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法國父母這樣教孩子樂觀 > 第一章 營造氛圍:為孩子準備最好的土壤,培植快樂 >

第一章 營造氛圍:為孩子準備最好的土壤,培植快樂

1.當著孩子的面,擁抱彼此

歌德曾說過:「家庭和睦是人生最快樂的事。」而我們應該明白,和睦不僅只代表不爭吵,它應該教人學會樂觀,懂得愛。

對於一個家庭來說,孩子是新生的幼苗,對於孩子來說,家庭就是有爸爸媽媽,讓自己成長的地方,他想瞭解家裡的每一個秘密,包括偷窺父母。

不少父母在家親密的時候都會自覺地躲起來,免得被家裡的「小鬼」抓住。一旦被發現,他們不是羞紅了臉,就是要極力為自己申辯一番。更要命的是,這要是對孩子的成長產生了不良的影響怎麼辦?

若是聽到這些,一定會令法國父母詫異,他們會搖著頭說上好幾個「不!不!不!」因為法國父母對此表現得相當樂觀:愛,就大大方方地表現出來,何必躲躲閃閃!孩子不需要偷窺,我們會當著他的面擁抱。

法國父母認為,父母之間相親相愛,反而對孩子的情感教育有幫助,甚至是有益的。父母大可以放心地在孩子面前「秀恩愛」,對孩子來說,這也算是「愛的教育」。

事實上,法國人在教育孩子上極具浪漫色彩。如果他們想在家裡跳上一段舞或者高歌一曲,不必小心翼翼地保持「良好形象」,完全可以當著孩子的面,想唱就唱,想跳就跳;如果他們情不自禁地想讓愛人擁抱一下,親一下面頰,也不會刻意躲避,他們就是要讓孩子知道自己的爸爸媽媽有多麼相愛。對他們來說,展現自己熱情、樂觀的一面對孩子是非常重要的。父母有義務讓孩子瞭解什麼是「愛」。

對於孩子而言,習慣了父母間的親密和關愛,會使他和周圍的小朋友相處得更加融洽,也更加感到快樂和幸福。

如果通過觀察父母,在年幼時就明白「愛」的含義,獲得愛與被愛的能力,這說明父母確實帶給了孩子快樂。相反,如果孩子年幼時沒有得到這些,那麼在他長大後,會受到社交上的困擾。

蘇菲和路易斯是法國一對普通的年輕夫婦。擁抱,在他們之間是家常便飯的事情。凱斯說:「我的兒子叫馬修,我很愛他,我也很愛我的老公。我和老公擁抱一般不會背著孩子,我覺得只要不是過於親密的行為是可以做的,我想讓孩子知道我們是多麼相愛,難道這樣不好嗎?」

蘇菲還說:「有的時候,我和老公也會故意擁抱引起馬修的注意,我們有時會大聲說『親愛的,擁抱我一下』,然後相互抱在一起,再偷偷看著阿隆。每當這個時候,馬修就會大叫一聲,扔下手裡的玩具,飛快地跑到我們身邊,把我們分開,先讓我擁抱一下,再讓爸爸擁抱一下,然後才心滿意足地走開繼續他的遊戲。」

蘇菲這樣解釋:其實,擁抱不僅是一種禮儀,更多地傳達了人與人之間的愛,包括愛情、親情、友情,讓孩子從小就理解什麼是「愛」,這很正常。如果你在孩子面前故意拘謹,說不定孩子還會懷疑,難道爸爸媽媽的感情出現問題了嗎?其實,讓孩子看到我們表達愛的行為,這可以增加孩子的幸福感。

不過還是有不少家長會擔心,孩子真的能理解大人之間的感情嗎?孩子那麼小就接觸擁抱啊,親吻啊,會不會學壞呢?

其實,孩子越小,感情越單純,反而能自然地接受父母之間的親密行為,更不容易感到好奇和不理解。孩子的心靈是那麼純淨,父母的親密舉動,只不過是生活中的一部分,沒什麼與眾不同的。

父母可以當著孩子的面擁抱彼此,不過可以順便告訴孩子:爸爸媽媽是相愛的,相愛的人是可以擁抱的。當然,你也可以擁抱你愛的人,比如爺爺奶奶和爸爸媽媽,或者是你喜歡的小朋友。

這樣得體的語言,不知不覺就在孩子幼小的心裡埋下了「擁抱表達愛,愛才會擁抱」的種子。如果懂得了這些,孩子會感到很開心,很快樂。不過,由於不習慣父母突然變得「開明」,有的孩子不但不能接受還要制止。

艾瑪是一個受過西方教育的中國媽媽,曾就讀於法國梅斯大學,留學回來後,就和戀人結婚並有了寶寶珍妮。受到法國浪漫氣息的感染,艾瑪在教育孩子上也喜歡用「法國式教育」,珍妮在她的培養下,就像一個小公主。

一天,珍妮見爸爸擁抱媽媽,還親了一口,頓時「醋意大發」,用力扒開爸爸,並大聲喊叫:「起來,不許你抱媽媽!」一邊狠狠地瞪著爸爸,一邊緊緊地抱著媽媽。

艾瑪安慰著小傢伙,心裡同時感慨:原來在教育孩子上還是過於保守,看來要改變一下策略了。

艾瑪的策略就是每天上班前,和老公擁抱說「再見」,下班後和老公依偎在一起看電視。而珍妮每次看到都要把他們分開,有一次還委屈地哭鬧不止。艾瑪就耐心告訴她:「爸爸媽媽是因為愛你才這麼做的呀。如果爸爸媽媽都不相愛了,那誰還給你『愛』呢?」不管珍妮是不是真的明白,她以後都要解釋一遍。

不久,珍妮還真有了變化,對爸爸媽媽的行為習以為常,有時看到他們親熱還會捂著小嘴「嘿嘿」地笑,然後坐到爸爸腿上,讓他也親親自己,甚至會主動地和艾瑪說:「媽媽,快過來,你們抱著,我來給你拍張照!」

