終沒有西方這樣的法理,沒有玉皇大帝來派一個人給你加冕,或者是道觀裡出來一個老道士給你戴頂皇冠,釋迦牟尼也沒法派一個人來給你把權杖。但是中國人自己想出了一個屬於自己的「法理」——你讓位給我。玉璽還是那方玉璽,樂舞還是那些樂舞,儀仗也還是那些儀仗,一切都不變,只要安排一個神聖的地方,通過祭天的方式,說你把王位讓給我了,那我就在法理上繼承了王位,這就是「禪讓」,比起西方的法理,禪讓制度更符合中國的情況。

第一,中國是一個非常廣闊的國度。在中國這麼大的土地上,你想要做什麼大事,別說老百姓不認可你,他們都不一定認得你。歐洲的情況就簡單得多,歐洲有那麼多的小國,這個國家的公爵,那個國家的伯爵,大家相互之間都認識,我跟著你一起打,你贏了,我們大家都擁護你。但中國太大了,就算你在北邊打到了長安,登上王座登基了,往南幾千公里之外,一切都沒什麼改變,對於南方人民來說,就是突然來了一個新縣官,說北方改朝換代了,皇帝易主了,但以後我們還得照常交稅,只是繳納的多少有了一些變化。所以老百姓肯定要問了,新皇帝是哪位啊?他是什麼來歷啊?憑什麼當上皇帝了?

第二,中國的廣大老百姓普遍都沒有讀過書。你想通過咬文嚼字的法理來上位,比如你說自己是依據《易經》的理論來得到王位的,老百姓根本聽不懂那是什麼意思。其實中國曾經試圖用《易經》來建立一個合法性的體系,但這就像是你發明了一個軟件,等你想去給人家安裝的時候,發現根本安裝不上,因為系統不兼容,發明軟件的人,沒有考慮到老百姓的電腦配置沒那麼高。

禪讓制恰好解決了這兩個問題,老百姓能理解這個制度,也認同這個制度。前朝皇帝老百姓肯定都認得了,他開個大壇祭天,公開宣佈我把王位讓給某某某了,從此以後這個國家就由某某某來管理了。這個意思非常簡單明瞭,從嶺南到漠北的老百姓都能理解。然後再把儀式搞得複雜一點,就跟宗教一樣,因為越是宗教化和複雜化的儀式,老百姓就越覺得它很神聖。所以禪讓制有兩個最主要的特點,第一是規則簡單,第二是程序複雜。

建立起了禪讓制的法理之後,也就可以說,我們中國也不再是一個又一個的朝代了,而是由很多個朝代共同形成一個帝國,因為我們有法理傳承,是合法地繼承下來的。最終,根據禪讓的法理,中國也可以算是形成了幾個大帝國。

中國的第一個大帝國,也可以叫作「華夏第一帝國」,是從漢朝開始的。因為漢朝並沒有得到秦朝的禪讓,秦朝也沒有得到周的禪讓,周是被滅亡的。秦統一了六國沒十幾年,秦朝就被大家滅了,然後公推劉邦為王,建立了漢朝。所以說,漢朝是靠革命的方式建立的。中國歷史如果要按法理來算,實際上建立一個王朝或者帝國,只有兩種方式,一種叫禪讓,另一種就是革命。漢朝是靠革了秦朝的命建立起來的,秦朝的建立則是革了周朝的命。

從漢朝往下,一直到南北朝的南朝陳朝結束,加起來有將近800年的時間,按照法理來說,這應該就是一個帝國。因為漢朝的漢獻帝是禪讓給了魏的曹丕,之後魏又禪讓給了晉,晉最後到了東晉南渡的時候,又禪讓給了宋,宋禪讓給了齊,齊禪讓給了梁,梁禪讓給了陳,這些都是有嚴格的法律程序的,都有登壇祭天的儀式,有各種各樣的繁文縟節,有詔、表等文書。按照今天的法理來看,這個帝國始終沒有改變,只是國王的姓氏變了而已,就像羅馬帝國變過十幾個姓,大英帝國變過更多。變沒變過姓不要緊,總之從法理上來講,從漢朝一直到南朝陳朝的800年,就是我們的「華夏第一帝國」,是一個完全以法理傳承下來的長達800年的大帝國。

