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成長的密碼:如何探索孩子的天賦 > 做個好榜樣,但讓孩子成為他自己 >

做個好榜樣,但讓孩子成為他自己

你看到過嬰兒第一次嘗試從平躺的姿勢轉成趴著的姿勢嗎?看到這樣的場景,你會很難克制想要幫助他的衝動。你看著他不停地抬起頭和胳膊,弓起背,不受控制地四處划動,不知何時終於把腿翻了過去,骨盆也跟著轉動。然後,他成功了。翻轉的動作完成了,孩子趴在了地上。他為自己,也為自己所取得的成就激動不已。沒有人告訴過他該怎麼做,也沒有人給他做過示範,他是完全憑自己的力量做到的。這努力是非常有價值的,因為現在,趴在地上,他可以四處爬動了。這是他人生中第一次憑自己的力量從地板上爬到他想去的地方。憑著毅力和對自我的意識,孩子征服了一條通向世界的新道路。

直到這時,他才能不受限制地盡情享受發現的樂趣。用不了多久,他就會開始靠在桌腿上努力爬起來。他會專心地鍛煉這一新的行為模式,直到他第一次用自己的雙腿站立起來,雖然還有些搖晃,但他的眼中已是神采奕奕。這就是一個快樂的孩子。孩子學會用自己的雙腿站立起來並站著觀察世界大概需要一年的時間,有些要久一點,有些則短一點。這一切都是孩子自己完成的,這是他們的興趣所在,他們不需要幫助,他們為自己能獨立完成這些感到自豪。他們不想再爬行,不想再趴在地上觀察世界:他們想要靠自己的雙腿站起來俯視這個世界。

如果有人能在旁邊看著孩子做出這些進步並表示肯定,這種學習新能力的熱情還會更高。孩子會認為自己是個重要的人,能達成某些成就。這讓他們強大。心理學家把這種能在特定情境中成長並產生一定影響的能力稱為自我效能。

產生這種愉快的感覺時,孩子大腦中位於中腦部位的情緒網絡就會被激活。該細胞群的突觸末端分泌出大量神經遞質,使連接更加穩固。在以後的幾次嘗試中,孩子還會失去平衡摔倒。但很快,站立所需的連接模式就會穩定下來。而現在,孩子已經能爬著去他想去的地方,尋找等待他去發現的東西,並用自己的雙手抓住它們。等他能自由地站立起來時,邁出第一步的時刻也就不遠了。如果到這時還有人無法理解孩子在自己開闢通向生活的道路時有著怎樣的熱情與耐心,那麼只要再觀察一下孩子是怎樣學習走路的就行了。

我們還可以繼續描述孩子在人生最初幾年中學習各種能力的過程。我們是否還記得,他們是如何從雜亂的抓摸動作中學會了有目的地抓取,又是如何從只會念結結巴巴的音節發展到能組織完整的詞和句子,說出能讓人理解的話語,來表達自己做了什麼,想要什麼,還有什麼打算。孩子學習這些內容,不是因為基因在大腦中形成了負責這些行為的神經元連接模式,也不是因為有人要求他們去做這些。孩子這樣做,只是因為他們想這樣做。他想要抓起一個搖鼓塞進口中,他想要翻過身來爬行,他想要站起來走路,他以這種方式來表達他想被理解的願望和需求。

在這個過程中,榜樣對孩子非常重要。如果沒有人在他們面前雙腳直立行走,沒有人在他們面前講話、唱歌、跳舞、游泳或在花園裡蹦蹦跳跳,孩子也就無法學會這些技能。我們的大腦中有一種神奇的鏡像神經元,有了它的幫助,每個人都能記錄別人的某些運動模式和行為方式並進行模仿。由於這些神經元的存在,在我們實際執行這些動作和行為前,大腦中就會開始形成與之相關的神經元連接。

但要想這些過程能真正獲得成功,還應該有一個對孩子來說非常重要的人在場,而且這個人必須與孩子有著親密的關係。每位老師都有過這樣的體驗,當學生感覺和老師的關係越親密時,他在這門課上就能學得越好。追尋依戀的需求深深地烙印在孩子腦中,因此他們會產生極其強烈的願望,去逐步學習那些他們的重要關係人已經掌握的能力。

如果一個人現在已經獲得了成功,並且仍在不斷地掌握新能力,那他必定會希望事情繼續這樣發展下去。在這點上,孩子和成人沒有區別。只是我們成年人並不總是清楚地明白,當孩子滿懷熱情地追求某個目標時,他們在整個過程的不同時期會需要不同的鼓勵。而孩子追求的目標也並不總能和我們作為家長或教育者所持的目標相符,於是他們就會大喊:「不要管我!」在想要自己學習某樣東西時,他們會拒絕父母的幫助,例如在馬上要出發去幼兒園時拒絕父母幫忙繫鞋帶。這時,你就會知道什麼叫固執了。

雖然孩子這種堅持自我的固執有時會給我們成年人帶來不便,但破壞這種自我意識卻是危險的。堅持自我不過是孩子在表達他們反覆獲得的一種經驗,即他們能通過自己的堅持成功地掌握各種新能力。迄今為止,他們已經憑借毅力實現了許多目標,所以他們想繼續這種行為,並向他人證明自己能做到什麼。如果發現這樣做會引起憤怒、不耐甚至遭到拒絕,他們就會開始嘗試克制這種需求。而這種被克制壓抑的不僅是當下被認為不受歡迎的行為,還有這種行為最基本的源泉,即他們的自我意志。這種自我意志不僅是這一種行為的誘因,它還是孩子所有行為的基礎。如果孩子想在自己的行為中獲得樂趣,愉快地進行自主發現和創造,並嘗試和鍛煉新的能力,他們就離不開這種自我意志。

因此,如果這種自我意志遭到壓制,孩子對自我塑造和自我發展的基本需求也必然會受到傷害。被迫經歷這些過程的孩子就像被圓環套住樹幹的小樹,向上傳遞的漿液無法到達枝丫,這些樹苗就會明顯地停止生長,而孩子則會停止繼續發現和創造他們的世界。

這樣,他們也可能學會順從。要想在他們的腦中建立起相關的連接模式並使其穩定下來,必須讓孩子認為壓制自己的行為和思想是重要且值得追求的。只有這樣,他們才可能在這種情況下獲得一些正面的體驗。當他們壓制了自我意識,並按照父母和教育者期待的那樣行動後,這個過程便成功了。之後,他們才會重新回歸穩定,並相信自己是被愛的。而且,他們會為自己現在能滿足父母和教育者的期望感到高興。這是一個殘忍的遊戲。有些孩子在成功地適應了這個過程後或許會不再喜歡自己,因為他們丟失了自我意識,他們已無法看清自己到底是誰。

有些孩子在嘗試通過順從、放棄自我意識的行為來獲得父母和教育者的好感與親近時,也會遭遇失敗。陪伴他們成長的是一些專制、獨斷、冷酷且刻板的人,因而他們只能努力克制自己與生俱來對依戀和歸屬感的需求。而要克制這些需求,他們的大腦中就必須產生相關的刺激,例如強化固執的行為,以及反對、尖叫和抵抗。但這只會招致更多的憤怒,如此,孩子也就更沒有理由想和父母建立親密關係了。這些孩子也會失去他們在今後的人生發展中異常重要的一些特質。但他們失去的不是能幫助他們追求夢想的毅力和自我意識,而是他們與生俱來的對親近和依戀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