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信仰之問 > 0.引起問題的問題 >

0.引起問題的問題

有一部德國電影叫《英俊少年》,不知你看過沒有。我看過很久了,總還想再看一遍,因為我很想重溫那顆少年的心——純淨少年的心,它能溫暖長滿青苔的石頭,能融化最大的冰山!

電影裡有一首歌,你即使不會唱,也聽過吧?我非常喜歡,我那正值少年的女兒也很愛唱:

小小少年

沒有煩惱,

眼望世界

樂陶陶!

……

小小少年

在長高,

隨著他的時間飛跑,

他的煩惱

增加了!

……

奇怪,小時候看著世界,「樂陶陶」;長大了看著的還是這個世界,怎麼就「添了煩惱」呢?

很多人都說:這是因為小時候很多事情都不懂,懂得越多,煩惱越多。

所以大人總有很多煩惱,所以有人說「我不願意長大」,所以宋朝大詞人辛棄疾寫道:

少年不識愁滋味,

愛上層樓。

愛上層樓,

為賦新詞強說愁!而今識盡愁滋味,

欲說還休。

欲說還休,

卻道天涼好個秋!

你恐怕會皺起眉頭反對這首著名的詞:「誰說少年不識愁滋味?難怪你們大人不理解我們!」對!我也反對這首詞的第一句話。而且,我還懷疑最後一句話:辛棄疾說「天涼好個秋」,是想迴避「愁」,也就是「煩惱」的問題,可是,煩惱能迴避得了嗎?煩惱是人生的組成部分,正如快樂是人生的組成部分一樣。我們的生活少不了歡樂,也少不了憂愁。誰能逃脫煩惱呢?誰能免除憂傷呢?有些人可能會說:「嗨,你看那個小姑娘,成天嘻嘻哈哈,絕對是無憂無慮的!」可是,假如她心裡有煩惱,別人是否都知道?假如她枕邊有淚痕,別人是否都看到?別人能否一天24小時,一小時3600秒不停地觀察她?就算觀察到很多現象,那些現象是否都表現了她的內心?畢竟,正如美國詩人朗費羅(H.Longfellow)所說:「事物的真相與外表不同!」(Things are not what they seem!)

煩惱或憂愁有各式各樣的:考試得低分啦,挨老師批評啦,朋友間鬧彆扭啦,父母又吵架啦……原因形形色色、不勝枚舉!另外還有一些,可以說是「無名的憂愁」、「無端的恐懼」:好像沒出什麼事情,沒有什麼憂的理由、懼的對象,但就是不痛快,會讓人坐在桌旁不安心寫作業,躺在床上不立即入夢鄉……這是什麼道理呢?

懂得越多,煩惱越多

這就是引起宗教哲學問題的問題。因為有好多思想家認真地思索了這個問題,思索了如何擺脫煩惱(或接受煩惱)的問題,這些問題同人的信仰有關係,信仰又同宗教有關係。所以,又有好多哲學家為了解釋信仰的意思或說明宗教的本質,就去研究宗教,研究的結果叫做宗教哲學。

宗教哲學不是宗教,就像科學哲學不是科學,藝術哲學不是藝術一樣。它是一種哲學,是研究宗教的哲學。因為哲學的出發點是理性,宗教的出發點是信仰,所以宗教哲學看宗教,有點像站在廬山外看廬山。「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所以需要走出來看一看。不過有時候,「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外」,所以也需要走進去看一看。畢竟,「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不正是天造地設的勝境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