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好好說話2:簡單有效的高情商溝通術 > 第一節 思想彈性,決定溝通的可能 >

第一節 思想彈性,決定溝通的可能

只有讓別人感覺到被理解,溝通才能高效進行。這就要求你的思想具有彈性,能夠隨時調整,不臆測、不僵化、不固執、不以自我為中心。有時候,我們會想當然地以為已經懂得對方的意思,而即使我們的猜測是對的,也會讓對方感到不被重視。有時候,我們會在無意中曲解對方的意圖,而這只是因為,我們害怕「表示理解」會被當成「表示贊同」。有時候,對方需要的是情緒回應,而我們只從字面上理解對方,給出冷冰冰的答案。這三類常見誤區,根源都是「缺乏彈性」。

深度溝通的訣竅:不要預設對方的意圖

如果你只聽到了自己想聽的,

那就等於你沒在聽。

‧可能遇到的問題

跟人聊天的時候,經常發生雞同鴨講,跟對方聊不下去或是聊不深入的情況。該怎樣溝通,才能好好說話不吵架呢?

常見的做法:預先揣測對方的目的。

更好的做法:避免預設對方的意圖。

?‧為什麼要這樣說

跟別人溝通的時候,最麻煩的一件事,就是我們的腦子動得比嘴快,常常會急著想要知道對方說這些話的意圖是什麼。也就是說,當別人的話還沒說完,有時才說了開頭,你的腦子就已經等得不耐煩了,於是你就預先揣測對方說的這些話,目的是什麼,並且根據你的揣測進行回應。

這種情況有點像我們在網上看劇,有時候會嫌劇情進展太慢,於是忍不住拖動進度條或者按快進,看看後面的劇情會怎麼發展。但在真實生活中,我們沒辦法拖動進度條,也不能按快進。所以,我們只好在內心深處偷偷地「快進」,也就是在人家話才說到一半的時候,你就以為自己掌握了足夠的信息,幫對方得出「你就是這個意思」的結論。

比如,對方找你訴苦,很可能只是想傾訴,可是你會覺得:「你說這些話就是為了要抱怨!」然後就聊不下去了。又比如,同事只是說了幾句你在工作上的問題,你馬上在心裡總結:「他就是想要讓我背鍋!」火氣一下子就上來了。

這種行為,就叫「預設對方的意圖」——在真正的溝通還沒產生的時候,大腦就已經迫不及待想要理解這一切,想要為這段對話定調了。

正因為如此,生活中有很多溝通都是表面的,並沒有真的有效交流。有時候,你看到一個人在跟別人嘰嘰呱呱、你來我往地聊天,但事實上,他從頭到尾可能就只是在跟他心中所預設的、所假想的那個對象在說話。可是你要知道,如果你只聽到自己想聽的,那你就根本沒在聽。

舉個例子,很多父母在跟小孩對話的時候,就常常會預設對方意圖。比如,小孩回家跟爸媽抱怨,覺得數學好無聊,真的不想去上課。通常這些話沒說兩句,就會被父母打斷說:「你就是想偷懶!你不認真唸書,成績怎麼會好?考不上大學怎麼找工作?」

爸媽之所以會有這種反應,其實就是因為他們「反應太快」。只聽到小孩說一句「我覺得數學好無聊,真的很不想念……」大腦就預先做了判斷——「你說這些話,不就是為了要給成績不好找借口嗎?」

而一旦父母預先設定了小孩的意圖,那他們就會覺得「你後面的話我都不用聽了,反正都是一堆借口」。這也是為什麼父母只聽到孩子抱怨上課,就會立刻做出「你就是想偷懶」的回應。

可是,當小孩表示他覺得數學好無聊的時候,他的意圖可能是想跟老媽分享一下自己的興趣在哪裡,也可能是想問問,到底為什麼要學數學;當然,還可能只是感歎一下而已,覺得自己無論如何對數學都提不起興趣,實在很無奈……

所以,小孩說這段話的動機其實有很多種可能。甚至還有一種可能,就是他在說的時候根本就還沒有什麼明確的動機,他只是隨口說一句,這句話後面的內容是什麼還不一定。

可是就像我們說的,人在對話時最麻煩的一件事,就是我們的腦子動得比嘴快。所以才說了一半,爸媽的大腦就不耐煩了。而當父母覺得小孩接下來無論說什麼,都只是為了要幫成績不好找借口的時候,他們親子之間就很難有真正的溝通可言。

這也就是為什麼很多人在溝通時,會經常講這樣一句話:「你等一下,我不是這個意思……你沒有弄懂我的意思……」人與人之間,真正的溝通其實是很少見的。我們都是一邊聽對方說,一邊在預想:你就是這個意思!

