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曉松奇談·人文卷 > 三 張勳和他的北洋 3.唯一的一次全民選舉 >

三 張勳和他的北洋 3.唯一的一次全民選舉

講完了張勳的為人,接下來回到正題,張勳復辟的舞台是誰給他搭建的?

從辛亥革命開始,大家推翻了清朝,就著手辦共和,到了張勳1917年復辟的時候,共和已經辦了六年,這時候出現了一個很嚴重的大問題,那就是府院之爭,「府」就是總統府,「院」就是國務院。所謂的「府院之爭」,就是在爭到底是總統的權力大,還是總理的權力大?總統和總理到底誰說了算?就為了這一件事,大家鬧得一塌糊塗。

不過,當時的鬧,大家還規規矩矩地只是在辯法理,大家把憲法拿出來,從裡面找依據,這本憲法其實就是臨時約法,結果發現憲法本身就寫得有問題。說到憲法的問題,我就要回過頭去講一下民國是怎麼辦起來的,共和是怎麼辦起來的了。我們的民國和共和,不像俄國的十月革命和法國的大革命,我們的革命沒有徹底地取得成功,而是有點像英國,是妥協的結果,因為是妥協而成,所以就導致了寫憲法的時候出現了極為倉促的情況。當時,駐守南京的張勳終於被打跑了,各省的代表趕緊從武漢來到了南京,就有點像美國獨立時的各州的代表。

南京變成了南方最大的中心,成立了臨時參議院。臨時參議院是幹什麼的呢?它有點相當於美國寫獨立宣言的立憲委員會,是一個寫憲法的委員會。臨時參議院成立前,各省代表會制定了《中華民國臨時政府組織大綱》,其實當時我們根本還沒有政府,應該叫作「政治組織大綱」,但我們當時剛剛開始辦共和,腦子還不太清楚,而且這個東西雖然叫「臨時政府組織大綱」,但實際上寫的是對整個國家怎麼辦共和這件事的基本法。

這份《臨時政府組織大綱》是一份總統制的大綱,有點像美國的憲法,美國就是總統的權力很大,甚至美國都沒有總理,美國的國務卿不能叫總理,國務卿相當於總理大臣或外交部長,主管外交。起草完了之後,緊接著就南北議和了。孫中山總統對《中華民國臨時政府組織大綱》是非常滿意的,因為規定了總統的權力非常大,他革命了這麼多年,終於當上了大總統,如果權力都是虛的,他當然不願意了。可是,當制定了這份大綱之後,孫先生發現他還是統一不了中國。

因為光靠武昌的第八鎮、第二十一協,以及南京的第九鎮,是沒有辦法統一全中國的,主力部隊的北洋六鎮都在袁世凱手裡,所以大家還得進行南北議和,進行妥協,而且妥協之前還得痛打你一頓。馮國璋先攻下了漢口和漢陽,正準備進兵武昌的時候,袁世凱突然喊停,說慢慢打,不著急。為什麼呢?我先把你打疼了,讓你知道你不是我的對手,你要想完成革命理想,還得靠我。於是袁世凱對孫中山說,咱們南北議和吧?大家都同意,誰能讓清帝退位,就讓誰來擔任中華民國的第一個大總統。袁世凱一聽到這話,立刻就來精神了,於是他就去逼清帝退位了。但是,清帝一退位,袁世凱要當大總統,他立即就要把參議院搬到北京去。

一開始的時候,大家還是想守住一個底線的,讓袁世凱無論如何要離開北京,到南京的臨時參議院來就任大總統,包括孫中山也親口說,袁世凱你不來南京,我就不把大總統職位交接給你。因為袁世凱的北洋六鎮都在北方,如果他本人也留在北京,那肯定會變成獨裁政府,所以大家堅持讓袁世凱到南京來就職,袁世凱也堅持不去南京。兩邊僵持不下,孫先生說,袁世凱不來南京我就不交權;參議院說,我們不去北京;各省代表也不去北京,大家都說這不符合法理。由此可見,在那個年代,大家都還是很講法理的,袁世凱也是很講理的,他不像後來的北洋軍頭,一言不合就開打,袁世凱不打,他想從法理上解決這個問題,要怎麼做才能讓對方來北京呢?結果,袁世凱想出了一個有點耍流氓性質的辦法。

