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曉松奇談·人文卷 > 三 張勳和他的北洋 9.張勳的晚年生活 >

三 張勳和他的北洋 9.張勳的晚年生活

1918年,也就是張勳復辟失敗後的第二年,中國對兩種人進行了大赦。

第一種人,是洪憲帝制的時候跟著袁世凱的人,比如楊度等;第二種人,就是跟著張勳搞復辟的人。張勳復辟時,梁啟超和林長民等人都去了天津,加入了討逆軍,卻有一個小丑心急火燎地跑到了北京,前去支持張勳,這個人就是康有為。康有為是一個堅定的保皇黨,多年來流亡海外,如今終於等到了張勳復辟,他覺得自己的機會來了,大清帝國要復辟了,他康有為肯定是當仁不讓的宰相人選。所以,康有為千里迢迢地找到張勳,毛遂自薦地說,張勳你是個軍人,你來負責打天下,管理天下的事還得由我康有為來幹,結果張勳都懶得搭理他。

康有為做的最不要臉的一件事,就是在張勳復辟失敗後,他居然專門寫了一篇文章,說自己曾經給張勳出了六個主意,但張勳都不聽,所以才導致了復辟的失敗。這六個主意寫得簡直可笑極了,每一個主意都挑張勳做錯的地方說,這些話如果是在張勳復辟之前說,那就太厲害了,但事後說就跟馬後炮一樣。康有為還跑到海外,拿著一張假照片招搖撞騙,照片上是他和光緒皇帝的合影,自稱光緒皇帝曾經給他寫過一個血書衣帶詔。張勳根本不屑搭理康有為這種沒有廉恥的人,康有為還自我感覺良好,做夢都想著當宰相。最後連太妃都看不下去了,對康有為說,我們大清一朝從來就沒有過沒有鬍子的宰相,你康有為沒有鬍子,所以你不能當宰相。最後,康有為連個輔政大臣都沒混上,張勳給他安排了一個弼德院的副院長的位子,弼德院相當於中顧委,由徐世昌擔任院長,康有為當副院長,一點實權都沒有。

不管怎麼說,到了1918年,洪憲帝制和張勳復辟的參與者都得到了赦免,因為大家畢竟都是北洋系的袍澤。大赦之後,張勳離開了荷蘭使館,攜帶著家眷和財產到了天津當寓公,一直到了這個時候,張勳才發現自己的原配夫人曹氏有多厲害。曹氏雖然不識字,但非常擅長理財,她投資了很多家銀行和礦產,甚至還投資了電影公司,而且凡是她投資的產業,全都能賺很多錢,所以張勳後來在天津也過著非常優渥的生活。張勳一生都將曹氏當作母親一般尊敬,大事小情都跟曹氏商量,可能張勳這輩子唯一一件沒有聽從曹氏意見的事,就是復辟。曹氏是堅決反對張勳復辟的,而且她還專門從徐州跑到北京來勸阻過張勳。

除了曹氏之外,還有另外一個人也極力勸阻過張勳復辟,這個人就是張勳最親信的手下張文生。之前提過,張勳離開徐州前,曾叮囑過張文生,一旦他決定要在北京復辟,就給張文生發電報,讓他送四十盆花到北京,所謂的「四十盆花」其實就是暗號,真正的意思是讓張文生帶領四十個營的「辮子軍」進京支持復辟。後來,張勳要復辟的時候,給張文生發了電報,讓他送給四十盆花去北京,結果,張文生居然真的就在徐州買了四十盆花送到了北京給張勳,這是千真萬確的真事,不是民國報紙道聽途說編的段子,因為張文生思前想後,覺得復辟這件事太不靠譜了,他送四十個營的軍隊進京根本就是去陪葬。後來,張文生因為討逆有功,當上了安徽督軍。張文生是張勳一手提拔起來的,做事的風格也跟張勳一樣彪悍,他把張勳留下來的那四十個營的軍隊,擴充成了好幾百個營,擴充軍隊需要大量的軍餉,張文生管財政廳要錢,財政廳不給,張文生就直接把財政廳長綁架了,逼省長拿錢來贖人。所以,張文生的政治生涯也很短暫,很快就被找個機會撤職了。

張勳是在1923年去世的,曹氏一直活到1944年才過世。曹氏對張勳自然是從一而終的,但張勳後來娶的唱戲的小妾就不是很忠誠了。他的一個小妾後來跟著馬弁跑了,這事在民國的報紙上鬧得非常轟動,因為這個小妾跑出去之後到處亂說話,說張勳有一個壞毛病,一定要躺在女人身上才能睡覺,而且女人還不能動,一動張勳就發怒,要把女人踢到床下去。張勳的個性是比較暴戾的,他所表現出來的道德,其實只是儒家宣揚的偽道德而已。張勳經常動手打人,張勳復辟後,恭親王來找他,半高興半嗔怪地對張勳說,復辟這麼大的事,怎麼能事先不跟我請示一下?他覺得在復辟這件事上,張勳這種小角色應該聽自己的領導。沒想到恭親王話剛說完,張勳抬手就給了他三個耳光,怒氣沖沖地說,我幫你們家幹了這麼大的事,你不感激我也就算了,居然還敢來斥責我。

張勳的兒女也很不省心。北洋系的軍頭之間經常聯姻,張勳的大兒子娶了張作霖的女兒,但這個大兒子吃喝嫖賭樣樣沾,曾經一個晚上就輸掉了一座天津租界裡的大洋房;張勳的大女兒嫁給了民國時期的總理潘復的兒子,結婚之後也不守婦道,經常出入各種舞場,還養面首,搞得聲名狼藉;張勳大女兒生了兩個兒子,結果這兩個兒子長大後全都被輿論逼瘋了,因為他們受不了所有人都在說他們的母親的風流韻事。好在張勳有一妻十妾,這些老婆一共給他生了九個兒子和五個女兒,張勳的復辟雖然失敗了,但他本人還是實現了子孫滿堂的人生夢想。

