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那些說不出的慌張 > >

住在香港九年間,龍應台每兩周回一次屏東看望母親,如今人在台灣,倒有些勉強。她每週要去「立法院」兩次參加施政備詢,去「行政院」至少一次,無數個部門會議等著她去開,無數份紅皮公文等著她閱批,還有,無數個「看到鏡頭就微笑」的場合等著她抖擻蒞臨。有那麼一兩個瞬間,我有恍惚:眼前分明是80年代那個寫文章的「胡美麗」在扮演這個「部長龍應台」。確實,當年許多讀者以為龍應台才是筆名。

現在,「部長」龍應台回到小晶,摟著她86歲、當年強悍無比的母親。母親已經不認得女兒,但熟悉她的擁抱。曾經,在作家龍應台時段,她買來顏色各異的指甲油,幫母親一個指甲塗上一種顏色,再抹口紅,再上胭脂,消磨母女二人的黃昏。現在,母親已經瘦弱得像個孩子,強大的女兒倚著她的肩膀,閉上眼,不說話。每週印發各司局的密密的部長行程裡,沒有一欄供她表達:我累了。

在眼睛閉上片刻的世界裡,小晶也許想到父親,那個會用湖南話吟誦《陳情表》或《告子下》的鄉村警察。當女兒成為作家,他沒有表示什麼,但女兒做了局長,他在人前有掩不住的驕傲。他沒能看到女兒當上「部長」。

中國傳統裡,科舉制度是為選拔官員。一般人心目中,讀書就是為了做官,士與仕的結合才是正途。這傳統在台灣今天的仕途高端仍看得見——馬英九的本屆「行政院」裡,有47位博士(共27個「部會」)。只是時代不同,政治的形式和內容發生了巨大變化,士的考題也瞬息萬變。20世紀以來,在世界許多地方,漸次上演耐人尋味的「當知識分子遇到政治」。

獨立卻空談,實踐卻扭曲(或曰忍辱負重),這弔詭本身就提出兩個命題:1.獨立之思想、自由之精神是否是知識分子最珍貴的品質?2.知識分子的說和做,哪個對社會更有用?

關於前者,許多年前,龍應台和馬英九之間有一番對話——

龍問:「你把她找來,是因為她有獨立的精神。如果她一進入官僚體系就失去這份精神,也就抵消了你找她來的意義,你同意嗎?」

馬答:「如果她失去了獨立的精神,那麼她輸了,我也輸了。」

關於後者,稻田電影工作室的王小棣導演認為,在大學教書的龍應台是位好老師,她會影響許多學生;作為文人的龍應台也能勝任「社會的朋友」,她會影響民眾。這些角色在王看來,都比當局長、部長更有價值;而當官,很可能令龍應台的人生減分;但,這是她的選擇。

那麼對於個人,對於朋友眼中「天真的高中女生」、「初入文壇只有單純的正義感而對政治的認識為零」、「至今不懂政治」的龍應台而言,這壓力或張力會將她扭成何種形狀,又會將她引向何處?底線在哪裡?

數月前龍應台在「立法院」接受民進黨「立委」段宜康的質詢,被稱「厚臉皮」「馬團隊中最耀眼的花瓶」,被窮追猛打要她對國民黨在白色恐怖時期的罪孽表態。龍應台撥了一下講台上的話筒拂袖而去,徒留一個顫抖的話筒在台上,幾分鐘後,她又重新站回到備詢席上。這段視頻被廣為傳播。

龍應台告訴我,之所以拒絕回答,是因為反對表態文化,這有悖於她一貫堅持的寬容原則。「寬容是說,在你認為對的事情裡,也要留一點空間給別人,不能拿著你的對去壓迫別人表態。」

我拜訪了「外省二代」、在台灣政壇表現特異、口碑不錯的段宜康「立委」。(以下為段宜康口述)

龍應台在當台北市文化局長的時候,我在台北市當議員,我跟她有一些衝突。我對她的觀察是這樣:她其實不適合當行政官員啦,她適合寫文章。因為她對行政事務沒有耐心,她喜歡的是包裝得很漂亮的東西,我們講的「放煙火」,就是能讓她有所表現的活動。許多文化事務是長期的、打底子的工作,雖然她有很強的光環,大家對她有很高的期待,可惜都沒有做好。比方講,許多年來,台北都沒有一個能代表這個城市的文化活動。她跟大部分人一樣,做的是硬體(硬件),然後委託經營,這是最輕鬆的。

此番她上任「文化部長」,我觀察的結果與12年前仍然一樣,她缺乏去做文化深層奠基的能力。台灣最大的問題出在教育,不是指專才教育,是指培養觀眾。我們從小的教育都有標準答案,它指向唯一正確。這樣環境裡成長的人,很難真正尊重別人的審美、尊重別人的主張跟我不一樣,尊重別人支持國民黨,這是台灣文化和民主最欠缺的部分。看起來很多元,版本可以有許多,但答案依然只有一個。藍看綠,看支持阿扁,就覺得沒有水準,就是糟糕的;民進黨看國民黨,就是要出賣台灣。沒有這回事嘛,為什麼要搞到水火不容?搞演出,搞文創園區,搞藝文補助,這不是「文化部」。「文化部」如果有存在的必要,就是要去養育那個多元,它的根源在教育,這是很吃力的事情——推動全社會,學會尊重。

我面前的段宜康彬彬有禮,談吐不俗,與鏡頭前那個咄咄逼人、有失尊重的段委員是同一個人。

也是「立委」的高金素梅告訴我,當她初次以「立委」身份進「立法院」,看到電視拍不到的部分,也是愕然:啊,台上罵來罵去,原來台下是可以握手的。甚至,羅世宏續上:等下一起去喝酒。「立委」(民意代表)多半是鏡頭前的表演動物,如今的台灣人已經見怪不怪。龍應台說,每次她站在那裡備詢,都要在心裡反覆提醒自己:這不是真的,這只是表演,不要被激怒。

我也注意到,段宜康和龍應台在很多理念上是一致或相近的。如果他們只是文化部同仁,也許會合作愉快。是什麼,令他們「衝突」?

所有受訪者異口同聲:政治,已淪為某種遊戲的民主政治。狂飆如李敖者,甚至告訴我:民主是假的!言論自由是假的!只是這兩個字,太誘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