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最初和最終的自由 > 論祈禱和冥想 >

論祈禱和冥想

你試圖專注於你不感興趣的東西,你的念頭不斷地生起、增加、干擾,所以你耗費精力去驅除、避開、推開它們。

問: 祈禱中所表達的渴望不是通向上帝的途徑嗎?

克: 首先,我們要查看一下這個提問中所包含的問題,其中涉及了祈禱、專注和冥想。那麼,我們所說的祈禱是指什麼?首先,在祈禱中,你向你稱為上帝、真相的存在提出了請求。作為一個個體,你向你稱之為上帝的對象在要求、請求、乞求、尋求指導。所以,你所做的是一種尋求回報、尋求滿足的方式。你有麻煩了,國家的或個人的麻煩,你祈求指導;或者你很困惑,於是祈求清明,向你稱為上帝的存在尋求幫助。這個舉動表明,那個上帝,不管是怎樣的上帝——我們暫時不討論這一點——會釐清你我製造的困惑。說到底,是我們造成了困惑、痛苦、混亂、駭人的暴政、愛的缺失,而我們期望我們所謂的上帝來清理乾淨。換句話說,我們指望別人來清除我們的困惑、痛苦、悲傷和衝突,我們請求別人為我們帶來光明和快樂。

那麼,當你祈禱,當你祈求、請求什麼時,通常就會實現。你要,就會得到。但你得到的並不會創造秩序,因為你得到的並沒有帶來清明和領悟。它只是滿足了你,但並沒有讓你領悟。因為,當你要求時,你得到的只是你自我投射的東西。真相和上帝怎麼能滿足你特定的需求?那不可測度、不可言說之物會關心你瑣碎的憂慮、痛苦和困惑嗎?那都是我們自己一手造成的。因此是什麼作出了回應?顯然,那不可測度之物不可能回應可測之物、瑣碎之物、渺小之物。那麼,是什麼作出了回應?祈禱的那一刻,我們相當安靜,處於接納的狀態中。於是,我們自身的潛意識形成了暫時的清明。你想要什麼,你內心渴求,在渴求、恭順地祈求的那一刻,你處於全然接納的狀態,你的意識、你活躍的頭腦相對靜止下來,所以潛意識作出了投射,於是你就得到了回應。顯然那不是來自真相、來自不可測度之物的回應——那是你自己的潛意識在回應。所以,我們不要弄混了,不要以為你的祈禱得到了回應——就是與真相產生了聯結。真相必須走向你,而不是你走向它。

這個祈禱的問題,還涉及另一個因素。我們所謂的來自內在的聲音的回應。如我所說,頭腦在祈求、請求之時,它是相對靜止的;如果你聽到了內在的聲音,那是你自己的聲音投射到了你相對靜止的頭腦上。再說一次,怎麼可能會是真相之聲?一個困惑、無知、渴望、求取的頭腦,怎麼可能領悟真相?只有當頭腦絕對安靜時,不管是為自己還是為國家或他人,都不求取、不渴望、不期待、不要求時,它才能接收到真相。當頭腦絕對安靜時,當慾望止息,只有那時,真相才會出現。一個要求、請求、祈求、渴求方向的人,他會找到他在尋求的,但那不會是真理。他所接收到的回應,是他自己頭腦的潛意識層面在意識層面的自我投射。那個安靜、微弱、引領他的聲音並不是真實的,那是潛意識的回應。

這個祈禱的問題還涉及專注。大多數人的專注,是一個排斥的過程。專注是通過努力、強制、引導和模仿達到的,所以專注是一個排斥的過程。我對所謂的冥想感興趣,但我念頭紛飛,所以我就把思想集中在一個圖像、一個形象或一個信念上,排除所有其他的想法。這個專注的過程,即排斥的過程,被認為是冥想的方法。你就是那麼做的,不是嗎?你坐下來冥想的時候,就把思想集中在一個詞、一個形象或一個圖像上,但頭腦卻走神了。總是不斷地被其他的觀念、想法和情緒所干擾,你試圖驅散它們,你花時間與你的念頭搏鬥。這個過程,你稱之為冥想。也就是說,你試圖專注於你不感興趣的東西,你的念頭不斷地生起、增加、干擾,所以你耗費精力去驅除、避開、推開它們。如果你能專注於你所選擇的念頭、某個特定的事物,你就以為自己終於冥想成功了。顯然,那並非冥想,對嗎?冥想不是一個排斥的過程——排斥就是避開、防禦滲入的念頭。祈禱並非冥想,排斥性的專注也不是冥想。

什麼是冥想?專注不是冥想,因為你有興趣時,要專注於某物就相對簡單。一個在謀劃戰爭和屠殺的將軍,是非常專注的。一心賺錢的商人是非常專注的——他甚至可能冷酷無情,收起一切其他的感情,全身心專注在他想要的東西上。一個人,不管對什麼東西感興趣,自然就會專注。那樣的專注並不是冥想,只是一種排斥。

