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善良豐富高貴 > 談錢 >

談錢

一 錢對窮人最重要

金錢是衡量生活質量的指標之一。一個起碼的道理是,在這個貨幣社會裡,沒有錢就無法生存,錢太少就要為生存操心。貧窮肯定是不幸,而金錢可以使人免於貧窮。

不要對我說錢不重要。試試看,讓你沒有錢,成為中國廣大貧困農民中的一員,你還說不說這種話。對於他們來說,錢意味著活命,意味著過最基本的人的生活。因為沒有錢,多少人有病不能治,被本來可以治好的病奪去了生命。因為沒有錢,多少孩子上不起學,早早輟學,考上大學也只好放棄,有的父母甚至被逼用自殺來逃避學費的難題。因為沒有錢,農村天天在上演著有聲或無聲的悲劇。

讓我們記住,對於窮人來說,錢是第一重要的。讓我們記住,對於我們的社會來說,讓窮人至少有活命的錢是第一重要的。

二 錢的重要性遞減

對於不是窮人的人,即基本生活已有保障的人,錢仍有其重要性。道理很簡單:有更多的錢,可以買更多的物資和更好的服務,改善衣食住行及醫療、教育、文化、旅遊等各方面的條件。但是,錢與生活質量之間的這種正比例關係是有一個限度的。超出了這個限度,錢對於生活質量的作用就呈遞減的趨勢。原因就在於,一個人的身體構造決定了他真正需要和能夠享用的物質生活資料終歸是有限的,多出來的部分只是奢華和擺設。

我認為,基本上可以用小康的概念來標示上面所說的限度。從貧困到小康是物質生活的飛躍,從小康再往上,金錢帶來的物質生活的滿足就逐漸減弱了,直至趨於零。單就個人物質生活來說,一個億萬富翁與一個千萬富翁之間不會有什麼重要的差別,錢超過了一定數量,便只成了抽像的數字。

至於在提供積極的享受方面,錢的作用就更為有限了。人生最美好的享受都依賴於心靈能力,是錢買不來的。錢能買來名畫,買不來欣賞;能買來色情服務,買不來愛情;能買來豪華旅遊,買不來旅程中的精神收穫。金錢最多只是我們獲得幸福的條件之一,但永遠不是充分條件,永遠不能直接成為幸福。

三 快樂與錢關係不大

以為錢越多快樂就越多,實在是天大的誤會。錢太少,不能維持生存,這當然不行。排除了這種情況,我可以斷定,錢與快樂之間並無多少聯繫,更不存在正比例關係。

一對夫婦在法國生活,他們有別墅和花園,最近又搬進了更大的別墅和更大的花園。可是,他們告訴我,新居帶來的快樂,最強烈的一次是二十年前在國內時,住了多年集體宿舍,單位終於分給一套一居室,後來住房再大再氣派,也沒有這樣的快樂了。其實,許多人有類似的體驗。問那些窮苦過的大款,他們現在經常山珍海味,可有過去吃到一頓普通的紅燒肉快樂,回答必是否定的。

快樂與花錢多少無關。有時候,花掉很多錢,結果並不快樂。有時候,花很少的錢,買到情人喜歡的一件小禮物、孩子喜歡的一個小玩具、自己喜歡的一本書,就可以很快樂。得到也是如此。我收到的第一筆稿費只有幾元錢,但當時快樂的心情遠超過現在收到幾千元的稿費。

伊壁鳩魯早就說過:快樂較多依賴於心理,較少依賴於物質;更多的錢財不會使快樂超過有限錢財已經達到的水平。其實,物質所能帶來的快樂終歸是有限的,只有精神的快樂才有可能是無限的。

金錢只能帶來有限的快樂,卻可能帶來無限的煩惱。一個看重錢的人,掙錢和花錢都是煩惱,他的心被錢佔據,沒有給快樂留下多少餘地了。天下真正快樂的人,不管他錢多錢少,都必是超脫金錢的人。

四 可怕的不是錢,是貪慾

人們常把金錢稱做萬惡之源,照我看,這是錯怪了金錢。錢本身在道德上是中性的,談不上善惡。毛病不是出在錢上,而是出在對錢的態度上。可怕的不是錢,而是貪慾,即一種對錢貪得無厭的佔有態度。當然,錢可能會刺激起貪慾,但也可能不會。無論在錢多錢少的人中,都有貪者,也都有不貪者。所以,關鍵還在人的素質。

貪與不貪的界限在哪裡?我這麼看:一個人如果以金錢本身或者它帶來的奢侈生活為人生主要目的,他就是一個被貪慾控制了的人;相反,不貪之人只把金錢當做保證基本生活質量的手段,或者,在這個要求滿足以後,把金錢當做實現更高人生理想的手段。

貪慾首先是痛苦之源。正如愛比克泰特所說:「導致痛苦的不是貧窮,而是貪慾。」苦樂取決於所求與所得的比例,與所得大小無關。以錢和奢侈為目的,錢多了終歸可以更多,生活奢侈了終歸可以更奢侈,爭逐和煩惱永無寧日。

其次,貪慾不折不扣是萬惡之源。在貪慾的驅使下,為官必貪,有權在手就拚命納賄斂財;為商必不仁,有利可圖就不惜草菅人命。貪慾可以使人目中無法紀,心中無良知。今日社會上腐敗滋生,不義橫行,皆源於貪慾膨脹,當然也迫使人們叩問導致貪慾膨脹的體制之弊病。

