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曉松奇談·人文卷 > 三 張勳和他的北洋 6.復辟舞台的搭建 >

三 張勳和他的北洋 6.復辟舞台的搭建

黎元洪和段祺瑞坐在了一起,開始討論該如何繼續管理這個國家的問題。兩人要討論的第一個問題,就是到底該採用哪部憲法。最後,兩個人都同意用孫先生後來起草的那部《臨時約法》,但兩個人的理由卻是不同的。

黎元洪是要繼續當大總統的,因為他是袁世凱的副總統,按照法理,如果大總統死了,副總統要繼任的。但在袁世凱自己搞的那部憲法裡,有關副總統的繼任是這麼規定的——副總統只能繼任33天,33天後要進行全國大選,重新選舉總統;而在《臨時約法》裡,孫先生規定,如果總統死了,副總統繼任,並且一直繼任到下一屆國會開會,再選舉新的總統。所以,身為副總統的黎元洪當然希望能採用孫先生的《臨時約法》了,這樣他就能多當幾年總統,雖然《民國約法》中的總統權力更大,但畢竟只能當33天。

段祺瑞也想要採用《臨時約法》,因為《臨時約法》就是為了限制袁世凱而制定的憲法,它規定了責任內閣的權力很大。袁世凱死後,總統的位置固然是要歸黎元洪的,但總理的位置就非段祺瑞莫屬了,其實早在袁世凱還在位的時候,段祺瑞就已經當過總理了,只是因為後來袁世凱要稱帝,段祺瑞跑了。

總之,在憲法的採用問題上,黎元洪和段祺瑞一拍即合,採用了《臨時約法》,不過,《臨時約法》雖然對兩人都有利,但也埋下了府院之爭的禍根,因為它畢竟沒有寫清楚總統跟責任內閣的權力和權限,新的大總統黎元洪和總理段祺瑞只能摸著石頭過河,小心翼翼地試探著對方。沒想到這兩個人相互摸索和合作得還不錯。因為段祺瑞是個很聰明的人,他親眼看到他大哥袁世凱因為不想辦共和而違背了民意,最後眾叛親離一命嗚呼,段祺瑞絕不能讓自己重蹈袁世凱的覆轍,所以他覺得自己應該表現得更尊重人民的意願,而且段祺瑞也很想名留千古,於是他提出了再造共和,黎元洪也沒什麼意見。於是,民初國會重新開張了,議員也都回到了北京,開始選舉。

重新開張的民初國會選舉,其實就是由段祺瑞的責任內閣負責提名,黎元洪負責蓋章,看起來有點像法國的二元制政府,責任內閣的權力雖然很大,但因為章在總統手裡,所以總統還是有點權力的。對於責任內閣的提議,黎元洪基本上都能同意一半,或者一大半,然後他也發言幾句,體現一下自己的存在感,如果責任內閣提名的都是北洋系的人,黎元洪就會說,不行,我也得提名幾個革命黨的人,因為我們得跟南方保持團結,否則在南方的孫先生不會同意的。對於黎元洪的意見,段祺瑞也都表示同意,因為段祺瑞覺得,可能人家先進的西方國家也是這麼玩的,大家各退一步,各自做一點妥協,提名一些國民黨人,再提名一些革命黨人,讓各方勢力都維繫平衡。

值得一提的是,黎元洪和段祺瑞雖然在大問題上合作得非常不錯,表現得都非常大度,卻在一件小事上發生了一次爭執,而且還鬧得不可開交。段祺瑞手下有一個特別親信的幕僚,名叫徐樹錚,徐樹錚是一個極其傲慢的人,他只相信槍桿子的力量,對於共和相當不屑。段祺瑞本人當然是極力想要辦共和的,但他手下的人不一定都能理解共和,而且段祺瑞確實離不開徐樹錚,大事小情都得問問徐樹錚的意見。後來,段祺瑞想任命徐樹錚,按照程序,需要黎元洪來蓋章,沒想到黎元洪死活不肯蓋章,因為徐樹錚曾經在公開場合辱罵過黎元洪。黎元洪雖然一直小心地維繫著和段祺瑞的關係,但在徐樹錚這件事上,卻史無前例地擺出了強硬的姿態。段祺瑞也很堅持,因為徐樹錚是他手下最重要的幕僚。就這樣,兩個人各持己見,誰也不願意妥協,一時間陷入了騎虎難下的境地。