如果父母不在孩子幼兒時大方地表達感情,卻要等到孩子上了小學或初中而表現得親密,反倒讓孩子產生錯誤的認識,產生好奇、害羞或者厭惡等不健康心理。

因此,父母們千萬別小看在孩子面前的這種真情流露,孩子真切地感受到父母間的感情,而發自內心地感到「愛」是廣博的、美好的、健康的。而父母之間的愛是家庭關係的調和劑,真正體現了家庭的和睦,這種教育無形中會滲入到孩子的生活中。

在氣氛和睦的家庭中,孩子不僅充分感受著父母對他的愛,還感受著父母之間相互的愛。生長在這種家庭環境中的孩子漸漸就會懂得人和人之間應建立的感情聯繫。他們還會學著如何去愛別人,並充滿愛心。

家長的擔心和顧慮是可以理解的。的確,中國式教育比較含蓄和保守,西方教育相對來說就開明得多。拿法國和美國來說,法國的啟蒙教育曾對美國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從另一方面來說,父母的親熱舉動正是對孩子的精神培養,給孩子以安全感,讓他明白擁抱和接吻是人與人之間正常的感情表達方式,這樣的孩子會比其他孩子更幸福。

以下給父母提出幾點具體的操作方法:

第一,父母首先要改變觀念,沒有父母不能在孩子面前秀恩愛這一說。相反,家長適時不過分地秀恩愛也是演繹溫馨的一種方式,而這種溫馨,能讓孩子懂得如何與人為善,置身在愛的環境裡,對孩子的成長是十分有利的。

第二,父母在孩子面前秀恩愛時,最好適時地親吻一下孩子,不要讓孩子感覺到被忽視,同時也會讓孩子覺得這是一個充滿愛和溫暖的家庭。這不僅讓孩子和父母更能融洽地相處,還能有效地幫助孩子樹立正確的親子關係。

第三,找適當的時機對孩子講述人與人之間的情感,包括表達這種情感時需要怎樣的方式,以增強孩子對人性和父母之愛更深層次的理解。

快樂妙語

一個人,只滿足吃飽穿暖的物質享受是不夠的,還會渴望精神上的「愛撫」。身體接觸是表達愛的最直接方式,因此父母需要用自身行動展示給孩子,滋潤孩子的心靈。

父母之間擁抱還不夠,還要給予孩子一個擁抱。美國心理學家實驗發現,常被擁抱的孩子會變得更堅強、更樂觀。所以,在孩子面前大方表現「愛」時,也不妨對孩子說:「親愛的,過來,讓爸爸媽媽也擁抱你一下!」

2.蒼蠅會放屁,法國父母用幽默「裝飾」家庭

法國是一個充滿幽默、詼諧的國家,幽默細胞無處不在,滲透在社會、生活和個人中,可以說,法國人的幽默在世界上是出了名的,與其他國家想比,法國是那麼的「另類」。在教育孩子這個問題上,法國人也不忘發揮他們的幽默本性。

法國人在教育孩子方面不像其他國家的人那麼刻板,更沒有一套固定的「育兒模式」,他們更喜歡在生活中對孩子進行粗放、隨機、自由式的教育,讓孩子在幽默的氣氛中自然成長,並以輕鬆的心態進行學習。幽默,在法國家庭中是一道生活調味劑,或者是一種裝飾品。

生活裡要是缺少幽默,就像菜餚裡沒有鹽、春天裡沒有花朵一樣。法國人把幽默發揮到了極致,將其展現在生活中的各個方面,以獨特的幽默教育法,使孩子們更富有想像力和創造力。

法國人教育孩子,特別注重的是強大的創造力和豐富的想像力。他們不拘泥於買幾本育兒書,或是翻來覆去地每晚給孩子講述同一個故事,因為這樣對培養孩子的想像力幫助並不大,而是選擇開放式的教育,讓孩子在幽默中碰撞出智慧的火花。

中國人都愛面子,自尊心很強。但家長要知道,自尊心不只大人有,小孩也有。當孩子做錯了事情,比如在床單上畫了張「大地圖」,那麼,父母逢人就免不了說上孩子幾句,讓孩子自尊心受傷,頗感尷尬。

那麼,如果遇到面子問題,法國父母是如何為孩子開脫的呢?

一位中國老師到她的法國朋友家做客,女主人給這位老師準備了一些親手製作的點心。不過老師還沒來得及品嚐,就發現盤子裡的點心少了一些。這時,老師發現朋友的孩子文森嘴角邊掛著蛋糕渣,便知道是怎麼回事了。

面對此情形,女主人並沒有直接責問孩子是不是偷吃了給客人準備的點心,那樣會讓孩子感到難堪,孩子在情急之下,還很有可能會編造謊話來為自己辯解。

所以,女主人笑著對孩子說:「文森,你看,為客人準備的點心怎麼少了呢?是不是你的小熊艾米偷吃了呢?」

文森聽後便臉紅了,不好意思地說:「對,一定是它,它最喜歡吃點心了。」

女主人沒有著急,繼續溫和地對孩子說:「好孩子,幫我告訴艾米,它想吃點心,我下次也會為它準備一份的!」

孩子「嗯」了一聲,笑著跑開了,大概是向他的小熊匯報去了吧。

在這段幽默的問話中,女主人既在外人面前保護了孩子的自尊心,又從側面對孩子進行了教育,可謂一舉兩得。

法國的教育方式,在幽默中還有固有的浪漫之情。

小孩都比較貪玩,沒有時間概念,不善於安排自己的生活,讓人很頭痛。如果看到孩子沉迷動畫而無心學習時,家長會怎麼辦呢?也許會說:「去,給我寫作業去,寫完了就給你買玩具!」「不聽話我就『家法』伺候了」……這些話我們經常能從中國家長嘴裡聽到。讓我們看看法國父母的做法吧。

布朗有個淘氣的兒子,最喜歡和小夥伴在野地裡追著風車奔跑,由於玩的時間較長,他常常忘記寫作業,此外,他的生活也沒規律,總喜歡賴床不起。

為了讓兒子明白時間的寶貴,布朗帶他來到一片樹林,走了好一會兒,他們才停下來,呼吸樹林裡的新鮮空氣。布朗問兒子:「告訴爸爸你都看到了什麼?」

兒子說:「我看到綠草、鮮花、樹林、松鼠,還有穿過樹林的陽光,掉落的羽毛……」

接著,布朗讓兒子把眼睛閉上,靜靜聆聽大自然的聲音。兒子閉上眼睛努力地聽著。

「親愛的,你聽到了什麼?」布朗又問兒子。

兒子回答:「我聽到了流水聲、鳥叫聲、風吹樹葉的聲音,還有遠處縹緲的人聲、車聲……」

兒子把能聽到的聲音都說了一遍,但父親繼續追問他:「還有呢?」

兒子抓著頭髮想了半天,回答不上來。

最後,父親輕輕在他耳邊說:「你聽,時間在『滴答滴答』地走著。它穿過花草樹木、日月星辰,在人的臉上和身體上留下歲月的痕跡。你若是仔細聆聽,就能聽到時間流逝的聲音。」

