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陳氏家族全傳 > 第六章 同盟樂章 >

第六章 同盟樂章

中部總會在上海成立

1911年廣州起義失敗後,在港的同盟會機關更加渙散,趙聲病死,黃興異常消極,揚言今後將專意於暗殺,胡漢民則避不露面。應該說組織混亂,人心起伏。

譚人鳳看到此情此景,心灰意冷,決定回老家,不再言革命。6月初,譚人鳳路過漢口,遇到焦達峰、孫武等人。焦、孫等人正擬乘湖南鐵路風潮而動。焦達峰勸譚人鳳說:「事在人為,何必拋棄前功?」譚接受了焦達峰的意見,決定不再消極。

不久,譚人鳳到了日本,在日本見到了孫中山,開口便說同盟會組織渙散,等於名存實亡。孫問你有什麼建議?譚人鳳說必須改良會務,不改革會務,內部思想更亂。孫中山點點頭,表示同意。

實際上,孫中山所領導的同盟會是由幾個明顯的帶有地域色彩的革命團體,如興中會、光復會、華興會、軍國民教育會等團體成員結合組成的。在同盟會成立後,作為總會的革命領袖孫中山仍將工作重心放到南方幾個省、市,比如廣東、廣西、雲南省的起義上,無暇北方,引起內部會員議論。他們說:孫中山只注意廣東自己的家鄉,對於長江流域的各省起義一點兒也不關心,華僑們捐的錢都砸在廣東省去了,北方的起義別想得到支持。特別是廣州起義失敗後,大家更堅定了這種看法。不少人把矛頭指向了總理。

這時,有人進行了還擊說:「黨員攻擊總理,無總理安有同盟會?經費由總理籌,黨員無過問之權,何得執以抨擊?」

宋教仁提出了「上、中、下」三策綱領,認為:「在邊地發動為下策;在長江流域發動為中策;在首都和北方發動為上策。」有人歸納說:「下策太不濟事,上策太不容易,我們還是取中策為好。」於是,便有了組織中部同盟會的主張,堅持在長江流域發動起義。事實這個對策是正確的。

這個會後不幾天,譚人鳳便沿江乘船東下上海,與陳其美等人商議組織中國同盟會中部總會事宜,得到陳其美有力支持:我早有此看法。此事不宜再推!馬上開會,馬上決定。

7月31日。深夜。

上海北四川路湖北小學的一間教室裡,燈火通明。

這是一次歷史上的轉折會議。

陳其美與宋教仁、譚人鳳、范光啟、姚勇忱、呂志伊、章梓等29人集會在此,宣佈成立同盟會中部總會。

會議通過舉手,選舉了中部總會領導人:

陳其美為庶務;管理一切不屬其他各部的事務;

潘祖彝為財務,管理籌款事務;

宋教仁為文事,管理參謀、立案、編輯及其他一些事宜;

譚人鳳為交通,管理聯絡等社會選舉、會籍、糾察、賞恤等事;

楊譜笙為會計,管理財務收支事務。

會議還通過了由宋教仁和譚人鳳分別起草的《中國同盟會中部總會章程》和《中國同盟會中部總會成立宣言》。《宣言》和《章程》表達了對同盟會進行改組和改造的意思。《宣言》批評同盟會「有共同宗旨,無共同之計劃;有切實之人才,無切實之組織」,「唯挾金錢主義臨時招募烏合之眾,攙雜黨中,冀僥倖以成事,豈可必之數哉?此吾黨義師所以屢起屢蹶,而至演最後之慘劇也」。

《宣言》還強調:在組織上,中部同盟會「奉東京本部為主體,認南部分會為友邦」。總機關設在上海,「取交通便利,可以聯絡各省,統籌辦法」。各省設分部,「收攬人才,分擔責任」。機關內部實行「合議」制,「救偏毗、防專制」。各團體對於總部,必須「同心同德、共造時機」,不可有「省界情感」之宿見,「舉義」必須「由總部召集各分會決議,不得懷抱野心,輕於發難」。

會中總理之職,暫不設置,「留以待賢豪」。

《中國同盟會中部總會章程》計23條。

它宣佈自己的宗旨是:「以推覆清政府,建設民主的立憲政體為主義。」發展對像為同盟會會員。它還強調指出:「會員皆一律平等。」會員在法律範圍內,「操持身體、財產、職業、居住、信仰之自由」。會員得按法律「陳請保護利益,及陳訴冤案」,「有選舉、被選舉之權」。會員須「保守本會一切秘密」,「不得入反對本會主義之他團體」,有「納捐項、出勞力」的義務。

8月2日,中部總會召開第二次會議,一致推選譚人鳳為總務會議長。得知中部總會成立的消息,黃興從香港專門發來了賀信:

欣悉列公熱心毅力,竟能於橫流之日,組織幹部,力圖進取,欽佩何極!邇者蜀中風雲激發,人心益憤,得公等規劃一切,長江上下自可聯貫一氣,更能力爭武漢。老謀深算,雖諸葛復生,不能易也。光復之基,即肇於此,何慶如之!

