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小學問:解決你的7種人生焦慮 > 第一章 解決人生焦慮的小學問 在別人焦慮的時候學習,在別人學習的時候焦慮 >

第一章 解決人生焦慮的小學問 在別人焦慮的時候學習,在別人學習的時候焦慮

馬薇薇

和你一樣,焦慮也是我的生活日常。最近就有一件事情讓我非常焦慮——減肥。

要知道,「胖」就像狡猾的土匪,偷偷摸摸地把你誘進伏擊圈,然後突然躥出來,拿著高音喇叭衝你嚷:裡面的胖子聽著,你已經被包圍了,抵抗是沒有用的!

但是我倔強。在焦慮時,我有一個跟別人不太一樣的習慣——學習。

當你被焦慮包圍時,不妨想一想:為什麼會陷入這樣的境地?是該抵抗還是該接受?手頭有什麼資源?可以向誰求援?短期和長期的目標是什麼?該從哪裡做起?——發現沒?當你把焦慮拆解成這些具體問題時,你其實就已經不是在焦慮,而是在分析了。分析問題,恰恰是有效學習的第一步。

真的,焦慮是專心學習的巨大動力。 要不是因為「減肥」產生焦慮,以我文藝青年的本性,才不會系統地思考「自律」這個問題。你們可以直接跳去看第四章,裡面有很多都是我的血淚教訓和親身體會。當時我哭著嚷著要把這個放在第一章,未果。還好我自律,我覺得他們說得有道理,認了。

但我還是要說,《小學問》這本書從哪裡讀起並不重要。因為它本來就是從生活中的各種焦慮出發,給你提供最實用的、小中見大的學問。 如果你最焦慮的是「胖」,背後是自我管理的問題,請直接去讀第四章;如果你最焦慮的是「窮」,背後是對掙錢的理解問題,請直接去讀第三章;如果你最焦慮的是「被忽悠」「低效率」「注孤生」「小透明」,可以去讀第二、五、六、七章;最後,如果你本就是一個很「喪」的人,覺得焦慮本身才最值得焦慮,那麼第八章最適合你。

總之,別人焦慮時,你得學習。知道問題在哪裡,哪方面要提高,哪方面可以解決,哪方面只能死撐。把焦慮弄明白,是唯一讓你不焦慮的方式。 不過,千萬別誤會,我其實也不是什麼愛學習的人,因為我還有一個習慣,那就是在別人學習時焦慮。什麼意思?不知道你有沒有意識到,傳統的「知識體系」跟正常人的認知過程其實是顛倒過來的。一般來說,我們都是遇到困難,有了焦慮,才會想辦法獲取知識,解決問題,這是一個「焦慮驅動」的過程。但是,為了確保嚴謹,大多數專業書籍卻都是按照知識本身的邏輯,而不是以解決問題的思路來展開論述的。 比如說,大多數教科書開頭都會提出一些簡單的原理和模型,可你直接拿去用,一定會出錯。這時,老師會再告訴你,其實還有很多例外情況,而它們又對應著別的一些原理和模型。結果,除非你一直學到底,否則根本談不到實操。說白了,寫書的人明明心裡想著小雞燉蘑菇,卻必須從動物學和植物學開始講,等你畢業好多年才意識到——原來最開始講的就是食材和調料啊!

有沒有覺得很尷尬?我們本來是遇到了實際困難,抱著「長點兒本事」的心態來學習,可是進去才發現是個巨坑,爬出來比進去還費勁。很多人變成書獃子,就是因為掙扎著往外爬的時候,已經忘記自己當時是為什麼要進來了。求知固然需要靜下心沉住氣,但與此同時,也要始終記得你最初是因為什麼而焦慮的。所謂「帶著問題讀書」,不就是「帶著焦慮讀書」的意思嗎?

所以,在很多人安心攀登知識階梯時,我反倒喜歡上躥下跳,以「小學問」的方式問自己,這些知識,是為了解決什麼問題?能不能用某個問題來串起一系列的知識?你在閱讀這本書時會發現,它涉及諸如邏輯學、心理學、社會學、經濟學、管理學等領域,但又沒有哪個知識點是以「某某學科」的方式獨立存在的。它們都是以「積木」的方式,重新整合在「解決某個具體問題」的框架下,因為我知道大家都很忙,最關心的都是身邊那點兒事,與其再幫你建構一個體系性的大道理,倒不如就你真正關心的問題教幾招「小學問」。

事實上,即使是在傳統教育內部,也存在這種「把大學問做小」 的趨勢。比如最近幾年方興未艾的「開放資源課」,就是各個大學的老師網絡聯動,從現實世界最具痛點的問題出發去教授本學科的理論,強調學習材料的話題性,而不是像過去那樣在「真空環境」裡研究問題。至於這會不會徹底改變教學方法,甚至反過來提升學術研究的水準,這些問題留給學者去爭論,我沒有那麼大野心。作為一個減肥愛好者,我只想告訴你,「自律」小學問,對我是有效的。

你的焦慮是什麼?在這本書裡,找到與之對應的「小學問」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