這是多麼幽默而又浪漫的教育方式啊!不得不讓人稱絕。孩子真的聽到了時間的聲音嗎?並沒有,但他感悟到了時間的可貴,從而才懂得珍惜時間,這比真正聽到「嘀答」聲更加有意義。法國人懂得如何享受生活,他們很容易就將生活和教育聯繫在一起。

在幽默氛圍中長大的法國孩子,當然也是個十足的幽默大師。

一天,謝裡爾一家人和他的朋友開車去野外遊玩,途中,謝裡爾放了一個屁,雖然大家心知肚明,但沒有人不識趣地說出來。

但過了一小會兒,謝裡爾又放了一個屁,這時他的小兒子亞尼憋不住了,他用手捂著鼻子大聲嚷嚷道:「這是誰放的?好臭!」然後動手去開車窗。

頓時,氣氛變得非常尷尬,大家一時不知道該說什麼。這時,謝裡爾的大兒子伊萬打破了僵局,他指著窗戶說:「爸爸,這上面趴的是什麼呀?」

謝裡爾看了一眼說:「是蒼蠅啊。」

「啊?不會吧,原來蒼蠅也會放屁呀!」伊萬說著還做出一副驚訝的表情。

他的這番話讓全車人都哈哈大笑起來,尷尬的氣氛頓時煙消雲散了。

提前設想的幽默台詞反而顯得拙劣,突發奇想的幽默往往更加有意思,讓人從尷尬中解脫出來,還能開心一笑。這樣的幽默多一些,生活會更有情趣,父母對孩子的教育效果也會更好。

其實在很久以前,法國人在教育下一代時,就很喜歡「連哄帶騙」。他們有許多有趣的小故事和傳說,讓孩子不禁浮想聯翩。

小老鼠的故事

小老鼠是一種神奇的小精靈,它們個個都非常有錢,專門幫助那些掉了乳牙的小孩。每當有小孩的乳牙脫落了,它們都會跑過來搬走這顆牙齒,然後在小孩的枕頭底下再放一枚硬幣。誰也不知道它們要這些乳牙做什麼,想必是在蓋高樓吧。

鞭子老人

聖誕老人和鞭子老人是一對雙胞胎兄弟,聖誕老人慈祥又可愛,鞭子老人卻又髒又醜,所以他經常蒙著面。他的任務不是發放禮物,而是教訓人,哪個小孩要是不聽話,他就用鞭子懲罰他,有時候,他還會給不講衛生的孩子留下一塊香皂。

食手怪物

食手怪物很恐怖,它通常會藏在陰暗的角落,有時是地窖,有時是床底下……晚上不按時睡覺的小孩就會被食手怪物帶走。

玫瑰和白菜

法國小孩在問爸爸媽媽「自己從哪兒來」這個問題時,他們早就有了應付辦法。如果孩子還小,他們就會用花園的植物來比喻:女孩是從玫瑰裡生出來的,男孩是從白菜裡生出來的。

癩蛤蟆

小孩不可以自私,不然肚子裡就會生出可怕的癩蛤蟆,癩蛤蟆會把他吃下的食物都吃進肚子裡,所以小孩子要學會與人分享。

這些幽默的小故事體現了法國人教育孩子的方式,哪個孩子會不喜歡呢?

家長應該怎樣在家裡傳遞幽默呢?

第一,父母要充實自己,多看一些幽默的笑話,只有具備了幽默細胞,跟孩子說話時,才會有底氣。時不時展現一下自己的幽默,讓孩子在生活中開懷一笑。

第二,父母要有樂觀的精神,要對理想有堅定不移的態度,因為這不僅對自己形成幽默感有所幫助,更重要的是對孩子有深遠影響。

第三,生活中,與孩子相處時,父母應該抓住某些小細節,用比喻或者誇張的手法表現事物有趣的一面,給孩子一個幽默的家庭氛圍。

快樂妙語

4月1日是愚人節,西方的傳統節日,其發源地就是法國。

1582年,國王主張以1月1日為新的紀元法,改變4月1日為新年的開端,但一些守舊派仍堅持己見。

因此,一些滑稽的人就送給守舊者一些假禮品,故作嘲弄,並把上了當的守舊者稱為「四月傻瓜」。從此以後,4月1日這天,人們開始互相愚弄,而後逐漸演變成法國的節日。

由此可見,法國人骨子裡天生就有幽默感,他們把這種幽默感用在教育孩子上,讓孩子們個個看起來活潑開朗,極富創造力。

3.家裡只有個頭高低之分,沒有尊卑之別

托·傑弗遜曾說過這樣一句話:「我們認為這是不可言喻的真理,一切人生來都是平等的。」

人生來就是平等的,這是法國《人權宣言》裡倡導的理念。事實上,他們也是這樣做的,從法國的藍、白、紅三色國旗就能看出,他們追求自由、平等和博愛。

每個生命都是平等的,沒有尊卑之分,這種理念在法國的家庭教育中佔據了重要位置。在法國父母的眼裡,孩子和大人一樣是平等的,他們不僅擁有獨立的人格,也同樣具有絕對的人權!

看過這樣的一個場景:

一對中國夫婦帶著兒子小亮去法國朋友家做客。主人很熱情,滿面笑容,招待得很細心,端茶、倒水、切水果,大家有說有笑。

其間,法國朋友問:「小亮想吃什麼水果?」

還沒等孩子開口,中國夫婦幾乎異口同聲道:「不用麻煩,跟我們一樣就可以了!」

這讓法國朋友很詫異,他們不理解,為什麼家長可以替孩子做主?難道因為孩子小就不被尊重嗎?

