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頹廢與沉默:透視犬儒文化 > 4 變〞斷言〞為〞說理〞 >

4 變〞斷言〞為〞說理〞

人們經常有一個誤解,以為對什麼事情有一個想法或信念,只要說出來,就是說理,因為\"理\"已經在他的話裡了,或者他說的話就是\"理\"。這是不對的。看法或信念只是結論,人們可以憑印象、偏見、習慣對許多事情有看法和下結論,既沒有考慮到別人可能有不同的看法,也沒有想過要如何才能說服與自己看法不同的他人。如果僅僅說出一個看法或下一個結論,而不為此提供充分、可靠的理由,那麼,看法或結論充其量不過是一個說法,說法不等於說理,關鍵之一便是有沒有理由。

網上有一個長微博《2014甲午決戰,讓網絡陣地紅旗飄揚!》,3600多字,居然全是結論和斷言,沒有理由。取一段為例,\"這是一場沒有硝煙的決戰,以網絡為戰場,拿鍵盤做武器,用思想去搏殺,不為攻城略地,只為捍衛信仰,維護愛國精神、民族大義和社會正氣。這是一場決定民族命運的正義之戰,自衛還擊,人人都是戰士,網絡義勇軍仍將擔負平凡而偉大的衝鋒使命。\"從公共話語分類來說,只有結論沒有理由的主張只是\"非說理\",而不是\"說理\"。非說理的話語也許有它自己的用途(宣傳、動員、蠱惑、命令、指示、攻擊、譴責、謾罵),但那些用途都不是說理。

\"文革\"中盛行言辭激烈、慷慨激昂的\"革命歌曲\"或\"詩朗誦\",運用的就是這種非說理話語,形成了具有中國特色的\"標語體\"寫作。例如,\"東風吹戰鼓擂,現世界上究竟誰怕誰?不是人民怕美帝,而是美帝怕人民,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歷史的規律不可抗拒,不可抗拒……\"標語體寫作是口號式思維的產物,二者相輔相成。

口號與標語開始的區別是,口號是口頭的,標語是書寫的,網絡語言都是用寫的,所以都是標語。標語的特徵是精煉、簡潔,是一種在政治、商業、宗教或其他語境中使用的簡短有力的表述,在語言形式上類似於格言、警句、箴言、語錄。口號總是為某個目的不斷地重複一種看法或說法。英語的\"slogan\"(\"標語\"或\"口號\")一字就是從古代蓋爾語的\"軍隊呼喊\"演化而來。一直到今天,標語、口號所起的仍然主要是鼓動某種單一和統一行動的作用。

標語本來是短的,但標語體可以延展為\"長標語\",這就像微博雖\"微\",但可以擴展為\"長微博\"(其實是個矛盾說法)。然而,短也好,長也罷,標語之所以是標語,不在於其長短,而在於其只是斷言、鼓動、命令、指導,而不是對話性質的說理。標語只有結論,沒有理由,誰要是不同意一條標語,由於沒有辦法與它說\"理\",所以只好以另一條針鋒相對的標語來與之抗衡。如果大家都以這種方式來表達自己的看法,結果只能是越說越說不到一起,越說越相互敵對和仇恨。

標語的目的是迅速給人造成深刻印象,它借助的往往是煽情、誇張、極端的修辭手段。這樣的修辭手段使得標語詞句簡潔有力、朗朗上口、易記易傳。然而,也正是由於這些特徵,標語只能是一種膚淺、粗糙、程式、空洞的表述,是一種非常單一的主觀宣洩,而不是理性周詳的思考表達。標語經常被用作宣傳手段,這也使得宣傳帶有標語的話語缺陷。

標語本身是一種工具和手段,其語言形式無所謂好壞,決定標語是否合理、是否有利於社會、是否有益於公眾的是它的內容和目的。所以,口號如果有什麼正確的道理或合理的目的需要傳遞給公眾,那就需要告訴民眾道理為什麼正確,目的為什麼合理。\"為什麼\"就是理由,有了理由,標語體言說也就可以轉變為公共說理。

脫離說理或根本不說理的標語、口號對社會和政治文化是有害的。它籠統武斷,是一種一句話全部概括的\"斷言\"。只有在別人不追問或不能追問時,它才顯得理直氣壯、氣勢如虹、百般正確。然而,由於沒有提供理由,也沒有說明或解釋,卻未必經得住追問。例如,對\"2014甲午決戰\"這個長微博,人們可以問,所謂\"決戰\",最後勝負的標準是什麼?勝負如何判斷?說敵情嚴重,證據又是什麼?是否充分?沒有充分證據,會不會是自己嚇自己或者根本就是危言聳聽?

口號式思維、標語體表述對社會理性造成嚴重破壞,我們過去有過很多的教訓,這應該使我們今天在運用公共語言時變得格外謹慎,也更多地訴諸公共說理。其實,學習將標語體的\"斷言\"(結論)轉變為公共對話性的\"說理\",是辦得到的。在初等說理教學中,老師會讓學生試著在結論前加上\"我認為\",隨後跟上一個用\"因為\"引導的理由或解釋說明,以養成\"話中帶理\"的說話習慣。這樣的句式叫\"修辭推論\"(enthymeme),亞里士多德說,即使不懂邏輯的人,也能用這樣的句式來進行簡單說理,遠比自說自話來得強。這雖然離良好說理還有相當的距離,但卻是一種與良好說理相一致,並能幫助學習說理的說話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