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任正非:九死一生的堅持 > 管理,創業的保障 >

管理,創業的保障

君子所審者三:一曰德不當其位;二曰功不當其祿;三曰能不當其官,此三本者,治亂之源也。

——《立政》

華為的管理模式,非常有自己的特色。一開始的時候,它近乎是小作坊似的粗放管理,隨著華為公司的擴大,管理就出現了滯後的現象,任正非這時候請進來了一位「洋師父」,他不惜截趾適履,學習這位「洋師父」的管理方法,而且他還發表講話,說:「這套管理方法,五年之內不許變。」

華為公司一開始的時候是一家名不見經傳的小公司。公司一開始運作的時候,確實缺少指導思想。任正非是軍人出身,他喜歡研讀《毛澤東選集》,他不僅對毛主席的「農村包圍城市」的戰略非常欣賞,而且在華為公司的發展歷程中,也得到了靈活的運用。

華為的銷售人員不去城市去鄉鎮,他們避實就虛,專挑那些跨國公司看不上眼的偏遠地區去賣電信產品。華為公司那時的管理基本上是處在「華為是一群從青紗賬裡出來的土八路,還習慣於埋個地雷,端個炮樓的工作方法」!華為這種農民加手工作坊的創業方式,已經嚴重制約了華為公司的由小變大的第二次發展。

華為公司早期用的是粗放的管理,任正非無非做對了三件事情,即:大搞研發、營銷為重、降低成本。可是公司到了一定規模後,卻出現了增產不徵收的現象,任正非心裡充滿了困惑,華為公司的出路究竟在何方?

華為公司由大變強,當它以「雄赳赳、氣昂昂」的姿態奔赴海外開拓市場,參與國際化的競爭後,華為的管理體制必須要因勢而變,努力與世界一流的企業接軌,否則華為公司無法形成一股強大的核心競爭力,沒有強大的競爭力,又如何參與國際博弈,最終取得更大的勝利?

任正非在《華為公司十大管理要點》中,這樣寫道:

在管理改進中,一定要強調改進我們木板最短的那一塊。為什麼要解決短木板呢?公司從上到下都重視研發、營銷,但不重視理貨系統、中央收發系統、出納系統、訂單系統等很多系統,這些不被重視的系統就是短木板,前面幹得再好,後面發不出貨,還是等於沒幹。因此全公司一定要建立起統一的價值評價體系,統一的考評體系,才能使人員在內部流動和平衡成為可能。

比如有人說我搞研發創新很厲害,但創新的價值如何體現?創新必須通過轉化變成商品,才能產生價值。我們重視技術、重視營銷,這一點我並不反對,但每一個鏈條都是很重要的。

1993年,北京中關村的大街上。任正非去中關村辦事,他身旁的同行者問他:「您怎麼評價方正公司?」

任正非答:「有技術,無管理。」

方正公司是由北京大學於1986年投資創辦,其電子排版系統正在快速終結著傳統的漢字印刷技術,是詮釋「創新」理念的典範企業之一。

同行者又問:「聯想呢?」

任正非答:「有管理,無技術。」

聯想集團成立於1984年,由中科院計算所投資20萬元人民幣、11名科技人員創辦,是一家在信息產業內多元化發展的大型企業集團,富有創新性的國際化科技公司。

同行者繼續問:「你怎麼評價華為呢?」

任正非脫口答道:「既無技術,又無管理。」

任正非雖然有自謙的成分在裡面,但華為公司的研發、銷售、生產等部門,確實存在著諸如浪費、效率不高和資金利用率低等諸多問題。

華為公司既然要向國外的大公司學習管理,那就應該向IBM學習,因為IBM不僅是「百年老店」,而且它是世界上除了政府之外,最複雜的機構之一。IBM歷經歲月的洗禮和市場殘酷的競爭,顯示它不僅管理異常嚴謹,而且是全球化運作最為成熟的公司。

華為早年的輝煌能否延續到21世紀,集團業務將如何實現整體轉型,企業文化和機制還將如何再造,這都是任正非積極思考的問題,這也是華為需要向IBM學習的地方。

1997年初,華為公司總裁任正非親自給IBM的CEO彭明盛寫信,希望效仿IBM的財務管理模式進行轉型。華為需要的不是一般的財務咨詢顧問,IBM公司自己的財務人員必須親自參與其中。

1997年7月,IBM邀請華為公司近10位財務相關人員坐飛機到美國總部進行了為期三天的訪問,以瞭解其財務系統的情況。不久,華為公司就正式啟動了IFS(集成財務轉型)項目。與此同時,IBM正式把華為公司升級為事業部客戶——在其全球幾十家事業部客戶中,華為是唯一一家中國企業。

IBM不但為華為公司組建了一支由骨幹組成的全球團隊,還提供全方位的定制服務。該團隊在組織架構上直接向美國總部匯報。

1998年,華為公司為了保證這場變革成功,任正非特別制定了「先僵化,後優化,再固化」,即先僵化接受,再固化運用,後優化改良的方針。華為公司不乏IT精英,他們思想活躍,有時候難免自以為是,在執行IBM這一套管理方法的時候,難免會對這套舶來的方法進行曲解和自由發揮。

任正非在講話中這樣說:「在管理改進和學習西方先進的管理方面,我們的方針是『削足適履』對系統先僵化、後優化、再固化。我們切忌產生中國版本、華為版本的幻想。我最痛恨『聰明人』,認為自己多讀了兩本書就了不起,有些人還不瞭解業務流程是什麼就去開流程處方,結果流程七瘡八孔地老出問題。你們一定要明白IBM是怎麼做的,學習人家的先進經驗。我們通過培訓、考試上崗,即使他認為自己比IBM還要厲害,不能通過考試也要下崗。我們讓大家去穿『美國鞋』,讓美國顧問告訴我們『美國鞋』是什麼樣子。至於到了中國後,『鞋』是不是可以變一點,只有顧問有權力變,我們沒有這個權力。創新一定要在理解的基礎上創新。我們要把那些出風頭的人從我們變革小組中請出去。」

華為的員工主觀能動性、團隊合作精神、艱苦奮鬥精神絕對不缺乏,可是華為的管理水平與國際同行差距太大。華為每年把銷售收入的10%投入研發,但研發的效益僅僅是IBM的1/6。供應鏈方面,華為訂單及時交貨率只有50%,而國際領先公司為94%。

任正非感慨:中國的問題是中國人「太聰明」,但因為無法用制度、流程、系統把這種個體的「聰明」規範起來,5000年都受窮。

當年為了保證將IBM這套國際先進的管理體系不走樣地移植到華為,任正非下了死命令:「5年之內不許任何改良,不允許適應本地特色,即使不合理也不許動。5年之後把國際上的系統用慣了,再進行局部改動;至於結構性改動,那是10年之後的事情。」

IBM公司為華為設計的IPD和ISC流程,更是華為流程國際化的標誌,該流程是華為整體競爭力的源泉,也是華為走向全面國際化的體制保障。這兩個流程的成功引進,是華為國際化進程中的一個里程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