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美國父母這樣教孩子自立 > 第八章 擔當原則:不為孩子包攬過失,教育孩子要為自己的行為負責 >

第八章 擔當原則:不為孩子包攬過失,教育孩子要為自己的行為負責

1.忘了帶東西,自己想辦法

現在,許多父母都喜歡為孩子包辦一切,為他們承擔本應該屬於他們自己的那些責任。如孩子考試成績不好,父母埋怨自己沒給孩子指導;孩子書本忘帶了,父母會說是自己忘了囑咐孩子檢查書包;孩子不知道穿什麼,父母會提前將衣服準備好放在他床邊。

有的父母見不得孩子受一點委屈,三天兩頭去學校給孩子送吃的和用的,還有的乾脆幫孩子把水杯、故事書、畫筆等必需品長期放到教室裡,生怕孩子忘記。

其實,這樣做是一種縱容孩子不負責的行為。久而久之,孩子就會把自己看成是這些事情的局外人,拿出「事不關己,高高掛起」的姿態,反正他們認為一切責任都有人替他承擔,自己又何苦操心呢?

美國父母會這麼做嗎?當然不會,即使孩子著急得發狂,他們也會堅持自己的原則:忘了帶東西,自己想辦法。

蘇珊娜是紐約一所大學的教師,她平時對孩子的要求十分嚴格。女兒上初中二年級了,在學校街舞跳得不錯,擔任跳舞隊的隊長,但女兒有個壞習慣——馬馬虎虎,對什麼事都不在意。

女兒有一次參加學校演出,表演那天她忘記帶伴舞的配樂磁帶了,在家時蘇珊娜就發現了,有意提醒她再檢查一下是否有東西忘帶了,結果女兒看也沒看就說沒有,蘇珊娜也就沒說什麼,讓她走了。

到了表演廳女兒發現磁帶沒帶,趕忙打電話給媽媽:「媽媽,簡直是太糟糕了,我竟然忘記帶磁帶了。」

「那又怎樣?」蘇珊娜不以為然。

「媽媽,給我送過來吧,我回去拿來不及了,我保證下次再也不忘記了。」女兒央求道。

「我早上已經提醒過你,是你自己沒有檢查。」

「媽媽……就這一次。」女兒快哭了。

蘇珊娜依然沒有心軟,堅持不給送,她知道這是一次很重要的表演,而且女兒是組織者,對她非常重要,一旦出了差錯,當然對女兒的影響會很大。但蘇珊娜狠了狠心,決定就是不給女兒送。

最後,女兒打了一輛出租車回來,快速取走了磁帶,走時沖媽媽撇撇嘴,表達心中的不滿。

可女兒還是不長記性,丟三落四的毛病依舊沒有改正。

一天女兒要和同學們去郊遊,臨走時,蘇珊娜發現女兒又忘記帶東西了,這次是食物和手電筒,可她依舊沒有說什麼。郊遊回來,女兒一進屋就打開冰箱找吃的。

「怎麼,中午沒有吃飯嗎?」蘇珊娜這才問她怎麼回事。

「嗯,我忘記帶吃的了。」

「是誰上次向我保證再也不會忘記帶東西了?」蘇珊娜故意提起忘帶磁帶的事。

女兒有些不好意思。

第二天早上上學,女兒沒有拿水杯,放學回來得意地和蘇珊娜說:「媽媽,我今天是這麼度過的,早晨沒有喝水,我忍到了中午,午飯時有一盒牛奶和一個橙子,我早晨沒喝水有些渴,就把牛奶喝了,橙子留到下午吃的,補充水分。」

「你認為忘記帶東西是件小事嗎?媽媽承認你很聰明,但你每次忘帶東西,媽媽都不提醒你,也不管你,你知道為什麼嗎?」蘇珊娜認真地問女兒。

「媽媽太狠心了,是為了懲罰我吧。」

「媽媽是希望你明白,勇敢承認自己的錯誤,並對自己的行為負責,你的錯誤為什麼要媽媽來幫你承擔呢?這些事情,不就是應該你自己處理的嗎?媽媽還想跟你說,沒有責任感的人是不被人喜歡的。」

女兒被媽媽說得臉紅紅的,尤其是媽媽說到「你的錯誤為什麼要別人來承擔」時……從這以後,女兒再也沒忘過東西,而且獨立性越來越強,各方面的能力就是這樣一點點培養出來了。

如果是中國的父母遇到這種情況,會怎麼樣?

一位奶奶送孫子去幼兒園,孫子在交作業的時候忘了帶作業本。當發現孩子沒帶作業,奶奶做出的第一個反應就是責備大人:「你媽媽怎麼這麼粗心,怎麼忘記給你帶作業了?」然後她馬上給孩子媽媽打電話:「孩子怎麼沒帶作業,這怎麼回事,做了沒有?」

掛了電話以後和其他老人一起走出學校門口,邊走邊和人家說:「她媽媽忘記給孩子帶作業了,太不負責了。」難道幫孩子做好一切,才是真的負責嗎?

不僅如此,很多父母確實也總把過失往自己身上攬。

這樣的場景是經常發生的,孩子忘記帶東西了,家長氣喘吁吁地幫孩子送到學校,還會不好意思地向老師表達歉意,其中總會這麼說:「昨晚太忙了,把孩子這事給忘了,沒給他整理書包,給您添麻煩了。」

每一次,父母是這樣的深感自責,這也讓孩子理所當然認為自己忘帶東西了,就是因為父母沒做好。有的孩子還會直接責怪父母,和他們發脾氣,而父母總是不自覺地為孩子的過失買單。

作為父母,不能陪伴孩子一生,更不可能替孩子彌補一輩子的過失。所以,為了孩子的將來,父母現在就應該培養孩子的責任心,培養他們良好的生活習慣。

並且,父母可以認真去想一想,孩子沒帶作業本,和自己有什麼關係?學是孩子在念,難道父母也在念?