在中國,這樣的事情隨處可見。但是在法國人眼裡,就會覺得不可思議,因為在他們看來,孩子就是大人,有獨立的人格,應該被尊重,孩子有自主選擇的權利!

家裡只有個頭高低之分,沒有尊卑之別,這是法國人對生命的尊重,所以他們教育孩子時也是本著平等和尊重的原則。

如果孩子不小心做錯了事,法國父母第一時間是問清事情的原因和經過,包括孩子的想法;中國父母第一時間則是「問罪」,不由分說地埋怨孩子。

「匡啷」一聲,櫥櫃裡的碟子掉地上了,丹尼爾站在櫥櫃前,手裡拿著昨天新買的皮球。

媽媽朱麗葉聽到響聲,疾步向廚房走去,看著丹尼爾一臉木然地站在櫥櫃前,她蹲下並關切地問:「能告訴媽媽發生了什麼事嗎?」

丹尼爾低著頭,對媽媽講述了事情的經過,並為他的調皮和不小心道了歉。朱麗葉覺得情有可原,便原諒了丹尼爾,然後讓他負責將摔碎的碟子處理掉。

如果是在中國,孩子受到的必定是一番呵斥,這是中國父母的教育方式。其結果往往是,孩子可能認識到了錯誤,卻因為被責罵感到委屈,而且不知道如何去改正錯誤,教育目的也沒有達到。

法國父母對待孩子就像對待大人一樣,給孩子解釋和辯駁的機會。若是孩子有錯,聽完解釋才開始對孩子進行教育。

這種區別於中國傳統教育的方式,能更好地讓孩子和父母形成良好的關係,同樣能讓孩子感受到被尊重。

對於年齡較小的孩子,法國父母也會採取更加靈活的教育方式,例如和孩子對話,通過對話讓孩子明白自己該做什麼,該怎麼做,然後主動去做。

法國父母從來不強迫孩子去做事情,他們不喜歡要求孩子「你應該這樣做」,而是起一個引導作用,最後的主意讓孩子自己拿。

法國父母把孩子當作一個完整的人,完全尊重孩子的人格,尊重孩子的想法,但絕不是將孩子提升到凌駕於父母之上的地位。同樣,在法國人眼中,孩子也不是高高在上的,不能一味遷就。

曾看過這樣一篇文章,是一位中國媽媽講述她眼中的法國教育,文章很有代表性和針對性,讓人受益匪淺。

我的孩子出生於法國,按照中國人的傳統習慣,我是經常要把孩子抱在懷裡的。但是,自從被一位法國朋友看到後,和我說了一些他們法國人的教子經驗,我就開始不再經常抱著孩子了。

起初,當法國朋友問我為什麼總是抱著孩子時,我還有些奇怪,難道孩子不應該抱著嗎?如果不抱著他,又該怎樣呢?

這個法國朋友說:「我們法國的父母並沒有經常抱孩子的習慣,一般情況下,孩子在幾個月大的時候,我們就會把他安置在一塊比較安全的區域內,讓孩子自己玩耍。」

她繼續說:「孩子雖然需要照顧,但不要過度照顧,父母也有一些其他事情,不能一味地嬌慣他們。況且,經常自由活動的孩子長大後肌肉更靈活,個性也更獨立。」

我聽到後很吃驚,但是認為這個法國朋友說得很對,於是,我也開始學著法國人的方式,不再經常抱孩子。經過一段時間以後,我發現孩子不再像以前那樣不好帶了。

法國的這種教育,讓孩子在從小就被人尊重的同時也學會了尊重別人。說到以尊重孩子為前提來培養孩子的規則意識和行為,讓我想起了另外一件事:

那是一個非常明朗的下午,我下班回到家中,隔壁2歲半的邁克正連比劃帶說地與他媽媽「交談」,我一心要和邁克媽媽打招呼,然後向她訴說一下那天發生過的一件事情,但是,還沒等我開口,邁克媽媽就說:「抱歉,稍等一下,我在和邁克交談!」

我當時很不好意思,忙說:「對不起,你們先說。」並在一旁聽著他們的對話,邁克媽媽像在與一位同齡朋友交談一樣與孩子交流著,耐心地聽著孩子說話。

事後,我與邁克媽媽聊起此事,她解釋說,孩子和大人一樣,要平等對待,對孩子不能遷就,也不能強制,這樣才顯出彼此間的尊重。

相較於中國而言,法國父母更加傾向於尊重孩子的意見,和孩子進行平等交流,而不像中國父母,用傳統的觀念看待孩子,認為他們什麼也不懂,從而忽視孩子在家庭中的地位。

正是因為中國父母的錯誤觀念,不允許孩子平等參與家庭事務,使得孩子沒有發言權,讓他們感到自己是不被重視、不被尊重的,這樣就很容易導致孩子性格方面的缺陷,甚至還會造成孩子對家庭的事與人總是持漠不關心的態度。久而久之,孩子的性格會越來越內向,容易滋長悲觀情緒,感覺不到快樂,還會對父母產生誤解,甚至是反感。

要平等對待孩子,父母應該怎麼做呢?

第一,瞭解孩子。瞭解是對一個人認識的開始,只有先瞭解孩子,才能正確認識孩子,從而平等對待孩子。

第二,在給孩子人身自由方面父母不應該過多限制。就人身自由而言,是每個人享有的權利,任何人都沒有權利剝奪這份權利。從另一個角度講,不限制孩子也是父母對孩子信任的開始,同樣也是平等對待孩子的開始。

第三,不要對孩子實行暴力打壓政策,而要讓孩子感覺到自己是「被需要」的。孩子和父母一樣,也需要被重視,他們有能力處理好自己的事情。只有這樣,孩子才能與父母有共同的話題,才能更加願意和父母溝通。

親愛的家長,想讓你的孩子更樂觀嗎?那就平等對待孩子吧,認真聽取他們的想法和意見,尊重孩子的選擇,跟法國父母好好「取經」吧!