後來是如何解決徐樹錚這個燙手山芋的呢?說來也巧。因為徐樹錚這個人實在是太傲慢了,他連大總統黎元洪都敢罵,更別提國會裡的其他人了。就在黎元洪和段祺瑞鬧得不可開交的時候,徐樹錚居然又跟國民黨的內務部長打起來了,因為徐樹錚老是在國務院裡指手畫腳,導致國民黨的內務部長無法忍受了,站起來對他說,你還不是國務委員呢,充其量也就是總理的秘書,國務院的事情由我們這些國務委員來管理,你給我閉嘴。徐樹錚哪兒受得了這個氣,兩個人當場就掐起來了,鬧到有他沒我、有我沒他的地步。最後段祺瑞沒辦法,只好去找黎元洪說,反正我也受不了你們家這位內務部長,你也受不了徐樹錚,咱們府院之間也不能老這麼鬧下去,不然這樣吧,還是各自退讓一步,讓他們兩個人全都辭職吧。最後,府院還是各退一步,打了個平手。

類似的事情在今天的民主國家裡也時有發生,執政黨和在野黨之間,或是執政黨和國會之間,經常要做雙方的妥協,這是辦共和的過程中經常會發生的事,其實沒有什麼大不了的,因為府院雙方都想繼續彼此合作,把共和辦下去。但接下來就發生了一件真正的大事——第一次世界大戰。

其實「一戰」早就爆發了,日本也早已經佔據了青島,但那都跟我們沒什麼太大的關係,我們只不過就是在一旁看著列強相互打架而已,因為人家沒有來欺負我們,我們也不敢得罪列強,更何況戰局也非常不明朗,看不出來誰會輸誰能贏。說起來,第一次世界大戰一直打到最後半年,都看不出輸贏。「一戰」是一次極其奇怪的戰爭,它爆發的時候沒有人看得出來,它結束的時候也沒有人看得出來,所以大家都沒把「一戰」當回事,更沒有人想到要去參戰。

結果到了1917年的時候,美國突然參戰了。美國人愛熱鬧,它一參戰,就想拉著大家都去參戰,於是美國跑來跟段祺瑞說,你們中國來參戰吧,如果你們參戰,美國就可以給你們好處,比如取消「庚子賠款」,放棄治外法權,修改海關稅則,提高進口關稅。段祺瑞一想,外爭國權,內修內政,這不是天大的雙重好事嗎?第一,中國去宣戰,美國就不管我們要「庚子賠款」的錢了,治外法權也不要了。第二,還有一件隱秘的好事,那就是日本把青島給佔領了,法理依據是日本向德國宣戰了,日本跟德國處於戰爭狀態了,所以原本歸德國佔據的青島就歸日本了,可德國根據什麼法理擁有的青島呢?那就是我們跟德國簽的條約,把青島租借給了德國。那麼,如果我們向德國宣戰的話,我們和德國簽訂過的一切條約就都作廢了,青島也就不是德國的了,日本接收青島也就不合法理了。

這麼看來,宣戰對我們來說是有百利而無一害的。於是段祺瑞就找到黎元洪說,咱們加入協約國,向德奧宣戰吧。黎元洪當場大驚失色,堅決不同意宣戰,因為中國當時所有的陸軍,尤其是從小站練兵訓練出來的北洋軍隊,都是在德國軍官的指導下成長起來的,連裝備都是德國的毛瑟槍和克虜伯炮,可以說,中國的北洋軍就是德國人訓練出來的軍隊,他們對於德國和普魯士軍人有著無限的崇拜,他們都相信德國絕對輸不了。所以黎元洪堅決不同意向德國宣戰,在黎元洪的鼓動下,國會也反對宣戰,一大堆的知識分子也不同意宣戰,比如梁啟超等,大家都說,如果段祺瑞向德國宣戰,中國肯定會亡國。

各省的督軍也都開始鼓噪起來,反對宣戰,但督軍的想法和知識分子又有所不同。段祺瑞雖然是北洋系的大佬,但他長期身居高位,已經不直接帶兵了,手上其實一個兵也沒有,兵都在各省的督軍手上,而且每一名督軍還都兼著至少一個師的師長,所以督軍們覺得,段祺瑞口口聲聲要宣戰,但他手上卻沒有兵,一旦宣戰了,那不就得讓督軍們去打仗嗎?難道要讓這些由德國軍官親手訓練出來的軍隊,去歐洲戰場上和德國人打嗎?這事絕對不行。

於是,段祺瑞就在北京召開了一個督軍大會,把各省的督軍都召集來,跟大家說了一件很機密的事情,那就是日本許給段祺瑞的好處。日本當然是很早就向德國宣戰了,而且也在戰爭中損失巨大,不過現在美國也參戰了,整個戰局由美國來帶頭了。日本本來是不希望中國宣戰的,因為宣戰是有紅利的,日本想要獨吞亞洲的宣戰利益,結果現在美國一直鼓動中國宣戰,日本也就聽從美國的意見,希望中國參戰,而且日本給中國開出的條件比美國的還好,美國只承諾取消「庚子賠款」和放棄治外法權等,日本則直接提出,如果中國參戰,日本就幫中國訓練參戰軍隊,還無償給中國提供貸款和武器。段祺瑞還進一步向各省的督軍承諾,一旦宣戰,他不光提供軍餉和武器,還給每個省擴充一個師的兵力。