所以,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我們大部分的對話,都是在跟自己的想像對話。而那個正在跟我們說話的人,他其實只是個道具,負責「扮演」某個正在指責我們的角色、正在推卸責任的角色、正在提出要求的角色、正在炫耀他自己的角色……但是,這很有可能並不是對方真實的樣子。

總之,我們的大腦對理解的需求大於對溝通的需求。我們很容易臆想出對方的意圖,但卻很少真的在意對方的意圖,這是一件很可惜的事。無論對說的人而言,還是聽的人而言,這都證明了我們每個人,都比自己想像中的更孤獨。

+‧延伸思考

什麼是情商高?很多人認為溝通時應該「對事不對人」,但事實上,「對人不對事」才有可能做到深度交流。

對事不對人的時候,我們會一直在想:「你現在跟我講這個,是什麼意思?」這時候,「你」不重要,「什麼意思」才重要。我們會一邊聽一邊想:「你是不是要告訴我這個……你是不是希望我如何如何……」這時,我們是在跟自己的想像對話。

而對人不對事是指,比起「事」,我們更在乎「人」。不預設你的任何意圖,而是關注於跟你的溝通,通過交流一步步瞭解你在想什麼、你有什麼樣的需求、此刻有怎樣的感受。

我理解了不等於我同意了

你越爭執,

對方的意見就會在衝突中變得越極端,

而且越堅定。

‧可能遇到的問題

親密的人之間,講起話來多半都口無遮攔,特別容易脫口而出一些難聽的、刻薄的話,讓我很難受。這種時候,我要怎麼跟他溝通呢?

常見的做法:表示反對,進行反駁。

更好的做法:表示「我不同意,但我能理解」。

?‧為什麼要這樣說

當雙方意見不一,或是一方說了很難聽的話,如果你堅持要分對錯,那麼你越爭執,對方的意見在衝突中就會變得越極端,而且越來越堅定。雙方的差距越拉越大,衝突自然就越來越激烈。

而有一種溝通方式,既不需要你委曲求全,又可以防止爭執越演越烈,那就是跟對方表示理解,但是要強調「我理解了不等於我同意了」。

表示不同意很容易,但是表示理解又不同意則需要技巧,具體有兩個步驟:(1)善意解讀對方的話,問他:「我確認一下,你是這個意思吧?」(2)假設一個惡意的解讀,再問對方:「你應該不是這樣想的吧?」

舉個例子,如果有人認為「女主內男主外是天經地義」,而你與他的看法不同,如果採取直接反駁對方的方式,說:「我不同意!女生憑什麼只能待在家裡!現代女生也是很優秀的!」不僅不能改變對方的想法,反而可能引發一場爭吵,甚至讓本來有理的你,顯得「無理」和「無禮」。

在這種情況下,你就可以通過「我理解了不等於我同意了」這個技巧,使得對方的態度在不知不覺間往中間靠一點。具體的說法可以是:「我確認一下,你覺得男女有別,女人有女人應該做的事,而男人則有男人應該負的責任,對吧?所以,我想你的意思應該不是說,女人比較沒用,所以只能待在家裡,對吧?」

這樣說,一來可以表示,你認為對方沒有惡意,所以才用善意解讀他的意思,降低對方心裡的抗拒。二來,因為你故意假設了一種更惡劣的情況,逼問對方他是不是這個意思,他當然會否認,說他並沒有覺得女人比較沒用。一來一往之後,原本你跟他針鋒相對的立場,不知不覺就會變得比較緩和了。

這種協調衝突的說法,在日常生活中也很實用。比如,如果你想當畫家,而家人很反對,你應該先跟父母說:「爸媽,我確認一下你們的意思,你們是不是擔心我如果去當畫家,未來的生活會沒有保障,擔心我將來要吃苦,對不對?」

接下來再說:「所以,我想你們的意思,應該也不是覺得我毫無才能,是個廢物,走上繪畫這條路肯定一事無成,對吧?」通過這兩步,你充分表現出理解了對方的意思,那麼你與家人之間的火藥味就會降低,也就能夠好好溝通了。

+‧延伸思考

很多人把「我理解」跟「我同意」當作同一回事,為了不同意你而不想懂你。比如,常聽到有人說「別再跟我說這些有的沒的……少扯那些歪理」,這句話的背後意思是:我不想懂這件事情。

而情商高的人,能夠清楚分別「理解」和「同意」:就算他反對某個結論,也完全可以理解別人為什麼會有這種想法,完全可以理解對方會生氣會委屈。

「因為我不同意,所以我何必懂」,這是拒絕溝通;「即便我不同意,但是我能懂」,這才是好的溝通者。能分清楚「我理解」跟「我同意」的人,都是彈性非常大、能好好說話的人。這樣做,既不用跟對方爭吵,也能讓你的反對聽起來更加合情合理。

用「情緒碰情緒」跟長輩聊天

長輩打聽你的近況,

其實都不是真的想獲得「信息」,

而是希望你能回應他的「情緒」。

‧可能遇到的問題

逢年過節或者家族聚會的時候,長輩們總是要上來尬聊一番,問工資、問感情。我不想多說,但簡單回應他們又不是很滿意,我該如何跟長輩聊天呢?

