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生活的藝術家 > 5.2 生物與其環境相適應的關係 >

5.2 生物與其環境相適應的關係

《自我界限》(Ego Boundary)是一本書的名字。「自我」的界限並不是固定不變化的。如果它是固定的,那麼它便會成為一種性格、盔甲或者是一種外在的保護層,就像烏龜的外殼一樣。自我的界限體現了自我和其他人的不同。

1.自我界限的兩種現象就是認同和疏遠。

2.在自我界限之內,大體上會有凝聚力、關愛和合作;而在自我界限之外,卻會有懷疑、陌生和不熟悉。

3.吸引和排斥的極端情形:喜好和反感。世上總有一些兩極分化的現象。在心理界限之內,我們可以感覺得到熟悉,感覺到什麼是對的。但在心理界限之外,我們則感覺到陌生,感覺什麼不對勁。好壞、對錯的問題,只不過是在心理界限之內還是之外。而對和錯總會牽涉自我界限,就看你在籬笆的哪邊了。

4.想改變的意願都是出自對現實的不滿。每次你想改變自己時,或者你想改變環境時,都是因為你對它們不滿。

5.憎恨就是將別人踢出你的自我界限之外——疏遠他們,遺棄他們。

如果我們不能接受自己的想法和感覺,就會想方設法地拋棄它們。我們可以堅持一些好的想法,但是這種堅持是有代價的,因為同時我們不得不遺棄很多寶貴的想法。我們之所以只運用了一小部分的潛力,是因為我們不願意接受自己,或者說不接受這個「社會」。隨便你怎麼稱呼它——不願意接受我自己,你自己,不願意接受那個出生時就形成的生物等。

你不應該允許自己,或者說你不應該完全做你自己。如果這樣的話,你的自我界限會一而再,再而三地縮小。你的力量,你的能量也變得越來越萎縮,應對世界的能力也越來越差,越來越呆板,越來越受你性格的限制,越來越先入為主。

一個活生生的機體生物要經過成千上萬次的演變,他的每一步演變,都要和他的界限外的其他媒介互動,發生關聯。所以,有必要跨過那個界限,而這就是我們所說的接觸。

當我們與環境接觸時,我們就取得了聯繫。我們把界限拓展到那些未知的事物上。如果我們僵化不變、故步自封,我們便不會發展,就會原地踏步。

人活著就會消耗能量,我們需要能量來保持身體機制的運轉。而這個交流的過程則叫做新陳代謝。不管白天黑夜,生物與環境之間的新陳代謝,以及生物內部的新陳代謝,都在不停地進行之中。

完形是一種有機的功能(行走—喝水—行走)。這個事件才剛剛結束,下一個未完成的事件就會出現,這就是說,我們的生命事實上就是基於一系列無限的未完成事件——不完整的完形。一完成一個事件,下一個馬上接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