在講袁世凱這個耍流氓的辦法之前,我要再一次提醒大家,在張勳復辟之前,大家都還是講法理的,最後也就是像袁世凱這樣耍兩下流氓,但即便是耍流氓,也是為了讓自己的行為符合法理而被逼出來的下策。袁世凱是怎麼耍流氓呢?他鼓動他手底下的一個大老粗,讓他在北京鬧點事,讓孫中山那邊看看,北京離不開袁世凱,袁世凱一離開北京,北京就要亂。這個大老粗叫曹錕,曹錕跟張勳一樣,也是草莽出身,而且曹錕後來幹出來的事也跟張勳差不多。

曹錕是北洋六鎮的主力統制,也就是北洋的主力師長,而且他特別聽袁世凱的話,袁世凱讓他鬧事,他就真的幹起來了,結果北京城就倒了一下霉。曹錕縱兵在北京城裡搶劫,雖說北洋軍的軍紀還算不錯,遠比張勳的「辮子軍」軍紀好,但既然長官發話讓士兵搶劫,再好的軍紀也都沒用了。曹錕手下的士兵在北京的大柵欄和前門一帶演起了搶劫,一開始還是演的,演著演著就成真的了,不僅真的開了槍,搶了一堆的店舖,還燒了幾家店舖,甚至也有極個別的強姦事件發生。曹錕這麼一鬧,袁世凱就對南京說,北京不穩,我沒有辦法南下。

沒辦法,最後還是南方妥協了。其實孫中山怎麼可能不明白袁世凱是在耍流氓?但他沒有辦法,他跟袁世凱耗不起,只好去了北京,到了北京之後才發現,這份《臨時政府組織大綱》裡,總統的權力太大了,這樣一來,袁世凱肯定是要走向獨裁的。所以,孫中山二月把大總統的位子交接給袁世凱的時候,並沒有把這份「基本大法」給他,只給了袁世凱臨時總統的印章。直到三月,南京的臨時參議院通過了一份《中華民國臨時約法》,倉促地規定說,雖然總統有很大的權力,但責任內閣也有很大的權力,但兩者之間的權力界定十分模糊,至於總統到底能不能罷免總理,以及大家如何彈劾總統,《臨時約法》都沒有寫,只是勉強地把大總統的權力給硬拉了下來。

然後跟袁世凱說,你現在已經是大總統了,但我們要交給你一份《臨時約法》,幾個月前的那個《臨時政府組織大綱》就作廢了,剛過幾個月,我們的憲法就改了,改成目前這個限制大總統權力的憲法。好在雙方都有所妥協,袁世凱能留在北京就心滿意足了,也欣然接受了《臨時約法》,到了這個時候,南京的參議院才正式搬到了北京。參議院到了北京之後,大家彼此之間都還算客氣,其實也不是客氣,而是那個時候大家心中確實都懷著一種把中國建設得更好的理想。每個人都希望自己的國家能昂揚向上,袁世凱也一樣,他也希望中國好,也希望自己能名垂青史,沒有人天生的理想就是要給國家添亂。中國從鴉片戰爭開始,就一直被人打,大家都把原因歸結為我們的制度出了問題,因為外國的制度好,所以他們的國家才能強盛,我們中國想要變得強盛,也要學習外國的制度。袁世凱也希望中國能富國強兵。

袁世凱的北洋政府統治的前期兩方還是處於蜜月期的,參議院提出的各種意見和建議,袁世凱基本都沒有否定過,於是參議院通過了一系列的選舉法,通過了國會的組織章程以及國會的選舉辦法,等等,這一套東西基本上都是在學習美國的兩院制。美國的兩院制就是為了促進各個州之間的平等,也考慮到了人口數量的加權,所以美國不管是大州還是小州,每個州都有兩位參議員,眾議員的數量則是按照各個州的人口來確定,現在美國差不多是每70萬人口選1名眾議員,雖然最初的時候美國還沒有這麼多的人口,但也是按人口來決定眾議員的數量。這樣一來,大州和小州的參議員都是平等的,但人口多的州,就會相應地有較多的眾議員,因為參議院是代表各州的,而眾議院是代表人民的,這就是美國基本憲法的立法原則。

因為沒有經過選舉,所以中國當時的第一個參議院是臨時參議院,臨時參議院的組成完全參考美國,由各省直接派代表。當時中國有22個行省,不管省的大小,每個行省都派出10名參議員,而且每一個行省的10名參議員的地位是平等的。美國的眾議員有一個加權,當一個州的人口少於70萬,不足一個選區的基數時,也給它至少一個眾議員的權利,所以在美國,即便是最小的州,也有3票選舉人票,那就是2名參議員加上1名眾議員。我們的眾議員選舉方式也完全參照美國,按照每80萬人為一個選區來進行分配和選舉,也就是每80萬人就可以有一名眾議員,如果行省的人口特別少,也至少保證該行省有10名眾議員,也就是說,每個行省都至少有10名參議員、10名眾議員。此外還有內外蒙古、西藏和青海,參議員的人數不同於行省。

