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曉松奇談·人文卷 > 三 張勳和他的北洋 5.黎元洪的發跡史 >

三 張勳和他的北洋 5.黎元洪的發跡史

不論是從個人的能力還是實力來看,袁世凱都是一個很厲害的妄人,跟袁世凱相比,張勳只是個奇葩。

袁世凱的皇帝之路之所以會失敗,最重要的原因就是他過於自信了,他過於相信自己的力量,以至於忽略了去把控媒體,也沒有完全控制住國會,最終導致了四面楚歌,成為輿論的眾矢之的。張勳先是跟著眾人一起勸進袁世凱,因為勸進有功,而被封了個爵位,但張勳並不是袁世凱最寵信的人,袁世凱擔任大總統的時候,只封了一位「親王」,那就是副總統黎元洪,張勳之所以能進北京,主要就是受到黎元洪的邀請。

黎元洪是北洋水師學堂畢業的,北洋水師學堂都是由英國的海軍軍官來教課,所以黎元洪能說一口流利的英文。現在有很多人喜歡為民國的歷史翻案,說在甲午海戰中,黎元洪所在的「廣甲」號其實沒有逃跑,而是在海戰中被擊沉的,還說黎元洪是沉船之後自己游泳回來的。事實上是這樣的,在甲午海戰中,黎元洪所在的「廣甲」號被編在一役,而且還是一役裡唯一的一艘國產軍艦,其他的「濟遠」號、「鎮遠」號、「定遠」號、「經遠」號等,都是歐洲產的軍艦。當時,「廣甲」號只是跟在「濟遠」號之後的一艘小軍艦,結果方伯謙帶領的「濟遠」號率先逃跑了,「廣甲」號不知道「濟遠」號是逃跑了,還以為它是加速前進呢,於是就跟上去了,一路跟到了大連,撞到礁石上沉沒了。幸運的是,黎元洪在上船前自己買了一身救生衣,「廣甲」號雖然沉沒了,但黎元洪游出來了,由此也能看出,黎元洪的性格還是很謹慎的。不過,黎元洪雖然活下來了,但北洋水師全軍覆沒了,他無處可去,就投奔到了張之洞帳下。

張之洞當時是署理兩江總督,權傾長江,坐鎮在南京,是中國南方的中流砥柱,號稱「北方李鴻章,南方張之洞」,中國如果沒有這個人,估計早就變成土耳其了。黎元洪到了張之洞手下能幹什麼呢?黎元洪毛遂自薦,說自己當過海軍,也當過陸軍,還懂英文。張之洞剛好在南方辦新軍,就讓黎元洪去當了翻譯。實際上在後來的北洋政府裡,不論是總理級別的人,還是總統級別的人,真正懂點外語的人只有黎元洪。就這樣,黎元洪在張之洞手下從翻譯開始做起,他確實非常能幹和好學,他的海軍知識是跟英國人學的,陸軍知識是在日本學習的,也出訪過很多次,深得張之洞的賞識。

黎元洪在武漢親力親為地辦新軍,一辦就是十幾年,所以當時的新軍除了北洋六鎮以外,最精銳的就是黎元洪在武昌訓練的這一支。民間也有人管黎元洪訓練的新軍叫「南洋軍」,因為黎元洪在武昌把新軍訓練得風生水起,還興辦小軍校,這些小軍校雖然沒有北洋的軍校那麼正規,但也吸引了從南方過來的大量學生。通過軍校,黎元洪在南方各地的新軍裡都培植出自己的勢力,而且他對革命黨採取了非常容忍的姿態。當然了,那時候革命黨的勢力確實是太大了,連清朝都感覺到自己快要不行了。

張學良在自己的回憶錄裡寫過這麼一段,民國的時候,肅親王善耆在天津私邸去世,汪精衛跑去悼念,張學良就問汪精衛,當年你刺殺攝政王的時候,肅親王不就是審問你的人嗎?你怎麼現在還跑去給他送葬?汪精衛回答,雖然肅親王曾經審問過我,但他這個人還是挺好的。當年,他說凌遲我就能凌遲我,說處死我就能處死我,卻沒有那麼做。肅親王本人沒有那麼頑固不化,他頗有點洋人思想,在法庭上還跟汪精衛聊了起來,他說,他很理解革命黨人,我們清政府確實沒把這個國家管理好,但是即便革命黨人當了政,也是管理不好這個國家的。等到肅親王去世的時候,汪精衛也正好失勢,不禁覺得肅親王當年說的話真有前瞻性,如今革命黨真的勝利,也辦了共和,果然沒能把國家辦好。