還有一些家長則認為孩子在學校有老師的教育指導,自己用不著操心,因而忽略了對孩子的家庭教育,等到孩子嘗到了苦頭,父母自然將這份錯誤攬到自己身上。

試想一下,如果現在不在孩子心中種下「責任」的種子,將來孩子又如何能有擔當大任的品質?且不說為社會做出多大貢獻,就是獨立生存都是問題,孩子也是做不到的。而在另一個國家——美國,那裡的孩子3歲就開始自己整理床鋪,5歲就能收拾房間了,而我們的孩子哪怕上了多年的學,還整理不好一個書包,這就是差別。

因此,中國父母應改變一下教育方式,配合學校,著手培養孩子的責任心,培養孩子的獨立性。

作為父母,我們不能因為孩子做不好或者不願意做就幫孩子全權代理,這樣下去,孩子永遠學不會他要學的東西。父母要耐心地指導孩子,鼓勵孩子,尤其是在孩子兒童時期,重點著手幫助孩子養成良好的習慣。

在孩子做得比較好時,父母要及時進行鼓勵;當孩子出現懈怠、自私心理時,要耐心引導。必要時還要為孩子分析錯誤原因,要求孩子為自己的事承擔錯誤,這樣時間久了,孩子才能慢慢養成好習慣!

智慧心語

每個父母對孩子都關懷備至,但不要因此就對孩子放任和驕縱,父母應從孩子的角度出發,讓孩子摒棄依賴性,擁有必備的責任感。

想要孩子真的好,父母就必須每件事都讓孩子自己做,出錯了,也要自己承擔,讓他對自己做的事情負責,不要任何事都去找爸爸媽媽。

2.做錯事了,誰為過失買單?

1920年,一個11歲的美國少年在院子裡踢足球時不小心踢碎了鄰居家的玻璃,鄰居向他索賠12.5美元。少年主動向鄰居和父親承認了錯誤,父親讓他對自己的錯誤負責,賠償鄰居的損失。

他為難地說:「我現在沒有錢。」

父親說:「我先借給你12.5美元,不過一年之後你要還我。」

從此,這個少年每逢週末和假日都出去打工,半年以後,他就掙到了12.5美元還給了父親。

這個少年長大以後成了美國總統,他的名字叫裡根。再次回憶起兒時的這件事時,他說:「通過自己的努力主動承擔過失,讓我明白了什麼是責任。」

很多父母常常喜歡替孩子承擔錯誤,這無疑是在縱容孩子犯錯,父母的這種行為就是一種對自己對孩子都不負責的表現,同時也讓孩子失去了責任心,更讓孩子對錯誤視而不見,不知反省,長此以往,還會繼續犯錯誤而不知悔改。

聰明的父母不會為孩子承擔他自己犯下的錯誤,更不會包庇孩子的錯誤行為,而是讓孩子主動為自己的過失買單。

父母教育子女從小對自己的行為負責,無論是對是錯,只要是自己的行為,就應敢作敢當。家長替孩子承擔一切的行為,會減輕孩子的責任感,對孩子的成長極為不利。

自從利薩升入小學一年級後,她不知弄丟過多少東西,小到鉛筆、橡皮、卷筆刀,大到作業本、小玩偶。甚至有一次,她連數學課本都找不到了,便哭著讓爸爸去書店給她買一本新的,爸爸很無奈,就買了新課本給她,並囑咐她:「下次當心點!」

其實,每一次丟東西,爸爸把新買的東西交給她的時候都不忘了提醒她「下次注意」,但即使利薩每次都保證得好好的,可還是照丟不誤。

爸爸終於明白,照這樣下去,大人一直為孩子的過失買單,那她會成為一個不負責的人。

於是,當利薩再次丟了彩筆要爸爸再給她買一盒時,爸爸嚴肅地告訴她:「買彩筆沒問題,但必須用你自己的零用錢。」利薩當時就不高興了,嘟著嘴說:「我不,我的錢還要買芭比娃娃呢。」

利薩每週都會從父母手裡得到固定的零用錢,但那些錢,她幾乎沒有用到「正地方」的,而是將它們送進了玩具店。

「不行就不買,反正彩筆是你自己弄丟的。」爸爸冷冷地回答。

「那我怎麼上美術課啊?」利薩不高興了,還帶著一絲哭腔。

「那就看著別人畫畫吧。」爸爸絲毫沒有心軟。

「同學們都有,我沒有,多丟人啊。」利薩害怕了,搖著爸爸的手,繼續說:「爸爸,我下次一定不會弄丟了,你給我買吧。」爸爸不理她,自顧自地回客廳看電視去了。

時間一點點過去,爸爸沒有做出任何讓步,利薩很失望。她跑回自己的房間打開存錢罐,把零用錢全部倒了出來,數來數去,只有4美元20美分,而一盒彩筆大概要6美元。

利薩捧著錢,來到爸爸跟前小聲說:「爸爸,我只有這麼多了。」

爸爸便拉起她的小手,走出了家門,在附近的商店買了一盒廉價彩筆回家。

這次以後,利薩對自己的東西多了一份愛惜。她不敢輕易丟東西了,因為她知道丟東西是要付出代價的。

孩子做錯了事,給別人造成了損失,該不該向別人賠禮道歉呢?有的父母認為,孩子還小,做錯事也可能不是故意的,讓孩子去道歉會傷害孩子的自尊心,要是非道歉不可的話,大人替孩子道個歉就行了。

很多父母是這麼想也是這麼做的。那麼,美國的父母面對此類事情,是如何處理的呢?

