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逃離無盡的青春期:幫助你的孩子走上成人之路 > 老師的原理 >

老師的原理

那麼這些孩子到底是怎麼了?出什麼問題了嗎?經驗豐富的教師相信一個簡單的原理,也適用於這裡:如果一兩個學生考試不及格,這可能是學生自己的過錯;如果大部分的學生不及格,那就不能用學生自身的原因來解釋,而是學習環境的問題。套用這條原理:如果只是一小部分青少年沒能成功地在青春期轉型,無論是未能從高中畢業,被焦慮症困擾,感染上性病,還是在20多歲的時候回家依靠父母的經濟支持,這些事件被看作不幸的個案還是講得通的。然而,當這種問題事件發生了數百萬次,而且一年又一年地重複發生,即便是優秀的青少年往往也不能完全過渡到成年期時,我們就需要開始對青少年成長的環境進行審視。

多年以來,我們治療過像佩裡和埃倫這樣的青少年,我們也看到越來越多的年輕人,就像我學生的朋友一樣,大學畢業後仍然住在家裡。隨著時間的推移,我們已經認識到,雖然他們的問題是以不同形式出現的,但有一條線索能夠將所有這些問題串聯起來。而且,這條線索越來越有力,我們將其稱之為「無盡的青春期」。

如果無盡的青春期所造成的問題只是少數的極端情況的話,我們可能也就不那麼關心了。然而我們看到的是,像佩裡、埃倫和他們的同伴們所表現出的問題,在大部分青少年中以各種各樣的形式表現了出來。我們看到,這些問題在男性和女性中都存在,而且涉及社會的方方面面,無論是在那些被看作極有可能患上焦慮症、濫用酒精和藥物的富裕青少年中,還是在那些輟學後被當作成年人來看待的貧困青少年中都存在這些問題。當然,有些青少年做得比其他人好得多(其實很多抗爭是安靜的,很容易被忽視)。然而,這些年來,在弗吉尼亞州的教室裡,在我們的研究中,在臨床實踐中,我們已經觀察了數千名青少年。如果你觀察了大多數各種各樣的青少年,我們斷言你也能夠體會到,環境因素的影響使得我們的青少年越來越難以從青春期過渡到成熟的成年期。

在本書的前半部分,我們將思考這一生命階段的根本性延長以什麼方式改變著青少年的經歷和發展。我們將思考,我們關於青少年的一些信條,以及我們為幫助他們成長所付出的努力,為什麼有時會將我們引向歧途。或許與高度警惕的這一代家長的直覺相反,解決無盡的青春期所帶來的問題,需要以一種從根本上有所不同的方式,而不僅僅是增加野營、增加課程、增加輔導,委託學校對青少年生活負責,或者用更多的結果和更嚴苛的愛來調整我們的培養方式。實際上,如果沒能從一開始就找到無盡的青春期所造成的根本問題,即便是最好的父母經常也會發現青少年們被囚禁在一個被動的、無聊的、焦慮的世界之中,他們缺乏對未來的憧憬。

為了盡最大可能讓青少年擺脫這樣的境地,我們首先要理解我們的「囚犯」:他們是如何淪落到他們現在的位置的,然後透過他們的眼睛,看看他們在這所「監獄」裡變成了什麼樣子。最重要的是,我們需要明白,我們對青少年能力的低估在無意中破壞了他們逃生的機會。從媒體到著名的心理學家,每個人都在勸說我們採取這樣的方式。最可怕的監獄不是用厚厚的牆壁築造起來的,而是用令人費解的理念築造起來的。理念看起來似乎很簡單,而且乍一看還挺吸引人,但正是這些理念阻礙了青少年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