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小學問:解決你的7種人生焦慮 > 第二章 Be Smart——讀書越多就越聰明嗎? 第七節 偏見為什麼難以根除? >

第二章 Be Smart——讀書越多就越聰明嗎? 第七節 偏見為什麼難以根除?

沒有人會承認自己喜歡以偏概全,但是在生活中,我們卻往往免不了給人貼標籤。有時候是「地圖炮」,有時候是年齡或性別歧視。只是因為你屬於某個類別,就判斷你必然具有某種屬性,這就是典型的偏見思維。偏見的根源是「分解謬誤 」,也就是把整體的屬性直接「分解」到個體身上 。姑且不論這個整體屬性本身有沒有根據,把它直接落實到個體身上,就是一種輕率的行為。但是,偏見倒不一定是出於惡意,甚至很多時候,「善意」的偏見更讓人難以應對。比如在酒桌上你經常會聽見這樣的說法:「你們北方人就是豪爽,來,走一個!不然就是不給面子!」又比如職場上經常有人會說:「女孩子心細,適合做服務類的工作,要發揮這個優勢啊!」像這樣的一些偏見,用的都是褒義詞,表達的卻是對別人無來由的限定。如果你是當事人,心裡一定不會舒服。

所以,偏見或者說歧視,雖然通常會對人造成傷害,但究其本質,卻並不是惡,而是懶。 什麼意思呢?因為用「類別」去判斷「個體」,不管對方做什 麼、說什麼,先貼個標籤再說,這種做法雖然不夠準確,但卻更有效率 ,因此它幾乎是我們應對複雜世界的必需品。

假設你是一家證券公司的老闆,被法務部門的一個年輕人攔住,後者興沖沖地說:「老闆,我有一個絕妙的提案,從來沒有別的公司做過,絕對可以一本萬利,而且我反覆研究過了,保證合法!」你會怎麼想?或者說,你的第一反應是什麼?

肯定不會是「哇,那我們豈不是賺大發了」,而是「這麼個愣頭青真的靠譜嗎」,對不對?而且你會繼續想:「別的公司也不是傻子,那麼多大佬都精著呢,他們都不做,這裡面一定有問題。」而且,就算你真的耐心聽完對方的提案,一時也挑不出什麼毛病,那你接下來又會有這樣的算計:要麼選擇相信這個每月拿萬把塊薪水的年輕人居然真的就是萬里無一的絕世天才,發現了整個行業所有聰明人都沒有發現的機會,要麼選擇相信對方只是一時腦子進水。如果你是老闆,你會選哪個?

選前一個,就意味著你要投入公司的資源去跟進這個項目,虧損的可能性極大;選後一個,也許有非常微小的機會錯過未來的馬雲,多年之後悔之晚矣。而且,問題還不止於此。關鍵不是這一次你選什麼,而是你做事的邏輯是怎樣的。遇到這種「沒什麼資歷的人號稱有突破性的想法」的事情,在缺乏進一步資料的情況下,你是第一時間放下手頭的事情靜下心來研究他的提案,如果找不出問題就全力支持呢?還是會就算一時也想不到什麼問題,但就是覺得此事不靠譜,直接把這份文件丟進垃圾桶呢?對於大多數日常事務纏身的管理者而言,答案當然是後者。因為前一個做法,就算偶爾心血來潮可以試試,但也永遠不可能成為你日常做事的習慣,要不然,這家公司就什麼都不用幹了。

現在你想,這種因為對方人微言輕,就忽視其有可能的創見,是不是一種歧視呢?當然是。但是,如果沒有這種歧視,把年輕人的觀點和業內頂級專家的觀點等量齊觀,聽到路人甲的方案,就跟聽到索羅斯私下裡教的炒股秘訣一樣激動,有沒有可能呢?當然沒有。為了效率,我們不得不犧牲一部分的正確性,這是一個殘酷的真相。

紀錄片性質的電影《大空頭》(The Big Short )裡有個類似案例。少數先知先覺者,在預見美國會產生次貸危機的時候,第一反應不是覺得自己很了不起,反而是對自己進行「歧視」——我們這樣的人,真的比那些賺得盆滿缽滿的大佬還聰明嗎?會不會是我們弄錯了?於是,他們專門去各地參與業內的研討,再三考察實際的經濟運行情況,直到確認大多數人真的是被盲目樂觀的市場情緒干擾了判斷之後,才戰戰兢兢地以「博一把」的心態選擇了做空。發現沒?這些行事謹慎的人,其實對自己也是充滿偏見的!他們是真心覺得資歷不夠老、賺錢不夠多,就是沒別人有發言權。所以當你要提出一個跟市場上的成功人士不一樣的觀點時,就是需要多得多的論證。這種表面上的「不公平」,其實很公平。

而細想起來,這些在次貸危機中不但沒有遭受損失,反而還大賺一筆的幸運兒,用他們的實際行動告訴了我們應對偏見的三個原則。

1.不對別人有偏見 。比如,對於很多美國民眾相信的「華爾街由一群利令智昏的貪婪者把持」這個簡潔明瞭卻太過粗糙的故事版本,他們是不買賬的。即使看到了金融界主流觀點的錯誤,也不會第一時間欣喜若狂地說:「我就知道!」——而這正是很多抱持偏見者的慣常做法,也就是隨時找到個例為自己的偏見做證。

2.當別人對自己有偏見的時候,第一反應不是憤怒,而是認真想一想其中的原因,並且用更紮實的工作來回應這種偏見。 人微言輕的交易員,提出圍繞次貸的資本盛宴裡存在危機,是很容易第一時間受到譏笑的。此時他們的做法是更嚴謹、更全面地檢視自己的觀點,最終以鐵的事實讓所有質疑者閉嘴。當然,這不是說受到歧視的時候不能回擊、不能投訴,但是歸根結底,最強有力的應對是對自己的提升。事實上,職場上受到歧視的群體,往往會有一種代償效應,會加倍努力把工作做好。而他們的奮鬥,會最終扭轉整個社會的觀感。這是一種溫和、漸進、行之有效並且值得尊敬的做法。

3.反過來利用他人的偏見。 在次貸危機前,正是因為市場的過度樂觀情緒,才使得做空有利可圖。一部分人的偏見,正是另一部分人的機會,當有人因為偏見而偷懶放棄主動的思考時,積極思考的人就能獲得優勢。

當然,我們並不是在為偏見和歧視洗白。恰恰相反,要破除偏見,就是要先承認它在效率上的某些考慮,然後再指出它為了這個所謂的「效率」,到底犧牲了什麼。事實上,偏見之所以有生命力,就是因為它能快速做出判斷。然而也正是因為這樣,它的判斷才往往是最不靠譜的。而當偏見開始在群體中固化,慢慢成為大眾的普遍認知後,又很容易造成制度性的不公平,比如錄取招聘和晉陞時的玻璃天花板等。一個組織內部因為這種偏見而遭受的損失,是難以估量的。進一步說,偏見中沒有倖存者,因為鄙視鏈經常是複雜而且相互的,當你在歧視別人的時候,別人也可能以其他的理由反過來歧視你。所以,不要偷懶,用公平的心態去看待這個世界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