1959年,日本著名的教育學專家高橋敷先生,被秘魯一所大學聘為教授時,與一對美國夫婦做相鄰而居。

一天,高橋敷正在休息,只聽「砰」的一聲巨響,一個足球飛到了自家的窗戶上,砸碎了一塊大玻璃,「罪魁禍首」正是這對美國夫婦12歲的兒子。

雖然事情令人不太愉快,但高橋敷和他的夫人並沒有呵斥這個孩子,甚至對他說「沒關係」。

高橋敷夫婦猜想,禮貌有加的美國夫婦用不了多久就會上門道歉。但出乎意料的是,第二天一大早來他家的不是這對夫婦,而是那個闖了禍的孩子。他在一個司機的幫助下,托著一塊大玻璃,前來賠償。

小男孩看到高橋敷先生,很有禮貌地說:「叔叔,很抱歉,昨天我踢球時不小心打破了你家的玻璃,因為天太晚了,商店關門了,沒有來得及賠償您。今天一大早,我就去商店買了這塊玻璃。請您一定要接受我的道歉,收下這塊玻璃。以後我會注意,不再犯這樣的錯誤,請您相信我。」

高橋敷和夫人怎能不原諒這個懂事的孩子呢?他們不但原諒了他並且喜歡上了他,招呼他一起吃了早飯,臨走時還送給他一袋糖果。

事情原本就這樣可以結束了,然而讓他們更加意想不到的是,那對美國夫婦帶著孩子很快再次出現在了他家門口。他們將那袋還沒有打開的糖果還給了高橋敷夫婦,並客氣地對他們解釋說:「如果犯錯誤還能得到獎勵,不是在鼓勵犯錯嗎?既然孩子犯了錯,就不該得到獎勵。」

在美國夫婦看來,能對自己的行為擔得起責任的人才是真正的男子漢。高橋敷夫婦後來得知,孩子為了賠償這塊玻璃,幾乎花掉了所有的零用錢。但是,他不會從父母手裡得到一分錢的補貼。如果錢不夠的話,可以向父母借,最後還要依靠自己的雙手把借的錢還給父母。之所以如此,就是讓他為自己的過失負責,他才會記住這個教訓。

孩子做錯了事情,誰要對他的行為負責?誰該為他的行為買單?在美國人眼裡,答案只有一個,那就是孩子自己!

美國夫婦的做法讓一般人感到有些不近人情,但我們常說「好漢做事好漢當」、「一人做事一人當」,從這個角度而言,他們的做法絕對是正確的。孩子做了有損別人利益的事,自己去向人家道歉,賠償損失,是讓他樹立起責任的意識,更重要的是讓他從小對自己所做的事負起責任。

如果這種事發生在中國,一般會出現兩種情況,一是家長出於溺愛孩子,把錯誤往自己身上攬,向受損失的對方賠不是;二是對孩子非打即罵,然後再自掏腰包,賠償對方。

這樣起不到任何作用,也達不到真正的目的,還容易導致孩子變得自私、蠻橫、愛說謊。

孩子犯錯,父母大包大攬,替他買單,就是在培養一個不敢承擔、不敢負責的孩子。那些蠻橫無理、不懂規矩的孩子就是因為不能承擔做錯事的後果,而變成了一個個「自私鬼」、「小霸王」。

父母更不要在孩子給別人造成了傷害以後,花錢免災,這樣做對孩子沒有一點好處。孩子損害了別人的利益,自己無錢賠償,作為孩子的監護人,大人可以暫時為他買單。但也應對孩子進行一定的教育,讓他接受一些處罰,為的是讓孩子吸取教訓,保證以後不再犯此類錯誤。

犯錯並不可怕,可怕的是不能面對它,改正它。既然已經做錯了,就要讓他知道如何認識錯誤、分析錯誤、改正錯誤。對錯誤視而不見,錯誤會越積越多,以至於讓孩子認為,犯了錯也無傷大雅,反正他沒有任何損失,反正有人來替他承擔。

孩子犯錯,是他人生道路上必經的體驗,教育孩子,並非傾盡全力不讓孩子犯錯,而是讓孩子學會承擔起犯錯的後果,將責任扛到自己肩膀上,讓他從內心約束自己,這樣的孩子長大後才會有責任心,有擔當,有所作為。

智慧心語

美國教育家斯特娜說:「一個敢於承認錯誤、開啟新的談話起點的父母,遠比固執、專橫的父母可愛得多。」

孩子做錯事,父母希望孩子能對自己的行為負責,相反的,如果是父母做錯事,也應拿出責任感,為孩子做好表率,做錯了,也要懂得向孩子道歉。同時,也不要對孩子的錯誤橫加指責,而是給他自我反省、自我改正的機會。

有位哲人說:「孩子是伴隨著錯誤成長的。」人人都會犯錯,犯錯並不可怕,可怕的是孩子犯了錯卻不懂得、不敢承擔,父母一定要將孩子的每次犯錯當作一次機會,培養他的責任心,喚醒他的責任感。

3.把玩具收拾好,做事得有規矩

每個孩子都是一位魔術師,他就像變戲法似的,能在短短一分鐘就把一箱子的玩具扔得到處都是,等他不想玩了,拍拍屁股就走人,留下一地的玩具等著大人來給他收拾。這樣的場景,想必每個中國家庭裡都遇見過。

事實上,教孩子擁有自己收拾玩具的習慣很重要,這是培養孩子責任心的第一步。美國父母深諳其中的道理,即使收拾玩具這件小事,他們也絕不默默替孩子收拾好。在孩子兒童時期,是各種行為習慣養成的階段,玩具又是孩子最敏感的物品之一,所以,美國父母從小就會教育孩子養成整理玩具的習慣。

他們認為,如果孩子從小就養成這個好習慣,長大後不僅做事有條理,還會充滿責任感。

習慣的力量可以傳染。假如孩子從小就能養成收拾玩具的好習慣,那麼,他做別的事情也會按規則來,另外,孩子自覺收拾玩具,還能提高他的獨立性。

愛麗絲是個家庭主婦,每到星期六,她都會進行一次大掃除,而掃除的主要工作,就是整理書架,幫孩子把玩具歸類收拾到箱子裡。

愛麗絲的兒子只有4歲,他有許多玩具,愛麗絲覺得這樣一直幫孩子收拾玩具不是辦法,就想讓兒子學會自理,讓他自己收拾玩具,做一個守規矩、負責任的人。

計劃開始了!小傢伙一開始很不配合。有一次,兒子走到玩具箱旁邊,純粹是因為無聊,「嘩啦」一下子就把箱子裡的玩具倒了出來,玩具撒了一地。愛麗絲一聲不吭,她現在無話可說,畢竟現在正是孩子玩耍的時間,怎麼玩隨便他,但玩耍時間結束以後,她就會要求兒子把玩具收拾好。