最後這個大帝國被隋所滅,徹底結束。

然後是「華夏第二帝國」,從北朝的北魏開始,一直延續到宋朝滅亡。北魏統一了北方之後,北魏禪讓給了北周,北周禪讓給了隋,隋禪讓給了唐,唐禪讓給了五代的後梁,梁、唐、晉、漢、周,漢禪讓給了周,這是另外一個周,叫後周,北朝前面的周叫北周。為什麼取一樣的名字?因為大家為了證明自己合法合理,都要試圖仿古。最後後周又禪讓給了宋,宋最終被蒙古人的元朝消滅。

華夏第一帝國和華夏第二帝國,都是靠禪讓制傳承的,是我們中國自己發明的最獨特的政治制度。這兩個帝國時期,其實中國人並沒有「中華」這兩個字的概念,這兩個字形成得比較晚。所謂的「中華民族」,實際上是梁啟超發明的。中國自古以來是沒有「中華民族」的概念的,中國的古代只有「帝國」的概念,有「皇帝」的概念,有「忠君」的概念。而且從第一和第二兩個帝國之後,禪讓制也就沒有了,元、明、清實際上都跟禪讓沒有關係,它們都是靠革命或是異族和漢人之間此消彼長的方式建立的,民國時期稍微禪讓了一下,從此以後就沒有了。

在這個主題裡,我先交代一下禪讓制的基本脈絡,然後談一談禪讓這個遊戲具體怎麼玩。

首先,中國自古以來,永遠都是三皇五帝最強最牛,一切都要向先賢學習。最早的禪讓是從傳說中的堯舜禹開始的,三皇五帝有沒有禪讓過,別說我們不知道,孔子和孟子也不知道,孔孟根本不知道我們的祖宗叫黃帝和炎帝,這都是後來的人發明的。大家看史書的時候會發現,春秋時期,人們只知道堯舜禹,並不知道堯舜禹之前還有什麼人,後來漢朝製作了一個「家譜」,記錄了黃帝的孫子是怎麼傳承的,堯帝的孫子又是怎麼繼位的,等等,總之都是完全沒有歷史考證的,所謂的「炎黃子孫」,其實就是漢朝人發明的。

我們有歷史資料可考的歷史中,最早的禪讓就是從堯舜禹開始的,大家對這段歷史都耳熟能詳,堯如何偉大,禪讓給了舜,舜又讓賢給了禹。實際上很早以前人們就知道根本不是這麼一回事,司馬遷就懷疑過這事,到了唐朝的時候,基本上所有人知道事情的真相了。

其實,堯還是想傳給自己的兒子的,但是他的女婿舜察覺到了他的意圖,所以舜把堯關起來了。唐朝的大詩人李白在一首著名的詩中寫道「堯幽囚,舜野死」,寫的就是這段故事。堯把自己的兩個女兒——娥皇和女英都嫁給了舜,結果舜最後把堯囚禁起來,假裝自己被禪讓了,並且說這都是因為我的德行好。後來大禹治水有了功,大家都誇獎大禹,禹的呼聲日漸高漲,舜其實也不是真心想要禪讓給禹,禹也不囉唆,直接把舜流放了。大家都聽說過「湘妃竹」和「瀟湘淚」的故事,在堯舜禹和夏商周時代,湘江還是一片荒蠻之地呢,甚至都到了東周和春秋時期,那裡也只是楚國很南的邊境。舜沒事跑到湘江去幹嗎?當然是被禹流放了,所以舜死後,他的兩個老婆,也就是堯的兩個女兒都在湘江殉了情,這才有了「湘妃竹」的故事,因為竹子上的斑點就像眼淚。

只是因為春秋時期的人們還不知道這些事,所以大家口耳相傳說,堯舜禹的品格多高尚,讓有德行的人繼位。其實我猜孔子可能也懷疑了,但是他必須要堅持說堯舜禹品格高尚,因為春秋時期就出現過36次弒君,也就是自己的公國、侯國的大臣等,把自己的君主殺了,所有的有識之士都覺得不能再這樣下去了,咱們得有禮,有德,有仁。所以,人們開始拚命地宣揚,我們不能再弒君了,我們要像堯舜禹一樣禪讓,所以春秋時曾經試過一次禪讓。

