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別讓受害者心態害了你 > 3.變成一個「盡責感」缺失的蠢貨 >

3.變成一個「盡責感」缺失的蠢貨

一個人格完善的人對自己是有盡責感的。何謂盡責感?就是自己對自己負責,無論如何,都要把自己照顧得妥妥的。善待自己,沒有任何借口。

生活中,大部分人都對自己盡責不夠,總等著別人對自己負責。他們生病了等待別人照顧,挫折了等待有人給他剷除障礙,落難了等待上帝救贖,活得不開心了等待別人送來安全感,失敗了等哪天運氣來了人品大爆發。這都是對自己沒有盡責感的表現。

有位老人,她身患糖尿病,醫生告訴她要注意保持心情愉快。可老人總是生氣,看什麼都不順眼,明明子女已經很孝順了,可她老人家不知足,特愛挑剔。我去看望她的時候,也勸慰她,讓她心大點,別生氣,生氣會導致很多併發症。老人氣鼓鼓地拉著臉,委屈地說:只要沒人惹我生氣,我就不生氣!

我被這句話雷倒了。她的子女面面相覷,不知如何應對。接下來我費了好大的勁,來對她「說病」。

這位老人,就是「盡責感」缺失的代言人。她生氣,是因為有人氣她。換句話說,只要有人氣她,她就會生氣。這樣太被動了吧。假如生氣是個按鈕,這種人把按鈕擱置在大馬路上,又高度敏感,隨便一片樹葉掠過,都會產生作用力,啟動按鈕,讓他們暴怒。而對自己有「盡責感」的人,會把這個按鈕緊緊地攥在自己手中,甚至雪藏,永不啟動。具體而言,就是有人故意氣她,真的做了讓她不歡喜的事,她也會控制自己,不生氣。因為生氣對她不好,她要對自己盡責。

被受害者心態毒害的人,都是對自己沒有盡責感的。他們總覺得自己是無辜的,問題都是別人的,她自己沒有任何問題,就像歌曲《為什麼受傷的總是我》中唱的那樣:「為什麼受傷的總是我,到底我是做錯了什麼,我的真情難道說你不懂……」他們覺得自己脾氣不錯,能力不錯,各方面都不錯,還是時乘命蹇,那就是別人的錯,是宇宙的錯。

既然不是自己的錯,自己身上沒問題,那就只能被動地等待別人做出改變,放棄了主觀努力,變成了一個對自己越來越不負責任的人。氣不過的時候,他們甚至會做出一些更為恐怖的行為。

在沖繩島,有一位年輕的軍人妻子用剃鬚刀片割開了手腕,被送到搶救室急救。當被醫生問及為什麼要這麼做時,她答曰:「我當然是想自殺了。」

「你為什麼想自殺呢?」

「這個地方讓我覺得無聊和乏味,我一刻也忍受不了。你們必須把我送回國內,要是還得待在這裡,我還是會自殺的。」

「住在沖繩島,為什麼讓你感覺那麼痛苦呢?」

她抽泣著說:「我在這裡什麼朋友也沒有,我一直都很孤獨。」

「這確實很糟糕。可是,你為什麼不去交朋友呢?」

「因為我住在沖繩島該死的居民區,那裡沒人說英語。」

「那你為何不駕車去美軍家屬區,或者去參加軍人妻子俱樂部,在那裡結交朋友呢?」

「因為我丈夫白天得開著車上班。」

「既然你白天孤獨和無聊,為什麼不開車送你丈夫上班呢?」

「因為我們的汽車是變速檔,不是自動檔,我不知道怎麼開變速檔汽車。」

「你為什麼不去學習駕駛變速檔汽車呢?」

她盯住醫生,兩眼冒火地說:「就在那種道路上學習嗎?你一定是瘋了。」

從這段有點可笑的對話我們可以看出,這個可憐的妻子只知道指責他人,把自己的問題怪罪到別人的頭上,對外部因素興師問罪,一點也不肯對自己的人生負責。顯然,她的悲劇是自己親手造成的。

當生活和工作出現問題的時候,相當多的人只想逃避,他們寧願這樣自我安慰:「出現這個問題,不是我而是別人的原因,是別人拖累了我,是我無法控制的社會因素造成的,應該由別人或者社會替我解決。這絕不是我個人的問題。」

無疑,這樣想會讓他們舒適些,不是自己的問題,就不用自責,不用承受那份犯罪感。趨利避害,逃避責任是每個人都可能會有的正常心理,但是這並不代表它是好東西。相反,這正是導致許多人生活不幸的原因。我們必須面對自己的問題,這是解決問題的基本前提。避之惟恐不及,認為「這不是我的問題」,顯然一點好處也沒有;指望別人解決,也不是聰明的做法。惟一的辦法——我們應該勇敢地說:「一切問題,都是我的問題,還是由我自己來解決!」

真正強大的人都是克服了逃避責任的弱點,敢於直面自己,敢於承擔自己的責任。要想擺脫受害者心理的毒害,不再糟糕下去,你必須做個對自己有所擔當的人。所謂擔當,就是不逃避責任,寧願相信一切問題從根本上說都是自己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