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小學問:解決你的7種人生焦慮 > 第七章 Persuasive——不要當小透明 第三節 製造美好還是營造恐懼? >

第七章 Persuasive——不要當小透明 第三節 製造美好還是營造恐懼?

所有特點,都可以是優點;真正可怕的,其實是沒特點。

內向的人,可以是「貴人語遲」,也可以是「沒有自信」;外向的人,可以是「雷厲風行」,也可以「咋咋呼呼」,關鍵看你怎麼表現。可是,如果個性不鮮明,反而容易變成「小透明」。寫文章或演講,道理也一樣。觀點、風格、論據等等,好壞沒有一定之規,雖說眾口難調,但畢竟每種口味都有自己的擁躉。最怕的,其實是「乏味」。然而,絕大多數人在表達方面的主要問題,恰恰也就是「乏味」。那麼,要怎樣做,才能避免自己成為別人眼中的「溫吞水」,讓自己的話在聽眾心裡產生足夠大的觸動呢?

我們仍然可以借鑒廣告裡的一個「小學問」,那就是「細分美好,善用恐懼」 。

前面提到過,廣告以「製造需求」為第一要義。而製造需求最有效的方式,就是通過情感銷售,繞過你的理性,直接激發你的信任 。具體是怎麼做到的呢?主要是兩個套路,一是通過「細分需求」營造和渲染美好的想像,二是利 用「損失厭惡」心理加強接受度。

一、細分需求

什麼叫「細分需求」?首先你要知道,所謂需求,說來說去都是很基本的那幾項,玩不出什麼花樣來,也就是不能直接轉化成消費衝動。比如說,口渴了要喝水,每個人都需要,但憑什麼花錢買飲料呢?這時,你就需要「營造」出一種跟具體商品直接掛鉤的美好體驗,而這就需要對需求進行「細分」。這時你就會發現,口渴,就不只是「要喝水」這麼簡單。運動時喝什麼?工作時喝什麼?聚會時喝什麼?約會時喝什麼?甚至是,吃火鍋時喝什麼?吃漢堡包時喝什麼?……發現沒?像這樣一系列的細分場合,你都能第一時間反應出某個特定品牌,不信你問問朋友,他們的反應基本上跟你也差不多。為什麼會這樣?為什麼我們不會像我們的父輩那樣,覺得喝水的首選是涼白開?其實,這正是長期以來廣告潛移默化的「教育」結果。每種具體的飲料,對應著不同的想像,這就是廣告所營造出來的「細分」需求。礦泉水、礦物質水、純淨水、蒸餾水,本質上沒什麼區別;零度可樂、極度可樂、健怡可樂、輕怡可樂,去掉包裝大多數人都分辨不出來。可是,在消費者的想像中,這些東西就是代表了不同品位、不同選擇。

在這方面,商家能做到多細?健怡可樂和零度可樂,都是無糖的,口感也差不多,它們最大的區別,無非是一個白罐、一個黑罐,一個主打女生市場、一個主打男生市場。你看,連顏色這種看起來最不重要的東西,也是細分出來的需求。而正是因為商家會細分出這麼多不同,所以你站在超市裡才會覺得琳琅滿目,才會有一種選擇特別多、感覺被世界溫柔對待的幸福感。

即使完全不考慮客觀成分,商家也有辦法在純主觀的東西上劃分出區別。比如說冰激凌,賣的本來是「冰」和「甜」,然而事實上,沒有哪家廣告會吆喝說:「我家冰激凌又冰又甜快來買啊!」因為這是普遍性,無法給消費者留下印象,根本不構成賣點,所以冰激凌要綁定的是具體且微妙的「幸福感」。比如「愛她,就給她買××××」,主打的不是甜蜜,而是「表達愛意」,這就跟別的牌子有區別。雖然沒有任何理由說這種冰激凌裡有什麼成分是跟「表達愛意」直接相關的,但是感覺上它跟別家不同,有某種直接感觸,可以引起消費行為,商家的目的也就達到了。

以下這個思路,基本上就是一個「細分需求」的過程:

1.人在什麼情況下會想買冰激凌?

2.在所有這些需求裡,最能觸動人心的是哪些?

3.選擇其中一項(表達愛意),與自己的產品綁定在一起。

從另一方面說,細分需求的過程,同時也是在細分感覺:

1.冰激凌給人的感覺是什麼?

2.這種感覺,能讓你聯想到哪些場景?

3.這些場景裡,有哪個細節最打動你?

4.把產品和這個細節(給你所愛的人買冰激凌)綁定在一起。

總之,就跟吃好東西的時候不能囫圇吞棗一樣,越是美好的東西,越要「細分」,才能加強其感染力。 當你苦於言語乏味、表達乾癟時,不妨試試這個「細分」思路。通常我們說一個人的描寫「活靈活現」「引人入勝」,讓人「身臨其境」,指的都是細節上的豐富和生動。

二、善用恐懼

除了對美好的東西進行細分之外,還有一個反向的思路也可以極大提升你對受眾的影響力,那就是「善用恐懼」。二者的區別在於,前者更適合訴諸感性場合,後者更適合訴諸理性場合。還是以廣告業為例,衝動型消費,比如買個飲料買個零食、來場說走就走的旅行、買個有驚喜的生日禮物,這些都需要營造美好體驗,讓人覺得開心,所以要「細分美好」。但是,如果涉及的是理性消費,就是說產品跟快樂體驗聯繫不到一塊兒,消費者完全是因為要解決某個問題、實現某種功能,才會買這個產品,那它的廣告策略一般都是「製造恐懼」。

