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我們對世界的認識 > 24.知識不一定是真理 >

24.知識不一定是真理

我們從學校、書本和社會中學到許多知識,並且通常信賴知識。雖然知識在多數情況下沒有錯,但也許會在關鍵的地方出錯,這是因為知識不一定是真理。也許有人會說,知識出錯是由於知識還不夠多,但哲學家會告訴你:知識越多,出的錯就越多。

在各種知識中,最值得信賴的是科學知識,即關於經驗世界的知識,那麼我們就以科學知識為典型來加以考察。科學知識的一般結構是這樣的:先以因果觀念來說明什麼事情導致了什麼事情,再借助歸納邏輯去說明什麼事情總會導致什麼事情。在這裡我們遇到了兩個麻煩:第一,因果觀念一直是一個不清楚的懸而未決的問題;第二,即使明確了因果觀念,我們也很難越過歸納的困惑。歸納問題是由英國哲學家休謨提出的,大概意思是:有的現象經常重複出現,於是我們就想把它總結為一條普遍規律,可是所用來總結的材料都是過去發生的事情,其中並不包含著「由過去能推知未來」這樣一條材料,因此休謨指出,欲從已知的事實推出未來的事實,這完全是一種幻想。有這樣一個小故事:有只火雞是個歸納主義者,根據過去每天的經驗,它得出了「每天上午九點進食」這一結論,可是後來有一天它錯了,那天飼養員在九點鐘沒有送來食物而是把它宰了。既然科學也依賴歸納法,那麼,科學知識只是比較可靠的知識,而不是完全可靠的真理。

真理要求必然性,但真理的光輝又在於能夠提供新的信息。要同時滿足這兩點確實很難。有一種毫無光輝的真理,這就是廢話。說廢話出不了錯,比如說你在雨中告訴別人說「現在正在下雨」,或者跟別人打賭說「明天將下雨或者不下雨」。可是這種廢話有什麼用呢?我們毫不重視這種真理。

不過有一種特殊的廢話,它雖然也乾巴巴毫無趣味,卻無比重要,這就是邏輯真理或者說是思想的純形式。例如「兩句互相矛盾的話不能都是真的也不能都是假的」(矛盾律和排中律)。由於這種真理是純形式的,所以它相當於有著普遍應用價值的公式,就像在代數中a2-b2=(ab)(ab)一樣是普遍的公式。這種純形式的真理之所以不是無用的廢話,是因為它有著應用價值,起著準則的作用。

知識太多也危險

現在我們已經看到,科學知識能夠告訴我們一些新的發現,但不一定必然可靠;邏輯真理雖然必然可靠,卻不能增加新的知識內容。是否有兼備兩種優點的知識呢?許多哲學家認為有,德國哲學家康德舉出了數學。一些哲學家認為數學也算不上是兼備兩種優點的完美知識,理由是,數學在本質上是「邏輯性的」。但是更多的哲學家以及絕大多數的數學家認為數學的確是足夠完美的知識。

除了數學以外,人們還希望有更豐富的同時是完美的知識類型,有些哲學家(例如康德)相信哲學能夠成為這種知識。不過這一點卻有些可疑,似乎還沒有什麼真正有力的證據說明哲學有著不尋常的優勢,至少到目前為止,哲學還是很不完美的。

你可能已經看出來了,一種知識要具有真理的身份是極不容易的事情。這意味著,真理其實少得可憐,實際上操縱我們的思想的東西是一大堆不可靠的知識和亂七八糟的想法。有趣的是,那些不可靠的知識卻在事實上給人類帶來了數不清的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