快樂妙語

尊重別人,才能得到別人的尊重。

法國父母在教育孩子上,懂得和孩子建立平等關係,他們非常尊重孩子的小世界,這也是他們的家庭關係如此融洽、和諧的原因。同樣,孩子因為得到了尊重,也會更加尊重父母。

如果父母不理解孩子,不尊重孩子,總是以高姿態示人,又怎麼能得到孩子的尊重呢?因此,要想擁有和睦的家庭氛圍,一定要像法國父母學習,尊重孩子的意見,多考慮孩子的感受,平等對待他們。

4.家庭聯歡會,人人都要表演節目

生活不能沒有樂趣,就像春天裡不能沒有鮮花,家庭中的每一分子,需要有充分的互動,才能營造良好的家庭氛圍,就像花園裡蝴蝶和蜜蜂的嬉戲,更能夠將整個花園烘托得生機盎然一般。

家庭是孩子的快樂之源,活潑溫馨的家庭氛圍,可以使孩子們心裡充滿陽光地互動交流,可以使孩子擁有更多的歡樂,更能感受到幸福。法國人深深懂得這些道理,並將其滲入到家教的點點滴滴之中。他們不像中國的父母,只是買幾本故事書,然後不厭其煩地給孩子講述同一個故事,結果只能讓孩子感到無趣。

法國父母的教育趨向於在生活中隨機教育,在各種活動聚會中開闊孩子的視野,鍛煉孩子的思維,學習常識的同時使孩子養成樂觀的性格。

小馮在法國參加了一個法國鄰居的小型家庭聚會,聚會開始前,他們對家庭做了精心佈置,而且這些佈置,不僅是大人的功勞,孩子們也付出了很多心血,把整個氛圍烘托得溫馨而歡快。

聚會中最精彩的環節就是表演節目,所有孩子都獻上自己的創意節目,有的讓大家捧腹大笑,有的讓大家感動得落淚,雖然孩子們的才藝一般,但能夠看出都是經過精心準備的。

讓小馮意想不到的是,他們還針對中國的猜謎做了一檔節目,讓小馮倍感親切,並感動不已。孩子們的職責分配得很到位,喀什負責念,其他人搶答,所有聽得懂的人都搶著舉手等著說答案,時不時從嘴裡「蹦」出幾句不標準的漢語,引得大家哈哈大笑。

同樣讓小馮驚喜的是,大人們也都準備了節目,他們有的和孩子一起搭檔表演,有的是自己編的創意節目,還饒有興致地玩起了抽籤表演的遊戲。

具體規則是:抽到的紙條上寫什麼就要表演什麼。例如:喀什的爺爺表演了模仿動物的動作——大猩猩的招牌亮相;叔叔表演了舞蹈——迪斯科;爸爸抽到了講故事,講了法國大革命等,讓演員和觀眾都笑成了一團。

那一刻,小馮覺得所有人都像孩子一樣,歡快而自由,所有人都因為自己與眾不同的亮點得到大家真誠地讚美而感到驕傲,每個人都是那麼開心、滿足。

在法國的家庭聚會裡,不分年齡大小,也不管你是老人還是孩子,都要參加。無論你表演得好壞,同樣會得到大家的讚美。

法國父母的參與教給孩子這樣的道理:孩子會感到自己是這個家庭中必不可少的一分子,每個人都可以通過它對別人做出貢獻。所以,他們會與孩子們一起互動,就如小馮參加的家庭聯歡會一樣,人人都參與,都要精心準備要表演的節目。

家庭聯歡會,人人都要表演節目。而反觀我們的孩子,往往會出現這樣的情況:一些有才藝的孩子樂意上台展現自己,因為那樣會得到大家的誇讚和獎勵;而有些孩子總是看著別人表演,卻不敢站上舞台表現自己。

究其原因,是父母的教育方式使然。也許曾經他們表現得不夠完美,沒有從父母那裡受到肯定和讚美。正是因為這樣,他們的信心大大受挫,萌生了自卑心理,導致以後再也不敢上台。

我們中國有很多孩子都是如此,他們不敢上台表演,是因為當他們沒有達到父母的要求時,父母便會表現出不愉快的神情,甚至說一些貶低孩子的話,久而久之,他們會自卑,會害怕再次受挫。

作為父母,我們應該多鼓勵孩子,一次不如意,並不代表孩子以後也做不好;孩子若是自信心十足,下次一定能夠表現得更好。

拿破侖曾說:「信心的力量是驚人的,相信自己,那麼,一切困難都將不會是困難。因為自信心是一種積極的心理品質,是促使人向上的內部動力,是一個人取得成功必備的、重要的心理素質。」

因此,父母要正確對待孩子的任何表現,讓他們參與到每一個活動中,即使不是主角也要積極享受參加活動帶來的樂趣。哪怕孩子並不是多才多藝,父母也要試著去發現他們的閃光點,用讚美的話語來鼓舞他們,給他們自信,讓他們勇於表現自己。

父母要循循善誘,發掘孩子的天賦,並悉心地培養,讓他們在樂觀的心態下能夠更好地成長。不僅孩子如此,父母也要如此,要給孩子做好表率,放下高高在上的架子,不要把表演節目當成是小孩子們的「弱智」遊戲,從而不願與孩子一起互動。

相反,父母要充分拿出童心,積極參與到孩子的遊戲中來,本著「平等對視」的態度,在遊戲中和孩子互動,增進親子間的感情,並在一種歡快融洽的家庭氛圍中獲得樂觀積極的生活態度。

重視父母的榜樣作用,和孩子一起成長,尊重、信任孩子,促進他們主動發展,同時讓自己也精神放鬆,何樂而不為呢?

父母怎樣鼓勵孩子表演節目呢?