貪慾使人墮落,不但表現在攫取金錢時的不仁不義,而且表現在攫得金錢後的縱慾無度。對金錢貪得無厭的人,除了少數守財奴,多是為了享樂,而他們對享樂的唯一理解是放縱肉慾。基本的肉慾是容易滿足的,太多的金錢就用來在放縱上玩花樣,找刺激,必然的結果是生活糜爛,禽獸不如。有靈魂的人第一講道德,第二講品位,貪慾使人二者都不講,成為沒有靈魂的行屍走肉。

五 做錢的主人,不做錢的奴隸

有的人是金錢的主人,無論錢多錢少都擁有人的尊嚴。有的人是金錢的奴隸,一輩子為錢所役,甚至被錢所毀。

判斷一個人是金錢的奴隸還是金錢的主人,不能看他有沒有錢,而要看他對金錢的態度。正是當一個人很有錢的時候,我們能夠更清楚地看出這一點來。一個窮人必須為生存而操心,我們無權評判他對錢的態度。

做金錢的主人,關鍵是戒除對金錢的佔有慾,抱一種不佔有的態度。也就是真正把錢看做身外之物,不管是已到手的還是將到手的,都與之拉開距離,隨時可以放棄。只有這樣,才能在金錢面前保持自由的心態,做一個自由人。凡是對錢抱佔有態度的人,他同時也就被錢佔有,成了錢的奴隸,如同古希臘哲學家彼翁在談到一個富有的守財奴時所說:「他並沒有得到財富,而是財富得到了他。」

如何才算是做金錢的主人,哲學家的例子可供參考。蘇格拉底說:一無所需最像神。第歐根尼說:一無所需是神的特權,所需甚少是類神之人的特權。這可以說是哲學家的共同信念。多數哲學家安貧樂道,不追求也不積聚錢財。有一些哲學家出身富貴,為了精神的自由而主動放棄財產,比如古代的阿那克薩戈拉和現代的維特根斯坦。古羅馬哲學家塞內卡是另一種情況,身為宮廷重臣,他不但不拒絕,而且享盡榮華富貴。不過,在享受的同時,他內心十分清醒,用他的話來說便是:「我把命運女神賜予我的一切——金錢,官位,權勢——都擱置在一個地方,我同它們保持很寬的距離,使她可以隨時把它們取走,而不必從我身上強行剝走。」他說到做到,後來官場失意,權財盡失,乃至性命不保,始終泰然自若。

六 錢考驗人的素質

財富既可促進幸福,也可導致災禍,這取決於人的精神素質。金錢是對人的精神素質的一個考驗。擁有的財富越多,考驗就越嚴峻。大財富要求大智慧,素質差者往往被大財富所毀。

看一個人素質的優劣,我們可以看他:獲取財富的手段是否正當,能否對不義之財不動心;對已得之財能否保持超脫的心情,看做身外之物;富裕之後是否仍樂於過相對簡樸的生活。

後面這一點很重要。奢華不但不能提高生活質量,往往還會降低生活質量,使人耽於物質享受,遠離精神生活。只有在那些精神素質極好的人身上,才不會發生這種情況,而這又只因為他們其實並不在乎物質享受,始終把精神生活看得更珍貴。一個人在巨富之後仍樂於過簡樸生活,正證明了靈魂的高貴,能夠從精神生活中獲得更大的快樂。

七 錢尤其考驗企業家的素質

財富是我們時代最響亮的一個詞,上至政治領袖,下至平民百姓,包括知識分子,都在理直氣壯地說這個詞了。過去不是這樣,傳統的宗教、哲學和道德都是譴責財富的,一般俗人即使喜歡財富,也羞於聲張。公開謳歌財富,是資本主義造就的新觀念。我承認這是財富觀的一種進步。

不過,我們應當仔細分辨,這一新的財富觀究竟新在哪裡。按照韋伯的解釋,資本主義精神的特點就在於,一方面把獲取財富作為人生的重要成就予以鼓勵,另一方面又要求節制物質享受的慾望。這裡的關鍵是把財富的獲取和使用加以分離了,獲取不再是為了自己使用,在獲取時要敬業,在使用時則要節制。很顯然,新就新在肯定了財富的獲取,只要手段正當,發財是光榮的。在財富的使用上,則繼承了歷史上宗教、哲學、道德崇尚節儉的傳統,不管多麼富裕,奢侈和揮霍仍是可恥的。

那麼,怎樣使用財富才是光榮的呢?既然不應該用於自己包括子孫的消費,當然就只能是回報社會了,民間公益事業因之而發達。事實上,在西方尤其美國的富豪中,前半生聚財、後半生散財已成慣例。在獲取財富時,一個個都是精明的資本家,在使用財富時,一個個彷彿又都成了宗教家、哲學家和道德家。當老卡耐基說出「擁巨資而死者以恥辱終」這句箴言時,你不能不承認他的確有一種哲人風範。

就中國目前的情況而言,發展民間公益事業的條件也許還不很成熟。但是,有一個問題是成功的企業家所共同面臨的:錢多了以後怎麼辦?是仍以賺錢乃至奢侈的生活為唯一目標,還是使企業的長遠目標、管理方式、投資方向等更多地體現崇高的精神追求和社會使命感,由此最能見出一個企業家素質的優劣。如果說能否賺錢主要靠頭腦的聰明,那麼,如何花錢主要靠靈魂的高貴。也許企業家沒有不愛錢的,但是,一個好的企業家肯定還有遠勝於錢的所愛,那就是有意義的人生和有理想的事業。

200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