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任正非:九死一生的堅持 > 突圍,成敗論豪傑 >

突圍,成敗論豪傑

扎硬營、打死仗。

——曾國藩

這一次,華為的競爭對手竟是以前它只能仰視的朗訊公司。2000年,中國銀行總行準備要建立全國呼叫中心,華為想要「虎口奪食」拿下這個朗訊勢在必得的合同,其難度自然是可想而知的,可是華為人卻神奇地做到了。

最堅固的堡壘,往往是從內部被突破的,讓任正非沒有想到的是,真正的威脅,果然來自華為內部……

隨著華為等公司在國內掀起交換機價格大戰,「七國八制」的國外電信巨頭覺得寒冬以至,無利可圖。2002年年初,日本NEC公司和富士通公司首先宣佈退市,今後將不再向中國銷售交換機產品。

德國西門子交換機用得是灰白色、模樣古板的機櫃。據當年使用過這款交換機的技術人員回憶:德國西門子交換機性能非常穩定,極少升級打補丁,交換板也很少壞,最讓人稱道的是,一般交換機負荷在超過70%的時候都會告警,而西門子的交換機最高負荷到達其標稱值的150%仍然穩定運行,這給使用人員留下了極深刻的印象。

西門子的交換機若論質量和品質,絕對沒得說。但德國人的性格因為穩健而刻板,自國內電信業開始高速騰飛後,西門子這種德國氣質的企業,就越來越難以跟得上發展的節奏了。國內的運營商需要快速推出層出不窮的新型業務,需要設備製造商快速反應、快速開發、快速上線,更需要供貨商能夠快速地提供大量的現場服務。

面對華為等國內公司交換機超低的價位,德國人在產品上的精雕細琢,便很難降低成本迎接低價的挑戰。西門子公司研發模式固定,也難以適應國內市場的快速變化,德國的售後服務價格更是貴得驚人。方方面面下來後,西門子的產品就不受國內電信運營商的待見了,幾年後,機房裡那一排排德國的設備也就換成了華為黑色的機櫃。

比利時的BTM公司(貝爾電話製造公司)和中國電信部合資,在上海成立了上海貝爾公司後,該公司和華為等國內電信公司的競爭一直沒有間斷。後來,倍感壓力的阿爾卡特和朗訊經過收購和重組,與上海貝爾三家成立了一家公司,他們雖然整合資源,繼續參與和華為等公司的競爭,但競爭的結果,上海貝爾還是感覺很不樂觀。

北電是由北方電訊及海灣網絡在1998年合併而成的公司,為加拿大著名電訊企業,是光網絡、企業通信平台等領域世界領先的供應商。

1972年,北電公司藉著美國總統尼克松訪華的契機,就已經開始登陸國內,並從1982年開始,向蛇口工業區小量出售交換機產品。1988年以後,北電公司曾一度佔據國內電信市場10%的份額。

北電的拳頭產品是尋呼台用的大型排隊機,市場佔有率為世界第一。該公司借助卓越的技術,雄踞國內多年,華為想和北電公司分庭抗禮,又談何容易。

華為當時從電信技術方面和北電拼起來並不佔優勢。北電是一家國外公司,華為就和他們比售後和服務。北電賣給國內電信運營商的設備一旦出了問題,他們的維修工程師趕到現場至少也要幾天的時間。華為憑著自己強大的客戶網絡,不管客戶有什麼要求,華為的工作人員都能夠快速響應,並總能在第一時間到達現場。

時間就是金錢,效率就是生命。在華為等國內電信公司凌厲的攻勢之下,北電節節敗退,即使是新總裁邁克上任,也是無法阻止北電的頹勢。2009年1月14日,北電宣佈進入了破產保護程序,最終,這個昔日的電信巨頭黯然退出了中國的電信市場。

朗訊和北電比起來實力更勝一籌。說起它的下屬——貝爾實驗室,絕對是大名鼎鼎。貝爾實驗室美國總部位於新澤西州,1925年1月1日,當時,AT&T總裁華特·基佛德收購了西方電子公司的研究部門,成立一個叫做「貝爾電話實驗室公司」的獨立實體,後改稱貝爾實驗室。

這裡共走出了11位諾貝爾獎獲得者,是晶體管、激光器、太陽能電池、通信衛星、電子數字計算機等無數重大發明的誕生地。自1925年以來,共有3萬多項專利在這裡出現。發展到現在,更是了不得,平均每個工作日便有超過3項專利誕生。

任正非在1997年去美國出差,曾經參觀過擁有「發明搖籃」美譽的貝爾實驗室。他說:「我青年時代就十分崇拜貝爾實驗室,仰慕之情超越了愛情。」

任正非回國後,他在華為的內部刊物上寫道:「當我看到貝爾實驗室科學家的實驗室密如蛛網,混亂不堪,不由得對這些勇士肅然起敬。」也許任正非本人都不曾想到,幾年後的華為竟能和朗訊在國內的市場上進行正面交鋒。

