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叔本華思想隨筆 > 40 >

40

具備一定才華的人為了金錢和名聲而工作;相比之下,要說出驅使天才精心創作其作品的推動力,卻不是那麼容易的一件事情。天才甚少為賺錢而創作。名聲也不是推動他們的力量,也只有法國人才會想到是名聲在起推動作用。名聲實在是太靠不住了,並且,只需稍為仔細思考一下就會發現:名聲也沒有多大的價值,

你配得到的名聲永遠不會與你的作品相稱。

——賀拉斯:《諷刺詩》

同樣,也不完全是為了自己感覺到輕鬆愉快,因為這種愉快與所付出的艱辛勞動並不相稱。其實,這是一種奇特的本能在發揮作用。由於受到這一本能的驅使,天才的個人就把自己的所見、所感在其傳世的作品中表達了出來;在表達的過程中,他並沒有意識到別的其他動機。大致而言,這種情形就與果樹結出果子一樣,都是出於同樣的必然性;後者除了只需要外在一塊賴以成長的土地,別無其他。深入思考一下,事實似乎就是:作為人類種屬精靈的生存意欲意識到在諸如此類的個體中,智力達到了更高一級的清晰度——這得之於絕無僅有的機緣巧合——而這一更加清晰的智力為時也只有很短的一段時間;現在,生存意欲就力求至少獲得這一個體智力清晰觀察和思考的結果或者產物;生存意欲是為著與這一個體具同一本質的整個種屬而這樣做。這樣,從這一個體發出的光亮在以後的時間就可以穿透常人黑暗和呆滯的意識,並使這些人受惠。那種驅使天才行動起來的本能也就由此而生發。天才也就不計報酬、無視別人的讚許或者趣味,孤獨、勤勉、刻苦地把全副力量都投入到這些作品中去,而自己本人的安樂則完全被置之度外。他更多地為後世考慮,而不在乎自己的時代,後者只會把他引入歧途而已。這是因為延綿的後世佔了人類種屬的更大部分;具有判斷力的少數人只有隨著時間的流逝才會零星、單獨地出現。與此同時,這樣的天才通常就像歌德《歌頌藝術家》一詩中哀歎不已的藝術家,

既沒有我能取悅的朋友, 也沒有珍視我的才華的王侯; 沒有機會的眷顧, 到我清修之地的也只是麻木的施主; 我默默地勤勉、刻苦, 飽受痛苦,也沒有門徒。

天才的目標就是完成自己的作品,把它們作為自己生存的真正成果和神聖之物奉獻給人類;他把這一人類的財富交付給更具判斷力的後代子孫。所有其他的目標都得為此目標讓路。為此目的,他戴上荊棘冠,而在將來的一天,這一荊冠就會抽芽發葉,一變而成月桂花環。天才一意孤行、專心致志地完成自己的作品、把它們穩妥安置,其執拗和小心一如那些關注其卵子、為將來的幼蟲準備好食物的昆蟲——它們時日無多了,其後代是它們永遠無緣相見的。這些昆蟲把卵子產在它們確切知道方便卵子孵化、幼蟲可以找到食物的地方,然後才如釋重負、有所安慰地死去。

————————————————————

註釋

(1) 這一典故出自古希臘傳奇。傑森和五十勇士為了尋找金羊毛而歷盡了艱險。在戈爾奇斯,傑森為了得到羊毛而聽從吩咐把龍牙種在地裡。全副盔甲的武士隨即從龍牙跳躍而出。後來,傑森依計把一塊石頭投向這些勇士,這些勇士就自相殘殺了。——譯者注

(2) 約翰·費希特(1762—1814):先是在耶拿擔任哲學教授,然後在柏林的新大學任職首位哲學教授。叔本華曾聽過他的講課。其著作有《總體科學理論的基礎》等。——譯者注

(3) 費裡德利希·謝林(1775—1854):先後在耶拿、慕尼黑、柏林擔任哲學教授,其著作有《自然哲學導論》、《對人的自由本質的考察》等。——譯者注

(4) 費裡德利希·恩·施萊爾馬赫(1768—1834):德國哲學教授、神學家。著有《至今為止的倫理學的奠定基礎》。——譯者注

(5) 伏維納古侯爵(1715—1747):法國道德作家。——譯者注

(6) 阿那克裡安(約公元前6世紀):希臘抒情詩人。——譯者注

(7) 有限(Endlich)和無限(Unendlich)的概念只是在涉及時間和空間的時候才具有意義,因為時、空都是無限的,亦即沒有盡頭的,正如這兩者也是無限可分的一樣。如果我們把這兩個概念也套用其他東西,那這些東西必須是充塞時間和空間之物,並以此具備時、空的屬性。由此可以推論:有限和無限這兩個概念在19世紀被冒牌哲學家和膚淺、輕浮的人濫用到多麼厲害的程度。

(8) 柏拉色斯(1493—1541):瑞士醫學家、自然哲學家。——譯者注

(9) 約翰·拉布耶爾(1645—1696):法國諷刺作家。——譯者注

(10) 克·阿·愛爾維修(1715—1771):法國啟蒙運動哲學家,代表作是《論精神》。——譯者注

(11) 尼古拉斯·尚福爾(1741—1794):法國格言、隨筆作家。代表作是《人物和軼事,格言和隨想》。——譯者注

(12) 約瑟夫·艾迪遜(1672—1719):英國作家和政治家,著作是《旁觀者》。——譯者注

(13) 安東尼·薩伏斯伯裡(1671—1713):英國道德哲學家。——譯者注

(14) 威廉·申斯通(1714—1763):英國詩人。——譯者注

(15) 格奧爾格·利希騰貝格(1742—1799):德國諷刺作家、物理學家。——譯者注

(16) 這一名言據說出自阿基米德。——譯者注

(17) 盧克裡修(前98—前55):羅馬詩人、哲學家。——譯者注

(18) 即《對智力的客觀審視》。——譯者注

(19) 根據精神能量是處於加強抑或鬆弛的狀態(這是機體生理狀態所致),我們的精神智力相應上升至不同的高度:有時候在以太的高空中翱翔並直觀這一世界,有時候巡遊在地面的沼澤、泥潭之上,更多時候則在這兩者之間徘徊!意欲對此無能為力。

(20) 梭倫(前640—前559):雅典的立法者。——譯者注

(21) 英文,意即「知識就是力量」。其中的「power」既有「力量」的意思,也有「權力」的意思。——譯者注

(22) 就其本身而言,天才的頭腦產生原初的思想,其自然而然就像女人生小孩一樣;但是,外在的環境動因卻是天才的智力得以結果所必需的,就像父親之於生小孩是必不可少的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