第一,日常生活中,父母應該陪孩子多看一些兒童節目,孩子在看到別人表演的時候能夠激發自己想要表演的慾望,通過模仿,再加以創新,就形成自己的表演風格,為表演打下基礎。

第二,孩子表演節目時,父母要對孩子的表現多加誇讚,這樣才能增強他們的自信心,孩子也會願意展現自己。

第三,父母不妨和孩子一起表演節目,不管是參演怎樣的角色,都積極參與到孩子的世界中,跟他們融合在一起,家庭生活才能更和諧。

第四,多帶孩子參加一些兒童遊戲,讓孩子在與同齡人接觸的過程中,放開自己,無所顧忌地玩,大大方方地表演。

快樂妙語

法國人喜歡讓孩子展現優秀的一面,他們鼓勵孩子自由表演,並在這個過程中讓孩子感受到在與別人共同努力之下,創造的最真誠的快樂,這樣,孩子就能感受到自己是有價值的。

法國人喜歡創建快樂的家庭氛圍,他們認為父母和孩子是平等的,每個人都享有為別人帶來快樂的義務,所以無論大人還是孩子,都要積極為家庭的和美做出貢獻。

正是因為這種平等待遇,不受限制和快樂表演的方式,法國的孩子才會比其他國家的孩子更樂觀,也更有創造力。

5.家庭會議上,孩子既要參加又要發言

如果你還在抱怨孩子不理解你,老跟你作對,那麼請先想想自己是否理解和尊重過孩子?家庭會議,你會讓孩子參加嗎?即使是參加了,你有沒有給他發言權?

很多父母在教育孩子時缺乏民主意識,不給孩子發言權。父母經常對孩子說這樣的話:「小孩子懂什麼」、「大人的事小孩子不要插嘴」等等。

教育家陶行知說:「若把小孩當小孩,你比小孩還小孩。」孩子再小,他也是一個獨立的個體,有血、有肉、有思想。

在法國,父母會倡導孩子積極參與到家庭事務的討論中來,他們會像對待大人一樣看待小孩。法國人認為,只要是家庭中的成員,即使年齡再小,也有權知道關於自己以及這個家的每一件事情,並有權參與家庭事件的討論與決定。

法國的家庭會議上,常常會出現這樣的場景:一家人坐在一起,共同探討某件事,大人和孩子都會把各自的觀點闡述出來,父母會把意見耐心地告訴孩子,讓孩子進行思考和判斷,然後再耐心地聽取孩子的想法,把自己置於孩子的思維高度上,最後在尊重每個人意見的基礎上作出決定。

下面的事例就展現了法國父母是怎樣尊重孩子的:

一天,克拉拉放學回到家,正準備看動畫片,忽然想起昨天的課堂作業還沒有完成,於是從書包裡拿出作業本寫了起來。

可沒寫一會兒,她就從書桌旁站了起來,對她的媽媽說:「我不要再寫作業了,我太累了。」

克拉拉的媽媽並沒有直接拒絕孩子,她回答道:「我能看出來你很累,你學習一直很努力,當你休息好了,準備好了,再來寫作業。」

克拉拉的媽媽非常尊重孩子的情緒,也許這種做法會讓中國父母很詫異,但是在法國卻是司空見慣的事情。

下面是麗莎家的一次家庭會議:

麗莎的孩子珍妮在家庭會議上提出抗議,說:「為什麼我放在冰箱裡的奶酪會不翼而飛?」

麗莎的家人都很喜歡吃奶酪,但是因為奶酪容易發胖,所以每個人在一周時間裡只許吃3塊。麗莎家有5口人,所以冰箱裡通常會放15塊奶酪。珍妮說:「我總是無法得到屬於我的那3塊奶酪,每次想吃時,打開冰箱卻沒有了。」

麗莎全家認真地聽著珍妮的闡述,他們夫妻倆和另外兩個女兒都發表了意見,商討一番後,他們決定,在每塊奶酪上貼上屬於自己的標籤。如果誰先吃完了自己的奶酪,就只能等到下周再吃。

這件事情解決後,小女兒蘿拉又提出一個議題:快到暑假了,暑假的睡眠時間和上學時間應該有所區別,因為她要在晚上多玩一會兒,第二天早晨多睡一會兒。

進一步瞭解了孩子的需求後,麗莎夫婦認為這個要求很可行,因為暑假對孩子們來說非常重要,她們有權為自己的暑假爭取「特權」。不過,麗莎夫婦也有要求,在其他姐妹睡覺之後,不管是誰都要保持安靜,不能打擾其他人休息。

三個女兒慎重考慮後,一致認為父母的要求理所應當,便痛快地答應了。從此,這一方案便在家裡實施起來。

法國人就是如此民主,這樣的民主能在很大程度上激發孩子的主人翁意識,並能有效提高孩子判斷事物對錯的能力,對孩子的成長大有益處。

在法國,即使是一個2歲的孩子,父母也要問他是要半杯牛奶還是要一滿杯牛奶;即使是一個6歲的孩子,也能自己選擇他的襪子、鞋子、褲子的款式等。

但在中國,孩子們通常沒有這樣的選擇權。中國的家庭很少召開家庭會議,就算是召開,孩子也是不允許插嘴的。經常聽到父母這樣對孩子說:「家裡的大小事務由父母決定,你們只是小孩子,懂什麼!」

中國父母總是站在教導者的立場上說話,喜歡把孩子的思維理解為成人的思維,最後,對孩子命令,或是訓導。

當孩子在學業或交友上遇到困難,向父母訴苦並希望得到心理安慰時,父母的表現總是不盡如人意,要麼是輕視,要麼是怪罪。

看到過這樣一個例子:

有位母親在女兒面前,總擺出一副「說教家」的架勢,嘮叨個沒完沒了,說女兒這也不對那也不對,完全沒有從女兒的角度理解問題。

久而久之,這個女孩便不再向母親訴苦了,轉而把精神寄托在朋友身上。後來,朋友突然離開她,女孩覺得自己很孤單,無依無靠,沒有能理解她的人,最後,居然出現了自殺傾向,這時母親才意識到事情的嚴重性。

其實,如果這位母親多傾聽孩子的話,讓孩子把心裡話都說出來,傾訴一下苦惱,就不會發生這種事情了。

我們常常聽到一些這樣的消息:某某孩子離家出走了,可孩子為什麼會離家出走?