應該這麼說,禪讓這個制度從誕生開始,在長達數千年的歷史長河中,真正心甘情願禪讓的人,大概不會超過一兩回。其他少數民族不算,在我們中原地區,自願行使禪讓制的人,就是燕王噲。這位燕王噲很有意思,他聽了很多聖賢的故事之後,自己也特別想當聖賢,所以他手下的人就開始攛掇他,對他說,丞相子之不錯,肯定能把燕國治理得更強大,您當聖賢,把王位禪讓給他吧?燕王噲一聽,太棒了,既然丞相有治國之才,讓位給他又能成全我的聖賢夢想,這豈不是雙贏嗎?於是燕王噲高高興興地就把王位禪讓給丞相子之了。

沒想到子之一登基,立馬就把燕王噲囚禁起來了,因為太子對此有意見,所以子之把太子也囚禁了。子之的想法是,反正我現在當上燕王了,燕國全都由我說了算,我絕對不能給你們反悔的機會。禪讓一完成,子之的真面目就徹底暴露出來了,什麼德啊仁啊,全都是陰謀,他也根本沒有什麼治國之才,最終導致天下大亂,齊國趁機伐燕,子之被殺,燕王噲早就死了,燕國幾乎滅國。最後燕國人民忍受不了,國不能一日無君,咱們趕緊找一個姓姬的出來繼承王位,因為燕王噲的直系就是姓姬的。哪兒還有姓姬的呢?趙國說,有一個姓姬的王子在我們這兒當人質呢,讓他回國當燕王吧,於是趙國出兵,幫燕國趕走了齊國。

以上就是中原歷史上唯一的一次有記錄的高高興興的自願禪讓,結局是非常可悲可歎的。通過燕王噲禪讓這件事,人們感覺禪讓這件事沒有傳說中的那麼美好。孟子就在齊國發表了慷慨激昂的文章,痛斥了燕王噲禪讓的事做得不對。按照春秋時期諸子百家的思想,禪讓最早是屬於墨家的,叫作「賢者居之」,而孟子所在的儒家講究的是「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弒君就是大罪。可以這麼說,燕王噲的這次禪讓是以失敗收場的。從此以後,秦朝和漢朝都沒有再進行禪讓,直到西漢末年,王莽橫空出世,才建立了一全套的禪讓禮節,規定後世都得按照他制定的這套規矩來。

王莽是一個很有意思的人。今天大家經常說有一些古代的人,實際上是從未來穿越回去的,因為他們做了很多十分超前的事情,比如無所不能的達·芬奇,還有中國的王莽,因為他們想出了很多在當時看來不可思議的事情。拿禪讓來說,燕王噲的禪讓其實並不是燕王把天下禪讓給子之,只是把燕國禪讓了,燕國只是河北省的一角,到了王莽禪讓的時候,就是真正的禪讓天下了,將整個漢朝這麼大的一個天下都禪讓給你。王莽真正當上了皇帝以後,居然想出了一套社會主義的改革辦法,比如均田等。後來從漢朝出土了一把卡尺,就是王莽曾經使用的東西。現代的人一看到這把卡尺就驚呆了,因為這玩意就跟我爸爸從小用的尺子一模一樣,早在漢代的時候王莽就已經發明出這樣的尺子了。

而且王莽還確立了幾件事情。如果要禪讓成功,咱們首先得當親戚,因為有親戚關係比較能說服老百姓,就算我們不是同一個姓,但至少我們是一家人,普通老百姓是不能妄想登上王位的。王莽的親戚都是些什麼人呢?第一個就是他的姑姑王政君。王莽這個人從小就被鄉里的人誇獎,說他為人的道德如何之好,非常高風亮節,到處拾金不昧,天天都做撿到錢交給警察叔叔、扶老太太過馬路這種事。到了西漢末年的時候,皇帝昏庸,外戚干政,政局非常混亂,到了王莽的姑姑王政君當上皇后,王政君的七八個兄弟全都雞犬升天,當上了各種各樣的大司馬,唯獨王莽特別倒霉,什麼都沒撈著,因為他爸爸死得早。不過王莽不求官,也不求職,更不去暴露自己的任何野心,他繼續本本分分地當著聖人,贏取鄉親們的誇獎。

王莽真是把「聖人」二字做到了極致。在漢朝的法律裡,官宦人家打死了家裡的一個奴隸或下人,罰點錢就了事了,根本不用償命。然而王莽的兒子打死了一個奴隸,王莽居然逼著他的兒子自殺謝罪。王莽說,德行對我們家來說是最重要的,你做了這麼缺德的事,必須自殺。於是,他活生生把自己的兒子逼死了。王莽也因此更加聲名大振,幾乎全國都知道了有一個叫王莽的聖人,這個人的姑姑不僅當過皇后,後來還成了皇太后,而王莽卻不爭名奪利,甘當布衣,還不仗勢欺人,兒子犯法也與庶民同罪。甚至連王莽的叔叔和伯伯們都無法無視王莽了,我們家出了一個名聲這麼好的人,怎麼能放在家裡不出來當官?