其實當時大多數人的想法都跟肅親王一樣,黎元洪也是如此,如果他發現自己的部隊裡出現了革命黨,解決方案基本上就是找來談談心,禮送出境,所以,革命黨人對黎元洪的好感度是很高的。而且在武漢的新軍裡,除了第八鎮的統制之外,黎元洪的級別是最高的,不過那位統制大字不識一個,所有的實權都掌控在黎元洪的手裡,他在新軍中的地位是眾望所歸的。在這裡,我一定要糾正一個訛傳,在很多的歷史書裡,把黎元洪寫成了一個什麼本事都沒有的人,只是因為起義軍裡的最大官職是一個連長,革命軍的領導者都不在,孫中山先生在外國,黃興同志也不在,實在找不到人了,才把黎元洪從床底下揪出來,把抖成篩糠的黎元洪推上了湖北都督的位置,事實當然不是這樣,黎元洪不是草包,他也沒有躲到床底下,更沒有抖成篩糠。

關於要不要當湖北都督這件事,黎元洪是深思熟慮地想了很久的。當然了,他確實不是自己主動去當都督的。起義發生後,黎元洪就躲到了他的一個哥們家裡,結果革命軍在大街上發現了黎元洪家的管家,那管家扛著一大堆東西在街上亂跑,就逮住他詢問,是不是偷了公家的財產要逃跑。管家被逼無奈,只好如實回答,他沒有偷東西,是黎旅長在前面的那棟屋子裡住,讓我給他送點吃的過去,革命軍這才找到了黎元洪,去請他出來當都督。黎元洪是自己從一個帳子後面走出來的,而且非常鎮定地說,既然找到我了,我就跟你們去吧。

可能有人忍不住要問了,既然大家都公推黎元洪當都督了,他為什麼還要躲起來三天兩夜呢?黎元洪連上「廣甲」號都自備一身救生衣,像他這麼謹慎的人,面對這麼大的事,當然需要仔細思考一番才能下決定。這三天兩夜,黎元洪不吃飯也不說話,就坐在那兒想,自己能不能當都督,如果當了都督,他該怎麼做。黎元洪不是革命黨人,他不能單憑一時衝動就「引刀成一快,不負少年頭」,直到第三天他開口說話的時候,那就代表他終於想清楚該怎麼做了,所以他跟革命黨人說,我可以當都督,但接下來該怎麼做,你們都得聽我的。

那麼黎元洪究竟想要怎麼當都督呢?其實他每天就做兩件事——發電報和匯款。黎元洪想得很清楚,他只有鼓動更多的省馬上獨立,才能形成巨大的勢力,因為他太知道北洋六鎮有多厲害了。於是,黎元洪每天上午就給各個省的巡撫、布政使和提督發電報,只要這些人願意宣佈自己所在的省獨立,黎元洪立即下午就給他們匯錢。當時,在武漢的武昌城內的湖北省藩庫有存款,總計四千萬餘元,結果這些錢就都變成黎元洪的活動經費了,只要接到電報的行省宣佈獨立,獨立所需的軍餉等開支黎元洪下午就匯款過去。在黎元洪的大力鼓動下,還真的有幾個行省宣佈獨立了,所以說,如果沒有黎元洪在武昌主持,接下來的共和能辦成什麼樣,還真不好說。連孫中山先生都誇獎黎元洪,說他是民國的首功,以至於後來在南京選臨時政府的第一個臨時大總統的時候,一共有17個行省的代表參加投票,孫中山以16票當選了臨時大總統,當選臨時副總統的黎元洪居然得到了全票。隨後在北京交完權以後,國會在北方重新選舉,大總統從孫中山換成了袁世凱,而副總統依然是黎元洪。

以上種種都說明了黎元洪這個人並不像歷史書裡寫的那麼無能,至於說他像小丑一樣被革命軍從床底下拎出來,被逼著當上都督,那就更荒唐了。黎元洪是一個非常有想法的人,而且一開始的時候,黎元洪是拒絕去北京當副總統的,他希望能繼續留在武昌,因為武昌是他的根據地,最後是段祺瑞到武昌把黎元洪「綁」到了北京。而最有意思的是,孫中山先生和黎元洪雖然身為南京臨時政府選出來的正副總統,但這兩個人一生只見過兩次面。

