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陳氏家族全傳 > 第十九章 「導淮」總長 >

第十九章 「導淮」總長

「轉呈」變成了「幫辦」

1932年6月上旬的一天中午。

位於南京雞鳴寺旁的陳府大院,迎來了一位身穿長袍,腳登千層底布鞋的中年人。他向門衛拱了一下手,門衛也點頭道安,便抬腳邁進了陳府高門。

話說這人不是別人,正是陳果夫的妹夫沈百先。沈百先畢業於河海水利工程學校,1928年,淮河暴雨成災,兩岸一片澤國,淹沒無數良田,「兩岸蕭瑟鬼唱歌」。為治理千里淮河,南京政府成立了導淮委員會,蔣介石為掛名委員長,沈百先成了該委員會的秘書長。由於陳果夫與蔣介石關係密切,他這個秘書長就是陳果夫推薦的,於是沈百先的有關水利方面的文書和建議都是由陳果夫轉呈的。陳果夫通過轉呈文件,向妹夫也學習到不少水利知識。

沈百先進了陳家大院,穿過拱門,快步來到後花園,只見陳果夫正在一棵樹下打太極拳,一招一式,極為認真。沈百先默默地站在那裡等了一會兒,待陳果夫打完這套拳後,主動上前道:「大哥——」

陳果夫轉過身來:「找我有事?」

「這份導淮工程整體計劃需要轉呈委員長。」

「好,到我辦公室談吧。」

二人邊走邊說地來到陳果夫辦公室。

陳果夫今年正好是40週歲,由於幼年時落下胃病根,身體一直不好,他一臉菜色,打太極拳一直是他的健身運動,常年堅持不斷。由於身體方面的原因,去年他辭去了組織部長的職務,而由自己的胞弟陳立夫繼任。陳立夫32歲,血氣方剛。為了顯示出自己的成熟,他默許人們稱他為「立老」。可陳果夫的心態卻大不一樣,因身體不佳,他生怕人們稱他為「果老」,人們投其所好,稱其為「陳公」。

他們在辦公室談了半天,等沈百先離開時,太陽已經西斜。

次日,陳果夫趁其開會的機會,把文件送給了蔣介石。蔣介石匆匆瀏覽一遍,說:「計劃很好,你去幫我辦這件事吧,好不好?」

陳果夫吃了一驚。「轉呈」成了「幫辦」,他壓根兒就沒有想到這一層,於是他第一反應是:「對於水利,我可是外行啊。」

蔣介石兩眼含笑地回答:「你知道注意這件事,而且所提的建議都不是外行話。這件事就是你去辦了。」蔣介石下達命令,陳果夫無可推脫,就這樣鬼使神差地走上了代理導淮委員會副委員長的職位。

淮河發源於河南的五百里桐柏山腹地,經由安徽、江蘇兩省入海。但從1928年後,黃河多次決口,奪淮入海,致使淮河成了黃河的支流,由於泥沙的緣故,淮河也成了有名的「地上河」。「三年一大災,一年一小災。大雨大災,小雨小災,無雨旱災,成為洪、澇、旱災俱全的重災區。」「數千百萬之淮河民眾,無日不淪於饑饉,無刻不泣對洪波,此淮之導,所以不容稍緩也。」

從1929年到1931年,導淮委員會集中了全國一些水利工程技術人員的精英,對淮河入江入海各路線進行了實地勘查、測量,廣泛調查搜集各方面資料,進行反覆論證、研究,並根據研究成果,擬定了整個導淮工程的總體計劃。

導淮工程總體計劃確定了江海分疏原則,即整治淮河入江入海的水道,使之便於航運、發電、防洪等,所需經費2億元。這是問題的關鍵。由於蔣介石正和各軍閥混戰,軍費開支都十分困難,哪來如此巨款去搞導淮工程呢?在這個問題上要讓政府拿錢是不可能的,因此也是對陳果夫智力的一大考驗。但政府給政策,1932年10月,國民政府公佈《修正導淮委員會組織法》,賦予導淮委員會在淮河流域對公私土地清丈、登記、使用、整理等處理大權。

陳果夫上任不久,就一改中國歷史上治水的慣例——治水必先治下游這一做法的弊病,先籌資金,綜合治理。他鑒於工程浩大,費用過巨,籌款不易,便決定先借用庚款,到時還本付息及自籌資金等辦法,並採取分期施工的形式。籌錢有方,因此他很快得到了錢。