衛生巾這個產品,雖然很多廣告裡都有蹦蹦跳跳開開心心的場面,但是請注意,它的主旨不是「追求美好」,而是「解決問題」,所有美好體驗都是在解決問題之後自然產生的。所以,這時你要做的不是「細分美好」,而是「善用恐懼」,也就是從「不用這個產品有什麼危害」的角度,讓消費者意識到產品有多重要。所以你仔細觀察就會發現,幾乎所有衛生巾廣告都是在主打「安心」這個概念,強調的是諸如「防側漏」或「超強吸收」之類的功能。

又比如洗髮水,由於洗頭已成為現代人的剛需,所以你也不用去渲染這件事多美好。雖然廣告裡明星們洗頭時都是一臉莫名其妙的滿足感,但誰都知道,這也沒什麼好享受的。於是,「不用這款洗髮水會有什麼問題」就成了商家攻心戰時的主攻方向。而消費者在進行理性選擇時,最需要的就是給自己一個說得過去的理由,所以相關廣告的主題,也大都是在揭示我們內心的恐懼。有人害怕頭屑多,有人害怕髮質差,有人害怕掉頭髮。發現沒?不管你在怕什麼,總有一款洗髮水是在標榜自己能解決這個問題的。你有病,我有藥;你有擔心,我才有賣點。最常見的廣告套路是:先把可能的損失形象化給你看,比如因為頭屑亂飛、油膩邋遢而遭受路人白眼,或錯失面試機會什麼的,然後,用了某某牌子,突然就贏回了生活的美好。生活中有沒有這麼誇張的事呢?很少,可是這麼一來,對於頭發問題的恐懼就扎根在你心裡了,這就是廣告給你「製造」出來的需求。

進一步說,消費者的理性權衡往往是不利於他們做出決定的。所以這時,你就特別需要給他們提供一種迅速做決定的衝動,而「恐懼」往往是最好的催化劑,相當於猶豫不決許久後的臨門一腳。最常見的例子是各類「限時折扣」。像服裝、電器等產品,通常可替代性都很強,本應是貨比三家再做決定,可是一旦加上「過時不候」這個限定,就會讓人覺得「來不及解釋了,趕緊上車」,做決定就會快得多。

再舉個例子。換工作本來是最需要冷靜計劃的,哪有可能像「世界那麼大,我想去看看」那麼簡單?很多人患得患失,想跳又不敢,就是這個原因。因此,德國一家獵頭網站的廣告就是「不要把生命浪費在錯誤的工作上」,也就是說,它不去標榜跳槽會有多麼美好,因為你肯定會產生質疑,而反其道而行之——「你以為不變才最穩妥?錯了,工作不順心還要繼續干,才是最大的失敗!」這就會讓你猛然意識到,真正的損失不是跳槽,而是死守著現在的工作,自然也會比較容易接受獵頭的鼓動了。

所以,請記住這兩個原則:在你的受眾訴諸感性時,要「細分美好」,把對方的需求和感受分得越細,越能增強渲染和強化的效果;而在你的受眾訴諸理性時,要「善用恐懼」,利用風險厭噁心理,促使對方迅速做出決定。同時,這兩個原則還可以交叉使用,那就是:在通常是訴諸感性、需要營造美好想像的場合,反倒提示風險;在通常是訴諸理性、別人滿腦子都在考慮風險和損失時,反而強調美好的感受。這種做法屬於套路之外的創意,用得好,別具一格。比如洗髮水廣告通常訴諸恐懼,正由於這種做法的合理性,成了套路,所以也有很多廠家開始尋求突破,不強調產品能解決什麼問題,而是強調它所代表的自信、快樂、活力、激情等價值觀。你宣揚「頭屑去無蹤」或「秀髮更出眾」,我就宣揚「用××,更自信」或「愛生活,愛××」。你從負面講,我就從正面講,出奇制勝。

當然,這種不按常理出牌的創意也不能太過分,它必須遵循「恐懼是為了回歸美好」的基本原則。否則,雖然會讓人記住,卻不一定讓人舒服。比如說,一個抽油煙機廣告,不去渲染廚房的乾淨整潔,反而呈現滿屋油煙的可怕,這沒什麼問題,因為誰都知道你的目的是強調「抽油煙機能帶來美好的體驗」,總體感覺仍然是正面的。可是有一個空調廣告,為了突出「靜音」和「人體智能識別」這兩個功能,講了一個特別瘆人的故事——因為太安靜,歹徒聽到了門外男人的心跳聲,隔著房門射殺了男子。因為空調可以智能識別人體,在掃風時識別出了仍然在世的女主人,卻無法發現靈魂狀態的男主角。有沒有感覺,這就有點兒過分了?的確,這個創意讓人過目難忘,但是對產品的好感,就很難保證了。

總之,想獲得打動人心的力量,就得像高明的廣告那樣,把美好的東西說細,把厭惡損失的心理用足。 在「理解人心」這個課堂上,經典的廣告,永遠都是我們寶貴的資料庫。

TIPS:

小學問:想要避免「乏味」,就要向廣告學習,看它們是怎樣細分美好、善用恐懼,把平常接觸到的東西表現得如此誘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