於是,在叔叔伯伯們的提拔下,王莽平步升雲。最後,他做了一件十分重要的事情,把自己的女兒嫁給了小皇帝。王莽坐上了「皇帝的老丈人」的寶座後,終於展露出壓抑已久的野心,開始權傾朝野。西漢的時候還沒有科舉制度,沒有大量通過考試上來的官僚,也沒有所謂的朝廷關聯體制,世家豪門要掌握朝政非常容易,如果再和皇家有點親戚,有外戚的身份,滿門都是公卿,那就更厲害了。

王莽很容易就掌握了軍隊、財政等的大權,開啟了後世數十次禪讓都要遵循的一整套禪讓程序:先把女兒嫁給皇帝,然後讓皇帝封自己為某某公的職位,受到這樣的殊榮,你卻不能一口答應,要三辭,不行不行不行,我王莽不能忝居高位,於是文武百官齊齊上書,說求求你了王莽,你有這麼好的品德,這麼好的名聲,你不居高位誰居高位?在眾人幾次三番的請求之下,王莽終於「勉為其難」地接受了職位,然後乘坐御賜車馬、佩戴劍履上殿,直接溜躂到皇帝面前,跟皇帝聊天了,不用跑步,也不用下跪。當然了,那個時候大家都不太流行下跪,但佩帶著劍見皇帝的待遇,別人就沒有了。

再過一陣子,皇帝又下詔封王莽為安漢公,在你得到的王國裡,你可以采邑多少萬戶,真正地行使王的權力,可以任命官員,享受和皇家一樣級別的禮樂,一樣級別的車馬。當然了,王莽還得繼續推辭,不敢承受這樣的皇恩浩蕩。但就在他推辭的時候,天降了各種祥瑞,預兆著王莽非得接受這樣的恩賜不可。這一整套的「禪讓」流程,如果用電子遊戲來比喻的話,王莽要闖過每一關,都要撿到與之對應的武器和裝備,比如突然從南邊飛來一隻紅鳥,那就意味著南方要跟王莽進貢了。於是,全國各地的地方官都來跟皇上報告,說他們那裡出現了祥瑞之兆,反正那時候也沒有照片,更沒有網絡,無圖無真相,地方官只需要寫一封竹簡,說我這裡出現了祥瑞,預兆著王莽要如何如何。一時間,各種祥瑞鋪天蓋地般降臨,王莽只好再次「勉為其難」地接受了皇恩。

眾人一看王莽成了王,立馬加倍努力地奉承,天下有德者居之,反正現在這位小皇帝也執不了政,乾脆您來當皇帝算了。王莽當即勃然大怒,我是多麼德高望重、品格高尚的人,怎麼能幹篡位這種事呢?王莽嘴上說著堅決不行,各位官員當然心領神會,於是,各種預兆著王莽要當皇帝的祥瑞之兆如雪片般降臨,最後連王莽的大兒子都看不下去了。有一天晚上,王莽正在睡覺,突然聽見門外辟里啪啦一陣亂響,緊接著一陣惡臭撲進屋子裡,王莽被熏醒了,出門一看,他的門上被人潑了一堆狗屎和豬血。王莽氣壞了,現在整個天下都在下祥瑞,怎麼突然來了凶兆?王莽雖然不斷推托當皇帝,但他當時實際上已經掌控了全國的軍政大權,最後派人一調查這件事,發現居然是他自己的大兒子干的。面對王莽的斥責,這位大兒子也敢作敢當,直言不諱地說,父親,你真是太虛偽了,你從小教導我們學習儒家經典,我們王家更是以德居之,你現在擺明了就是要篡位,我就是想警醒你一下,不要做這種有悖家風的事情。王莽氣壞了,他費了這麼大的勁想要讓自己名正言順地登上皇帝的寶座,別人不支持我也就算了,我的親兒子竟敢給我添亂,真是豈有此理,於是,王莽把自己的大兒子也逼死了。

