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曉松奇談·人文卷 > 三 張勳和他的北洋 2.有道德沒文明 >

三 張勳和他的北洋 2.有道德沒文明

大家可以通過以下事實,來慢慢體會一下張勳在北洋系的地位。

張勳在守衛南京的時候,就已經被升為從一品的武官了,因為當時清朝沒有辦法,誰還效忠於它,誰還能替它打仗,它就趕緊升誰的官。張勳不是北洋嫡系,手底下不光沒有多少兵力,連一個鎮和一個協也沒有,只有一些舊式的巡防營,後來他在北洋軍裡打了南京守衛戰,這才一戰成名,地位提高了一點。

張勳是一個比較一根筋的人,他守在了徐州之後,發現他的主子袁世凱對待朝廷的態度有點不對勁。一開始他還在那兒又是反對議和又是通電抗議,後來袁世凱跟他說,張勳你別鬧了,我根本就沒想要效忠清廷,你在徐州老實待著,到時候我肯定會封你的官,只要你聽我的,我就給你好處,張勳這才反應過來,原來袁世凱不是想要效忠清廷到底的。緊接著就是辛亥革命之後,段祺瑞在前線率領46位北洋軍將領集體通電,要求清帝退位,然後就是袁世凱進宮逼宮。張勳也跟所有人一樣,通電共和,並接受了「定武上將軍」的封賞。所有跟隨袁世凱的人都得到了封賞,有人被封了將軍,有人被封了上將。所有新建立的王朝,第一件要做的事都是封賞,這是大多數人都明白的道理,可惜,親自參與了袁世凱復辟的張勳,並沒有學會這個道理,他後來自己復辟的時候鬧了很多的笑話,當然這就是後話了。

袁世凱復辟之後,張勳就乖乖地在徐州待著了。最可笑的是,袁世凱還把張勳封為安徽督軍。按理說,安徽督軍應該待在安徽,張勳為什麼沒有去安徽呢?因為光封官是沒有用的,實力也很重要,你手底下好歹得有一個鎮,或者至少得有一個協,民國之後就叫一個師和一個旅了。當時的每一個督軍最起碼還得兼一個師長的頭銜,因為民國以後,大家都失去了法統,失去了過去的三綱五常等,一時間大家都不知道該怎麼管理自己的勢力範圍,所有督軍必須自己就是師長,才能鎮住自己管轄的省,讓自己在這個省裡有話語權。張勳雖然被封為安徽督軍,但安徽本身已經有一個軍頭在那兒了,而且那位軍頭手中的兵力還比張勳大,這位軍頭叫倪嗣沖。幸運的是,倪嗣沖跟張勳之間關係比較好,張勳一想,反正有倪嗣沖在安徽,他的兵力比我多,跟我感情還挺好,我就不用去安徽了,好好在徐州待著吧。

徐州是屬於江蘇省的,那麼江蘇又是誰的地盤呢?當時,北洋三傑之一的馮國璋坐鎮南京,所以南京周圍的這幾個省基本都聽馮國璋的。馮國璋說,沒關係,反正江蘇最窮的地方就是蘇北,老大哥張勳既然不想去安徽,那就在蘇北的徐州待著吧,甚至你還可以自己找個地方就食。於是張勳果然就在徐州附近佔了一塊叫海州的地方,所謂的海州也就是現在的連雲港。總之,張勳的地盤很小,在北洋各大軍頭中,張勳連前十幾名都排不進去,當時的北洋軍頭佔據了十幾個省,都是由軍頭擔任各省的督軍,而張勳只是其中最不起眼的一個小軍閥,僅在蘇北佔了兩座沒人要的小城,根本養活不了他手裡的軍隊。其實張勳手裡也沒多少軍隊,大概不到一萬人吧,養不起怎麼辦呢?張勳就跟倪嗣沖說,你看,我好歹也是安徽督軍,但是安徽現在被你佔了,你是安徽省長,也就相當於巡撫吧,所以你幫我養點軍隊吧。倪嗣沖也挺夠義氣,說好吧,你把你的一部分軍隊放到安徽北邊的幾個縣裡,我幫你養著。