孫中山跟黎元洪的第一次見面是在清朝的時候,當時黎元洪從北洋水師學堂畢業,到了廣東水師,在「廣甲」號上當副輪機長。有一次,黎元洪手下的一個士兵生病了,他下船去請醫生,結果請來了一位名叫孫逸仙的醫生,也就是孫中山先生。這就是黎元洪和孫中山的第一次見面,非常富有戲劇性,他們一個是「廣甲」號的副輪機長,一個是醫生,誰也想不到,這兩個人將來會成為正副總統。從第一次見面之後,兩人再未見過面。後來兩人被選為中華民國第一屆臨時正副總統,因為孫先生在南京,而黎元洪在武昌,兩個人也沒有見過面。後來袁世凱在北京就任大總統後,黎元洪也去了北京,不過孫中山只去了一次北京,跟袁世凱見了一面之後就又回到了南方,一會兒護國,一會兒又護法、二次革命,等等。總之,孫中山和黎元洪就再也沒有見過面。直到北洋政府最後的時候,當時已經是張作霖和馮玉祥控制北京政府了,才又致電邀請孫先生北上。於是一九二幾年的時候,孫中山去北京,路過天津的時候,跟黎元洪見了第二次面。孫中山先生在北京去世後,黎元洪還在天津的家裡設了靈堂,來祭奠孫先生,不過那時候黎元洪已經失勢了。

黎元洪剛被選為副總統的時候,勉為其難地離開了他辛勤耕耘了十幾年的武漢,結果他到了北京一看,很快就明白了自己的處境,他雖然美其名曰副總統,但其實就是光緒帝,而袁世凱則是慈禧太后。為什麼這麼說呢?戊戌變法失敗之後,慈禧太后一直把光緒帝囚禁在南海瀛台。黎元洪在北京見到袁世凱之後,袁世凱也安排他住到了瀛台。黎元洪也是經歷過大風大浪的人了,非常善於審時度勢,一看自己被安排到了瀛台,立即什麼都明白了,所有的事都跟他沒關係了,他就乖乖地在瀛台待著就行了。

於是,黎元洪就老老實實地在瀛台待著,什麼事也不幹,什麼事也不管。結果有一天,突然來了一個人,對黎元洪說,洪憲帝制馬上就要實行了,袁世凱要稱帝了,他在全國只封了一位親王,那就是你黎元洪,除了黎元洪之外,他人頂多就被封了個公,比如張勳等人。以袁世凱的立場來看,他封黎元洪為唯一的親王,那是對黎元洪莫大的器重,但黎元洪可不這麼認為。黎元洪的心思是相當縝密的,為人也是極為謹慎的,袁世凱把他弄到北京來,讓他待在瀛台當擺設,他就毫無怨言地乖乖當擺設,但現在袁世凱要稱帝了,讓他去當親王,這可就不行了。黎元洪很清楚,袁世凱稱帝這件事是肯定要失敗的,他可不想把自己跟袁世凱卷在一起,所以黎元洪堅決不肯接受這個親王的頭銜,他把自己關在屋子裡,誰來敲門也不開,袁世凱派來的人已經把親王的袍子和王冠都拿來了,黎元洪就是死活不開門。

為了讓黎元洪就範,袁世凱派出了大量的說客,包括跟黎元洪一起參加武昌起義的孫武,也被派去遊說黎元洪,都沒用,黎元洪誰都不見,也不肯開門,堅決不肯成為袁世凱稱帝的同謀。這樣一來,黎元洪在全國人民心中博得了極好的印象。而且,黎元洪也不是一個人在戰鬥,像他一樣以消極的態度反對袁世凱稱帝的人太多了。段祺瑞也在這個時候離開了北京,馮國璋也待在南京不表態,事情發展到這一步,已經大大超出了袁世凱的預料,他沒想到連段祺瑞和馮國璋都不支持自己。

然而就在袁世凱眾叛親離的時候,只有一個人還傻乎乎地支持袁世凱稱帝,那個人就是奇葩張勳。張勳像跳樑小丑一樣在徐州發通電,支持袁世凱稱帝,最終,袁世凱大勢已去,灰溜溜地下台了,不久之後一命嗚呼。袁世凱死得是非常鬱悶的,他做夢都沒想到,自己苦心經營了這麼多年的北洋系居然會背叛自己,一直被自己視為親信的段祺瑞和馮國璋居然會不支持自己。袁世凱臨死前拿出了一個匣子,匣子裡面是他的遺囑,遺囑的主要內容就是在他死後接替他的人選。大家打開了匣子,發現袁世凱在遺囑中列了三位繼承人人選,排第一的是黎元洪,排第二的是徐世昌,排第三的是段祺瑞。

