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善良豐富高貴 > 《讀者人文讀本》按語 >

《讀者人文讀本》按語

1.兒時的季節

在人的一生中,童年似乎是最不起眼的。大人們都在做正經事,孩子們卻只是在玩耍,在夢想,彷彿在無所事事中揮霍著寶貴的光陰。可是,這似乎最不起眼的童年其實是人生中最重要的季節。粗心的大人看不見,在每一個看似懵懂的孩子身上,都有一個靈魂在朝著某種形態生成。

在人的一生中,童年似乎是最短暫的。如果只看數字,孩提時期所佔的比例確實比成年時期小得多。可是,這似乎短暫的童年其實是人生中最悠長的時光。我們僅在兒時體驗過時光的永駐,而到了成年之後,兒時的回憶又將伴隨我們的一生。

2.那時花開

情竇初開的年齡,綻開的不只是慾望的花朵。初開的慾望之花多麼純潔,多麼羞怯,多麼有靈性,其實同時也是精神之花。所以,和青春一起,心靈世界一切美好的東西,包括藝術和理想,個性和尊嚴,也都覺醒了。這在人人都一樣。區別在後來,有的花朵曇花一現,有的長開不敗結出了果實。

3.童心就是力量

耶穌說,在天國裡兒童最偉大。泰戈爾說,在人生中童年最偉大。幾乎一切偉人都用敬佩的眼光看孩子,因為孩子對世界充滿好奇心,做事只憑真興趣,不受功利和習俗的支配。如果一個成人仍葆有這些品質,我們就說他有童心,而童心正是創造力的源泉。凡葆有童心的人,往往也善於欣賞兒童,二者其實是一回事。相反,那些執意要把孩子引上成人軌道的人,自己的童心往往也已經死滅。

4.人生一課

成長是一個不斷學習的過程,學習如何做人處世,如何思考問題。不過,學習的場所未必是在課堂上。事實上,生活中偶然的契機,意外的遭遇,來自他人的善意或惡意,智者的片言隻語,都會是人生中生動的一課,甚至可能改變我們人生的方向。

5.籌劃「我」

人活在世上,應該活出自己的本色。然而,「自我」是一個複雜的概念,哲學家們尚且爭論不清。一個人怎樣才算擁有「自我」呢?有兩個可靠的標誌。一是看他有沒有自己的真興趣,亦即自己安身立命的事業,他能夠全身心地投入其中,並感到內在的愉快和充實。如果有,便表明他正在實現「自我」,這個「自我」是指他的個性,每個人獨特的生命價值。二是看他有沒有自己的真信念,亦即自己處世做人的原則,那是他的精神上的坐標軸,使他在俗世中不隨波逐流。如果有,便表明他擁有「自我」,這個「自我」是指他的靈魂,一個堅定的精神核心。這兩種意義上的「自我」都不是每個人一出生就擁有的,而是在人生過程中不斷選擇和創造的結果。正因為此,每個人都要為自己成為怎樣的人負責。

6.好運設計

在設計一個完美的人生方案時,人們不妨海闊天空地遐想。可是,倘若你是一個智者,你就會知道,最美妙的好運也不該排除苦難,最耀眼的絢爛也要歸於平淡。原來,完美是以不完美為材料的,圓滿是必須包含缺憾的。最後你發現,上帝為每個人設計的方案都無須更改,重要的是能夠體悟其中的意蘊。

7.生命至上

生命是宇宙間的奇跡,它的來源神秘莫測。是進化的產物,還是上帝的創造?這並不重要。重要的是用你的心去感受這奇跡。於是,你便會懂得欣賞大自然中的生命現象,用它們的千姿百態豐富你的心胸。於是,你便會善待一切生命,從每一個素不相識的人,到一頭羚羊,一隻昆蟲,一棵樹,從心底裡產生萬物同源的親近感。於是,你便會懷有一種敬畏之心,敬畏生命,也敬畏創造生命的造物主,不管人們把它稱做神還是大自然。

8.華夏記憶

在中華民族的歷史上,「文革」是一場巨大的災難,它的創傷烙刻在許多人的心靈上和記憶中。有人問得有理:我們不能原諒異族造成的災難,卻為何不肯反省自己造成的災難?如果一個人患過某種重病,我們就會探尋病因,以求根治。一個民族也應如此,唯有具備深刻的反省精神,才能保持其機體的活力和健康。

9.母親,在我心裡

母愛是一個永恆的話題。對於每一個正常成長的人來說,「母親」這個詞意味著孕育的耐心,撫養的艱辛,不求回報的愛心。然而,要深切體會母愛的份量,是需要有相當閱歷的。在年少時,我們往往心安理得地享受著母親的關愛,因為來得容易也就視為當然。直到飽經了人間的風霜,或者自己也做了父母,母親的慈愛形象在我們心中才變得具體、豐滿而偉大。