過了一會兒,小傢伙的目光又被爸爸手裡的剃鬚刀吸引過去了,好像完全忘了還有散落一地的玩具在等著他,愛麗絲提醒他說:「寶貝,把玩具放到箱子裡面去。」

沒有人願意受別人指使,孩子也是一樣,只不過愛麗絲的兒子選擇了沉默抵抗的方式,他裝作沒聽見,無視地上的玩具。愛麗絲又重複了一遍:「寶貝,把玩具撿起來。」小傢伙還是裝作沒聽見,而且,還故意把玩具踢到一邊兒去。

愛麗絲依舊沒有發火。

直到吃完午飯以後,愛麗絲第三次讓兒子把積木撿起來,可兒子很不耐煩,並不動身。愛麗絲本來打算下午帶兒子到動物園的,但看兒子現在這個表現,她決定也和兒子一樣,即使到了時間,也對去動物園這件事情閉口不提。

眼看著天漸漸黑了,兒子是還沒有把玩具收拾好。愛麗絲說:「如果你不把這些玩具收拾起來,就別指望我給你買新玩具了。」

兒子卻說:「媽媽,我困了,我想睡覺。」這時愛麗絲家的保姆來打圓場,說:「孩子,不如我們一起撿吧。」但她剛說完,就被愛麗絲拒絕了,愛麗絲不讓阿曼達插手。

終於,在孤立無援的情況下,兒子把玩具都放在了箱子裡。就這樣,這場戰爭持續了6個小時,小傢伙終於收拾好了玩具。但直覺告訴愛麗絲,事情還沒有結束。果然,過了幾天,新的問題又出現了。

一天愛麗絲購物回來,看到兒子在窗台下看書,「在看什麼,親愛的,能告訴我嗎?」

「和你的名字一樣,是《愛麗絲夢遊仙境》。」

「哦,是嗎?乖乖看吧,到時給媽媽講講。」兒子很開心地答應了。

兒子看完了,興沖沖地來到廚房,要給媽媽講故事。「好的,不過在聽故事之前,媽媽要看你把書架收拾得怎麼樣。」

愛麗絲看到書架一團糟,窗台下面散落了七八本書,看來兒子並不知道自己該做什麼。她轉過頭,看到兒子低著頭不敢看她,但她仍嚴肅地對兒子說:「如果你從小就是這麼一個沒規矩的人,長大以後估計就成不了你所期待的那種人了。」兒子聽完,對媽媽說:「我不想這樣,我還是先收拾一下吧。」說完,就開始收拾雜亂的書架。

上面這位美國媽媽在開始也遇到了不小的難題,但她沒有妥協,因為她知道一旦妥協,整個努力就白費了,孩子的固執和沒規矩就很難有改觀。

孩子在剛開始的時候,肯定沒有收拾玩具的意識,也不知道怎麼收拾,所以,父母不可操之過急,先要示範給孩子看,和他一起收拾。當孩子把玩具收拾好以後,父母要表揚孩子的行為。說一些如「真棒,收拾得這麼乾淨、這麼整齊」的話,再通過不斷強化,讓最初的行為變成習慣。

怎樣讓孩子養成用完東西要收拾的習慣,也是有技巧的。比如,孩子有許多各式各樣的玩具,需要把這些玩具分類,可以這樣和他說:「咱們給這些『動物』蓋個房子吧,用這個箱子做房子,我們還要建一個停車場,然後把飛機和汽車放進箱子裡。」就這樣,邊哄邊玩,就讓孩子把玩具收拾整齊了。

當孩子不想收拾玩具時,父母可以說:「這次我可以收拾,但等你想玩的時候,我不在家,你找不著我可不管。」這樣孩子就會乖乖地自己去收拾。

父母必須要採取一些小技巧,培養孩子收拾東西的習慣,但有一點要提醒父母,在孩子表現得並不好時,父母不要用負面詞彙去評價孩子,形成孩子心中的「標籤」。哪天孩子要是忘了或者沒來得及收拾玩具,父母不妨這樣問他:「你每天都做得非常好,今天可別忘了呀!」讓孩子自己去發現問題,這樣更加有利於形成深刻的印象。

還有,父母不要過於擔憂,不要把孩子的壞習慣看成是成長中的大事,彷彿一件事沒做好,其他事情也一定做不好一樣。如果父母總是這樣評判孩子,會打擊孩子的積極性和自信心。

智慧心語

如果孩子的所有事情都由父母包辦,也無疑是直接剝奪了孩子參加勞動和獨立探索、學習的機會,讓他們滋生懶惰性和依賴性的壞毛病。因此,父母有理由讓孩子做他力所能及的事。而培養孩子自己收拾玩具,則是培養他們自立能力的方法之一。

天性是影響孩子習慣的一個因素,但更多的則源於後天的培養,父母如果把家裡收拾得井井有條,然後引導孩子也這樣做,孩子同樣會做得很出色。

4.做孩子的榜樣,得有公益心

培養孩子的責任感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因而美國人從小就注重培養孩子的責任感,給孩子樹立榜樣。培養責任心的方式很多,其中,做公益活動就是一種。在美國,孩子會利用假期的時間參加義務勞動,免費為他人提供無償服務,也就是我們所說的當個志願者。

