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小學問:解決你的7種人生焦慮 > 序言 和我們一起,跟聰明人閒聊 >

序言 和我們一起,跟聰明人閒聊

馬東

我一直有個疑問:為什麼我們讀完一本書覺得很不錯,還會進一步想要去聽作者的演講?為什麼我們聽完演講覺得很不錯,還會想要跟作者私下吃頓飯,聊聊天?明明是書裡的智慧更集中,價錢也便宜,可是我們還要花時間、費力氣、賠笑臉,只為爭取一個跟作者閒聊的機會,到底圖什麼?

直到我們做了《小學問》音頻,並且把它變成文字的時候,我才意識到其中的奧妙。原來,寫書也好,演講也好,其中最源頭、最核心的智慧,反而往往來自閒聊。跟聰明人閒聊,才是最值錢的享受。

閒聊這件事,有三個獨特的好處。首先,它直接針對你的問題,不能用大詞,不能上高度。我既然當面問到這兒了,你就必須老老實實地講清楚自己的想法。看書和聽課的時候,我們往往會覺得「你講得也對,但是跟我實際上關心的事情隔著一層」。閒聊中就不會這樣,不管你是經濟學家還是心理學家,不管你做過多少高頭講章,都不能從理論出發給我上課,只能從實際問題出發,綜合利用自己的知識儲備發表觀點。而這恰恰是「小切口,深挖掘」的學問之道。

其次,閒聊是一個人最放鬆的狀態。講話不是為了證明自己,而只是為了把事情說透。比如說,如果你找黃執中寫本辯論學的教材,他一定憋足了勁兒,追根溯源、構建體系、開宗立派。你覺得很厲害是肯定的,能不能看懂,那就得另說。可是,如果你私下跟執中閒聊的時候問他:「我覺得我這人也不笨,可是為什麼跟人辯論的時候總是被帶到溝裡呢?」他就會跟你講:「有些常見的思維陷阱,我們習慣辯論的人很熟悉,但是一般人不能第一時間看出來。如果不把這些陷阱弄明白,讀再多書也沒用。來,你說說看,上次被人懟是什麼情況?我教你兩招……」如果你是個明白人,就會知道這時候學到的才是精華。

最後,閒聊沒有目的性,反而能讓最有趣的話題自動湧現出來。我們在做《小學問》的時候,深度訪談過各個領域的專家。不管對方從事哪個行業,有什麼樣的資歷和背景,我們都在以不同方式問同一個問題:「你覺得在你的專業領域裡,有哪些知識是最有意思、最值得跟別人分享的?」正是因為這個問題本身是完全開放的,所以我們才得到了各種各樣最有教益的答案,很多都是出乎意料的精彩。

而這一點,恰恰是本書最特殊的地方:它不是從某個理論框架、某個學科系統,甚至不是從某個特定的要求出發,而是從「普通人在日常生活中最關注、最常感到焦慮的七件事情」出發。讀這本書,就像是跟一個博學多才的老朋友聊天,你說說你最煩心的事,對方說說自己覺得最有用的觀點。聊得對路,自然就會增聞廣識。

像這樣的閒聊,西方人在16世紀給它起了一個「高大上」的名字,叫作「沙龍」。借用德國哲學家哈貝馬斯在《公共領域的結構轉型》裡的說法,沙龍看起來是私人聚會,實際上卻是思想史上很多重要觀點的源頭。直到今天,很多歷史悠久的大學,也正在以非正式的學術俱樂部的方式,延續著這種「聰明人聚在一起閒聊」的智慧生產方式。

我們跟很多聰明人聊過,所以有了《小學問》。我們把這些智慧的閃光記載下來,用這本書,跟你聊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