那麼,什麼是冥想?顯然,冥想是領悟——心靈的冥想是領悟。如果你排斥,怎麼可能有領悟?如果你在祈求,怎麼可能有領悟?領悟之中,有平靜,有自由;正是你所領悟的東西,帶給了你自由。只是專注或祈禱不會帶來領悟。領悟就是冥想的基礎,是它的根本。你不需要接受我對此的說辭,但如果你非常仔細、深入地審視祈禱和專注,就會發現它們都無法帶來領悟。它們只會造成固執、僵化和幻覺。然而,有所領悟的冥想,帶來的卻是自由、清明與合一。

那麼,我們所謂的領悟是指什麼?領悟,意味著賦予所有的事物以恰如其分的意義和價值。無知就是錯看了事物的價值,愚蠢的本質就是對事物的價值缺乏正確的瞭解。只有當有了正確的價值觀,樹立了正確的價值觀時,才會產生領悟。我們要怎樣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呢——財物的價值、關係的價值、觀念的價值?要想形成正確的價值觀,你必須瞭解思考者,不是嗎?如果我不瞭解思考者,即我自己,我所選擇的就毫無意義。也就是說,如果我不瞭解我自己,那麼我的行為、我的思想就毫無根基。因此,自我認識——而不是那些你從書籍、權威、大師那裡獲得的知識,就是冥想的開端。知識是通過自我探究即自我覺察而形成的。冥想是自我認識的開始,沒有自我認識,就沒有冥想。如果我不瞭解我的思考方式、感覺方式,如果我不瞭解我的動機、慾望、需要,不瞭解我所追求的行為模式,即一些觀念——如果我不認識自己,就沒有思考的基礎;思考者只是請求、祈禱或排斥,卻沒有瞭解他自己,就必然落入困惑和幻覺。

冥想的開端就是自我認識,就是覺察思考和感覺的每一個活動,瞭解意識的所有層面,不只是表層,還有隱藏的層面,深層的隱秘活動。要瞭解深層的隱秘活動,隱秘的動機、反應、念頭和感受,頭腦的意識層面就必須安靜下來;也就是說,為了接收潛意識的投射,意識頭腦必須靜止。表層的意識頭腦被它的日常活動所佔據,被謀生、欺騙他人、剝削他人、逃避問題等所佔據——生活所有的日常活動。那個表層的頭腦必須瞭解它自身活動的正確意義,並因此讓自己安靜下來。只是控制、強迫、規訓,頭腦是無法安靜的。只有當它領悟了自身的活動,通過觀察,通過覺察,通過看到自身的無情,看自己怎樣與僕人、妻子、女兒、母親等人講話,安靜、平和才能產生。當表層的意識頭腦這樣充分地覺察自身的所有活動,通過那份領悟,它就自動平靜下來,而不會被慾望的強迫或控制所麻痺。然後,它就會處於一種接收潛意識的暗示和提醒的狀態,頭腦有很多很多隱秘的層面——種族的本能、深埋的記憶、隱秘的追求、尚未癒合的深度創傷。只有當這一切將它們自己投射出來並獲得瞭解時,只有當整體的意識被任何一個傷口或任何一段記憶揭開全貌時,它才處於擁抱永恆的狀態中。

冥想就是認識自我,沒有認識自我,就沒有冥想。如果你沒有時刻覺察你自己所有的反應,如果你沒有充分意識和覺察你的日常活動,而是把自己關在房子裡,在你的古魯、大師的畫像前靜坐冥想,那就是逃避。因為沒有自我認識,就沒有正確的思考,沒有正確的思考,不管你的意圖多麼高貴,你所做的都毫無意義。因此,沒有自我認識,祈禱毫無意義。但是,如果有了自我認識,就有了正確的思考以及正確的行動。有了正確的行動,就不會有困惑,因此無須祈求別人來引領你解脫。一個充分覺察的人,就是一個在冥想的人;他不祈禱,因為他一無所求。通過祈禱,通過控制,通過重複以及類似的種種,你會得到某種寂靜,但那不過是種遲鈍,使頭腦和心靈退化到倦怠的狀態,那是在麻痺頭腦;而排斥,即你們所謂的專注,不會帶你到達真相——沒有排斥能做到。帶來領悟的,是對自我的認識,如果有正確的意圖,覺察並沒有那麼難。如果你對發現自我的整個過程感興趣——不只是表層的那部分,而是你整個存在的全部過程——這樣就會相對簡單。如果你真的很想瞭解自己,就會檢視你的心靈和頭腦,瞭解它們的全部內容。如果有瞭解的意圖,你就能瞭解。然後,你就能追蹤思想和感覺的每個活動,不譴責也不辯護。通過追蹤生起的每個念頭、每種感受,寧靜就會產生,那不是強迫和控制的結果,而是因為沒有了問題和矛盾。就像一泓池水,每一個無風的夜晚,它就靜了下來。當頭腦寂然不動,那不可測度之物就會出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