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中國哲學史大綱 > 四、老子論天道 >

四、老子論天道

老子哲學的根本觀念是他的天道觀念。老子以前的天道觀念,都把天看作一個有意志、有知識、能喜能怒、能作威作福的主宰。試看《詩經》中說「有命自天,命此文王」(《大明》),又屢說「帝謂文王」(《皇矣》),是天有意志。「天監在下」「上帝臨汝」(《大明》),「皇矣上帝,臨下有赫,臨觀四方,求民之莫」(《皇矣》),是天有知識。「有皇上帝,伊誰雲憎?」(《正月》),「敬天之怒,無敢戲豫;敬天之渝,無敢馳驅」(《板》),是天能喜怒。「昊天不傭,降此鞠凶;昊天不惠,降此大戾」(《節南山》),「天降喪亂,降此蟊賊」(《桑柔》),「天降喪亂,饑饉荐臻」(《雲漢》),是天能作威作福。老子生在那種紛爭大亂的時代,眼見殺人、破家、滅國等等慘禍,以為若有一個有意志知覺的天帝,決不致有這種慘禍。萬物相爭相殺,人類相爭相殺,便是天道無知的證據。故老子說: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

這仁字有兩種說法:第一,仁是慈愛的意思。這是最明白的解說。王弼說:「地不為獸生芻而獸食芻,不為人生狗而人食狗。無為於萬物,而萬物各適其所用。」這是把不仁作無有恩意解。第二,仁即是「人」的意思。《中庸》說:「仁者,人也」;《孟子》說:「仁也者,人也」;劉熙《釋名》說:「人,仁也;仁,生物也」;不仁便是說不是人,不和人同類。古代把天看作有意志、有知識、能喜怒的主宰,是把天看作人同類,這叫做天人同類說(Anthropomorphism)。老子的「天地不仁」說,似乎也含有天地不與人同性的意思。人性之中,以慈愛為最普通,故說天地不與人同類,即是說天地無有恩意。老子這一個觀念,打破古代天人同類的謬說,立下後來自然哲學的基礎。

打破古代的天人同類說,是老子的天道觀念的消極一方面。再看他的積極的天道論: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強為之名曰大。

老子的最大功勞,在於超出天地萬物之外,別假設一個「道」。這個道的性質,是無聲、無形;有單獨不變的存在,又周行天地萬物之中;生於天地萬物之先,又卻是天地萬物的本源。這個道的作用,是

大道氾兮,其可左右。萬物恃之而生而不辭,功成不名有,衣養萬物而不為主。

道的作用,並不是有意志的作用,只是一個「自然」。自是自己,然是如此,「自然」只是自己如此(謝著《中國哲學史》云:「自然者,究極之謂也」不成話)。老子說:

道常無為而無不為。

道的作用,只是萬物自己的作用,故說「道常無為」。但萬物所以能成萬物,又只是一個道,故說「而無不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