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新批判主義 > 何謂真正的信仰? >

何謂真正的信仰?

「我們沒有真正的信仰,是因為我們沒有獨立的個體,沒有內心獨立的精神和需要。」4月26日晚上七點,鄧曉芒教授在人文館報告廳為全校師生詮釋了「中國人的信仰缺失」問題,這一精彩講座為「珞珈之春」科技文化節添上了絢爛的一筆。

什麼是真正的信仰?

「真正的信仰,是能夠提高人們精神生活和自由水平的」,鄧教授如是說,「它不僅僅關注人的溫飽問題,更關注的是人的精神問題,而有時候它甚至不考慮溫飽,只考慮人們的精神生活。」

他還指出,信仰最初是從宗教產生的,而宗教又分為自然宗教、實用宗教和自由宗教。孔子把迷信、巫術的自然宗教提升到鞏固統治的實用宗教,但真正的宗教是有超越性的,它超越物質生活,超越世俗。中國古代人相信「氣」、「理」、「天道」,都不是一種真正的信仰,中國傳統的儒教也不算是真正意義上的宗教,因為它們都是建立在物質上的,至少是一種物質化了的精神。

鄧教授強調,精神上的相通是信仰的關鍵。

我們從來沒有過真正的信仰

「我們為沒有信仰悲哀,並不是因為信仰的失落,而是發現了我們從來就沒有信仰的真相。」

一直以來,人們認為中國曾經有過輝煌的人文精神,只是如今失落了。鄧教授則不以為然,他認為幾千年來中國從來沒有過人文精神,只有自然精神。古代的文人、君主雖多有理想,但其理想都很實際,最終要落實到能給百姓帶來多少好處,正如張宰的「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他們的理想基點仍然是是世俗生活,沒有超越性,也就無所謂真正的信仰。「愛國」、「忠君」這些古代理想的主題,終究只是個地方主義,雖然可敬,卻也還是立足於世俗,不具有真正的超越性。

鄧教授認為中國幾千年的儒家文化,沒有給人們帶來任何真正意義的信仰。

我們為什麼沒有真正的信仰?

「中國人沒有真正的信仰只是表象,實質是中國人不具有個體獨立的精神。」鄧教授用這樣一句精闢的話解答了問題。

中國人相信物質甚於精神,即使是精神也是物質化了的精神,如「氣」與「天道」。儒教破除了迷信,整體的人是從自然中獨立出來了,但個體的人並沒有從整體裡獨立出來。中國人敬仰一種群體精神,一種浩然之氣,主張「天人合一」。鄧教授指出,信仰的前提是謙虛,中國人的這種「大我」思想也阻止了謙虛。人一旦換化為「大我」、「聖人」,他的意見就是天道,不能反對,不能商榷,聖人的思想是和別人不相通的,而聖人也沒有自己的精神生活。

鄧教授說,中國人的人際關係多半是一種物質關係,即使家人也不上精神相通的。中國人的人際交往,在乎「禮」和「面子」,而這些均是偽精神。個人生活在這樣的群體裡,相互之間精神又怎麼能相通?

西方人認為,當他獨立時,他就需要一個上帝了。鄧教授認為沒有獨立的個體是中國人沒有真正信仰的根本原因。

我們可能有怎樣的信仰?

「對『真、善、美』這種人性絕對價值的信仰,可能成為中國人自己的追求。」鄧教授對中國人信仰問題提出了自己的見解。

鄧教授認為基督教是一種較為成功的宗教,我們應該吸收那種超越的精神。因為絕對的真、善、美是追求不到的,所以我們可以把它作為超越的目標。在這樣一種目標追求之下,人的精神才會相通,才會有真正的信仰。

解析中國文化,鄧教授認為對「真、善、美」的追求,將最有可能成為中國人真正的信仰。

鄧教授的講座引得台下掌聲不斷,觀眾也對「信仰」一詞暢所欲言。歷史學院的楊同學認為,信仰是受不同時代,不同文化所影響和決定的,中國文化的土壤會培養炎黃子孫特有的信仰。每個人都應該為畢生信仰而不懈追求。信管院的李同學則發表了不同的看法,她認為信仰並不是人人都需要的,現代人沒有信仰,每天為物質而奔波,照樣活得有滋有味,那只是個精神層次問題。

大多數學生還是認為,鄧教授的這次講座,讓他們收益匪淺,不僅瞭解了中國人的信仰問題,更重要的是領悟到在物質文明高度發展的今天,我們更應該停下腳步來關注我們的精神家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