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曉松奇談·人文卷 > 三 張勳和他的北洋 8.討逆之戰 >

三 張勳和他的北洋 8.討逆之戰

以當時張勳的實力和社會地位,以及他的威望,如果要封賞的話,他估計連前二十位都排不進去,因為各省的督軍和大佬都能排到張勳前頭。

就算張勳復辟有功,也得採取點懷柔政策。就像辛亥革命時黎元洪那樣,在武昌給各省發電報、匯錢、封官,不管是復辟還是革命,收買人心才是最重要的事。就連袁世凱稱帝的時候,都知道給所有人封官,這個封為親王,那個封為公,張勳自己也曾被袁世凱封了一個公的爵位。張勳沒有什麼文化,歷史上的經驗和教訓他不知道就算了,黎元洪和袁世凱的例子都擺在他眼前,他居然什麼也沒學會,把小皇帝溥儀抬上朝堂後,張勳立馬封自己為首席輔政大臣,他眼睛裡根本就裝不下別人了,除了皇帝之外,他張勳就是最大的了,然後,他又迫不及待地封自己為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這個職位對於張勳的意義太大了,因為他心中最大的偶像李鴻章就是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袁世凱也是,現在,終於輪到張勳自己也坐上這個位置了。

封完了自己,張勳才開始封別人。手握重兵的直隸督軍曹錕,被張勳封為直隸巡撫,直隸從來就沒有過巡撫,如果直隸有巡撫的話,那這個巡撫其實就是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現在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是張勳,所以曹錕這個直隸巡撫就是個徒有虛名的擺設。曹錕是什麼人?是北洋的悍將,聽說了張勳要復辟的消息後,曹錕二話不說就帶著自己的精銳部隊來支持張勳。雖然全國的知識分子都跳出來罵張勳,但各省督軍都沒有表態,大家都坐擁著自己的地盤,持觀望的態度,等到張勳復辟完成了,全國至少有六七個省的政府,都自覺地把象徵復辟的龍旗掛了出來,表達對復辟的支持。

北京城的老百姓是最高興的,到處都掛起了龍旗,城內的龍旗都賣脫銷了,最後乾脆掛起了紙做的龍旗。其實老百姓對復辟這件事也說不上有多支持,但老百姓就是喜歡看熱鬧,大家一邊掛龍旗一邊起哄,高呼皇帝萬歲。前門外頭的瑞蚨祥裡,清朝的官服和帽子原本就賣20塊錢一套,結果復辟之後,所有的清朝官服一夜間漲價,一套賣到150塊或200塊。老百姓都穿上清朝的衣服,非常興奮。

在這樣表面上一片大好的局勢下,如果張勳能夠穩住陣腳,積極收買人心,大方地分封授爵,其實復辟這件事也不是完全行不通的。只要張勳馬上把被解散的國會重新召集起來,跟大家說,我不是要復辟清朝,也不是要重新把所有人都變成奴才,我只是覺得共和在中國行不通,所以我要辦君主立憲,他立馬就能得到國會的支持。但張勳哪兒懂得這些,他就是個大老粗,他腦袋裡裝的都是極其落後腐朽的那一套,恨不得比慈禧太后晚年的那些政策還要倒退。

政策和思想落後也就算了,最可笑的就是封官這件事,中國歷朝歷代的統治者,包括黎元洪和袁世凱都知道封官的重要性,偏偏張勳就是沒學會。曹錕這麼驍勇彪悍的人物,被張勳封了一個虛位,曹錕當場震怒,什麼意思?你張勳當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我曹錕當你的下屬也就算了,還是個擺設一般的下屬。不光曹錕震怒,全國各地被封為巡撫的督軍全都震怒了,大家掛出龍旗支持復辟,家裡都準備好了頂戴花翎,就等著張勳來封官授爵呢,比如湖北的督軍,就等著張勳封自己為湖廣總督,結果就得了個湖北巡撫的虛職,這哪裡是封官,簡直就是公然的侮辱。