不久,黃興又致書陳其美,要他以過去的失敗為教訓,「嚴剔內部之人,用一人必深悉其底蘊,紹介者尤宜負其責任」,「用人不可不擇」;並告誡陳其美:「吾黨發難之組織,不可不以軍律成立。」他特別提醒陳其美:「滬上雖僅有機關,其乞丐偵探甚多,亦當注意。」

孫中山也給予了肯定。

接著,各省分會相繼成立。

在陳其美的悉心經營下,同盟會中部總會「會務益振」。

關於陳其美在中部總會的作用,另有文章描述:

原來辛亥革命時期的第二流領袖滬軍都督陳其美,是上海青幫的大頭目。上海的戲院裡、茶館裡、澡堂裡、酒樓、妓院裡,無論哪個角落裡都有他的黨羽。所以一輩革命同志無論有什麼活動都要拉他入伙,尤其是辛亥年中部同盟會之成立,大家都要依靠他做台柱子。

武昌勝利槍聲為中部總會成立剪綵

在同盟會中部總會的推動下,文學社和共進會終於於9月14日在武昌正式召開聯席會議,商談兩團體聯合,成立領導起義的統一機構及起草武昌起義的計劃。會上推蔣翊武為總指揮,孫武為參謀長。並設政治籌備處,舉劉公為總理。

1911年10月10日。夜。

暗夜中的武昌城炮聲隆隆,火光熊熊……

戰火中,一匹奔馬昂首長嘶而來。奔馬上的騎手高擎一面大紅旗,旗上赫然三個大字:「孫武到」……

衣衫各異的民軍揮動十八星旗高呼萬歲,從各個角落歡擁而出,匯在一起,直到江邊。

江面一艘軍艦的艦橋上,兩名海軍軍官執望遠鏡觀望。

江邊,「孫武到」大旗迎風拂動。

江面上輪船紛紛鳴笛致意……

公元1911年,當歷史進入這個年頭時,孫中山所宣傳的革命已被國人接受,同盟會播撒的火種已遍佈全國各地。國人覺醒,義舉連綿。歷史已完成了重要轉折:新軍已代替了會黨;義舉已由沿海向內陸蔓延。面對這一突變的新形勢,湖北新軍決定加緊武昌起義,以策應全國局勢的變化。雖然武昌發難於偶然,成功則早已孕育其間。湖北黨人對軍學兩界的發動,始於吳祿貞在軍界任職之時,繼續於科學補習所成立之後,中經日知會、湖北同盟分會的努力,到1907年,已在軍隊中站穩了腳跟,成立了30多個革命小團體。1908年,湖北新軍中的革命黨人實行聯合,組成了湖北軍隊同盟會,成員遍及各標營。湖北新軍成了黨人重要的活動基地。同年12月,軍隊同盟會改組為群治學社,改變主要在新軍軍官中發展成員的方針,以士兵為主要對象,並與另一個革命組織共進會湖北分會進行聯絡。

至1911年夏秋之交,全國各地保路風潮迭起,四川尤為激烈,發展到武裝起義的階段。保路同志軍在川籍同盟會員領導下,於9月初圍攻成都,清廷震動。為鎮壓川路風潮、防止起義擴大,清政府急調湖北新軍三十一標及三十二標一營入川。湖廣總督則調二十九標、馬八標及三十二標另在鄂第二、第三營駐防宜昌、沙市、鄖陽、岳州、襄陽、恩施等地,以控扼川鄂、豫鄂、湘鄂等要衝。這時湖北新軍中的革命力量實際上處於分散的局面。

孫武何許人也?

