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最初和最終的自由 > 努力 >

努力

你在什麼情況下寫作、畫畫或唱歌?你在什麼情況下創作?顯然,就在你不努力時,在你全然打開時。

對大多數人而言,我們整個生活的根基就是努力,就是某種意志力。我們無法想像有什麼行動是不需要意志力,不需要努力的;努力就是我們生活的根基。我們的社會生活、經濟生活以及所謂的精神生活都是一系列的努力,永遠在實現某個目標。我們認為,努力是必要的、必需的。

我們為什麼努力?簡單說,不就是為了達成結果,實現目標,功成名就嗎?如果不努力,我們就認為自己會停滯不前。我們清楚自己為之不斷奮鬥的目標,而這樣的奮鬥已成了我們生活的一部分。如果想改變自己,如果想實現內在根本的轉變,我們就要付出極大的努力去改掉壞習慣,去抵制週遭環境的影響,等等。所以,為了找到什麼或達成什麼,或只是為了生活,我們已習慣於作出一系列的努力。

這所有的努力不都是自我的行為嗎?努力不是一種以自我為中心的行為嗎?如果從自我這個中心出發作出努力,就必然製造更多的衝突、更多的困惑和更多的痛苦。然而,我們卻不停地努力又努力。很少人認識到,這種以自我為中心的努力行為,並沒有解決我們的任何問題。相反,它增加了困惑、痛苦和悲傷。我們知道這一點,然而我們還是希望能用什麼方法突破這種自我中心的努力,突破這種意志的行動。

我認為,如果我們瞭解努力意味著什麼,就會瞭解生活的意義。幸福來自努力嗎?你曾努力幸福嗎?努力不來的,不是嗎?你努力幸福,就沒有幸福可言,不是嗎?喜悅並非來自壓抑、控制或放縱。你可以壓抑或控制,但總是隱藏著衝突。你可以放縱,但最終會有苦果。因此幸福並非來自努力,喜悅也不是來自控制和壓抑。然而,我們整個的生活仍然是一連串的壓抑、一連串的控制、一連串懊悔連連的放縱。還有不斷地克服,與我們的慾望、貪婪和愚蠢不斷地鬥爭。我們奮鬥、掙扎、努力,不就是希望能找到幸福,找到某種能帶給我們寧靜和愛的東西嗎?然而愛或領悟能夠靠奮鬥得來嗎?我認為,我們要好好瞭解我們所指的努力、奮鬥或掙扎是什麼意思,這相當重要。

努力,不就是竭力要把實情往想像上變,往應該怎樣上變?也就是說,為了避免面對實情,我們不停地努力,不是想盡辦法逃開,就是想盡辦法改變它、修飾它。一個真正滿足的人,他瞭解實情,並給予恰如其分的重視。那是真正的滿足;它來自對實情的整個意義的瞭解,而無關擁有得多還是少。只有在你承認實情,認識它而不是竭力修飾它或改變它時,才會有那樣的滿足。

所以,我們看到努力就是一種奮鬥或掙扎,竭力要把實際狀態變成你期待的狀態。我只談心理上的努力,不是在談解決物理性問題的努力,比如工程問題或某種發現或純粹技術上的改變。我只談心理努力,它總是讓技術上的努力一敗塗地。你也許用盡心思創建了一個了不起的社會,用上了科學所帶來的無窮的知識。但只要心理上的奮鬥、掙扎和戰鬥沒有被瞭解,只要心理上的暗示和暗流沒有被克服,社會的結構不管構建得多完美,也注定要崩潰,歷史已經一再重演。

努力就是逃避實情。一旦我接受了實情,就不存在努力。任何形式的努力和奮鬥都是一種干擾;只要我在心理上期待改變實情,就必然存在干擾,也就是努力。

首先,我們必須自由地看到,喜悅和幸福並非來自努力。創造是努力來的,還是只有不再努力,才有創造?你在什麼情況下寫作、畫畫或唱歌?你在什麼情況下創作?顯然,就在你不努力時,在你全然打開時,在你在所有層面上充分交流和互動時。那時,你才有喜悅,你才開始唱歌、寫詩或畫畫之類。創意迸發的那一刻並非是努力來的。