為此,陳果夫不顧病體虛弱,多次下河域考察,多次召開水利專家會議,制定出兩年施工及土地整理的第一期施工計劃。即建造三河活動壩、邵伯船閘、淮陰船閘等一系列船閘,進行三河壩上下切灘,對淮陰河閘上下、張福河上下進行疏浚,使淮河入江水道得以整治,然後再進行第二期導淮入海工程。

有錢有人有方案,何愁工程沒歸期?經過一個夏季的全民動員,第一工期很快完成任務。陳果夫笑容可掬,帶領專家一行,親自出馬驗收,被評為一級工程。驗收結束後,陳果夫也會辦事,又邀請馬歇爾等庚款會的董事們坐飛機前往參觀,待他們酒足飯飽之際、興致極高的時候,又與他們簽了下一期水利工程費用的合約。

話說正在這個時候,江蘇省大地上發生了一次大的政治動盪……

江蘇發生「政治地震」

這時,江蘇省發生一彈劾案,事情牽連到赫赫有名的省主席顧祝同,鬧得沸沸揚揚,滿城風雨。顧祝同屬於黃埔派系,他主政江蘇兩年有餘,綱紀鬆弛,吏治腐敗,把個京畿地面搞得烏七八糟,受到監察院的彈劾。蔣介石意屬陳果夫主政,替下前任顧祝同,並暗授機宜。蔣介石特別強調了江蘇省在治淮中的特殊地位,意為全局大事。陳果夫做了特殊記憶,他一到江蘇,工作千頭萬緒,導淮工作不敢鬆懈。

據劉振東回憶,「果夫先生任江蘇省主席,即倡議導淮,而且迅即擇地實施」。當時,身為中央常備學校教授的劉振東曾提出「先聘專家,做整個計劃,然後動工」的建議。陳果夫以為不妥。他覺得「導淮」是百年大計,做「整個計劃,非十年不成,若待計劃完成再興工,不如將其中絕無問題,眾議僉同之事先做起來」。後來的事實證明,導淮事業能在抗戰前開始,卓有成效,陳果夫的決斷起了關鍵性的作用。

陳果夫導淮的思路比較清晰,他認為「首應除害」,「次應興利」,除害「以排洪工程為優先」,興利「以航運灌溉工程同時發展」。導淮入海工程本來是要等導淮入江工程完成後,再根據資金籌備情況選擇適當時候進行,但作為省主席的陳果夫認為這樣太慢了,他還提出來發行公債以籌集資金的辦法,大大加快了工程進程。

為了籌集更多的資金,他又打起了土地的主意,在導淮委員會內增設「土地處」。於是,導淮工程非但沒有因為陳果夫當上了江蘇省主席而受到影響,而是得到了加強。

土地處成立後,有文字記載:所得廢淮河灘所有權及其鄰近舊時屯之所有權與整理權,乃先以會裡節餘下來的2萬元經費,整理了幾萬畝公地,以整理後公地應收之租金作抵,向銀行抵押了12萬元;再整理實應湖灘地20萬畝,然後再以此整理之地,向銀行抵押200萬元。當時有四家銀行爭著要放這筆借款,可見導淮會信用之好。後來只得由四家銀行合放,就把這筆款子作航空測量高寶湖之用。測量剛剛開始,八一三戰事起,只好停頓。原來的計劃,想等高寶湖測量完竣後,把預計導淮入江工程完成後,高寶湖可能涸出的一百幾十萬畝土地作抵,向金融界籌款4000萬元,作為辦理入江工程的經費,其初步計劃,已得上海若干金融界的同意,擬以將來涸出之土地作抵,發行公債4000萬元,由金融界承銷。這雖是一個理想,但戰事如果不發生,理想一定可以實現,所謂有土則有財。預計入海水道完成後,可以多出一百幾十萬畝良田,增加了生產,安定了民生,既可免水旱之災,又可強國家的富力,可惜這種事業停頓了。