時勢造英雄。武昌新軍起義已基本就緒,但針對缺少一位有號召力、有影響的總司令一事,文學社社長蔣翊武與共進會參謀長孫葆仁密商,叫孫葆仁改名為孫武,自稱為孫文之弟,一文一武,又自號為孫遙仙,與孫逸仙正好「兄弟相襯」。兩人議定,十分高興:「像不像,就這樣幹!群龍無首不行!」

接著,他們在新軍中開展了宣傳,介紹孫文的人品、功績,與其弟孫武的密切關係。一時間人們都知道了:「孫武奉孫文之命來號召起義」,「孫文就是中國的華盛頓」,「孫文已在國外購買了很多兵艦、槍炮」,「武昌義舉在即!」

一個名字是一面旗幟。一面旗幟是一聲號令。

這一宣傳果然見效,很多年輕人崇拜孫中山,一時間都投到孫武麾下,願聽其指揮,成就一番大事業。很多新軍士兵、青年學生都紛紛參加。入會的人越來越多,僅在湖北1.5萬人的新軍中就有三分之一的人入會了。

為了加快起義的進度,他們一方面抓緊與孫中山所領導的中國同盟會主要領導人黃興聯繫,報告義舉,獲得支持;一方面加緊組織工作的落實。

9月30日,黃興致函在加拿大的馮自由,請其轉告中山先生急速籌款,以響應四川。黃興此時對湖北的革命起義計劃,尚不大清楚,自云「不能妄斷」。

10月2日,呂志伊、劉芷芬抵達香港,請黃興北上武漢,但黃興此時熱心於暗殺張鳴岐、李准,無意馬上北上,即日電告孫中山和南洋各埠,急籌款項,以接濟武漢的軍事行動。

10月3日,黃興經與呂志伊、劉芷芬深談後,方知武漢義舉發動在即,如箭在弦上,遂又改變計劃,於10月5日致函馮自由,請電告中山先生,武漢地區起義勢在必行,請從速助款,並說明他不日即赴鄂中,與鄂中同志再舉義旗。他說:「弟本以躬行荊、聶之事,不願再為多死同志之舉,其結果等於自殺而已,今以鄂部又為破釜之計,是同一死也,故許與效馳驅,不日將赴長江上游,期與會合。」信末再請馮自由轉告中山先生,竭力援款為要。

10月7日,黃興在去武昌前,又致函南洋和美洲各同志,呼籲盡快籌款,以應鄂省起義之舉。

孫中山得知武昌起義已經完成部署,十分高興,於10月8日晚,著深色大衣並戴禮帽,至舊金山《大同日報》編輯部,鎮靜而欣喜地轉告同志們此一消息。次日,又致函籌餉局會計李是男,除匯出港款外,餘款以中山先生名義存入銀行,以備急用。同時告訴李是男,近日他將赴歐洲一行,聯繫外交之事,不能即時回國。

再說武昌革命黨人此時卻發生了意外。10月9日,孫武在漢口俄租界寶善裡製造炸彈,不慎發生爆炸。俄國巡捕聞聲趕來搜查,將準備起義的旗幟、文告、印信、名冊等搜去,起義計劃因而洩露。蔣翊武倉促下達命令,通知革命黨人當晚12點,以鳴炮為信號舉行起義。命令下達後,下午5時20分,由楊宏勝負責運送子彈至各營,途中於工程第八營營門口為清弁發覺,派兵尾追,楊以炸彈阻擋,及其抵達寓所後,又因失誤被炸傷,旋被拘捕。這時蔣翊武、劉復基、彭楚藩正在小朝街機關部等候發難,亦為清吏偵悉,大隊清兵來捕。蔣翊武因形象如學究,得以逃走;劉、彭和龔霞初、牟鴻勳均被逮捕,解送督署。到晚,各營黨人均枕戈待命,而炮隊寂然未動,均惶惶不安,這是因為傳達起義號令的鄧玉麟到中和門時,城門已閉,不得出城,南湖炮隊未得到命令所致。翌日拂曉,劉、彭、楊三烈士慷慨就義於武昌督署門外。

湖廣總督下令關閉城門,按名冊搜捕革命黨人。當晚7點,武昌城內黃土坡新軍第八鎮工程第八營的一個排長巡營時,發現士兵熊秉坤、金兆龍有「越軌」行動,正做起義的準備,便令士兵將他們捆綁起來。金兆龍對著士兵大喊一聲:「同志們,反吧!」他們當場打死了那個排長,鳴笛集合了四十多個士兵衝出營房,槍聲爆響,直取楚望台軍械局。