民國初年真的很有意思,其實這些軍閥之間的關係特別像《三國演義》裡的人,咱倆感情好的時候,我就幫你養點兵,咱倆感情不好了,該翻臉就翻臉。大家不妨回想一下《三國演義》裡的故事,一會兒陶謙幫著劉備養一會兒兵,一會兒呂布幫著劉備養一會兒兵,一會兒劉備又幫著呂布養一會兒兵,一會兒我佔徐州,你佔小沛,一會兒你到徐州,我到小沛。民國初年的情況也是這樣,大家都有軍隊,自己養不起兵了,就找個跟自己關係比較好的人替自己養一養。基本上在中國,從古到今大家玩的都是這一套遊戲,遊戲規則大家也都很熟悉。總之,張勳就在徐州待著,外面的世界,人們在轟轟烈烈地辦共和,一會兒國會選舉,一會兒各個黨派相互競選,這些國家大事都和張勳沒有關係了,他就一門心思地忠誠於前清,一門心思地在自己家裡穿著清朝的官服,留著清朝的辮子,似乎已經跟整個世界脫節了。如果不是因為後來的機緣巧合,張勳這位原本就稱不上什麼大人物的人,基本上從此就可以從歷史中銷聲匿跡了。

在那樣一個轟轟烈烈向前進的時代裡,像張勳這樣的徹頭徹尾的保皇派,其實是非常不合時宜的。張勳對清朝充滿了深厚的感情,不僅僅是因為他從小就受到舊式軍人的教育,更重要的是張勳本人跟光緒皇帝和慈禧太后這兩個人之間,有著面對面貼身接觸的感情。當時八國聯軍打進北京之後,慈禧帶著光緒皇帝兩個人就跑了。說是西狩去了,其實就是一路要飯吃窩頭,甚至有時候連窩頭都吃不上,一直跑到西安。在西安流亡的一年裡,北京這邊簽訂了《辛丑條約》,不平等條約簽署完畢之後,皇帝和太后才聖駕迴鑾,從西安返回北京,這麼重要的人物回到北京,由誰來負責接駕和護駕呢?袁世凱選擇了張勳,因為張勳是個不折不扣的舊軍人,保護聖駕這種事讓他干最合適了。

於是,張勳擔任了慈禧太后和光緒皇帝迴鑾的護駕工作總指揮官,一路上,張勳鞍前馬後地跟在慈禧太后身邊。那個時候,皇族也沒有大的排場了,大家本來就是倉皇出逃,回去的時候也是灰溜溜的,只有張勳一路上還虔誠地對待太后和皇帝,伺候吃,伺候穿,慇勤又體貼,所以慈禧太后很喜歡張勳,光緒皇帝也很賞識張勳。張勳順利地保護聖駕回到了北京的紫禁城,袁世凱乾脆又說,張勳你護駕表現不錯,以後乾脆就負責紫禁城的護衛工作吧,於是張勳直接成了紫禁城護衛的總指揮,而且他極為忠誠,每天親率士兵巡視,晚上就睡在紫禁城的城門。慈禧太后對張勳也很好,晉陞他為二品總兵等,對於張勳這樣的大老粗來說,他一輩子追求的就是這種皇恩浩蕩的感覺。

後來,光緒皇帝和慈禧太后在兩天內先後去世,張勳悲傷至極,又哭又鬧,慈禧和光緒出殯典禮的保安工作也由張勳負責,而且他一直護衛著慈禧太后的棺槨到了東陵,最後還陪著幾位太妃守靈。大家想想看,從迴鑾的護衛,到紫禁城的護衛,到皇帝、太后駕崩後的葬禮的護衛,以及最後去東陵安葬守靈的護衛,全都由張勳一人包攬,可見這個人對清朝的忠誠之心和感情有多深厚。以至於張勳可能都忘了自己其實是一個漢人了,就算當時整個中國都在剪辮子,張勳也不管,他就要留辮子,而且他不光自己留辮子,他手底下的軍隊也全都得留辮子,所以張勳的外號就叫「辮帥」。當時的軍閥頭頭們都有一個外號,比如鬍子出身的張作霖叫「胡帥」。張勳率領的「辮子軍」絕對稱得上當時的中國一景,因為除了一些頑固的遺老遺少,整個中國都已經沒什麼人還留辮子了。