也許通過瞭解這個創造的問題,可以瞭解我們所指的努力是什麼意思。創造是努力的結果嗎?創意迸發的時刻,我們意識到了嗎?還是創造是一種完全忘我的感覺,當你心平氣和時,當你完全沒有覺察到思想的活動時,當你充分、全然、豐富地存在時,就有創造的感覺。那種境界是辛苦、奮鬥、爭取、努力得來的嗎?不知道你有沒有注意過這種時候,你做某些事情輕鬆敏捷,沒有努力,完全不存在奮鬥。然而,由於我們的生活大多數時候都處於一連串的鬥爭、衝突和奮鬥之中,我們無法想像那樣一種生活、那樣一種存在狀態,在其中你是完全不奮鬥的。

要瞭解那種沒有奮鬥的狀態,那種創造性的狀態,顯然就必須探究關於努力的整個問題。我們所指的努力就是奮力實現自我,奮力成為什麼人物,不是嗎?我是這個,我想成為那個;我不是那個,我就必須成為那個。在成為「那個」的過程中,就存在著奮鬥,存在著鬥爭、衝突和掙扎。在掙扎的過程中,我們關心的必然是實現目標、獲得成就。我們在一樣東西、一個人、一個觀念上尋求自我實現,而要實現什麼,要有所成就,就需要不停地戰鬥、奮鬥和努力。所以,我們認為努力是不可避免的;真的不可避免嗎——為了成為什麼人物,真的要這樣奮鬥?為什麼要奮鬥?當你渴望成就,不管是哪種程度、哪個層面上的成就,就必定要奮鬥。成就即是努力背後的動機、驅動力。不管是大經理、家庭主婦還是窮人,他們心裡都有一場出人頭地、功成名就的戰鬥在上演。

為什麼想要實現自我?顯然,當你發覺自己什麼都不是的時候,就會想實現自我,想成為什麼。因為我什麼都不是,因為我不滿、空虛、內在匱乏,於是竭力想成為什麼;無論內在或外在,我竭力在某個人、某件事或某個理念上實現自我。填滿那個空洞就是我們存在的整個過程。意識到自己的空虛、匱乏,我們不是竭力積聚外物,就是費盡心機培養內在的富足。我們通過行動、冥想、佔有、成就、權力,等等,逃避內在的空虛,只有在這樣的時候,才會有努力。那就是我們的日常生活。發現了自身內在的不足和貧乏,我就努力逃開它或填補它。這樣的逃開、迴避、試圖掩蓋那個空洞,引發了努力、奮鬥和掙扎。

如果我們不努力逃開,那會怎樣?我們就跟孤獨、空虛共處;在接納空虛的過程中,我們發現一種創造性的狀態出現了,它跟奮鬥、努力毫無關係。只有我們試圖逃避內在的孤獨和空虛時,才會有努力;但如果我們只是觀察它,如果我們接納實情而不逃避,你會發現,一種所有奮鬥都停止的狀態出現了。那種狀態就是創造,那並不是努力奮鬥的結果。當我們瞭解實情,即空虛、內在不足,當我們與那份不足共處,並充分瞭解它,就出現了創造性的真實、創造性的智慧,那本身就會帶來幸福。

因此我們所知的行動實際上是反應,它是一個不斷成為什麼的過程,它是對實情的背棄和逃避,但是當我們覺察內在的空虛而不作選擇、不加責備或辯解時,在瞭解實情的過程中就存在著行動,而這行動就是一種創造性的狀態。如果你去覺察行動中的自己,就會瞭解這一點。在行動中觀察你自己,不只是觀察外在的動作,還要觀察你的思想和感情活動。如果你覺察到那些活動,就會發現思想過程,也即情感和行動的過程,是建立在「成為什麼」的觀念上的。只有在你心感不安時,才會升起「成為什麼」的念頭;當你發覺自己內在空虛時,就會出現不安的感覺。如果去覺察思想和情感的那個過程,你會看到其中上演著一場無休止的戰鬥,一直在努力改變、完善和改造實情。這就是成為什麼的努力。成為什麼是對實情的直接逃避。通過認識自我,通過不斷的覺察,你會發現成為什麼的奮鬥、戰鬥和衝突導致了痛苦、悲傷和無知。只有當你覺察到內在的不足,與之安然共處,不逃避它,而是全然接納它,你才會發現一種非凡的寧靜,一種不是拼湊而成、人為製造的寧靜,一種瞭解實情之後產生的寧靜。只有在那種寧靜的狀態中,才存在創造性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