槍聲就是命令。一方槍聲,八方響應……

先是駐唐角的炮隊十一營與工兵十一營同時響應,火燒營房。

輜重十一營亦行動。炮、工、輜總代表余鳳齋統一指揮以上三個營,以炮隊十一營攻武勝門,工、輜兩營予以掩護。

守通湘門的第三十標代表張鵬程見唐角火起,又聞槍聲,即率隊直趨楚望台,與守楚望台的工程第八營代表聯合佔領楚望台,打開軍械庫,分發子彈。

第二十九標排長蔡濟民、李達武、李濟臣等,聽到工程營槍聲,整隊由保安門進攻督署。

第三十標排長吳醒漢、徐達明、方維、陳偉、鍾仲衡,也相應發動,佔領蛇山。

測繪學堂學生,也臨時參加起義,急至楚望台領械,駐守通湘門和楚望台。

第三十標鍾仲衡、盧雅卿等率隊出中和門迎接南湖炮隊,遂與炮隊同駐楚望台,並分隊到蛇山、黃鶴樓等處駐守。

馬隊八標徐國鈞、黃冠群,聽到槍聲便率隊入城,巡邏各城門和傳遞戰訊。

第三十二標代表單道康、孫昌福,也聞聲率留守部隊,由保安門入城,協同第二十九標進攻督署。

第四十一標第三營代表闕龍和胡培才、李文燦、鄒棟、王世龍、顧鴻、梁棟、柳滌凡、李必勝、鄭繼周等聞聲齊集操場,大呼站隊,爭取到隊官胡廷佐。第二營廖湘雲和姚鈞,亦爭取到隊官李銘鼎。兩營的管帶分別逃走。兩營由闕龍、廖湘雲指揮,由長街協攻督署。

第三十一標代表江光國,見四十一標發動,亦率隊分守賓陽門和忠孝門。

湖廣總督瑞澄聞變召第八鎮統制張彪商討對策,用電話調兵,各標營無一應者,只有輜重第八營奉命分守各街口頑抗。

三十標、四十一標急攻督署不下,闕龍受傷,猶力戰不退。王世龍則以火攻督署前之鐘鼓亭,炮隊則開炮射擊。起義軍進攻總督衙門,瑞澄、張彪倉皇登上長江的「楚秦」兵艦逃跑。

繼而蛇山、鳳凰山炮台合擊清廷布政使藩署,官吏聞聲而逃。至此武昌完全光復。

11日晚和12日晨,漢陽、漢口的新軍也舉行起義。武漢三鎮很快被革命黨人佔領。11日,起義軍把藏在黃土坡的二十一混成協協統黎元洪搜出,帶到武昌紅樓原湖北咨議局。當天,成立了湖北軍政府,任黎元洪為都督,又推湖北咨議局議長湯化龍為民政總長,目的是想借助他們的「名望」以號召民眾,爭取民心。

此次起義,揭開了辛亥革命的序幕,敲響了清王朝覆滅的喪鐘。

猶如武昌一聲槍響,全鎮立即響應一樣,武漢起義的一舉成功,也極大地鼓舞了華夏四方。人們看到了希望,看到了成功。各省紛紛響應。

10月22日,湖南宣佈獨立,成立軍政府,推舉焦達峰為都督。

23日,陝西宣佈獨立,成立軍政府,推舉張鳳翽為都督。

29日,山西宣佈獨立,成立軍政府,推舉閻錫山為都督。

11月1日,雲南宣佈獨立,成立軍政府,推舉蔡鍔為都督。

2日,江西宣佈獨立,成立軍政府,推舉吳介璋為都督。

3日,上海革命黨在陳其美、李燮和等領導下起義。4日,革命黨佔領上海。7日,上海軍政府成立,推舉陳其美為都督。

5日,江蘇獨立,推舉原巡撫程德全為都督。

至11月下旬,全國25個省區,已有15個省宣佈獨立。清朝政府處在土崩瓦解之中。

革命勝利的日子

中部同盟會庶務部長陳其美接到武昌急電後,他很高興,他似乎從武昌起義勝利中看到了上海勝利的希望。於是他便電召在日本的留學生、同盟會員立即回國投入革命。這時,他也清楚自己以前的工作重心多在聯絡會黨和資產階級上層的工作上,對於當地軍警「鮮通聲氣」,缺少在上海發動起義的軍事實力,條件尚不成熟。於是他把蔣介石叫到身旁,密商一陣。10月12日,蔣介石潛赴杭州,督促浙江革命黨人起義響應。

