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生活的藝術家 > 1.4 功夫的悟 >

1.4 功夫的悟

功夫之所以如此特別,正是因為它沒有任何特別之處,它僅僅只是靠最少的招式和力量來直接表達一個人的情感。每個動作都是它自身的,不摻雜任何使其複雜化的人工修飾。越接近功夫的真諦,冗余的表達就越少。

功夫不需要漂亮的西裝和配套的領帶。當我們焦急地尋求精準、致命的技巧時,它還存在一些秘訣。但是如果習武者將注意力放在「看」和「搏」上,就可能會錯過這些秘訣。(畢竟,用不過分偏離自然的招式,來對付對手的方法又有多少呢?)功夫看重平凡中的奇跡,而這個觀念是與日俱消,而非與日俱增的。

功夫中的明智,並不意味著要去增加更多東西,而是要祛除過分複雜和裝飾性的東西,簡簡單單就好。就像在雕刻塑像的時候,雕塑者不會在塑像上增磚添瓦。而是一開始就把非本質的東西鑿掉,這樣本質才可以毫無阻礙地再現於觀者面前。功夫只要一雙手,不需要那些花哨的裝飾和手套,他們只會阻礙雙手的正常功能。功夫修為越高,越趨於質樸無華。而越是境界不夠的人,就越喜歡裝飾自己。

功夫的修煉有三個階段:初級階段、藝術階段以及「無藝術」的階段。在初級階段,習武者對武術中的搏擊藝術一無所知,天真無邪。在搏擊戰時,他只是本能地防禦和攻擊,而不知道什麼是對,什麼是錯。儘管他不懂什麼是科學搏擊方法,但他顯示出的是本真的自己。

第二階段是藝術階段,也就是功夫訓練的開始。有人會教他各種各樣防禦和攻擊的方法,各式各樣的踢腿、步法、移動、調整呼吸以及思考問題的技巧。毫無疑問,此時他對搏擊有了一個科學的認識,但是遺憾的是,他同時也喪失了本真的自我以及自由的感覺。他的動作不再自然,他的思想也往往會在不同的動作之間,停下來思索和分析各種動作是否正確。更糟的是,他可能會被智力所束縛,而讓自己游離於真實之外。

第三階段,「無藝術」的階段。經過多年嚴格而艱難的訓練之後,他意識到,功夫終究沒什麼特別的,他不會再強迫自己去想招式,而是像壓在土牆上的水一樣,調節自己去適應他的對手——從最細微的裂縫裡流過。這時他只要像水一樣無形且漫無目的即可,其他什麼也不用去做。沒有任何事情掌控著他,他因此也就獲得了自由。

這三個階段同樣適用於中國功夫的各種招式,有些招式十分簡單,只是基本的防禦和攻擊,但從整體上而言,這些招式的組合缺少連貫和變化,比較粗糙。而從另一方面來講,有些更複雜的招式,又太過注重裝飾,習武者往往因為動作的優雅和花哨而忘乎所以。不管是所謂的硬派還是柔派,都常常涉及大量的花哨動作。他們往往會用一大堆複雜的進退步法,去攻擊一個目標。(這如同藝術家在畫完一條蛇之後,還要添上漂亮的腳一樣——畫蛇添足而已。)

舉個例子,被對手抓住領口的時候,那些受過訓練的人都會「先這樣,再那樣,最後那樣」——然而,最直接的方式就是,讓對手沉浸在抓住領口的愉悅之中(不管怎樣,他確實抓住了),然後直截了當地一拳打向他的鼻子。對於想追求與眾不同的武術家來說,這也許有點太不精明了,因為它太簡單,可以說毫無藝術感可言。但正是因為它如此平常,才適合我們在實戰中運用。

藝術是對自我的表達,方法越複雜越有所限制,表達原始自由感的機會就越小。儘管技術在早期扮演著重要的角色,但它也不應該太複雜、太局限或太機械。如果我們受它的牽制,我們就會被其局限性所累。

記住,要讓人去創造方法,而不是讓方法去創造人,所以不要把自己束縛在別人預想的招式之中。毫無疑問,他的方法適合他,但卻不一定適合你,你自己是要展現技巧而非「做」技巧。事實上,並沒有什麼「行動者」,而只有行為本身。當有人襲擊你時,你所使用的並非特定的招式(招式二,或者招式四),而是當你察覺對手的襲擊時,你輕輕一閃,如影隨形,像回聲一樣自然而然地就做到了,就像我叫你時你會答應,或是我扔東西你會接住一樣。

多年來,在接受了不同門派的訓練之後,我發現,那些招式僅僅是為了讓訓練者知道,他學的招式已經夠多的了。當然不同的人會有不同的偏好,因此,我也會兼收並蓄地吸收南派和北派功夫的各種招式,仔細觀察比較他們的不同之處,運用的動作的相似之處。

1 Huston Smith,美國宗教研究學者,被公認為宗教史權威,也是比較宗教哲學的領銜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