導淮入海工程於1934年11月1日舉行破土典禮,至1937年4月間始告完成,命名為「中山河」。河長167公里,底寬35米,兩堤相距有250米,只是土方工程即在6200萬立方以上。人工征工居多,利用每年1月至5月、11月至12月的農閒時間來做,有時亦用些雇工、兵工。征工最多時達24萬人。沿線專員、縣長、區、鄉、保甲長,一齊動員,所用的工具,老的如牛車、獨輪車、挑箕、人力漏水車等等。新的如汽車、皮帶運土機、抽水機等等,應有盡有。關於民工吃的、住的、醫藥、娛樂等等,亦妥為供應,色色俱全。場面之大,實數十年來所未有。

導淮工程部分由江蘇省府承擔,均先後完成。導淮委員會方面,在抗戰前已完成及未完成的工程有:

(一)疏浚張福河,以排淮洪而利航運與灌溉。計疏浚河道37公里,河底寬32米,岸坡一比二。於1933年1月開工,同年6月竣工。

(二)興建邵伯船閘,以利運河航運。閘室淨寬10米,淨長100米,上下游最大水位差7.7米,半為雙扇對開式鋼門。於1933年3月開工,1933年6月完成。

(三)興建淮陰船閘,以利運河航運,結構佈置同邵伯船閘,上下游最大水位差9.2米。

(四)修堵運河西堤,以利運河航運及湖濱灘地之灌溉。其工程為堵閉缺口,修理涵洞。於1934年11月開工,翌年7月竣工。

(五)興建高郵船閘,以通湖航運。閘室將寬10米,淨長20米,出入口淨寬5.8米,為單扇鋼門。於1935年6月開工,翌年4月完成。

(六)興建楊莊活動壩,以控排洪入海水量,壩門採用史東奈式鋼製,暫建五孔,各淨寬10米。最大洩洪量每秒750立方米。於1935年12月開工,1937年6月完成。

(七)安豐塘灌溉區工程,以利灌溉。其工程為浚河築堤建閘,於1936年4月開工,至翌年12月因抗戰停工。

(八)改建惠濟閘,以節制灌溉水量。其工程為改建史東奈式門寬6.2米,鋼筋混凝土閘牆條石護面,洩洪量每秒90立方米。於1936年5月開工,翌年6月完成。

(九)興建三河活動壩,以節制排洪入江水量。其工程為史東奈式門60孔,各淨寬10米。完成以後,可獨步遠東。於1936年8月開工,翌年11月底基本已完成98%,因戰事停工。運到工地鋼料等,損失殆盡。

(十)興建周門活動壩,以節制灌溉水位及水量,其結構與楊莊活動壩同。於1937 年1月開工,11月底壩基工程大致完成,因戰事停工。運到工地鋼料等,損失殆盡。

(十一)興建劉老澗瀉水壩,以控制中運河洩洪水量。壩凡七孔,結構與楊莊活動壩略同。於1937年1月開工,同年12月完成壩基及引河工程後,因戰事停工。運到工地鋼料等,損失殆盡。

(十二)興建中運河涵洞,以接濟劉老澗船閘下游灌溉、航運水量。其工程為建築雙孔混凝土涵洞一座,每孔兩米見方。於1937年3月開工,同年11月,因戰事停工。

(十三)開挖六閘以下的運河淺段,以利運河航運。用挖泥機船兩艘開挖,於1937 年3月開工,同年6月因機船他調,未能完工。

(十四)建築皖淮涵洞以洩洪、瀉潮、灌溉農田。基本工程為添建涵洞11座,其中7座於1937年5月籌劃開工,於翌年1月因戰事停工。

(十五)疏浚皖淮淺段,以利航運。其工程為浚渫正陽關附近淮河淺段,冀與津浦鐵路聯運,以利運輸。於1937年10月開工,後以戰事停工。

陳果夫於1937年建議中央組設太湖流域水利工程處,負責規劃及實施太湖流域上下游水利工程。陳果夫自兼主蘇政後,即遵循當時的中央指示,督導蘇省建設廳會同浙江省政府分別測勘、設計與實施,舉辦各項水利工程。在防洪與瀉潮方面,有江南海塘之修建及通江各河口閘門之興建;在灌溉與航運方面,有各運河干支各渠之疏流。各項工程如下:

