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我是中國人:在古老的土地上嶄新地生長 > 杜甫為什麼被稱為「詩聖」? >

杜甫為什麼被稱為「詩聖」?

阿源背過很多杜甫的詩,如《春夜喜雨》、《絕句》(兩個黃鸝鳴翠柳)、《絕句》(遲日江山麗)、《江畔獨步尋花》等。杜甫是中國的「詩聖」。

杜甫是唐代詩人,字子美,詩中又曾自稱少陵野老。他與唐代另一位號稱詩仙的偉大詩人李白並稱為「李杜」,共同代表了中國詩歌藝術的最高峰!

杜甫出生在河南鞏縣的一個知識分子家庭,他自幼聰慧勤學,七歲時就能作詩了。

二十歲時,他開始離家到各處漫遊。他先從南京到蘇州,再從蘇州到浙江的紹興,又到了山東、河北一帶。在游泰山的時候他寫了名詩《望岳》,其中有名句「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表達了他遠大的志向。

三十五歲那年,他滿懷信心,踏上了通向首都長安(今陝西西安)的路。他參加考試,呈獻文賦,都沒有獲得出頭的機會。他寓居長安近十年,生活窮苦不堪,甚至他的小兒子也餓死了。他逐漸接近底層人民,對黑暗的社會現實有了更多的瞭解,寫下了「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這樣揭示現實殘酷的句子。「安史之亂」的爆發,更使杜甫深刻地體會到亂離之苦。如狼似虎的叛軍直搗長安,一路燒殺搶掠,杜甫在投奔唐肅宗的路上寫下了千古名詩《春望》:「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杜甫見到唐肅宗的時候,衣服已經破破爛爛,兩隻胳膊肘子都露在外面,十分淒慘。

四十八歲那年,他經過艱苦的輾轉流離到了成都。靠朋友們幫助,他在成都西郊浣花溪旁修了幾座草屋,那裡風景很美,但詩人已經很窮了。一年秋天,一陣狂風刮來,掀掉了草堂的屋頂,他又寫了一首詩,就是著名的《茅屋為秋風所破歌》。「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雖然身在窮困無助和焦慮難眠的苦境中,詩人卻沒有只想到自己,而是由己及人,想到了千千萬萬和自己一樣的「天下寒士」,希望天下寒士都有地方住。不久,杜甫又離開成都,住在三峽的上游夔州。他住在這荒僻的山城裡,心情很憂鬱,既要為生計操心,又要為國家的命運擔憂,只有寫詩來排解他的哀傷和惆悵。被譽為「天下第一律詩」的《登高》,便是這時期的作品。「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這既是他眼前所見的長江的景色,也是他個人以及國家命運的寫照,氣勢雄渾,充滿感情。晚年,杜甫四處漂泊,最終死在湖南湘江的一艘小船上。

杜甫的詩歌既全面又深刻,像一面時代的鏡子反映了唐代由盛轉衰的歷史過程,被譽為「詩史」。而他也因為憂國憂民的悲憫情懷和高尚純潔的人格追求,成為詩藝上的集大成者,所以被後人譽為「詩聖」。1962年,中國「詩聖」杜甫被世界和平理事會推選為世界文化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