南京那兒的馮國璋也大怒,連張勳的親家張作霖都傻眼了。張作霖一開始還挺高興的,心說自己的親家得勢了,東三省的總督肯定就是自己的囊中之物了,結果張勳封張作霖為奉天巡撫。奉天本來就是張作霖的,這還用張勳來封嗎?歷朝歷代的開國大封,如果不給每個人官升兩級,誰願意改弦更張地跟著你幹?這麼簡單的道理,張勳難道不懂嗎?張勳雖然是個奇葩,但他既然能跳上歷史的舞台,肯定不會完全是個草包。他當然知道封賞的重要性,但他就是捨不得分權,他熬了這麼大一把年紀才有了今天的成績,對於自己的地位無比珍惜,他要當北洋大臣兼直隸總督,其他人絕對不能跟他平起平坐,只能當小小的巡撫,否則他就覺得不爽。

不光如此,張勳本身沒什麼文化,起草詔書這種事他幹不了,於是那些之前跑到徐州去投奔張勳的前清遺老遺少,全都拖著小辮子跟到北京來了,幫張勳起草這種詔書和上諭。小皇帝溥儀也聽話,讓他寫什麼他就寫什麼,那些遺老遺少全都是些腦筋守舊到極致的老頑固,他們極力遊說張勳,漢人只當巡撫就行了,要封大官,咱們得把恭親王和肅親王請回來,還有溥儀的父親也在世呢,太上皇也得請回來。在這些遺老遺少的鼓搗下,復辟被搞得烏煙瘴氣,一塌糊塗。所有的漢人軍頭都震怒到極點,這復的是什麼辟?大家把龍旗都掛出來了,結果一沒錢,二沒權,連官位也只給到形同虛設的巡撫。這還不如洪憲復辟呢,袁世凱封給大家的好歹還都是實官。總之,張勳的好人緣一掃而空,各省的軍頭全都翻臉了,沒有人願意繼續跟著張勳了。

看到復辟復成這個樣子,段祺瑞拍手叫好,立即開始行動起來。段祺瑞手裡雖然沒有一兵一卒,但他還有威望在,他在天津一召喚,立即有一大堆人跑到天津來投奔他,比如梁啟超和林長民等重量級的人物。梁啟超當過民國的司法總長和財政總長,林長民也當過司法部長。這些人彼此之間原本並沒有什麼關係,正是因為張勳的復辟,才讓他們自動站成了一隊,組成了「研究系」,「研究系」圍繞和團結在段祺瑞周圍,開始商量對策。段祺瑞主動地表明自己的想法,他說,我只要能湊到160萬塊錢,就能誓師對抗張勳。

大家積極地給段祺瑞出謀劃策,其實湊齊160萬塊錢並不難,只要我們向德國宣戰,日本立馬就能借錢給我們。於是,天津的日本銀行和商社等,迅速為段祺瑞湊齊了160萬塊錢。段祺瑞拿著錢出山的消息一傳出,京津一帶的好幾個師馬上就投靠過來了,比如曹錕的第六師,李長泰的第八師,段祺瑞出錢,這些被張勳氣炸了的人立馬行動,發動了馬廠誓師,所有督軍一起發出通電,摘下龍旗,反對復辟,支持共和。張勳嚇壞了,他沒想到自己親自封的「巡撫們」會背叛自己,更沒想到日本也欺騙了自己,去支持了段祺瑞,甚至日本還發了一個聲明,痛斥張勳復辟。一夜間,張勳眾叛親離,連他在京城的第十二師和第十三師也收了段祺瑞的錢,叛變了。

一向豪爽的張勳,連請人唱戲都一擲千金的張勳,在這個時候居然徹底沒轍了,他手下的師,只要一出城去討伐馬廠誓師,就全被段祺瑞收買了。最搞笑的就是第八師的李長泰,李長泰的歲數比較大,又怕老婆,段祺瑞要收買他,他還挺謹慎,表示想要跟段祺瑞聊一聊。段祺瑞就跑到了第八師的師部,結果李長泰居然不敢見段祺瑞,最後是他老婆出面來和段祺瑞談。他老婆特別厲害,直言不諱地對段祺瑞說,老段啊,我們家老李的為人你也知道,他不會爭什麼官位,所以熬到這把歲數才混上了師長,如果我們現在跟了你,事成之後,你是不是應該封個九門提督給我們家老李?