如果孩子從小就沒有接觸過公益活動,那麼他絕對缺乏社會責任感。

美國人如此注重對孩子公益心的培養,所以會積極地引導孩子參與其中,這對孩子來說意義非凡。

美國父母的做法是非常值得中國父母學習的。

美國女孩安妮·庫克被美國哈佛大學提前錄取,原因是她積極參與公益活動,還因此獲得了「公益總統獎」。而她能獲此殊榮,是因為受到父母的良好影響。

安妮的父母就是一對熱心於公益事業的夫婦,他們從事公益活動已經有二十五年的時間,在2006年,一個關於幫助中國雲南貧困學生的活動引起了社會各界的關注,這個活動的組織者就是庫剋夫婦。那段時間,庫克先生從中國友人那裡得到消息,知道中國貧困地區還有一些學生此時營養不良,生活條件艱苦,所以他們很想幫助這些孩子。

然後,庫剋夫婦動員美國全社會,發起一次「雲南援助」活動,動員美國人少喝一杯咖啡,少抽一包香煙,來幫助雲南貧困孩子實現「喝上牛奶」的願望。

庫剋夫婦用自己的實際行動感染了很多人,包括他們的親人和朋友,還有許多素不相識的人,大家不約而同地加入了他們的團隊。

志願者們紛紛走上街道,走進咖啡廳,開展募捐活動,他們心中最強烈的願望就是,讓每個可愛的孩子都能喝上牛奶。

最後,在社會各界人士的參與、支持下,庫剋夫婦在半個月的時間內就募集到18000美元!

接下來,庫剋夫婦準備去雲南看望這些孩子了,他們帶上了女兒安妮,安妮的年紀和他們要看望的雲南孩子相仿,她有一雙美麗動人的大眼睛,她是個非常幸福的,並且沒有憂愁的孩子。

庫克一家到了雲南,看到了那些等待資助的孩子,他們衣衫破舊,讓安妮心裡很不是滋味,直到回到美國後,安妮一想到那些同齡孩子,眼睛裡就充滿憂傷。她說,在雲南她見到了從未見過的情景,她同情這些可憐的孩子,也為他們的樂觀所感動。最讓她難忘的就是這些孩子臉上的笑臉,雖然他們生活得並不好,可誰也沒有抱怨,依然熱愛生活。

安妮感覺自己一下子長大了,她身上多了一份責任,她渴望用自己的力量去幫助那些需要幫助的人。

安妮生活在條件優越的美國家庭中,也許在去雲南之前,她並不知道世界上還有那麼多的人需要幫助。而通過公益活動,讓她看到了另外一個世界,也震撼了她的心靈。庫剋夫婦就是孩子最好的引導者,是他們讓安妮在公益活動中明白了什麼是責任感。

美國父母經常對孩子進行「公益心教育」,並要求孩子積極參與公益活動,從形式上看,有點類似於國內的「學雷鋒」活動,但相比較而言,美國的公益活動更加普遍,還帶有些許強制性。

公益活動的形式多種多樣,有社區服務、社會募捐、做義工等。具體到實踐中就是到福利院、老人院、收容所幫忙照顧孤兒、孤寡老人和照料殘疾人等;向無家可歸的流浪者發放免費食物;為公益活動出謀劃策等也均屬於公益活動的一種。

在美國的小孩很小的時候,父母就向他們灌輸遵守法規的觀念,使孩子懂得自己和社會的關係以及應負的社會責任。另一方面,父母還經常通過實際行動對孩子進行潛移默化的教育,也有的父母會通過閱讀書籍、資料等方式,向孩子更好地傳達他人是如何助人為樂的,其中《聖經》故事、童話故事等是父母們的最愛,他們對孩子有良好的引導作用。

據統計,全美國每年都會有超過1億的人參加各種公益活動,其中85%是青少年,主要是學生。

安吉拉今年8歲,在洛杉磯聖馬克小學讀二年級。

一個星期五,安吉拉放學一回到家,爸爸就讓她趕緊過來,在沙發上坐下以後,爸爸拿出一個宣傳冊,說:「孩子你看,非洲的這些孩子在忍饑挨餓,非常可憐,你覺得我們該為他們做些什麼?」看著這些圖畫,安吉拉的眼中閃爍著光芒,又帶著一絲憂傷。

停頓了一會兒,她才說:「爸爸,我非常願意為他們做些什麼,但是我需要您的幫助,因為我現在不知道該怎樣做。」爸爸說:「嗯,說的也是,那爸爸就想想這個計劃……」

第二天一大早,爸爸神秘地對安吉拉說:「我已經和你媽媽討論了一個計劃,打算向別人推銷一種好吃的巧克力,這種巧克力在超市每盒賣2.9美元,我們就賣3.9美元,多出的一塊錢就捐給非洲兒童,但是,我們每個人都要賣出100盒,收入才算可觀,你也可以讓你的同學參與進來。你覺得這個計劃怎麼樣?」安吉拉睜大眼睛說:「爸爸,這個計劃太好了!我已經等不及要試試了!我的好朋友安娜和露西一定會幫助我的!」

爸爸看到安吉拉這麼期待,感到很高心,他說:「好吧,那就這麼定了,我去購買貨物。」

安吉拉一家準備在這個週末就去試試,第二天,安吉拉早早地就起來了,帶上那100盒巧克力和幾本非洲宣傳冊以及一些零錢就出門了,臨走時她告訴父母,午飯不用等她了,她已經準備好了食物。

安吉拉叫來好朋友安娜與露西,三人都是一臉興奮,她們勇敢地在街頭宣傳自己的公益行為,並倡導過往的人們都能支持他們,支持非洲需要幫助的孩子們。路人也都紛紛被安吉拉她們的行為感動,所以踴躍參與到購買的行列中。

那天下午,安吉拉3點鐘左右就回到了家中,她向爸爸媽媽喊道:「我太高興了,居然這麼順利就完成任務了!我都賣出去了!」爸爸趕忙問安吉拉是如何做到的,安吉拉說她真誠地向每戶人家打招呼,然後細心為他們介紹非洲難民的情況,之後,顧客都很樂意地買下她的巧克力,還誇讚她是個好姑娘。