既給錢,還給武器,又幫忙練兵,還給擴充兵力,在這麼大的好處的誘惑下,各省的督軍頓時不再反對宣戰了,他們回到各省,紛紛向全國發表通電,支持宣戰,民國時代是一個通電政治的時代,大家有事沒事都愛用通電來表明自己的立場。督軍們這一通電,府院之爭也就越發地僵持不下了。其實早在這之前,黎元洪就已經被迫讓了步,跟德國斷交了,但斷交歸斷交,直接向德國宣戰就是另一回事了。宣戰是總統的特權,只要總統不開口,宣戰就不合法理,美國的憲法也是這麼規定的,只有總統才有權力代表國家對外宣戰。總之,黎元洪堅持不肯宣戰,段祺瑞說你不宣戰拉倒,我直接越過你,由國會來代表國家宣戰,而且國會已經被說服得差不多了,再加上我們的《臨時約法》裡,對宣戰權力這件事寫得也不是很清楚,可以鑽這個空子。

如果國會單方面向德國宣了戰,總統也就沒法阻攔了,沒想到這個時候段祺瑞的手下辦壞了一件事。段祺瑞本身是個很有道德的人,他是信佛的,常年吃素,不抽煙,不喝酒,不貪不腐,兩袖清風,相當高風亮節,後來日本人侵華的時候,段祺瑞寧可到天津去當寓公,也不肯向日本人妥協,日本人想讓他組成華北漢奸政府,他就跑到上海去。可就是這麼有道德的一個人,卻不懂文明。有道德沒文明,這也是幾乎所有北洋軍頭的最大特點,段祺瑞手下的人也跟他一樣,基本上是些大老粗,根本不懂得「文明」二字對議會的重要性,要搞定議會,讓議會同意宣戰,不能靠耍流氓和蠻力,而應該去耐心遊說。

結果到了議會要投票決定是否宣戰的那一天,段祺瑞手下又把袁世凱稱帝那一套伎倆拿出來了,搞了好多公民請願團,來表達渴望宣戰的心情。段祺瑞還不知道這是自己手下的人組織的,他還挺高興,以為真的有公民請願團來支持自己。要知道,這些所謂的「請願團」,其實就是花錢買來的便衣警察、地痞和流氓,這些人一時沒控制住,就把前去維持秩序的國會議員給打了,而且還衝進了國會,鬧得一塌糊塗,導致國會的議員們震怒,他們本來已經差不多接受了宣戰的提議,這回堅決反對宣戰了,段祺瑞又沒有袁世凱那麼強勢,不敢把國會議員囚禁起來強迫他們支持自己。最後,段祺瑞弄巧成拙,碰了一鼻子灰,不僅沒能得到國會的支持,反倒因為組織地痞和流氓毆打國會議員,而被黎元洪抓到了小辮子。

府院之爭達到了高潮,段祺瑞和黎元洪之間的合作徹底破裂,兩人形同水火。黎元洪以大總統的身份下令,解除了段祺瑞的總理職務,段祺瑞一怒之下跑回了天津,也發了一個通電,表示總統若要按照《臨時約法》來解除他的總理職務,需要有總理的副署的簽字,因為段祺瑞沒有副署,所以黎元洪沒有資格解除他的總理職務,是非法操作。段祺瑞這邊的通電一發出來,國務委員們立即紛紛辭職,結果導致整個內閣裡一個國務委員都沒有了,黎元洪成了光桿總統,趕緊拉著國會一起呼籲全國團結,等等。

直到這個時候黎元洪才意識到段祺瑞的厲害。段祺瑞和黎元洪一樣,手底下並沒有兵,但段祺瑞畢竟是北洋系的一把手,全國有11個行省的督軍都是北洋軍頭,段祺瑞一聲令下,這11個行省立馬都宣佈獨立了。這可比孫中山先生的二次革命厲害多了,二次革命的時候,是由四位國民黨的督軍宣佈獨立,這回居然有11個之多,而且這些行省不光是獨立,還在天津成立了總參謀部,直接出兵了,打先鋒的就是張勳的拜把子兄弟倪嗣沖,倪嗣沖從安徽發兵,部隊很快就到了天津。

事情發展到這一步,黎元洪是徹底傻了,情急之下,他想出了一個下下策——電召張勳率部進京調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