陳其美與蔣介石到了杭州,瞭解到政府新軍中第八十一標和八十二標傾向革命,可以成為起義軍的主力。他們又和杭州的革命同志擬訂了起義計劃,然後他讓蔣介石留在杭州繼續發動,自己抽身又去了南京。

幾天後,蔣介石找陳其美匯報。

「幹得漂亮!」陳其美表揚了蔣介石後,又交給蔣介石軍費3600元,讓他組織一支100人的「先鋒敢死隊」,由蔣率領赴杭州參加起義。蔣帶隊於11月3日返回杭州,將敢死隊員分別埋伏在杭州城外的奉化試館、仁和火腿店和革命黨人李漢臣家中。當天深夜,傳來上海革命同志已發動武裝起義的消息,杭州革命黨及時響應。4日深夜,蔣介石接到杭州起義指揮部的命令,率敢死隊立即出發,由望江門進城攻打浙江巡撫衙門。敢死隊員個個奮勇作戰,清軍潰不成陣,逃跑的逃跑,投降的投降。浙江巡撫曾韞被起義軍活捉。革命黨於當天成立軍政府,推舉湯壽潛為都督。

杭州光復後,蔣介石回到上海,協助陳其美整編革命軍。陳又組建了滬軍第五團,蔣為團長。

武昌起義後,正在上海的清政府公使伍廷芳,也宣佈贊成共和,先後致信攝政王載灃和內閣總理大臣慶親王,勸告清帝退位。情急之中,慶親王勸載灃重新起用袁世凱。

「這不成!」載灃搖搖頭。1908年載灃要為哥哥光緒報仇,想殺袁世凱,怕引起軍變,沒敢動手,就以「回籍養痾」為名,把他趕出宮廷。這時袁世凱住在河南彰德府洹上村。

「挽救危局要緊!」

「就這樣定啦。」載灃猶豫了半天,終於下了決心。於是任袁世凱為欽差大臣,節制馮國璋、段祺瑞的北洋軍和湖北水陸各軍。就在這一天,北洋軍受袁密令,向漢口的革命軍發起猛攻。

黃興接湖北軍政府電請,赴武漢「以資鎮懾」。黃興多次組織領導過武裝起義,且身先士卒,臨危不懼,威名遠揚。

10月28日,黃興偕同夫人徐宗漢與宋教仁、劉揆一等乘江輪到漢口,旋即南渡武昌。黎元洪派代表及樂隊、儀仗隊在江岸隆重迎接。29日,黃興以戰時總司令身份赴漢口督師,設指揮部於歆生路滿春茶園。11月2日,北洋軍攻佔了漢口。革命軍退守漢陽,黃興回到武昌。3日,都督府在閱馬場舉行了盛大的拜將儀式,特建一座拜將台,各機關人員及軍隊官佐,並派軍隊一標,於正午會齊軍政府參加儀式。台上四角豎立軍旗,中央掛著一面大旗,上書「戰時總司令黃」。黎元洪在台上親將印信、委任狀、令箭授予黃興。黃興慷慨陳詞道:「此次革命,是光復漢族,建立共和政府,無知虜廷仍無覺悟,派兵來鄂,與民軍為難,我輩宜先驅逐在漢口之敵,然後進攻,收得北京,以完成革命之志。今日承黎都督與諸同志舉兄弟為戰時總司令,責任重大,實難負荷,但大敵當前,不敢不勉。因念軍人以服從命令為天職,以艱苦奮鬥為己任,兄弟願從黎都督與諸同志後,直搗虜廷,恢復神州,雖捐軀獻身,均所不惜。」

黃興當日即戎裝出發,赴漢陽備戰,將湖北軍隊編為第一軍,分片劃區,保衛漢陽,並準備反攻漢口。

袁世凱攻佔漢口後,一方面源源增兵,一方面急欲與武昌軍政府談判。他派蔡廷干、劉承恩帶著他的信件來到武昌軍政府。呈上信文:「如以承認君主立憲,兩軍息戰。否則,仍難免以武力解決。」態度之橫蠻,間有訛詐,立遭斥責。革命黨人把信文公開,民眾團體也在軍政府門外示威抗議。黎元洪雖心有動搖,但迫於革命黨人和示威群眾的壓力,不敢公開表示什麼,只是說道:「為項城(袁)計,即令返旆北征,克服汴冀,則汴冀都督非項城而誰?以項城之威望,將來大功告成,選舉總統當推首選。」蔡廷干和劉承恩在黎元洪衛隊的護送下返回漢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