段祺瑞比張勳大方多了,當場就跟李長泰的老婆拍板說,沒問題,九門提督就歸李長泰了。九門提督是晚清時的稱號,其實就是北京衛戍司令,段祺瑞心想,李長泰不就是想要個官嗎?多大點事,不管是要錢還是要官,段祺瑞都給得起,因為段祺瑞知道該怎麼玩政治遊戲。而張勳不會玩,張勳四面楚歌,居然還挺硬氣,不願意逃跑,要死守所謂的忠孝節義,跟段祺瑞戰鬥到底。於是,張勳就率領著「辮子軍」開打了。

張勳復辟已經鬧出了很多的笑話,這一開打就更可笑了。其實從掛五色旗時代的中華民國開始,我們就壓根沒打過什麼特別血腥的內戰。大家別看各種內戰的名目很多,什麼討逆、護國、護法、二次革命、直皖戰爭、第一次直奉戰爭、第二次直奉戰爭等,實際上每場戰鬥都打不死多少人。為什麼呢?因為北洋軍頭都是「有道德沒文明」的人,他們雖然不懂文明,但道德感都是極強的,大家打歸打,但不能打到老死不相往來的地步,畢竟大家都是從小站練兵出來的,何必打得你死我活呢?所以這些北洋軍頭之間打的戰鬥,基本上就是雙方一起朝天放槍。

當然,除了道德因素之外,我們的軍事實力確實也不夠好,不光內戰打得不激烈,對外的戰爭也打得很敷衍,英法聯軍來了也是一樣,一場戰役就打死了7個英軍。我們打的最大的一場戰役,就是英法聯軍進攻北京時發生的八里橋戰役,僧格林沁率領最精銳的蒙古騎兵衝鋒在前,一通亂打,結果才打死了12個英法聯軍。八里橋戰役在法國也非常有名,因為法軍統帥回到法國以後,被拿破侖三世封為八里橋伯爵。總之,從晚清開始,我們的軍隊的戰鬥力就是這樣,甭管打多大的戰役,都打不死幾個人。到了張勳跟段祺瑞開打的時候,軍事實力差只是一個方面,更重要的一點是,段祺瑞完全沒有要跟張勳死磕的想法。

段祺瑞對手下的軍隊下令說,如果「辮子軍」投降,大家就不要打了,而且一定要保護好張勳的家眷,畢竟大家都是北洋的袍澤,不要鬧到不可開交的地步。所以這場戰鬥,雙方就是朝天放槍。當時的美國駐中國公使芮恩施在回憶錄裡詳細地記錄了這場「戰鬥」,從早上開始,機槍、步槍和大炮的聲音就像雨點一樣,一整天下來,芮恩施估計至少發射了五千萬發子彈,密集的槍炮全都朝著天上打。這麼密集的炮彈,也不能完全盲目地朝天打,還是有一個大致的目標的。目標是什麼呢?就是張勳在南河沿的一座宅子。

張勳的這座宅子跟討逆軍的陣地之間隔了一堵大概兩米厚的牆,滑稽的是,轟炸了一整天,這堵牆上都沒留下幾個彈孔,因為密集的炮彈全都瞄準了宅子的上空,莫裡斯在回憶錄裡不無諷刺地說,今天最倒霉的就是飛過南河沿上空的飛鳥,它們一個都跑不了,兩方的軍隊不停地朝天放槍。除了張勳的宅子之外,還有另外一個戰場,在先農壇,由馮玉祥率領他的第十六混成旅,從豐台趕到右安門,在右安門上借了四五十道繩梯爬上去,包圍了先農壇,然後雙方還是朝天放槍,兩處戰場都一直放槍,放到張勳這邊沒有子彈了,才出來投降。

魯迅和周作人當時都在北京城內,他們兩個人也用日記的方式記錄了這場「戰鬥」,跟莫裡斯記錄的內容大同小異,無非就是放了十幾個小時的槍。根據莫裡斯的估計,這場「大戰」打下來,討逆軍一共發動了六萬人的部隊,「辮子軍」幾千人,雙方一共發射了幾千萬發子彈,最後的傷亡人數在25人左右。如果這真是一場激烈的戰鬥的話,老百姓早就嚇跑了,結果全北京城的老百姓都跑出門來看熱鬧。著名的楊絳先生也出來看熱鬧了,當時她只有六歲,在他們家的一個阿姨的帶領下,和一個外國友人一起跑出去看打仗,兩邊朝天放槍,就像放禮花似的,還挺好看的。