有調查表明,大部分孩子離家出走的原因是他們認為自己在家沒地位,沒有發言權。孩子也有思想,他們和大人一樣,把發言權看得十分重要。然而父母卻自以為是地輕視孩子,讓孩子喪失對各種問題的發言權,孩子也因此產生了逆反心理,想要逃離父母,或是跟父母對著幹。

有些父母從來不去想孩子真正需要什麼,只顧著自己希望孩子怎樣,於是任意安排孩子的生活,讓孩子跟著父母的「步調」走,甚至孩子每天該吃什麼,什麼時間睡覺這種再小不過的事情,父母都幫其做決定。

然而,父母卻還為自己這種「獨裁式」的安排沾沾自喜。

但在法國,孩子完全可以對自己的事情做出決定,比如家庭作業、就寢時間、選擇朋友、穿衣等等。如果在看待事情上,孩子與父母有不同看法時,他們通常會坐在一起好好商量,以求達成共識。著名教育家魏書生寫過一篇文章,叫《商量,商量,再商量》,也論述了父母和孩子的商量是十分必要的。

當然,商量是父母與孩子間的互相商議,每個問題的解決都要本著「民主」的前提,商量不是遷就,而是父母與孩子對話、溝通、相互瞭解,最終達成雙方都可接受的意見或辦法。

雖然很多時候父母會認為孩子的想法很幼稚,但是孩子自有孩子的道理,為什麼不給孩子張口說話的機會呢?

其實,很多大人的事小孩都是可以參與的,他們有自己的想法和觀點,大人一味地阻止他們發言,會導致孩子逐漸喪失主見。父母不要總是埋怨為什麼孩子不願意和自己溝通,而是要先反思自己是如何讓孩子「閉口不談」的。父母要打開孩子的心,就要先將自己的心打開,對孩子以誠相待,讓孩子感受到自己的良苦用心,孩子才會對父母推心置腹,從而創造出良好的家庭氛圍。

對孩子無盡地抱怨根本無濟於事,父母需要多聽聽孩子的意見,讓他們有開口說話的機會,有表達自己想法的自由。凡事要與孩子多商量,卡耐基曾經說過:「對待殺人犯,還該講三分道理哩。」

而開家庭會議,就是給孩子說話機會的一個很好途徑,父母不妨向法國人學習,也時不時開個家庭會議,讓孩子多闡述觀點,使孩子感受到自己是家庭重要的一分子,擁有不可取代的重要性。同時,讓孩子為家庭的美好發展盡心盡力。

父母怎樣給孩子表達的機會呢?

第一,鼓勵孩子闡述自己的想法,告訴孩子即使錯了也不要緊,你可以大膽表達。孩子在表達的過程中增強自己說話的慾望。

第二,激發孩子想說話的興趣。例如,父母可以在孩子感興趣的話題上與他們溝通,多用「你覺得怎麼樣?」這樣的反問語句。孩子有了感興趣的話題,總會願意參與到其中的。

第三,要及時肯定孩子的想法和觀點,目的是增強孩子的自信心,調動孩子說話的積極性,提高他們想說話的興趣。

第四,父母要和孩子多說話,尤其是幼兒時期的孩子,即使孩子不會說,他們也會聽,聽得多了,自然能為日後的說打下基礎。

第五,孩子在表達自己的想法時,父母要認真聽,然後付諸行動,不能因為是孩子的想法就一笑置之,不放在心上。

快樂妙語

法國父母民主,體現在他們會給孩子更多的尊重、更多的話語權上。法國父母尊重孩子,會認真聽取孩子的意見,尊重他們的選擇。在法國父母看來,孩子都是獨立的人,任何事物都不能勉強,只有讓孩子學習自己喜歡的東西,才容易出成績。

孩子需要發言權,如果父母盲目阻止孩子表達的慾望,只會讓孩子變得越來越內向,同時也會造成性格方面的悲觀。所以,家長一定要讓孩子盡情表達,只有這樣,他們才能更加積極樂觀地面對生活。

6.父母即便「被加班」,也從不抱怨

每逢節假日,加班便成為人們討論的重要話題。半數以上的父母,在假期即便可以不用考慮工作的事情,但卻會遭遇不同程度的「被加班」。加班內容就是照顧孩子、陪孩子遊戲等,這就是父母「加班的主旋律」。

為此,很多父母抱怨,原本工作時壓力就很大,好不容易盼到週末,卻還要拿出很多時間用在陪孩子上,實在有些辛苦。這種不情願的「加班」,讓父母的內心很糾結,不僅自己勞累,還會將不好的情緒感染給孩子。「平時上班,節假日要被孩子加班,真的是太累了!」這是中國父母總是抱怨的一句話。

法國父母正好相反,他們被孩子「加班」不但不會抱怨,反而感到很榮幸。他們認為這種抱怨會給孩子帶來心理負擔,不利於孩子的成長。況且,他們不認為這是「被加班」,因為在娛樂孩子的同時,自己的身心也得到了放鬆。

法國父母在陪孩子玩時,通常把他們當作夥伴,而不是像中國父母那樣「高高在上」,或者只是為了實現「陪孩子」這項工作而已。

法國父母是怎樣對待與孩子一同玩耍這件事情的呢?

某論壇上,看到一位法國媽媽發表了一篇題為《怎樣陪孩子玩》的文章:

我的女兒叫貝蒂,她天生愛玩,而我,也非常喜歡陪她一起玩,我們一起玩耍的方式有很多種,並不局限於玩玩具、下各種棋類遊戲、打電玩等。我們有屬於自己的「平凡的」娛樂方式。

不管是在假期,還是在平日裡,我都可以陪她一起玩。例如:我正在看報紙,她就會笑嘻嘻地走過來搗亂,這個時候,我就會對她說:「媽媽正在閱讀報紙,不如,你也加入閱讀的行列,我們坐在一起,我看報,你看書怎麼樣?」女兒聽後會立即跑去把她的書拿來和我一起閱讀。

我和女兒在一起,經常會想出「鬼點子」,我們經常商量著要怎麼玩才能盡興,並不只是單調的「老一套」的玩耍方式。

我想說的是,父母陪孩子一起遊戲的方式有很多種,父母要充分將生活中的「資源」利用起來,如果父母實在沒有時間,不妨想一些其他辦法!如:你正在做三明治,可以邊烤火腿邊讓孩子幫你洗生菜,這就是關於「合作」的遊戲。

有時候我不想動,但是女兒又很想和我一起玩,雖然我很累卻不想拒絕她,而是選擇一些不讓身體勞累的玩法。如:我躺著,讓女兒給我講她知道的故事,像這種並不費體力的遊戲,其實有很多。

所以,父母們不要一想到和孩子玩,就認為是件心力交瘁的事情,也不要認為一定會消耗多大體力,從而對和孩子遊戲這件事情產生牴觸心理,覺得是件「工作」,從而有「加班」的感覺。

