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小學問:解決你的7種人生焦慮 > 第一章 解決人生焦慮的小學問 這不是一個小時代,這是一個小學問的時代 >

第一章 解決人生焦慮的小學問 這不是一個小時代,這是一個小學問的時代

周玄毅

這是個小學問的時代,我卻並沒有預見它的到來。

1999年9月,我大三,新學期開學,一切如常,只有兩個細微變化:軍訓的「新兵蛋子」特別多,寢室有人買了電腦。這一年,學校開始擴招,QQ剛出道,全中國只有200多萬網民。

2013年3月,網上突然出現一個名為「1999戰記」的梗,「80後」們紛紛「回憶起」1999年外星人入侵地球的塵封往事,以及全人類在經歷浴血奮戰後掩蓋這場慘烈戰爭的良苦用心。「90後」和「00後」作為第一代互聯網原住民,看著這些「80後」一本正經地胡說八道,目瞪口呆。他們無法理解的是,老一代集體無意識的狂歡,笑裡都是淚。從神話學的角度分析,這個無厘頭的故事有個悲涼的原型。時代的巨變,往往就在當事人眼皮子底下發生,事後驚心動魄,當時悄無聲息。正如攻佔巴士底獄當天,路易十六在日記裡寫下的是「無事可記」。

現在想起來,1999年那個9月,有兩件偉大的事在我眼皮子底下發生了。第一,大學學歷成為標配;第二,互聯網信息人人可及。 也就是說,今天你遇到的每個年輕人,幾乎都接受過12年的系統教育,都擁有觸手可得的海量資訊。從理論上說,我們的任何交流,都是以浩瀚的人類知識共同體作為共同背景的。人人都是知識分子,人人都是百科全書。 可是,為什麼我們更焦慮了?

不,不是因為「知識越多,越覺得自己無知」這種雞湯式的感悟。知識多到有餘力去探索未知的那些大咖,他們的驅動力叫好奇,不叫焦慮。牛頓和愛因斯坦不焦慮,你才焦慮。焦慮,是因為你拿到了入場券,卻不得其門、不得其法。「知識焦慮」的根源,是缺乏與這個時代相匹配的方法論。

回到1999年,在我們剛有電腦時,老師經常提醒:遇到問題還是多去圖書館,不要以為只在網上查點兒東西,就可以應付差事。然而接下來的2000年,古登堡工程基金會(PGLAF)成立;2001年,谷歌數字圖書館開始籌備。2007年,我花了半年時間在英國為博士論文的延伸研究查閱文獻複印資料,回國後上網一查,當時從圖書館裡翻出來的原版書,早就被洗剝乾淨分門別類全須全尾地擺在那裡,童叟無欺,賣相整齊。掐指一算,我一趟趟往宿舍裡搬書的時候,人家正在一趟趟往網上搬運信息。大寫的「崩潰」!

再後來,2011年的Watson,2016年的AlphaGo,分別在「檢索信息解答問題」(使用自然語言的答題競賽)和「評估形勢制定策略」(圍棋)這兩個關鍵項目戰勝了人類冠軍。以後還會出現什麼,誰也不知道。但是,世道不同了,傳統的藥方不靈了,這卻是隱隱的共識。有新問題,卻沒有新方法,能不焦慮嗎?

2016年火起來的「知識付費」市場,很大程度上是這種焦慮的產物。正是因為體系化的教育背景已經普及,有AI(人工智能)輔助的海量信息共享成為現實,所以「碎片化的學習」才成為最高效的方式。在這樣的前提下,繼2016年全網銷量第一的《好好說話》之後,2017年,我們又在喜馬拉雅平台上推出了《小學問》這個知識產品。表面上看,它教的是「如何解決生存焦慮 」,針對的是職場、健身、兩性、心智提升 等最常見的現實困境;實際上,它真正在嘗試的,是將經濟學、心理學、邏輯學乃至歷史和哲學 等領域的專業知識打碎後再重整,使其具有「江湖一點訣式」 的實用效果。你問一個職場老鳥:「為什麼客戶總是那麼煩?」他回答:「因為你從事的是情緒勞動。」你問一個健身教練:「怎樣才能管住嘴邁開腿?」他回答:「首先你要把自律當成結果,而不是原因。」你問一個歷史學家:「讀史書應該注意什麼?」他回答:「我們能讀到的歷史,都是層累造成的。」

這些答案,不只是老江湖的經驗之談。它們符合三個標準:第一,碎片化 ,一句話就能讓你有所領悟,五分鐘之內可以講清來龍去脈,不用從頭講起,也不在現有教育體系之外另生枝節。第二,實用性 ,操作過程簡潔明瞭,能轉化成具體的行為並且看到成果。第三,延伸性 ,也就是說,這些知識不只適用於單項問題的解決,也可延伸到其他學科領域,帶來觸類旁通的效果。用一個老派的詞來形容,小學問強調的是「悟性」 。同時具備以上三點,才有資格成為我們這裡所教授的「小學問」。面對AI的挑戰,在同齡人無不具有大學教育背景和互聯網信息加持的時代,只有這樣的「小學問」,才能讓你脫穎而出。

其實,「小學問」這個概念雖然新鮮,裡面的智慧卻很古老。公元200年,江東小霸王孫策在26歲的年紀遇刺將死,這時候孫權也才18歲。很明顯,這個接班太倉促,沒辦法開個君王必讀書單,也說不清從格物致知到治國平天下的聖人養成路徑。如果你是孫策,你會怎麼辦?

孫策教了孫權一個小學問:內事不決問張昭,外事不決問周瑜。

你看,這個教誨,是不是具備了碎片化(好記)、實用性(好用)和延伸性(適度放權給合適的人)這三點?已經接受系統教育並擁有完整輔佐系統的孫權,正需要這樣的「小學問」。

我們每一個人,都需要這樣的小學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