為了給自己換取一個美名,不讓天下人罵自己,王莽活活逼死了自己的兩個兒子,連自己將來沒有太子繼位都無所謂。到了這個時候,王莽的野心已經昭然若揭,連他的姑姑王政君都跟他急了。在這之前,王政君多次提攜和幫助過王莽,原本她覺得這個失去了父親的侄子挺可憐的,現在終於看到了他的真面目。小皇帝也受不了王莽了,王莽不僅費盡心機地把自己的女兒扶上皇后的位置,還極力剪除小皇帝母族的力量,因為小皇帝不是王政君所生,王莽不允許小皇帝的親生母親入京,不讓人家母子相見,所以小皇帝對王莽非常不滿意。王莽發現小皇帝不聽自己的話,也不囉唆,直接把小皇帝弄死了,又立了一個名叫劉嬰的人當了太子,因為王莽管劉嬰叫「孺子」,所以這位太子又稱孺子嬰。

眾所周知,西漢的高惠文景武昭宣,都是不錯的皇帝,但到了元成哀平孺子嬰,就一個不如一個了。其中孺子嬰是最為倒霉的,當王莽立孺子嬰為太子的時候,漢平帝其實都已經死了,所以天下其實是沒有皇帝的了。王莽也不是真心要栽培孺子嬰當皇帝,只是扶持了一個傀儡,為自己的登基做進一步的緩衝。最有意思的是,明明已經天下無君了,王莽卻不讓孺子嬰登基,而是自稱假皇帝,代替皇帝行使一切事務。「明事理」的文武百官就繼續每天上書,強烈要求王莽登基當皇帝,因為他現在除了名義上不是皇帝之外,實際上已經擁有皇帝的一切權力了。

王莽繼續玩弄他的那一套「程序」,任憑天下人翹首以待,他就是一推二諉三拒絕,不肯登基當皇帝。但事實上,王莽要是不當皇帝,全天下也找不出第二個敢當皇帝的人了,而且王莽每天都已經待在皇宮裡辦公了。最後鬧到什麼程度,西漢末年全國據估計一共也就有80萬識字的人,居然有40多萬人聯名上書,要求王莽登基當皇帝。可王莽還是擺譜,拒絕。鬧到這種地步,我估計連最高明的編劇也不知道該怎麼繼續往下編了,群臣百官各種招數和伎倆都用遍了,因為王莽是開創了「禪讓流程」的人,在他之前,根本沒有任何先例,所以大家都黔驢技窮了,不知道接下來該怎麼辦了。

其實,文武百官著急,坐在皇宮裡的王莽本人也挺著急,他也不知道下一步該幹嗎,因為自古以來也沒有一個明確的條文可以借鑒。就在事情陷入僵持和尷尬中的時候,突然橫空冒出來一個妄人,用一個無比神奇的方法解決了這個問題。後來有人懷疑這個人是王莽暗中指示的,但根據調查,這個人還真的不是王莽派的,就是一個街頭的潑皮混混。

說起來簡直可笑,因為就連一個街頭的混混都看出王莽的野心,也知道王莽現在極其需要一個台階下。於是,這個混混想了一個辦法,他在一個銅櫃裡放了一個紙卷,身上穿著像殭屍一樣的衣服,當天長安城剛好起了霧霾,這哥們就頂著風沙,像殭屍一樣飄進了太廟,太廟的守門人不讓他進門,他就高呼道,我是奉漢高祖劉邦之命前來傳話的。那時候的人都迷信,趕緊畢恭畢敬地把這個混混放進了太廟,這哥們把銅櫃放到漢高祖的神像下,臨走前囑咐太廟的守門,必須由王莽親自來開啟銅櫃。王莽接到消息,趕緊約集文武百官前往太廟,隆重地打開了銅櫃中漢高祖的口諭。