安吉拉說到動情之處,就像一個勝利者一樣,她說:「這些人太好了,很有同情心,非常支持我,給了我不少信心。我還把每個買巧克力的人的名字記在本子上了,我心裡會記住這些人,他們幫助了我,也幫助了非洲那些小朋友。」

安吉拉這麼快就完成了募捐任務,這是爸爸沒有想到的,但是讓爸爸更加想不到的是,後來,安吉拉還發動全班同學一起參加這個推銷活動。這樣,幫助非洲小朋友的力量又大了許多。最後,他們把募集到的捐款通過國際紅十字會送到了非洲。

幾個月以後,安吉拉煞有介事地要和父親商量一件事。她說:「這個事對我來說很重要。班上同學決定成立一個慈善俱樂部,我也想加入,但每個月需要交納5美元的會費,您看怎麼樣?」

「親愛的寶貝,你真是個美麗又善良的孩子,這是件好事,爸爸當然贊同你加入,你已經8歲了,爸爸支持你的任何選擇。」

後來,安吉拉交了5美元會費加入了俱樂部。

沒過多久,爸爸在翻看報紙時,看到了一篇關於女兒就讀學校所在班級「慈善俱樂部」成立半年的報道,報道列舉出了這個由二年級學生組織的俱樂部的成績:

1.幫助農村家庭貧困的同學,讓每個小朋友都能有快樂的童年。

2.到福利院、老人院幫老人打水、熨衣服。

3.週末到社區幫助孤寡老人打掃房間、修剪草坪。

4.收集舊衣服,洗乾淨,贈送給那些流浪者。

5.發現街道上破損的井蓋、路牌,及時告知相關部門。

6.給無家可歸的流浪貓、流浪狗安置家園。

……

看完這篇長達一頁的報道,安吉拉的父親真是驚呆了,這完全出乎他的意料,他沒想到女兒小小年紀竟把公益事業做得這麼出色!

實際上,安吉拉之所以能做到這些,和父母的言傳身教是分不開的,沒有哪對父母希望自己的孩子缺乏公益心和責任感,這對自己和他人都是沒有好處的。

智慧心語

接受幫助的人是快樂的,幫助別人的人也是快樂的。孩子在幫助他人的同時,自己會感到很有成就感,並且在這個過程中,孩子能夠真切體會到人間處處有溫暖,從而更加積極地生活。這也就是人們常說的「助人如助己」。

你給對方物質的幫助,對方送給你心靈上的感受;你給對方一份希望,對方還你一個祝福。讓我們的孩子擁有一顆公益之心吧!

5.抵制群體不正當壓力,你能行

一個美國教育專家說,有的時候,許多孩子在受到不正當的壓力時,不會主動告訴大人,但孩子的「表演很拙劣」,他們總會露出蛛絲馬跡,比如不想和家人坐在一起,不願獨自出門,不想上學,突然大發脾氣,偷偷哭泣等。

如果父母發現了孩子的這些不正常表現時,千萬不能視而不見。當孩子遇到問題的時候,父母就是他的依靠,要幫他及時解決問題,也只有問題解決了,孩子才能重拾信心,再對待此類問題時便不再懼怕。

美國父母告訴孩子,世界是現實的,也是公平的,每個人都會有壓力,你所遇到的問題,別的孩子也會遇到,在面對問題時,不要奢求別人的幫助,而是要通過自己的努力,戰勝問題,做到獨當一面。然而,要做到這點,孩子需要學會與各方面壓力作鬥爭。

看看美國父母是如何幫助孩子克服不正當壓力的吧。

橋布森·法伯以前是一家廣告公司的銷售人員,因為某種原因,他提前退休了。即使這樣,他卻並沒有因為生活的突然平淡而感到發狂,而是「轉行」做了一名畫家,並且無聊的時候就去練習打高爾夫。他的生活充滿樂趣和自由,也沒有什麼壓力。

一天晚上吃飯的時候,他感覺兒子布萊恩神情不大對勁。孩子嘴裡自言自語地說著:「我不想這麼做,我不喜歡,這對我來說是個優點,好像也是缺點。」說完,他無奈地笑了笑。

這幾句話讓爸爸感到無比吃驚,吃驚不是因為兒子說出這麼有哲理的話,也不是因為他認識到不喜歡的事就不要做,而是那句「這是優點也是缺點」。

這話要是從別人嘴裡說出來,橋布森還倒覺得正常,因為他正是因為如此才離開那家公司的。可是布萊恩也明白了其中的含義,而他只是一個13歲的孩子啊!

橋布森陷入了沉思:也許布萊恩此時正在承受這種不正當的壓力,而讓他感到苦悶和無奈。也許有人會說,能把那些自己不願意做的事做得盡善盡美,就是一種走向成熟的標誌,也是一種成功。有時候人就是這樣,為了對自己、對別人、對集體、對公司、對社會負責,就必須去做那些你自己不願意做的事,不但如此,還要努力做到讓大家滿意。

橋布森想,他不反對這種說法,但認為只有對孩子要求特別高時才會這麼做,如果為了讓孩子變得越來越出色,而強迫他去做他自己不喜歡的事,那孩子的人生還有什麼意思?與其這樣,他寧願不要兒子成熟、也不要他成功,只要開心就好。況且,每個人對成功的定義不同,他不認為做好自己,並不是一種成功。

那天晚飯後,橋布森找到兒子,和他進行了一段深刻的談話。

橋布森:「孩子,你看起來好像不太高興,遇到了什麼情況?」

布萊恩:「因為我沒有和別人做一樣的事情……全班同學想趕走新來的老師,他們往老師的抽屜裡放青蛙,偷偷藏起老師的教具,甚至在黑板上寫下『這裡沒人歡迎你』幾個大字,就連女生都這麼幹了,但我不想。於是我沒這麼做,有兩個同學也沒這麼做。但是……但是下課之後,那些可惡的傢伙圍住我們三個,質問我們為什麼,還罵我們是叛徒,我不知道我做錯了什麼。」