為什麼我們當時會完全照搬美國的制度呢?其實很簡單,當時大量的精英分子都是留美歸來的,孫中山先生本人就曾經留過美,大家都很希望能學習歐美。日本的制度也不錯,但我們和日本有仇,而且日本的二元制也不好學,因為日本是個有皇帝的國家,而中國當時已經推翻皇權。總之,對於臨時參議院提出的各項舉措,袁世凱完全都沒有意見。在1916年復辟之前的五年,包括袁世凱在內,所有人都在一起積極地努力地辦共和,沒有人暗中作梗,也沒有人耍流氓,袁世凱除了想要留在北京而指使曹錕搶了一次劫之外,沒有干涉過選舉法,也沒有干涉過選舉的過程,所以也導致南方的革命黨國民黨成為第一大黨。大家都真心真意地想要攜手把這個國家辦好,然而這樣辛苦了五年,卻因為張勳復辟而功虧一簣,實在是值得長歎一聲。

從辛亥革命到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這期間發生了很多值得回味和紀念的事情,比如第一次、也是最後一次全中國人民都參加了投票的民主選舉,這次選舉使得民國第二年誕生了民選國會,這是真真正正的第一次全中國人民的選舉。後來的安福國會,就已經受到張勳復辟的影響了,全國好多的行省根本就沒有參加選舉,因為好多省根本就是獨立的。再後來到國民黨的時候,局面就更混亂了,國民黨最開始上台的時候,首先東北就不是我們的了。後來國民黨在一九四幾年抗戰後選舉的時候,邊區和解放區又沒參加,所以民國元年的這次民選國會,是唯一的一次全國人民都參加的選舉。

當然了,所謂的「全國人民」,其實也只是西方的說法,實際上應該叫「有產者投票權」,投票者雖然來自全國,但是是有門檻限制的,在那個時候,全世界的投票都是有門檻限制的。我們在1912年開始投票選舉的時候,全世界所有國家的女性都沒有選舉權。所以,我們也仿照美國和西方,為這次選舉設置了四道門檻,其中前兩道門檻是有關財產的,我覺得還是比較合理的。第一道門檻叫作「當年納過兩塊大洋的稅的人」,意思就是,你要是想參加投票,你首先得是納稅人,而且兩塊大洋在那個年代是相當多的,這個門檻一下子就把大部分的人都排除在外了;第二道門檻是,如果你不是納稅人,也不是完全就沒有投票權了,假如你有500塊銀圓的固定資產或不動產,也是可以參與投票的,這道門檻是為了照顧家裡沒有勞動力、但是有繼承遺產的人,這些人雖然沒有納稅,但是也算是富二代或公子哥;第三道門檻是擁有小學畢業文憑的人;由於當時中國的新式小學還沒有那麼普及,所以又加了第四道門檻,那就是擁有相當於小學學歷的人。

總之,以上四道門檻,你只要能佔上一樣,就可以參加投票,這已經比當時西方的投票權要改善很多了。在西方,你要想參加投票,財產絕對是硬性的指標,只要你沒有符合規定的財產,你就肯定不能投票,而我們的民初國會,除了財產這一個指標外,還加了一條學歷和等同學歷的指標。這樣一來,全中國一共登記出了四千八百多萬的合格選民,當時中國全國一共只有四億五千萬人。「四億」這個數字還是非常精確的,因為「庚子賠款」就是按照中國的人口數來確定賠款數額的,約每個人賠一兩,所以最後賠款額為四億五千萬兩。也就是說,參加民初國會選舉的選民數,已經達到當時全中國人口的10%,這對於一個剛剛開始辦共和和民主的國家來說,已經是非常好的成績了,甚至比英國和美國最開始搞全民投票選舉時的情況都要好,英國剛開始辦立憲選舉的時候,符合規定的財產門檻的選民只有不足全國人口的2%,美國也遠遠不到10%。