(一)江南海塘工程:江南海塘工程南自蘇、浙交界的金山起,北經江蘇之松江、奉賢、南匯、川沙、上海、寶山、太倉至常熟之福山港口止,全長有300餘公里,是江蘇省南十餘縣市防備江海漲潮唯一之屏障。奉賢、川沙、南匯三縣境內塘外沙灘廣闊,浪潮較為緩和,均系土塘,向由地方自行修護。上海由滬市政府修護。松江在錢塘江口北岸,寶山、太倉、常熟三縣境瀕臨揚子江南岸,所有塘堤受海潮衝擊甚烈,向由中央撥款修築石塘,後改由省方負責。民國二十年以前,省府款絀,歲修難於普遍。民國二十二年又遭兩次猛潮,各處塘堤百孔千瘡,岌岌可危,沒有疏防,被海潮侵入,則向稱江南富庶之區,即變為不毛之地。陳果夫督導建設廳擇要修建,如大石塘之顯露者,酌量復以混凝土,以防海水侵入石縫,鋼筋混凝土岸牆之外傾者,加建支牆,以防堤毀,石坡木材之零亂缺少者,施以整理填補。其已毀至不可收拾者,則徹底改建。所建工程為三土三石,或三土四石,其間塘外塌削日劇之處,則建擋水壩以防護之。各段修建工程長共16000餘米。

(二)江南各運河之整治:(甲)鎮錫運河為大運河在蘇南境內之一段,在丹陽有練路,為該運河段蓄瀉水庫。依照大運河討論會初步研究,及測勘該河湖段現狀,以通行長約60米,寬約7米,及吃水深2米之船舶,載重600噸,兩列行駛為度。其工程為河槽之拓寬浚深,土方有三五十萬餘方,培修練湖圍堤土方約有400萬餘方。(乙)丹金溧漕河及宜溧運河,均為江南大運河之主要支渠,橫貫太湖流域下游,前者與運河段互相吐納江湖,後者上承句容、高淳境內諸水,經由該河入太湖為尾閭,不唯為宜溧金丹各縣水運交通之主幹,且為承轉江潮及山水來湖之干渠。其工程為河槽之拓寬浚深,土方共為173萬餘公方。(丙)黃田港及澄錫運河。黃田港在江陰縣境,北注揚子江,南達無錫,為江與湖間南北水運交通之要道,潮漲則倒灌入運,以利航灌,其間港汊紛列,又為錫武運河之尾閭,其工程為河槽之拓寬浚深,用機船開挖部分有95000立方,人工開挖部分有69萬餘立方。

(三)赤山湖河流域。赤山湖是秦淮河流域的上游,不在太湖流域範圍,而與其接壤,澤被蘇省西南部各縣區。赤山湖諸水聯絡句容、溧水縣境各水系,經流江寧縣境入南京市的秦淮河以注於長江。因赤山湖被圍堵,河床淤墊,又以堤防卑溥,舊有閘塌失修,因之霪雨為患,有時旱魃為害。陳果夫督勸建設廳在赤山湖口修建閘壩,以排節洪流;普修湖河堤防,以障洪水;疏浚干支各河,以利灌溉,共出290萬餘立方。

陳果夫為官一方,治水有責,深受當地民眾歡迎,有詩曰:

昔日有大禹,今日有果夫;敢讓山河換,敢令水造福。

陳果夫痛心疾首地哭了

1935年底,江蘇段導淮的宏偉工程全部完工,當年又是豐收年,全省人民歡歡喜喜,陳果夫更是喜在心裡,笑在嘴角。在人民的讚美聲裡,陳果夫謝絕賓客,坐在燈下,開始撰寫記錄這一宏偉事件的文字——《導淮之過去與未來》。

陳果夫開章明義地寫道:「我認為講究水利,一定要懂得水的三種力量:第一是滲透力,第二是衝擊力,第三是浮載力。這三種力量都能盡量利用,使它發揮到最大的效用,才能算是水利。」寫到這裡,陳果夫大筆一轉就奔了正題——「導淮的由來」。寫到興奮處,他還禁不住地哼起自編的《導淮入海歌》來:

「淮河!淮河!利我江北乎?害我江北乎?……我無能力,我為小用。我善用我力,淮水為我操縱……大家齊用力,為了大家安樂與年豐!大家多努力,為了永久安樂與年豐……」

三星正南時,夫人催他休息,他說不慌。雞叫三遍時,在夫人催促下,他才肯休息。睡了一覺,到第二天中午繼續開寫,可謂是廢寢忘食。

這天,正趕上導淮委員會秘書長沈百先先生來,看到了陳果夫這種幹工作不要命的勁頭兒,甚為感動,回家便寫出了《果夫先生與導淮》一文作為紀念。沈百先拿著文章讓陳果夫看,果夫哈哈笑了:「我哪有這麼神?」

沈百先說:「這都是百姓說的,我做了收集。」

接著陳果夫不無感慨地說:「我們的老百姓太好了,只要有一點兒好處,他們就滿足。」

「是啊,老百姓的口碑也是豐碑啊!」

……

1937年暮春初夏之交的一天上午。

天空無雲。

在蔚藍色的天空中,一架銀灰色的飛機轟鳴飛來。

在沈百先的安排下,陳果夫與幕僚們乘機飛上了藍天,興致勃勃地開始巡視江蘇段的導淮工程。

陳果夫坐在窗口,鳥瞰蘇北平原,只見河水如練,蜿蜒奔波。河兩岸農田翠綠,莊稼茂盛。帶有方格式的村落,一排排農舍鱗次櫛比,扛著農具、趕著牛車的農民出了村莊,行走在田間小道上……飛機南行,片刻間,可以看到導淮工程順著如練的河水,在碼頭、在集鎮,像碉堡、像哨兵似的在列隊歡迎他們。坐在陳果夫身邊的是總工程師李儀祉先生,他不時地向陳果夫指點著、介紹著,此時映在陳果夫臉上的是興奮、快慰。這時收音機裡又播出了陳果夫自編的《導淮入海歌》來,更令他欣喜。

然而,陳果夫為導淮自足的好心情,維繫不到一年,便被花園口的一聲爆響,炸得灰飛煙滅。1938年,日本侵略軍從東海岸入侵,一直佔領了徐州,國民黨政府為阻止日寇西進的步伐,在鄭州附近的花園口,將黃河南堤炸毀,滔滔河水破罅而出,再度造成黃河侵淮的慘況,50萬人化為魚鱉的同時,陳果夫的導淮功績也蕩滌殆盡。真可謂:辛苦四五年,毀壞一夜間。

陳果夫哭了,陳果夫痛心疾首地哭了——因為那是自己的豐碑!

隨著日軍推進,隨著抗戰的全面爆發,南京國民政府西遷重慶,導淮委員會也隨遷重慶。陳果夫辭去了江蘇省主席一職,去重慶專任他的導淮委員會副委員長。結果第二年,淮河流域全部淪陷,導淮業務遂陷停頓。這時,後方軍事運輸繁忙,政府正謀取水道交通的改善。陳果夫臨時請命,在蔣介石的指示下,商請經濟部長就長江上游南岸之重要支流,如綦江、烏江及赤水河各水道,由導淮委員會規劃整理,實施航運工程,免使這批水利精英失散。於是導淮委員會在陳果夫的帶領下,開始了第二次創業——導(長)江。

規劃確定之後,陳果夫走出家門,即與揚子江水利委員會商定,由導淮委員會在綦江施以渠化工程,興建閘壩,做工程示範。事成後,在烏江及赤水河施以導疏工程,平險灘,免盤駁,通航運。導淮委員會遷至重慶後,陳果夫做了如下工程,又樹了如下豐碑:

一、綦江工程:綦江源於貴州桐梓縣境,至四川綦江縣趕水場,始有舟楫之利,下經三溪鎮,納浦河之水入江津境,而匯於長江。第一期工程就江干流上游在石、凌晨蹄、二響附近,各建閘壩一座,即可免除盤駁換船之煩。並整理險灘,開挖河床,清除礁石原33600立方,建築丁順壩19200立方。在浦河興建閘壩三座,使該河段施以渠化,各船閘閘室淨長66米,淨寬9米。攬河大壩以河床地質較劣,均用堆石式。第二期工程就綦江干流中下遊興建閘壩六座,施以渠化,各船閘閘室淨長60米,淨寬12米。攬河大壩因河床地質較佳,均用重力式。並在綦江縣城附近之閘壩,利用壩之上下水位差,加建水電廠一座,以供應沿江縣城郊照明之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