橋布森:「你始終都沒有做,對吧?」

布萊恩:「對!他們那樣做才是不對,我不願意這麼做。而且,我認為新老師講起課來挺好的。」

橋布森:「哦,好孩子。爸爸給你講講我的故事吧,也許你還不清楚我為什麼要離開那家公司。說實話,正是因為我不想做別人都願意做、而我卻不願意做的事。我覺得這時候給你講再合適不過了。記得當時策劃部門的經理剛剛辭職不久,公司來了一位剛畢業沒多久的女博士,她看起來很年輕,由於她表現出色,老闆經常誇獎她並給她提薪,但這引起了很多人的嫉妒。

後來,公司決定選出新的策劃部門經理,這個女孩就是其中的人選。私底下大家紛紛商量都不選她,我卻猶豫了。按理說,這個女孩確實表現不錯,但年紀輕輕真得能勝任這個職位嗎?經過再三考慮,我覺得這個女孩和其他人比更勝一籌,所以我決定選她。

或許有人知道了我的意思,竟然趕快找到我,告訴我不要選那個女孩,否則就是和大家過不去。但我並沒有聽他的,我實在不願意違背自己的良心。很遺憾的是,這個女孩最終落選了,而我也知道是怎麼一回事,這根本就是大家串通好了欺負她。

接下來,我受到了來自群體的不正當壓力,辦公室裡再沒有人和我打招呼,大家都對我冷眼相看,除了那個女孩。開始我也很煩惱,但後來我不再理會那些人,該幹什麼就幹什麼,事實證明,新經理的實力並不怎麼樣,公司的效益也在下降,導致很多人丟了工作。萬般無奈之下,我主動放棄了這份工作,好在我也不喜歡這個工作環境,你看,我現在過得不是很開心嗎?因為我始終沒有被壓力打垮。」

爸爸的故事講完了,讓布萊恩感到很驚訝。布萊恩說:「爸爸,你真厲害,最後還是你勝利了。」橋布森說:「我很慶幸我頂住了壓力。那麼你呢?」

布萊恩點了點頭:「爸爸,你和媽媽從小就告訴我,不喜歡的事就不做。我不想學鋼琴,你們就沒讓我學,我想學棒球,你們就支持我。所以,一直以來我做事要有自己的原則,我不願意的,別人不能強迫我。」

橋布森:「你做得對。有一些人是幸運的,恰恰做了自己願意做的事。但有一些人做了自己不願意做的事,這其實是很悲哀的。相信你自己,你能行!」「嗯!」布萊恩重重地點了點頭。

在這個時候,如果布萊恩的爸爸沒有及時幫孩子克服不正當壓力,恐怕孩子還會繼續忍受來自壓力方面的折磨。他們會變得緊張不安、灰心喪氣,甚至傷害自己。所以,常說孩子不能承受壓力,其實是他們缺乏獨立抵制壓力的責任感。

孩子受到來自群體的不正當壓力時,中國父母和美國父母的應對方法並不同。在美國,父母很重視孩子的心理健康。有的孩子從小就有社區減壓管理員,父母帶孩子去減壓是常見的事。在減壓中心,孩子可以將自己受到的不公平的壓力說出來,達到減壓的目的。

這種方式在中國卻很少見,很多中國父母沒有想過要嘗試,甚至認為孩子沒有壓力。這是一種誤解,其實不少孩子經常受到外界不正當的壓力,但他們不知道如何應對,而這正是大人給予他們幫助的時候。

良好的家庭環境可以幫助孩子應對壓力,一句安慰和一個擁抱對孩子來說是非常必要的,這有助於孩子放鬆心情、袒露心聲、建立自信,傾聽孩子是至關重要的,可以讓孩子心中建立起責任感,感到自己是家庭中不可缺少的成員。

父母的關愛能使孩子順利度過危機,當發現孩子身上出現不正常的反應時,要找個合適的時間,和孩子一起坐下來談一談,盡快找到解決問題的辦法。

智慧心語

所有的建議總結成一點就是,遇到來自群體的不正當壓力時,不管自己是做錯了還是別人做錯了,都不要去推卸責任,而是要敢於面對壓力、學會抵制它,獨自承擔起自己的那份責任,讓孩子勇敢地面對生活給他們帶來的任何壓力。

6.家裡的事、別人的事,你來幫著做

在中國,很多孩子表現出「以自我為中心」自私的一面,並且服務意識淡薄。事實上,美國父母對培養孩子勇於擔當的責任的教育從兒童時期就開始了。

美國父母認為,一個不懂幫助、不會關心和服務他人的孩子,很難想像這樣的孩子長大以後會成為一個對社會有益的人。在服務家人和別人的過程中,孩子的責任心、愛心都將得到培養。在孩子小時候,美國的父母就根據孩子的年齡段,分派給他相應的家庭任務,要求他們為家庭服務,比如招待客人、清洗餐具、打掃房間、管理書籍,記錄事件等。

讓孩子幹些家務,並不是單純為了減輕大人們的家務負擔,最重要的,是讓孩子通過做家務來培養他的責任感和獨立自主的能力,這些在美國父母眼裡,是培養孩子健康人格所必須的條件。

艾麗的兒子喬爾今年18歲,家裡只有他一個孩子,但他並沒有獨生子女的那種嬌氣。艾麗常常驕傲地向朋友們說:「喬爾有男子漢的擔當,這是我們最大的驕傲。」

當別人向她請教如何培養孩子的責任心時,從喬爾的成長過程中,艾麗列舉了以下事例。

事件一:

在喬爾只有8歲時,一次,艾麗和先生參加了社區活動,大人們都在佈置會場,沒時間照顧孩子。艾麗希望兒子喬爾能幫忙照看社區的小孩子。但當時的喬爾很不情願,認為自己一個男孩子,怎麼能照顧那些小孩?真是件很難為情的事。

