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頹廢與沉默:透視犬儒文化 > 14 〞噁心〞食品的法規與倫理 >

14 〞噁心〞食品的法規與倫理

2014年6月30日,正在美國訪問的英國環境事務大臣佩特森(Owen Paterson)6月30日在華盛頓與美國官員舉行會談,再次希望美國解除對進口蘇格蘭\"羊雜碎灌肚\"(haggis)實施的禁令。羊雜碎灌肚是傳統的蘇格蘭食品,被稱為蘇格蘭國菜,由剁碎的羊內臟如心、肝、肺,再加上燕麥、洋蔥、羊油、鹽、香辣調味料和高湯填入羊肚製成,風味獨特。美國的食品標準規則禁止在食品中含有肺臟,理由是動物的肺\"不適宜人類食用\"(unfit for human consumption),是\"不可食用\"(inedible)的,而蘇格蘭羊雜碎灌肚的10%成分是羊肺。

蘇格蘭安格斯地方的Jame Pirie & Son食品公司出產名牌的羊雜碎灌肚,公司發言人表示,羊雜碎灌肚裡不放羊肺是不可想像的,\"灌肚的羊味全靠羊肺\"。英國權威的食品衛生專家派寧頓(Hugh Pennington)教授表示,他不能理解為什麼羊肺不適宜人類食用,他挖苦道:\"他們對動物下水食品特別嚴厲,而在南方他們卻在吃最稀奇古怪的東西。除了殺豬時的豬叫聲,豬身上沒有他們不吃的。\"

一個國家政府禁止進口某種食品,是因為那裡有人在吃這種食品,所以有市場需求。美國的蘇格蘭裔人愛吃羊雜碎灌肚,可以在自己家裡製作和食用羊雜碎灌肚,這是私事,政府管不著。當然,因為買不到羊肺,做出來味道也不地道。但是,如果從蘇格蘭偷帶地道的羊雜碎灌肚,那就是違法,是走私。

政府不能規定人民可以吃什麼,不吃什麼,因為這是他們的私事。但是,政府可以以公共衛生健康的理由規定,食品市場上可以賣什麼,不可以賣什麼,政府有這個權力,也有這個責任。可是,人民並不會因為政府不規定不可以吃什麼,而去吃所有可能的食物。在大多數國家裡,都有一些東西是大多數人在一般情況下絕對不吃的,不是因為他們對這種食品有關於衛生健康的理性知識,而是因為他們在本能上排斥它,一提起吃它,就會覺得\"噁心\",狗肉在美國就是這樣。

前一陣子,廣西玉林狗肉節引起的爭端在美國媒體上也有報道,美國人很難理解,人類怎麼能津津有味地吃他們最好的朋友,吃狗肉的人怎麼就不會感覺到某種本能的道德不安。美國人談到吃狗肉,經常會說\"噁心\"(disgusting)。\"噁心\"是一種具有強烈反感和厭惡意向的情緒,往往與道德意識的本能反感有關。無論是對自己的,還是對他人的某些失德行為,人們都會因強烈的反感或厭惡而感覺到\"噁心\"。

當人們覺得反感和厭惡的時候,很難找到比\"噁心\"更適合於表達這種情緒感覺了。這又是為什麼呢?心理學家們為此提供了進化心理學的解釋,那就是人的\"具身認知\"(embodied cognition)所感知的生理嫌惡與道德排斥是一致的。噁心是一種人類普遍具有的情緒,對不同文化或社會中的人們,噁心的對象或誘因會有所不同,例如許多中國人吃狗肉並不覺得噁心。但是,噁心引起的生理反應和面部表情卻是一致的。例如,人類的一些基本情緒如憤怒、妒嫉會使人的心跳加快,而噁心(厭惡)卻會令人心跳減慢。又例如,無論哪種文化中的人感到噁心時,都會有嘔吐感、起雞皮疙瘩、皺緊眉頭、閉上眼睛,現出痛苦的神情,連瞎子和聾子也是如此。\"噁心\"的情緒是如此強烈,以至於人們對噁心之事深有忌諱,避而不談,就連關注噁心、討論噁心,也會令人噁心。

從進化心理學來看,原始人類對有害食物有一種本能的嫌棄,因而得以保護身體不受到毒害,噁心即是從這種本能進化而來。直到今天,人們對於\"不潔食物\",如發霉的牛奶和腐爛的肉類還是有這樣的本能反感,一見到就會覺得噁心。當然,不同文化、社會的人們對什麼是\"不潔\"食物的本能反應已經摻雜了不同飲食文化的因素。例如,中國人喜歡吃臭豆腐,但對長綠霉的奶酪感到噁心;西方人喜歡奶酪,但厭惡中國的臭豆腐(還有松花蛋)。又例如,人們看到豆青蟲、毛毛蟲、蠍子等昆蟲會感到噁心,但偏偏有人把它們做成\"美味佳餚\",有的人吃得津津有味,但是其他人即使在理智上\"知道\"那些是\"可以吃的\",但身體還是本能地會有\"噁心\"的反應。

因此,噁心是一種直覺的而非理性的認知。有時候,本能的噁心會與理性認知不合,甚至根本就是矛盾的。就食物而言,人們只對能用眼鼻體驗到的變質、發臭、腐敗食物覺得噁心,但對看上去乾淨、漂亮、光鮮的有毒食物卻不會有噁心的反應。像毒麵粉、毒大米、毒腐竹之類的有害食物,只有科學理性才能讓人們認識它們的毒害,而具身的噁心是無法察覺的。

就避免食品危害而言,噁心的具身本能是第一道防線,但遠不足以為人提供充分的安全保障。這就需要政府有關部門提供必要的公共服務。政府出於公共衛生健康的理由禁止出售某些食品,是對人民的保護。但是,政府也有可能誤用這樣的理由,美國政府禁止進口蘇格蘭羊雜碎灌肚說服不了英國人,就是因為誤用了這樣的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