後來的直皖戰爭,是北洋的「二虎」打起來了,雙方共計派出了20多萬大軍,結果也是一樣,一共就打死了幾百個人,直奉戰爭也是一樣,光開槍不打仗。中國的內戰是到了什麼時候才開始雙方真正拚命打的呢?就是有了所謂的「主義」之後,從北伐開始,國民黨的黨代表就開始宣講要打倒軍閥,打倒列強,喚起了所有人心中的熱血,熱血一旦上來了,就要真正跟對方拚命了,於是在北伐到武昌城下的時候,才會有血染著我們的旗幟,包括黃埔三傑之一的共產黨員蔣先雲等,也光榮地戰死在北伐中。

總之,一直到我們有了「主義」,有了黨代表,才開始有了流血和犧牲的內戰。在那之前的五色旗時代,我們從來沒真的打起來過,雙方放完槍就算打完了,從來沒有打到你死我活的地步,張勳被打敗後,就帶著財產和一眾家眷回天津當寓公去了。張勳復辟的時候,黎元洪表現得還是很鐵骨錚錚的,堅決不向張勳妥協,逃進了日本使館裡,以至於張勳還覺得日本人背叛了他,因為日本使館收容了黎元洪。在過去的種種關鍵時刻,黎元洪其實都是不含糊的,一直到了張勳復辟,他才明白自己真的大勢已去了,因為張勳是他黎元洪親自召來的,還要靠被黎元洪免除職務的段祺瑞站出來力挽狂瀾,所以黎元洪也跑到天津去當寓公了。

最後,「辮子軍」全部投降,溥儀也自己走了,只有張勳本人還不甘心,還在鬧,揚言要以身殉了清朝,結果是兩個德國人拽住了張勳,勸說他不要鬧了,讓他去荷蘭的使館避難,並好心地拉張勳上車。據說張勳還不肯上車,在地上打滾,居然還咬傷了一個德國人,最後被硬拖到汽車上,送到了荷蘭使館。從復辟到7月12日張勳逃進荷蘭使館,再到段祺瑞進北京城,復辟的鬧劇一共演了12天。最滑稽的是,一直到了11日,整個大局都已經定了的時候,大勢已去的張勳突然發了一封電報,任命他的親家張作霖為東三省總督,令人啼笑皆非。

接下來,討逆軍熱烈歡迎三造共和的大英雄段祺瑞重返北京城,沒想到段祺瑞拒不進城,他說,我的總理職務已經被黎元洪公開免除了,我不能就這麼不明不白地回北京,得讓黎元洪親自來請我。其實早在這之前,黎元洪就已經把段祺瑞官復原職了,只是沒公開通電而已。黎元洪在逃進日本使館以後,曾經發了一封電報,說讓南京的副總統馮國璋來代理總統,並讓段祺瑞官復原職,並委任段祺瑞討伐張勳。估計發這封電報的時候,黎元洪心裡一定萬分懊惱,是他把段祺瑞解職的,也是他把張勳請進北京調停的,現在他居然又要去請段祺瑞討伐張勳。現在張勳被趕走了,段祺瑞又拿起架子,非得讓黎元洪親自去請他不可。沒辦法,黎元洪只好硬著頭皮走出日本使館,去大營裡見了段祺瑞,跟段祺瑞道歉,請段祺瑞回京。

段祺瑞這才回到北京,開始了所謂的「三造共和」。黎元洪辭職去了天津當寓公,張勳則藏在了荷蘭使館裡。然而從這個時候開始,就再也沒有人真心地想要好好辦共和了。從1917年起,不論大事小情,大家都用兵戎相見的方式來解決,之前六年的努力全部付諸東流,段祺瑞後來在北京辦的國會,我根本就不想講了,實在是不值一提。

總之,中國的共和之路就這麼結束了,斷送在張勳這個奇葩和小丑手中,張勳這個小人物,居然扭轉了中國的整個憲政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