這份遺囑真的太耐人尋味了,因為袁世凱最後還是想把自己的基業留給這些背叛了自己的人,而不是留給自己的兒子。當然了,袁世凱的幾個兒子也的確太不爭氣了。在袁世凱打算稱帝的時候,全國的報紙每天都在抨擊袁世凱,結果袁世凱的兒子為了將來能當太子,居然自己編了一份報紙,在上面謳歌袁世凱,然後把這報紙拿給袁世凱看,說父親你看,大家都在勸進。袁世凱完全對這份假報紙信以為真,以為全國人民都熱切擁護自己稱帝。直到後來有一天,袁世凱的女兒的女僕上街去買油炸蠶豆,袁世凱的女兒一看包蠶豆的報紙,才發現全國都在罵袁世凱,袁世凱這才知道,自己居然被自己的兒子給騙了。總之,袁世凱一世英名全都毀於一旦。但在最後,這位一生雄才大略的政治家還是良心發現,沒有把這個國家留給自己的兒子,而是留給了黎元洪和段祺瑞等人,因為袁世凱相信這些人能把這個國家管理好。

在當時的北洋整個系統裡,除了袁世凱之外,地位第二高的人就是徐世昌,甚至在相當長的時間裡,徐世昌的地位比袁世凱還要高。徐世昌曾經是翰林,後來投筆從戎,到小站去投奔了袁世凱。大家都知道,小站裡都是一群草莽出身的丘八,連袁世凱自己也不是科舉出身,所以是翰林出身的徐世昌一手幫助袁世凱,一起把持整個北洋系統,袁世凱管武,徐世昌管文。後來清朝倒行逆施的時候,袁世凱失勢了,被貶回了河南彰德(安陽)渲上村,而徐世昌依然穩坐副大學士的位置,相當於副宰相,是漢人裡面最高的官階,比袁世凱的官位還要高。

除了徐世昌,北洋系裡地位最高的人就是段祺瑞了。段祺瑞擔任北洋武備學堂的教育長,北洋後來的所有軍校的校長和教務長也都是段祺瑞,他在北洋系裡門生滿天下,非常有威望。所以,在袁世凱死後,最有資格和能力接手北洋系的人就是段祺瑞,馮國璋和王士珍都接不了。但袁世凱既沒有把自己的兒子排在繼承人名單裡,也沒有優先在北洋系裡選擇繼承人,而是把一直跟他作對的黎元洪排在了第一位,因為黎元洪確實是很有才幹的,所以袁世凱的這份遺囑還是非常理性和靠譜的。

就這樣,黎元洪當上了大總統。黎元洪一上任就發現了一個大問題,那就是他根本沒法召開國會,袁世凱當政的時候已經把國會解散了。其實準確來說,袁世凱並不是解散了國會,而是從法理上把國會的第一大黨國民黨定為了非法黨派。因為在南方發生軍事行動以後,有四個身為國民黨人的行省都督擁兵反抗袁世凱,發動了二次革命,於是,袁世凱依據法理說,國民黨現在已經是叛亂黨了。這個法理在全世界都說得通,一個黨派在國會裡搞議會鬥爭,那是合法合理的,但如果你興兵抗議,那就是叛亂了,如今國民黨四個行省的都督在南方興兵,那就代表國民黨是叛亂黨,是非法的黨派了。國民黨是第一大黨,它在國會中擁有最多的席位,它被定為非法黨之後,國會肯定就開不下去了,因為沒有那麼多合法的議員了。

這樣一來,民初國會在袁世凱當上大總統之後就基本癱瘓了,議員一部分跑到了廣東,另一部分跑去了上海等地。沒有國會了怎麼辦呢?袁世凱又自己弄了一個參議院,重新制定了一部憲法,叫作《中華民國約法》,毫無疑問,這是一部總統極端集權的憲法。聽起來非常可笑,不過才辦了短短幾年的共和,居然就已經出台了三部憲法了,第一部是「總統權力最大」法,緊接著孫先生把總統的位置交接給袁世凱,又起草了一部「總統沒權力」的《中華民國臨時約法》,最後袁世凱上台,又自己搞出來一部「總統權力更大」的《中華民國約法》。

現在袁世凱死了,黎元洪上台了,段祺瑞也回來了。段祺瑞因為反對袁世凱稱帝,得到了一眾北洋都督的支持,現在成為最重要的一支力量,打算再造共和,而黎元洪也有著拒絕接受親王封號的功勞,還是副總統,也成了重要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