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小學問:解決你的7種人生焦慮 > 第一章 解決人生焦慮的小學問 焦慮就是乾著急 >

第一章 解決人生焦慮的小學問 焦慮就是乾著急

邱晨

焦慮其實就是乾著急。

不知道學什麼乾著急。

學不進去乾著急。

學進去了不知道用來幹什麼乾著急。

當然,還有壓根兒不想學,滿地打滾乾著急。

幾年前有段時間,我因為乾著急,差點兒迷上了「10000小時定律」。那時,我剛剛痛下決心,放棄積累了四年的采編工作經驗,轉行做設計。在這個陌生領域,我經驗匱乏、缺乏人脈、沒有作品,每天上網膜拜大神作品集,卻無法丈量自己和山峰間的距離。同樣,我也找不到登山路徑,感覺一直聽得到遠方的召喚,眼前卻是一片濃霧,一邊摸索一邊焦慮得不行。

可是乾著急也沒用啊。於是,出於「別閒著」的考慮,我不由自主地相信起了「勤能補拙」的大道理。我相信,不論我的天賦、方法、技巧、步驟怎樣,只要我「能」狠狠砸下10000個小時,就可以成為任何行業的頂尖精英。

現在看來,簡直就是在用時間給信仰充值,越充越焦慮。

在這個過程裡,我挨過一段糟糕的時間,感覺成長速度驟然放慢,不論怎麼努力,問題就是解決不了,水準就是沒有提升,客戶就是無法滿意。我認識了無數「大詞」,接觸了不少「體系」,讀了很多所謂的「經典」,聽了許多「術與道」的宣講與辨析,可時間就像被吸入黑洞一樣,毫無迴響。

但是,我也經歷過猶如小宇宙爆發的狀態。每多學一個知識點,就能多解決一個甚至多個問題, 感覺就像每上一個台階,都能看到不同的風景。「爬升感」無比顯著,幾年的積累,抵不過這十幾天的爆發。而造成上述差別的,不是什麼狀態或運氣,更不是水逆。我很快就瞭解到,在所有飛速提升的時間裡,我所接觸到的知識都有一些「特殊的屬性」。

不知道你有沒有這種感覺,你學進腦海裡的知識或觀念,並不像你賺到錢包裡的鈔票一樣,面值越大,效能越高。人類最頂尖的科研成果,即便寫成通俗科普讀物,你可能也會感到學得艱難,用得茫然。而最有價值的知識體系,即便用最合理的方式呈現給你,你可能也無法吸收,只能束之高閣。背單詞,買了那麼多寶典和秘籍,背來背去,背會了第一頁第一行的「Abandon」,於是順理成章地放棄。而且,對於鈔票來說,這一塊錢的價值和那一塊錢的價值,是完全一樣的。但知識與知識之間,卻完全不一樣。你會深刻感知到,這個知識「有用」,那個「沒用」,這個觀念有意思又好記,那個艱澀又無聊。

於是,我做了一個小小的梳理,列舉出我認為效用較高的知識的最重要的幾條屬性:

1.有應用場景,解決「不知道學什麼」的焦慮

不知道學美學還是學聲樂、學國學還是學管理,那就看知識的應用場景你是否熟悉。比方說,管理學上有個小學問,叫「隱性薪水」,說的是物質報酬之外的職場收益。可能你乍一聽沒啥感覺,但如果你瞭解到,諸如「名企就業經歷」這樣的隱性薪水,能極大地提升你貸款買房時的信用值,那不管你從事什麼職業,是否與管理學有關,你都會對這個知識產生濃厚興趣。

2.有解釋力,解決「學不進去」的焦慮

有解釋力,就能與我們的日常經驗相呼應,從而更容易被我們理解和記憶。

比方說,心理學上有個小學問叫「達克效應」,說的是人的認知能力越差,認知和判斷自己真實水平的能力也會越差。這個概念就能很好地解釋,為什麼我們認識的人裡,越傻的人會越自大。基本上,這個小學問一聽就懂,且過目不忘。

3.可遷移,解決「學了不知道用來幹什麼」的焦慮

也就是說,把A領域的知識放到B領域,甚至CDEF領域都可以用,你可以很輕鬆地觸類旁通。比方說,營銷學裡的「SMART」原則,就可以輕鬆應用到所有需要制定目標的領域,不論是健身,還是背單詞,還是策劃一場婚禮。

4.足夠「小」,解決「壓根不想學東西」的焦慮

學習是必要的,道理我們都懂,但身體卻很誠實地一直在抗拒。怎麼辦?需要控制體重的朋友都知道,大餐未必胖人,但零食、宵夜、下午茶,這些不經意的熱量攝取,一定胖人。同樣的道理,抗拒成長焦慮,最好的辦法不是多來幾場知識盛宴,而是以「小」學問為起點,降低強度,提高頻率,潤物細無聲地去吸收和學習。

以上四點,就是小學問的起點和屬性。

當然,碎片化學習並非沒有弊病。那些孤立的知識點和獵奇的小故事,消耗了我們的求知慾,還會把我們的注意力搞得支離破碎。碎片化太「輕」,系統化又太「重」,如何平衡?我們用模塊代替碎片,用主題來組合體系。

所以,在每一則「小學問」裡,我們不僅努力做到讓每一個知識點都既有應用場景,又有解釋力度,還能遷移到其他領域,以及足夠輕巧有趣。同時,我們還把每一則小學問,都對應到一個具體的需求模塊裡,而這七大模塊,恰恰構成了我們每一個現代人成長焦慮的核心原因。我們希望這本書在你隨手翻閱時有所斬獲,在系統閱讀時,更能抵禦焦慮的侵襲。

不過,在我看來,焦慮不是件壞事,它是上進心這個小妖精磨人的體現。如無意外,在這個高速變化的時代,它會陪伴我們終生。所以,不管學會什麼,最終學會與焦慮為友,與焦慮同行,才是《小學問》的核心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