10%已經是非常具有代表性的投票了,而且所有競選者也都是真的在競選,投票的人也是真的在投票。國民黨當然是最強的,在宋教仁的帶領下賣命競選,還有黎元洪領頭的共和黨,梁啟超領導的民主黨,這兩個黨的名字都跟美國一樣,還有由大鄉紳張謇組織和領導的統一黨。張謇絕對是民國時期的一位牛人,他是江蘇省首富,同時也是清末的狀元。張謇雖然是民間人士,卻積極參與共和,清帝退位時的退位詔書就是張謇起草的。以上是參選的主要四個大黨,還有其他的一些小黨派,大家都非常認真地競選和投票。當然了,過程中難免會混雜一些賄選和樁腳等不良競爭事件,但我要為民初國會說一句公道話,如果是已經辦了幾十年民主共和的國家,還出現賄選和樁腳事件,那就有點過分了,但對於剛剛開始搞民主共和的國家來說,賄選並非絕對是壞事。因為它至少代表著你的選票是值錢的,這總比選票一文不值要強得多,總比橡皮圖章要強得多,因為只有選票本身有價值,才會有人願意花錢去買。所以不論是賄選,還是樁腳,其實都是代表選票的價值,說明了這次投票選舉真正地尊重了人民手中的選票。

有關民初國會選舉過程中出現的賄選,我查閱了很多相關的資料,發現大部分賄選都屬於同一種情況,由大族的族長負責統一賣掉族內的全部選票。中國的鄉間基本上都是宗法社會,比如張家屯,裡面住的應該大部分是姓張的人家,而這些人都聽族內最有威望的元老的話,不論外面的世界搞什麼民主,在這些大姓家族佔多數的鄉間,發言權還是掌握在大姓的族長手中的。所以在民初國會選舉的時候,很多大姓的族長就在祠堂裡,把全村的人都集合起來,呼籲所有有投票權的人都把票統一起來賣掉,然後將賣來的銀兩用於修建本村的學堂。在那個沒有網絡、信息也極度不暢通的年代,村民們其實不太認得那些候選人都是誰,因為既沒有什麼電視辯論賽,也沒有什麼競選廣播,不像今天美國大選這樣,競選者到媒體上胡說八道一通,不管能不能拉來選票,至少跟選民混個臉熟。總之,大部分村民也就是得到了一個消息,說自己手裡莫名其妙有了一票選舉權,你本來就不知道該選誰,剛好這個時候村裡最有權威的族長說,有人要買咱們的票,換了錢統一用在村子的建設上,村民們當然一呼百應。所以大量的鄉間選票,都通過這樣的方式統一賣了出去,尤其是南方的村子,基本都是這麼操作的。

從這個角度來看,賄選其實是民主選舉的第一步。而民主選舉的第二步,其實也就是賄選的延續。選民把手裡的選票賣掉以後,某某人通過競選成功上台了。但選民很快就發現了一個問題,他們收了錢選出來的這個人,他上台之後就把老百姓的地都給賣了,或者是頒布了其他政策,傷害了老百姓的利益,甚至他造成的傷害,比當初老百姓賣來的那點選票錢還要多。那麼下一屆選舉的時候,選民手中的選票,就不會再像之前一樣輕易地賣出了,那下一屆選舉的時候該怎麼操作呢?很簡單,選民手裡的票,不能再用錢去買了,而要用政策去買,你要承諾,如果選民把手裡的票給了你,你上台之後就要推出相關的政策,去保護選民的利益,比如醫療、養老等政策,這些政策雖然不是現金,但從本質上來講也是錢,而且對於選民來說,這樣的錢更有價值和保障性。

美國的選舉選的是什麼?難道參選美國總統的人是為了所謂的理想嗎?難道他的競選詞裡要描述出一幅人類未來的宏偉藍圖嗎?當然不是,他要給選民切實的利益,選民才會把手中的票投給他,他的競選詞裡要說,如果他當選了,他就要減稅,要給人民養老金,要給人民醫保,其實大家想想,他承諾的這些,其實不就是在賄賂選民嗎?不就是賄選嗎?雖然他付出的不是赤裸裸的現金,但這些東西說到底不還是錢嗎?他推出的這些政策,減稅也好,醫保也好,養老金也好,其實無外乎經濟利益,還是在用錢和選民進行交易。所以,賄選並不絕對是壞事,選民第一次收了你的錢,第二次他們就醒悟過來了,錢不是恆久的,更好的政策才更重要,次數多了,不論是競選者和選民,大家就都慢慢地更瞭解該怎麼辦選舉,也更瞭解該怎麼辦共和,大家完全不必擔心一開始的所謂賄選和混亂,只要堅持辦下去就一定會越來越好。如果中國從民初國會選舉之後,真的能一屆屆地繼續辦下去,共和是能辦成的,可惜六年的辦共和積累,被張勳的一朝復辟給毀了。當然這也不能完全賴在張勳的頭上,畢竟他不是妄人,改變不了歷史的大進程,只是被別有用心的人利用了一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