堅持留辮子的遺老遺少裡,有康有為,還有王國維,但他們都沒什麼能力,雖然留著辮子,但整天只能躲在青島和天津的租界裡。結果在一片辦共和、搞民主、立憲法的熱烈風潮中,突然出現了一位忠勇的孤臣遺子張勳,他在徐州附近盤踞著兩座小城,堅決不剪辮子,誓死捍衛清朝的遺風,一時間,全中國不肯剪辮子的遺老遺少都跑到徐州去巴結張勳。在這之前,誰也看不上張勳,因為這些遺老遺少曾經都是清廷的一品大員、大學士、大翰林,張勳充其量只是朝廷的一個護衛,雖然他的軍銜很高,但在重文輕武的社會環境下,沒人把張勳當回事。如今清朝沒有了,張勳成了寶貝了,遺老遺少們天天往徐州跑,爭相歌頌張勳。要知道,這些遺老遺少的文采都是極好的,包括清華的四大導師之一、國學巨匠王國維,也寫了各種各樣的文章和詩歌讚美張勳的忠勇。

於是張勳就開始飄飄然起來了,有一種自己深孚眾望的感覺。但如果張勳只是自我感覺良好,其實也不會走上復辟的道路。但歷史就是這麼有意思,當一個人開始膨脹的時候,客觀上肯定會再出現一些推動力量,進一步將某些大事最終促成。如果張勳只是在徐州自己留留辮子,頂多也就是像《天龍八部》裡的慕容復一樣,給大家發發糖,讓大家管自己叫陛下,掀不起什麼大風浪。但偏巧這個時候北京發生了嚴重的府院之爭,給張勳最終的復辟搭建了舞台。

在講張勳復辟的舞台之前,為了讓大家更多地瞭解張勳的為人,我先講幾個和張勳的身世有關的有趣小段子。先從張勳的名字入手,張勳,這個名字聽起來其實算不上高雅,但其實張勳他們家連這種名字也沒能起出來,張勳一開始名叫「張和」,最搞笑的是他的乳名,叫「順生者」。這三個字我怎麼看都覺得很彆扭,因為不像是普通話能叫出來的乳名,反倒是像江西口音裡的土話,我估計應該不是「順生者」,而是「順生仔」之類的,理由也很簡單,張勳肯定是順產出生的。舊社會生孩子不容易,不是孩子夭折就是產婦難產而死,所以順產是值得慶祝的大喜事,就這麼得到了乳名「順生」。

之前提到過,張勳一直混到26歲,才有人給他提了一個親,也就是他的正房大老婆曹氏,曹氏跟張勳定親的時候才13歲,16歲的時候正式過門嫁給張勳,當時張勳已經29歲了,還是沒什麼出息。後來張勳去當兵打仗,但因為軍銜太低,隨軍不能帶著家眷,其實現在我們解放軍的部隊裡也是這樣的規定,只有營級以上的幹部才能隨軍帶著家屬。所以張勳在外面打了十幾年的仗,曹氏就在家清貧地守了十幾年,曹氏曾經給張勳生了一個兒子,但剛出生沒多久就夭折了。一直到十幾年後,張勳跑到袁世凱的小站當上了營長,才把曹氏接到身邊生活在一起。張勳對曹氏是非常好的,因為他是一個有著忠孝節義道德的人,他一生對曹氏「以母視之」,張勳很小的時候媽媽就去世了,所以他就把曹氏當成自己的母親一樣去對待,張家的所有大事小情,甚至包括張勳納妾的事宜,都要徵求曹氏的意見。

北洋軍閥裡有很多不納妾的軍閥,比如段祺瑞和吳佩孚,但大多數的軍頭都是草莽出身,一朝得勢,娶妻納妾那是不遑多讓的。張勳也不例外,他有一妻十妾,但在所有的妻妾中,張勳最尊重的還是他的原配曹氏,家裡的一切錢財和權力,都交給曹氏來管理,而且每年都要隆重地辦「兩壽」,所謂的「兩壽」就是張勳老爺本人的壽辰和夫人曹氏的壽辰,妾再受寵愛,正房原配的地位是絕對不可撼動的。