常見的做法:提供自己的信息。

更好的做法:回應他們的情緒。

?‧為什麼要這樣說

長輩打聽你的近況,其實並不一定是真的想獲得「信息」,而是希望你能回應他的「情緒」。沒有理解這點,就很容易讓人覺得長輩問東問西很煩人,而長輩也沒有獲得他們希望的反饋,當然就不會滿意了。

所以,跟長輩聊天的秘訣,不是給信息,而是要在對話中「情緒碰情緒」,不僅你的話要給到,情緒也得給到。比如,長輩問你有沒有談戀愛,他除了想知道你是不是單身,更重要的言外之意,是表示一下他把你放在心上,想知道你過得好不好。而詢問你的近況,就是他傳達關心、傳達熱情的方式,他當然也期待你能回應他釋出的情緒。

這時候,你如果是規規矩矩地報告,說:「最近工作很忙,沒有時間談戀愛。」長輩就會覺得他熱臉貼冷屁股——他是想跟你聊天,又不是來面試你,你怎麼能交代一下就完了呢?所以這個時候,他往往會覺得是你不太會聊天,不懂人情世故。

更要注意的是,由於長輩沒有收到你的情緒,他的期望沒有被滿足,所以為了逼出你的情緒,他往往會繼續追問:「怎麼還不著急啊?是不是眼光太高了啊!」換句話說,你以為長輩都喜歡問東問西,其實背後真正的原因,是你沒有適當地回應他們的情緒。

相反,如果想讓長輩滿意,你應該帶著相同的情緒「濃度」去回應長輩。長輩如果很熱情,你就要以同樣的熱情去回復,長輩如果很殷切,那你就要以同樣的殷切來回應長輩。這樣一來,你就能跟長輩聊得開了。

比如,你可以說:「三姑啊,幸好還有你惦記著我!人家現在還是單身呢!」或者:「唉,我也發愁啊!不過呢,與其找個人來管著我,還不如一個人過自在呢!」這裡的關鍵,是不只要表現你的信息,更要表現你的情緒。也就是說,你是不是單身,想不想脫單,需不需要對方給你介紹,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你對此有什麼感受」。

這就是和上一輩交流的特點:聊天,聊的是感情,而不是事情,聊天的目的是要「情緒碰情緒」。然而,這一代人聊天很少表露內心,我們覺得情緒是自己的東西,只流露給少數親密的人,說給外人聽,反而怕給他們增加負擔。

舉個例子,在《紅樓夢》裡,最會和賈母聊天的就是鳳姐。書裡是這樣說的——鳳姐笑道:「好祖宗,你教教我吧!」鳳姐歎道:「好祖宗,你這是為難我啊!」你看,鳳姐不管說什麼,都是「笑道」「歎道」,每句話都帶著情緒。賈母聽了,就會覺得這孩子是在掏心掏肺地跟我聊天,把我這個老太婆當自己人,自然就會喜歡鳳姐了。

當然,不能否認有些長輩的確很八卦,純粹多管閒事。但更多時候,會跟長輩產生摩擦,其實是你把自己包裹得太嚴密,沒流露出情緒,才會讓長輩覺得你拒人於千里之外。

+‧延伸思考

這個說話技巧的重點,不在於你的答案是什麼,而在於你的情緒要展現出來。同樣以「有沒有談戀愛」這個問題為例,如果你現在更傾向於保持單身,但是不知道該怎麼回應長輩的關心,那麼你可以把你的情緒釋放在別的主題上,例如以工作很忙來轉移對方的關注點。

比如你可以這麼說:「三姑啊!每天下班後都累死了,哪兒還有心力談戀愛啊!您知道嗎,我那個老闆就是個工作狂,週末還要我們加班!」這樣說,你的情緒就會強調在工作上面,那麼對方接下來會關心的,就是你的工作情況、身體情況。其實,想要引開你不想聊的話題,最佳做法就是在別的話題上給出更多情緒,話題自然就會轉移了。

這種跟長輩聊天的訣竅,對於促進和父母的感情也很有幫助。舉個例子,假如你一個人在大城市打拼,父母打電話來問你:「最近工作忙不忙?好好吃飯了嗎?」那麼爸媽的言下之意不是在問你「工作的繁忙程度」「午餐的菜譜」,而是在委婉地表達:「寶貝,爸媽想你了,我們想知道你最近過得好不好。」所以這時你就得回應他們的情緒。

你可以說:「媽,最近我工作都忙死了!老闆看我能幹,交給我好幾個大項目,你女兒厲害吧!」你也可以說:「放心,我有好好吃飯,公司每天都有四菜一湯,不過比起您的手藝可差遠了!」另外,反過來關心爸媽的近況,也是一種給情緒的回應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