10.黃土地的枷鎖

在我國,對於農民和進城農民工的歧視比比皆是。這種歧視不但表現在人們的觀念上和態度上,而且通過某些法規和制度得以合法化,突出的有城鄉分類戶籍、暫住證、收容等制度。在這些制度下,侵犯基本人權乃至殘害無辜生命的惡性事件時有發生。在社會上正義呼聲的壓力下,民憤最大的收容制度已被廢除。我們要看到,這類制度不只是套在農民頭上的枷鎖,其實也套在我們每一個人頭上,因為其實質正是對人本身的不尊重。

11.愛國的尺子

常常有人舉著愛國的尺子評判人,但這把尺子自身也需要受到評判。首先,愛國只是尺子之一,而且是一把較小的尺子。還有比它大的尺子,例如真理、文明、人道。其次,大的尺子管小的尺子,大道理管小道理,唯有從人類真理和世界文明的全局出發,知道本民族的長遠和根本利益之所在,方可論愛國。因此,偉大的愛國者往往是本民族歷史和現狀的深刻批評者。那些手中只有愛國這一把尺子的人,所愛的基本上是某種狹隘的既得利益,這把尺子是專用來打一切可能威脅其私利的人的。

12.規則比人可靠

規則下的自由,這是西方政治經濟成功的全部秘密之所在。亞當·斯密曾把由此形成的無形秩序形容為一隻「看不見的手」,它引導著動機上自私的人們去做效果上有益於整個社會的事情。我國改革的成功也將有賴於形成這樣一種秩序,而關鍵就在於確立規則的權威。當然,規則必須是公平的,對事不對人,政府和個人都必須服從它,否則就不成其為規則。對於幾千年來習慣於人治的我們來說,要樹立規則比人可靠的信念,這不啻是一場觀念的革命。

13.權利是這樣來的

在一個自由國家中,法律的主要職能是保障公民的權利。要做到這一點,光靠立法機關是不夠的,還有賴於公民的覺悟。這種覺悟特別表現在,當公民的權利受到某種侵損時,公民就會聯合起來,要求廢除為這種侵損提供依據的某項舊法律,或者制定使所受侵損的權利得到保障的新法律。這是極其鮮明的權利意識和法律意識,權利是最高準繩,而權利必須落實到法律。甘地、馬丁·路德·金等人所倡導的非暴力抵抗運動是體現這種覺悟的範例。中國的改革能否成功,除了別的條件之外,還將取決於這種覺悟的培育和普及。

14.站起來吧

人應該有一種基本的自信,就是做人的自信,作為人類平等一員的自信。在專制政治下,人們的這種自信必然遭到普遍的摧毀。當所有的人都被迫跪下的時候,那唯一站著的人就成了神。

在日常生活中,當一個人在某方面——例如權力、財產、知識、相貌等——處於弱勢狀態時,常常也會產生自卑心理。但是,只要你擁有做人的基本自信,你就比較容易克服這類局部的自卑,依然坦蕩地站立在世界上。

15.向教育提問

是到全民向教育提問的時候了。中國現行教育的弊病有目共睹,有什麼理由繼續忍受?可以毫不誇張地說,在今日中國,教育是最落後的領域,它剝奪孩子的童年,扼殺少年人的求知慾,阻礙青年人的獨立思考,它的所作所為正是教育的反面。改變無疑是艱難的,牽涉到體制、教師、教材各個方面。但是,前提是澄清教育的理念,弄清楚一個問題:教育究竟何為?

16.讀書有味

人生有種種享受,讀書是其中之一。讀書的快樂,一在求知慾的滿足,二在與活在書中的靈魂的交流,三在自身精神的豐富和生長。要領略讀書的快樂,必須擺脫功利的考慮,有從容的心境。青少年時期是養成讀書愛好的關鍵時期,一旦養成,就終身受用,彷彿有了一個不會枯竭的快樂源泉,也有了一個不會背叛的忠實朋友。

17.坐看雲起時

人生的幸福主要不在於各種外在條件,而在於你是否善於享受生活樂趣。生活樂趣的大小,則正如蒙田所說,取決於你對生活的關心程度。你把你的心只放在名利上,你對生活就會視而不見,生活就毫無樂趣可言。相反,你熱愛生命,你用心品味生活中的各種細節和場景,便會發現樂趣無所不在。

18.諾獎者說

我們最好忽略諾貝爾獎,用平常心聽一聽這些獲獎者的話。你會發現,無論他們來自哪一個領域,他們所表達的都是人類最基本的價值理想,那就是和平、自由和創造。

200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