說到張勳的小妾,還有一個非常有意思的小故事。張勳在南京守城的時候,革命軍即將攻城,在到處一片兵荒馬亂的情況下,張勳還是要跑到蘇州去,娶來了一個名叫小毛子的小妾,估計這位小毛子就是一個非常漂亮的青樓女子。張勳非常寵愛小毛子,沒想到在最後突圍出城的時候,大老婆曹氏帶著家眷走了,小毛子跟著張勳一路,但跑到下關的時候,張勳帶兵渡江逃跑,小毛子卻被革命軍逮住了。革命軍為了攻入南京,跟張勳血戰了很多天,死傷慘重,所以他們是非常痛恨張勳的,如今雖然沒能抓到張勳,但抓到了他最心愛的小妾,所以革命軍裡的大領袖陳其美大喜過望地說,太好了,把小毛子關到籠子裡,拉到街上賣票展覽,每張票四角錢,賺來票錢充當革命軍的軍費。

張勳聽說了革命軍要拿自己的小妾賣錢,立馬急了,趕緊跟革命軍取得聯絡,說咱們雖然打了很多天的血戰,但也都是為了效忠各自的主子,沒有必要結下私仇,你們還是把我的家眷還給我吧。革命軍的人商量了一下,覺得張勳說的也很有道理,同意了把小毛子還給他。張勳也很仗義。當時他是沿著津浦路,從浦口退到了徐州,徐州是當時最最重要的鐵路樞紐,是津浦路跟隴海路的交叉點,具有很重要的戰略地位。張勳退到了徐州之後,把津浦路上收集來的十四個機車頭,以及八十幾節車廂全都送給了革命軍,就為了感謝對方把自己的小妾完好歸還,這些機車跟車廂後來對革命軍起到了很大的作用。所以張勳雖然是個大老粗,卻是非常講究的,對原配夫人好,對小妾也好,最重要的是,他對自己的家鄉也非常好。

當然了,各個軍閥對自己的家鄉都有著深厚的感情,當他們發達了之後,都給家鄉捐錢捐物,但幾乎沒有哪個軍閥,對自己家鄉的熱愛和付出能超過張勳。張勳當上了督軍後,雖然沒有掌握一個省的真正督軍那麼有錢,但也算是發達了,他出生的那個村裡,每家每戶全部都由張勳出錢蓋上了大瓦房,不僅如此,張勳老家所在的奉新縣,所有考上大學的學生的學費,全部由張勳來出。當時北京城裡最漂亮、最現代化的洋建築之一,叫作江西會館,就是由張勳出資建造的,裡面有唱戲的戲台,還自備了發電機。除了江西會館之外,張勳還建了五家奉新會館,因為草莽出身的軍閥張勳愛看戲。錢多了,張勳出手也就越來越闊氣了,一開始他只資助江西奉新縣出來的大學生,後來所有從江西到北京來讀大學的學生的學費,全都由他來出,每名學生一個月有八塊大洋的「助學金」。

八塊大洋是什麼概念?當時毛主席在北京大學當圖書管理員,辛辛苦苦工作一個月才掙八塊大洋,可惜毛主席不是江西人,否則他根本不用這麼辛苦,因為江西的大學生每個月什麼都不用干,就能從張勳那裡領到八塊大洋。被張勳資助的這些江西籍的大學生裡,後來出了很多我黨早期的領導人,比如方志敏、張國燾、許德珩等。張勳也不管這些學生的政治傾向,只要你是從江西來的,他就給你錢,因為張勳摯愛他的故鄉。

既然提到了張勳的忠孝禮義,我就順便總結一下北洋的軍頭。在北洋系的軍閥裡,從袁世凱開始,除了極個別人之外,所有人都可以用六個字來總結,那就是「有道德沒文明」。所謂的「有道德」,是指到了最後留下來的那些人,段祺瑞也好,吳佩孚也好,當日本鬼子來了的時候,北洋系的軍頭沒有一個去當漢奸的,去當漢奸的絕大多數都是革命軍出身的那些人,北洋系的軍閥即便被革命軍北伐給打趴了,他們寧願去天津當寓公,也堅決不給日本人當漢奸,這就是他們奉行的忠孝道德;「沒文明」指的是,北洋軍頭對於民主、共和、憲政這些東西,是完全牴觸的,而且沒有任何認識,他們永遠覺得權力、軍隊和力量才是最重要的,個人道德和名聲也是最重要的,但是對於這個國家的文明進程,尤其是現代文明的程度,他們其實是沒有什麼概念的。張勳就是這些人裡最典型的代表,他非常地有道德,但他的道德就是每天留著辮子,做夢都想著回到清朝,完全不懂現代文明為何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