在我精力充沛時,我會陪孩子滑旱冰、游泳、打球等,做一些體育運動,在愉悅孩子的同時也放鬆了自己。

我的女兒喜歡接受新事物,所以,除了一些常規遊戲外,我還會帶孩子去認識一些樂器,如小提琴。首先,我會將樂器介紹給孩子認識,然後拿一張小朋友正在演奏樂器的照片給女兒看,女兒就會自動效仿照片上的小孩子的動作,去拉小提琴。

週末的時候,我還會帶女兒到大自然中去,例如,踏青、放風箏等等。相對於踏青而言,女兒似乎更喜歡放風箏。每到這時,都是我這個做母親的最大的驕傲,我拉著風箏線,盡情地在郊外放飛,女兒跟著我一起跑動,邊跑邊追,歡聲笑語在耳畔響起。

其實,放風箏對孩子是很有好處的,小孩子在奔跑的過程中,手、腳、腿等部位都會得到不同程度地鍛煉。

除此之外,我還會經常帶貝蒂去農場,因為那裡有很多採摘的活動。農場是對外開放的,很多小朋友都會在這裡採摘水果。農場裡的孩子們因為長期生活在這裡,更具有大自然的氣息,更有野性,女兒很喜歡和這些小朋友一起玩。這種在農場的不一樣的體驗,會有助於拓寬女兒的視野,給她帶來和城市生活不一樣的生活體驗。

我們法國人都喜歡藝術,所以我也會帶著女兒去音樂廳聽一場音樂會,或者去劇場看一場兒童劇等。女兒如若遇到看不懂的地方就會及時向我發問,在這一問一答的過程中,既增長了她的知識,還提高了她的興趣。同時,還能經常感受劇場的氣氛,對女兒的成長是很有好處的。

為了培養女兒的觀察力,我經常會帶女兒去植物園或是郊外觀察動植物,在陪她觀察的同時,會為她講一講動植物的特點。有時候也會在院子裡或者陽台上種一些簡單的植物。例如,綠豆芽。每天都讓女兒觀察豆芽生長的情形。

其實,很多父母不知道,觀察真實的動植物,往往要比單純地聽講述或者看連環畫好得多,畢竟「活物」要更加真切,也有助於培養孩子的觀察力。

值得一提的是:在這過程中,我自己也感覺很輕鬆,像回到美好的童年一樣。看到孩子臉上的笑容越來越多,我也很開心。

法國人很注重在教育孩子的同時娛樂自己,他們認為陪孩子要懂得方法,所以通常都會找到讓孩子有興趣去做的事情。

法國父母從不抱怨,因為他們深知抱怨對孩子的成長是一種危害。因為抱怨解決不了任何問題,抱怨的同時很可能是自己出了問題。

曾看過這樣一篇小故事:

有一個學生向老師抱怨班裡的某位同學很討厭,無論什麼事情總喜歡跟他比較,影響他的情緒,這讓他很不高興。

老師聽後,想了一會兒,問這位學生:「你喜歡吃香蕉嗎?」

學生很奇怪,不知道老師葫蘆裡賣的什麼藥,但既然問了,肯定有老師的道理。於是回答道:「不喜歡吃香蕉,但喜歡吃橘子。」

「你不喜歡吃香蕉?」老師接著問。

「是的。」學生答道。

「那有沒有人喜歡吃香蕉?」老師繼續問。

「當然有啊,每個人口味都不同。」學生說。

「你不喜歡吃香蕉難道是香蕉的錯嗎?」老師又莫名其妙地問道。

學生笑笑:「當然不是!」

「那你不喜歡他是他的錯嗎?」

這位學生很愕然,不知道該怎麼回答。

老師又接著問:「你喜歡吃橘子?」

「是的,老師!」

「如果是你的同學去你家做客了,你會請他吃橘子嗎?」

「會啊!」

「你怎麼知道他愛吃呢?」

「我會問他!」

「既然你知道問他,就說明你懂得這個道理。不是每個人的愛好都和其他人是一樣的。」老師笑著說道。

學生這才恍然大悟!

同樣的道理:貓喜歡吃魚,以為老鼠也會喜歡,所以把魚當作大米放在老鼠洞口,老鼠卻總是不上鉤。於是貓開始抱怨:這老鼠是怎麼回事呢?

也許你並不知道,當你抱怨別人的時候,可能是你自己出了問題。

父母對孩子付出了很多,喜歡在孩子耳邊不停地叮囑、提醒,反覆說自己有多辛苦多辛苦。這樣發牢騷,會使孩子產生厭煩情緒。所以,親愛的家長,向法國父母學習吧,做不抱怨的父母,讓你的孩子更加快樂地成長!

怎樣才能做到孩子眼中不抱怨的父母呢?

第一,做樂觀的父母,凡事想得開,培養自己寬容的心態,容忍孩子犯錯誤,要始終堅信只有在錯誤中才能培養出少犯錯誤的孩子。

第二,要樹立起抱怨培養不出優秀孩子的觀點,父母的抱怨只能讓孩子厭倦自己,對孩子起不到任何實質作用,容易影響和損害孩子和父母之間的關係。

第三,不要在孩子面前說別人的不是,更不要在孩子面前抱怨工作等等。因為這樣,只能讓孩子幼小的心理產生對未來人際關係和工作的恐懼,不利於孩子的健康發展。

第四,在抱怨孩子的同時要先想一想自己是否做到了。孩子小,很多習慣都是和父母學的。批評和抱怨孩子起不到任何效果,只能讓孩子和父母的距離越來越遠。

第五,可以試著和孩子做朋友,用另一種交流方式解決孩子身上出現的問題,不絮叨,不給孩子壓力。

快樂妙語

有人說:「抱怨所能帶給我們的只是黯淡的情緒。」同樣,帶給孩子的也是如此。多向法國的父母學習吧,讓你的孩子多一些快樂,耳朵裡少一些自己的牢騷!

父母如果不想為了孩子「加班」,就要自己尋找方法,向法國的父母學習,以積極的心態去面對和孩子一起玩耍這件事,這樣,不僅能夠增進親子間的關係,還能幫助孩子認識世界並快樂成長,而家長自己,也同樣收穫頗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