2000年,中國銀行總行準備要建立全國呼叫中心,承包商為IBM公司,而朗訊和IBM又有多年的合作關係,任正非想要拿下這個項目,其難度可想而知。

任正非審時度勢,做出了一個指示,那就是搞好客戶關係,最後贏得這份訂單。

華為公司隨後派出了最得力的公關干將。他們經過一系列的公關活動,最後打動了客戶,得到了中國銀行總行授權建立全國呼叫中心的合同。

事後,一個華為人說:「我們找到了中國銀行總行的行長,做了一些工作,但是這些工作都是可以拿到桌面上的,儘管難度很大,但是我們最終還是把總行攻下來了!」

朗訊在華為公司咄咄逼人的攻勢下,漸漸地有些招架不住了。2006年4月3日,上海貝爾阿爾卡特公司對國內媒體發佈了消息,阿爾卡特公司收購了朗訊公司。

1876年,愛立信公司在瑞典首都斯德哥爾摩成立。該公司從早期生產電話機、程控交換機等一步步發展到今天,已經成為全球最大的移動通訊設備商。愛立信的業務遍佈全球180多個國家和地區,是全球領先的提供端到端,全面通信解決方案的「巨無霸」級的跨國公司。

華為公司對於成立了百年的電信業超級跨國巨頭不僅沒有懼怕,反而遇強愈強,奮勇亮劍,敢於競爭。

愛立信單就通信而言,其產品線比較單一,主要的盈利仍然來源於無線領域,在WCDMA(第三代無線通信技術)領域是當之無愧的老大。但是在交換機等領域的研發投入並不是很高。

面對國內交換機行業越來越激烈的競爭,愛立信的「掌門人」清醒地意識到:在交換機等通信設備製造層面上,愛立信的人力成本和運營成本遠遠無法和華為等中國公司相抗衡,故此愛立信很快便解散了交換機等領域的研發隊伍,退出該市場,不再和華為等公司在這方面爭奪市場。轉而將盈利點放在毛利更高的電信服務業,這個決定還是比較明智的。

華為在交換機等領域戰勝愛立信,等於又取得了一個階段性的勝利。但讓任正非沒有想到的是,華為公司雖然在不斷壯大,但已經有一個巨大的威脅在華為內部逐漸醞釀產生了。

這個威脅的導火索,就來自李一男。

李一男,27歲就坐上了華為公司副總裁的寶座,他在IT界可以說是個傳奇,而且是個不可複製的傳奇。

任正非是華為公司總裁,他在華為的地位無人能及。1998年,孫亞芳當選任華為公司董事長兼常務副總裁,這就是華為公司「左芳右非」的最佳組合,孫亞芳在華為公司的地位可以說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

華為公司靠銷售起步,靠研發興家。李一男不僅是公司的副總裁,還是華為公司總工程師、中央研究部的總裁,他在當時的華為公司可以說是穩坐第三把「金交椅」。

李一男和任正非一樣,身上都有一股江湖氣。李一男不修邊幅,研發的工作一忙,衣服的扣子有時都會扣錯。他身體瘦弱得像個中學生,有一次,一位國家領導人到華為視察,曾經叮囑李一男,一定要多吃點……

李一男如果單純從外表上看,看不出他有多大的「范」,可是經過接觸後,才會發現他是一個頭腦聰慧,掌握著華為研發方向的大人物。

鄭寶用在華為創業初期,曾經主持研發過幾款交換機。他不僅是華為的功臣,也是華為第一任總工程師。李一男接下來主持開發了華為光網絡、GSM、智能網、接入服務器等產品,使華為成為移動通訊的領跑者,李一男可以說是繼鄭寶用之後又一位領導型的人物。

正所謂一山難容二虎。1996年,李一男出任中央研究部總裁之後,就等於接替了鄭寶用的研發大權。李一男和鄭寶用之間產生矛盾自然是不可避免的事情。

任正非之所以做出這個決定,也是有多方面的考慮。李一男的技術能力突出,而且年輕,渾身上下充滿了闖勁和創新精神。鄭寶用關於研發的經驗豐富,如果他們搭配得好,不僅可以讓華為的研發更上一樓,而且還可能出現「槓上開花」的好局面。

任正非的想法雖然很好,但李一男和鄭寶用的關係並不以他的希望為轉移。

鄭寶用雖然已經不具體負責研發了,但他畢竟是華為的元老,出於本身的操守和職業習慣,他還是會經常過問李一男研發的具體情況,甚至繼續對某些項目發號施令。

李一男對於鄭寶用的某些有悖他的建議當然不服,最後兩個人的矛盾不斷激化,爭吵也從暗處轉移到了公開。任正非為了公司的利益著想,他在一次中研部高層幹部會議上,說:「鄭寶用和李一男,一個是比爾,一個是蓋茨。只有兩個人合在一起才是華為的比爾·蓋茨。」

可是他們兩個人的矛盾並沒有因任正非的和稀泥而化解,反而如油潑火,越燒越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