這混混不像知識分子一樣說話文縐縐的,他塞在銅櫃裡的字條寫得特別簡單明瞭,就是以漢高祖的口吻說,我們劉家的氣數已盡,現在應該把皇帝的位置讓給王莽來坐,而且,我覺得以下11個人可以被封侯。王莽自然就不用說了,這11個被親指為可以封侯的又是什麼人呢?前八位剛好就是協助王莽掌控朝政的八名重臣,但後三位大家想了半天也沒想起來是什麼人。事實上,第九位就是這個混混自己的名字,不過,他寫完了自己的名字之後,突然覺得不太對勁,八位權傾朝野的重臣加上自己一個無名小卒,這名單豈不是太明顯了?不如再添兩個無名小卒上去吧,於是他就隨筆瞎編了兩個名字,其實他自己都不知道那兩個人是誰,我們權且稱呼那二位被杜撰出來的人叫王甲和王乙吧。

總之,眾位大臣一看,既然漢高祖劉邦都發話了,他們劉家當皇帝當夠了,咱們就順從了他老人家的意思,讓王莽登基當皇帝吧。這回王莽終於也不再推托了,估計他自己也知道,要是錯過了這個村,下一個店就不知道在哪兒了。於是在長安城的南郊設了一個祭壇,直到現在北京的天壇也在京城南郊,王莽正式登壇,一通鬼哭神號,對著蒼天賭咒發誓,我是一個有德行的人,我打心眼裡不想當皇帝,但大家非得讓我當,連漢高祖都顯靈逼我登基,等等。壇下的文武百官估計聽得直翻白眼,大家心裡肯定都在說,都到這個時候了,您就別裝模作樣的了,趕緊走完流程我們好回家吃飯。

遺憾的是,王莽手裡拿的傳國玉璽缺了一角。因為他要登基的時候,這塊玉璽還在他的姑姑——太后王政君手裡,王政君早已看出王莽的狼子野心,王莽派人去要玉璽,王政君死活不肯交,還痛斥王莽是亂臣賊子。她雖然是王家的女兒,但那時候的女人講究三從四德,嫁人了就要一生忠於夫家,王政君是劉家的媳婦,無法忍受王莽篡奪了劉家的皇位,堅決不肯交出玉璽。這時候王莽已經是眾望所歸,早已不把他這位姑姑放在眼裡了,你不交就逼你交,王政君被逼無奈,只能交出玉璽,但她實在心有不甘,所以憤怒地把玉璽摔到了地上,摔掉了一個角。

這塊傳國玉璽在中國歷史上是非常重要的,因為它是用傳說中的和氏璧打造的,就是大家耳熟能詳的《完璧歸趙》中的那塊和氏璧。為了這塊價值連城的玉石,無數人付出了鮮血的代價。從秦朝開始,和氏璧就被打造成傳國玉璽,一代代地一直傳到漢朝。王莽要想成為一個合法的皇帝,必須拿到這塊傳國玉璽。現在這塊無比珍貴的玉璽被王政君摔掉了一角,王莽沒辦法,只能找人用一塊金子鑲到了玉璽上。後來大家所謂的「金鑲玉」,它的來歷就是這塊傳國玉璽。

像王政君一樣嫁了人便不肯認娘家人、胳膊肘往外拐的女性,在中國古代的歷史上是屢見不鮮的,比如曹丕的妹妹,嫁給了漢獻帝的曹皇后。說起來,曹操也是下足了血本,據記載,他至少有七個女兒,其中的三個都許配給了漢獻帝,就是為了跟漢朝皇帝拉上點親戚,將來篡權的時候能更具有合法性。他還特意把漢獻帝的皇后弄死,扶持自己的一個女兒當上了皇后。不過曹操這個人很有意思,雖然天下實際上都已經歸他了,但他自己不當皇帝,而是讓他的兒子曹丕當皇帝。曹丕讓漢獻帝禪讓帝位給自己的時候,也發生了和王政君一模一樣的一幕。連漢獻帝本人都同意讓位給曹丕了,可他的妹妹曹皇后卻抵死不肯交出傳國玉璽,還厲聲痛斥道:你們曹家大逆不道,天不祚爾。這樣惡毒的話漢獻帝都不敢說。最後曹丕只能把玉璽硬搶過來。

總而言之,王莽終於篡位成功,坐上了皇帝的寶座,並建立了屬於自己的新朝,可惜新朝是中國歷史上很短命的朝代之一,一共只存續了15年。王莽統治末期,天下大亂,王莽死於亂軍之中,新朝隨之滅亡,只有王莽創立的這一套繁複而偽君子般的禪讓制度,一直延續了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