而且因為有了理財有方的曹氏,張勳在天津有100多處的物業,他在天津當寓公的時候,依然過著窮奢極欲的日子,每天都把燕窩熬成膏,切成小塊,當零食吃,燕窩剔得非常乾淨,以至於他們家負責剔燕窩的保姆把眼睛都累瞎了。而且張家的廚房還發明了好多道菜,每天吃飯都開流水席,家裡每天都包戲班子唱大戲。雖然張勳失勢下野了,但他的排場依然很大,人緣也依然極好,張勳在天津過七十大壽的時候,全北京城的名伶都爭著搶著去給他祝壽。

張勳去世之後,他的葬禮堪稱整個民國歷史上最盛大的一場葬禮,比袁世凱的葬禮還要隆重。因為張勳這樣的人實在是太罕見了,一直到他1923年去世,依然留著辮子,他雖然奇葩,雖然干了很多愚蠢可笑的事,但這個人一生都對清朝從一而終。張勳為什麼那麼喜歡看戲?因為他所固守的一切,都是從戲文裡學來的,戲裡的人物全都是蓋世英雄,從一而終,忠孝節義。在越來越道德淪喪的時代,幾乎所有的人都越來越沒有廉恥,世風日下,像張勳這樣一生都沒有改變過意志的人,的確挺難得的。張勳的送葬隊伍是民國史上最盛大的,光輓聯就排出兩里地,連孫中山先生都送出了輓聯,稱頌張勳的道德高尚。總體來說,張勳這一生能以這樣的方式結束,也算值得了。

黎元洪也出席了張勳的葬禮,還獻上了一副他親手書寫的輓聯。黎元洪後來又當了一次大總統,但又被下野了,最後也跑到天津來當寓公。而且黎元洪也很善於理財,還成了大書法家,寫了無數的書法作品,在天津過著很富綽的生活。黎元洪的書法作品至今都非常值錢。其實北洋系統是很有意思的,它從來不會把一個人逼到絕路,叛逆也好,反革命也好,北洋系的人從來不會去搞斬草除根的事,甚至連槍斃和刺殺的事都沒幹過,所以張勳和黎元洪都能在天津安度晚年。最有趣的是,最後段祺瑞也去了天津當寓公,吳佩孚也去了天津當寓公。在天津當寓公,似乎就是北洋系統裡失勢的人安度晚年的共同選擇。

我們如今的電視劇裡,把張勳描述成一個毛頭小伙子,我覺得這種描述方式是不準確的。張勳是北洋系裡年紀最大的,比他的主子袁世凱還年長,其實張勳的形象,應該就是他本人最愛看的戲裡的蓋世英雄的形象,或者說,張勳一生都在追求、希望自己能成為那樣的人。最終,在他的葬禮上,他應該是終於實現了自己的理想吧。

復辟失敗之後,很多晚清的遺老痛斥張勳。對於他們來說,雖然清朝沒有了,但他們依然可以生活在宮裡;另外,清帝退位的時候,國民政府跟他簽訂了優待條款,每年都給清宮400萬大洋的優待費。雖然這個錢國民政府從來沒有兌現過,畢竟那時候連年打仗,要養活國民政府,還要出錢搞選舉等,但他們也沒進宮去搶奪清帝的財產。大家想想,清宮裡得有多少價值連城的寶貝?所以清朝的遺老壓根不在意有沒有一年400萬大洋的生活費,他們需要錢的時候,只要把宮裡的寶貝拿出去賣就可以了,全國人民也對被袁世凱逼迫退位的清帝頗為同情。結果現在張勳搞了復辟,清宮背負了好多罵名。

段祺瑞還是很聰明的,他在討逆的通電中,想方設法地把清朝的遺老都洗乾淨了,把一切罪名都扣到了張勳一個人頭上,是張勳逼迫清帝復辟的。即便這樣,復辟失敗後清宮還是受到了損失,而且不光是名譽上的損失,金錢上也損失巨大。清朝的皇族遺老氣憤地說,他們還以為大清朝真的復辟了呢,所以他們沿著後海,沿著南池子,沿著金水河,就像開粥廠一樣地到處發錢。人家開粥廠是每一個人都發一碗粥,清朝的遺老們是遇到當兵的就給十兩銀子。因為他們覺得天下又都是自己的了,所以要拉攏人心,到處散錢。結果復辟從頭到尾就持續了12天,天下又跟清朝沒關係了,遺老們發出去的錢全都白花了,虧大了。

最後,我想以稍微高一點的層次來總結一下張勳復辟。歷史學家總結出一個規律,每個歷史事件到了最後的時候,都不是一下子就能終結,而通常是要在一個悲劇後面再加上一場鬧劇,才能徹底結束。比如明朝,如果以崇禎皇帝在煤山殉國結束,那它就是一個悲壯的結局,但崇禎殉國並不是明朝的完結,後來還出了一場鬧劇——弘光小朝廷,瞎鬧一通才收場。

帝制也是一樣,中國幾千年的帝制,如果就在袁世凱手裡結束,其實也算是一個悲劇,因為袁世凱這個人真的是雄才大略。說句心裡話,我覺得當時整個中國都找不到第二個像袁世凱一樣的人,能真正地把中國辦好。可惜袁世凱最後沒辦成帝制,自己殉了自己的小小野心。但帝制並沒有在袁世凱手中終結,歷史永遠是這樣,在袁世凱之後,又出現了一位不自量力的張勳,瞎折騰一通,這才讓帝制在中國徹底結束。

歷史總是會重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