艾麗看出了喬爾的猶豫,對他說:「社區的鄰居們都是一家人,不管你有多麼不願意,都要和他們相互相幫,並且,你小時候,社區裡不知道多少叔叔阿姨都照顧過你,現在輪到你照顧別的小孩了,卻那麼不情願!」

喬爾聽完媽媽的話,不情願立即消失大半,並向媽媽保證會帶好那些孩子。

事件二:

在美國,父母很重視孩子的每個生日,他們都會為孩子舉行Party。喬爾13歲生日時,家裡為他舉辦了一場隆重的生日聚會。

又長大一歲了,並且13歲意味著是大人了,喬爾真正要成為一個男子漢了。作為一個男子漢,喬爾很興奮,很自豪。

在吹蠟燭之前,他的父親神情嚴肅地在現場宣佈,作為男子漢應有足夠的家庭責任和社會責任;作為男子漢,也應承擔家庭重擔,配合父母料理各種家庭事務;作為男子漢,應該自己動手修理電器,分擔草坪修剪、房屋粉刷、木工修理等複雜的瑣事;作為男子漢,還要外出去打工……

「現在,你已經是一名男子漢了,我要求你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找一份兼職,作為進入社會的第一步。」

聽到這些話後,喬爾有些驚訝,沒想到13歲的自己,要面臨這麼多事情,他感覺自己不再是一個小孩了,肩膀上一下子就有了重擔。不過既然已經是個男子漢了,就要有男子漢的樣子。經過反覆思考,不久之後,他到了一個叔叔開的一家餐館擔任清潔工一職。

當喬爾驕傲又興奮地告訴家人自己已經找到工作時,全家人都為他感到高興。將喬爾塑造成這樣有擔當的男子漢,喬爾的父親要記一功!

美國父母大多認為,對孩子完成任務的最好獎勵是微笑、擁抱和讚美,而不是用金錢作為獎勵對孩子進行引導,他們認為,金錢只會降低孩子參加勞動的價值。

在賓夕法尼亞州,有一家很小的餐館。老闆老帕克在兒子6歲時就教他如何幫家裡修剪花木、給家人擦皮鞋、給小餐館幫忙、給客人端盤子等。隨著兒子年齡的增長,父親的要求也越來越苛刻。

小帕克按照父親的要求拚命幹活,把每一份工作都做得十分出色。有一天,小帕克突然提出要父親每個星期付給他6美元的報酬。父親聽後說:「那好啊,按你這麼說,你一日三餐是不是也該給我報酬呢?你帶同學來家裡白喝汽水又該付給我多少報酬呢?你要明白,你現在的勞動還不能養活自己,你現在做的事,證明你是家裡的一份子,你有責任做這些,不是嗎?」

之後,老帕克具體計算了一下,說小帕克每週都應該付他40美元,小帕克聽到這個數字後,便不再提報酬的事了,只是專心給爸爸打工。

後來,小帕克長大了,他勇敢地選擇了參軍,小時候養成的吃苦耐勞的品質使他受益匪淺,他做事積極,不求回報,在參軍後的幾年就被提升為上尉。然而,當他自豪地回到家中向父親報喜時,父親開口說的第一句話竟是:「幫忙打掃一下房間的衛生怎麼樣?」小帕克剛想說:「我現在可是美國軍隊的軍官了!」但當他看到父親認真的眼神,馬上意識到:在父親的面前,他仍然是個孩子,在這個家庭裡,他仍然是一份子,有責任為家人服務!於是他馬上拿起拖把開始打掃衛生。

美國父母認為,孩子有責任為家人提供幫助,而不是為了錢才幹活,這和打工掙錢是兩回事。如果因為錢才願意伸出雙手提供幫助的話,久而久之,孩子就會變得越來越自私、狹隘、沒有擔當、不懂關心別人……這種沒有擔當的人,想必誰也不願與其為友。

作為父母,必然會擔心孩子遇到挫折和坎坷,美國父母和中國父母是一樣的,都很愛孩子,只是愛的方式截然不同。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父母要做的並不是替孩子擋住苦難,而是應鼓勵他們親力親為。

美國父母認為,儘管生活中要面臨許多曲折,如果父母竭力為孩子包攬一切,就會產生許多副作用。基於這樣的認識,在美國,一般來說,父母不會主動替孩子做任何事情,相反,他們還常常讓孩子幫助別人,如替家人分擔家務、幫生病的同學記筆記等。他們相信,哪怕是讓孩子累著、苦著,也要讓他們做一個有擔當的人。

中國家庭裡的孩子,責任心嚴重缺乏,用一句話來形容最合適不過了,就是「油瓶倒了都不扶」。孩子有這樣的表現,和父母有直接關係。

對中國父母來說,與其讓孩子幫忙,還不如說是給自己增加負擔,多半父母會拒絕孩子的幫忙。當孩子4、5歲時,已經具備了完成簡單家務的能力,這是培養孩子責任心的大好時機,但這時,父母卻擔心孩子累著、傷著,從而剝奪了孩子參與家事的權利。

等孩子十幾歲時,中國的父母又認為,孩子這個時候能夠把書念好,其他什麼都不重要,這是再一次剝奪孩子培養擔當精神的做法。

父母應該充分信任孩子,不要看到孩子做不好就不耐煩地取而代之,而是要讓他們發揮自己的能力,獨立去完成任何一項工作。同時,也要讓孩子理解幫助他人是每個人應盡的責任和義務。

責任心是培養出來的,而不是與生俱來的,所以父母要樹立這種觀念,並付出行動,大膽放手地讓孩子做一些他能勝任的事。

智慧心語

培養孩子的責任心,要把選擇權教給孩子,讓孩子做自己的主人,父母要對孩子多鼓勵,少批評,即使孩子做得並不理想,也要本著「一回生二回熟」的鍛煉孩子的心理,為孩子盡可能提供可以鍛煉的機會。

父母要相信孩子有能力做好,因為,對孩子來說,信任和鼓勵遠比懲罰更能激起他們勇於擔當的高尚情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