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成長的密碼:如何探索孩子的天賦 > 前言 >

前言

如果人們可以單純地活著,世界會變成什麼樣子?每個人都做自己想做的事,一切順其自然?早晨起床,打開窗戶,呼吸新鮮的空氣,讓自己快樂?單純為活著而快樂,為存在於這個世界而快樂,為擁有朋友、父母和家人而快樂?

如果我們能記起第一次睜眼觀察這個世界的那一刻,又會是怎樣的感覺?那時,我們定定地看著母親的眼睛、父親的眼睛,在他們的懷裡我們感到多麼舒適,我們笑著,嘟囔著,任由口水掛在嘴角。那時,我們對自己的不完美是多麼無所謂。為了能再一次體驗從黑暗中突然被推入光明,進入一場被稱為生活的奇妙冒險的感覺,我們會願意付出怎樣的代價?一切都是那樣的宏偉,那樣的新鮮,似乎根本不存在時間和空間的概念,單純的存在就已奇妙無比。沒有什麼雄心壯志,我們需要的只是呼吸、吃飯、喝水、睡覺。累了,我們就睡;傷心了,我們就哭。只要有人用笑臉看著我們,我們就會高興。

我們也曾是孩子,那麼,以孩子的眼光來看待這個世界能讓我們收穫什麼?那時,激動人心的事總是一件接一件,我們總是因為驚訝而久久不能平靜,晚上興奮得睡不著覺,同時也會被所有蜂擁而至的新鮮事弄得疲憊不堪。新的聲音、氣味,所有能感覺到的東西都讓我們著迷。我們幻想,我們發現,我們在玩樂中學會生活。我們是國王,而不是奴僕。我們夢想著月亮上的生活,就那樣度過了一個個春秋。那時,其他人似乎也只把我們當成夢想家,他們會說:嘿,小調皮!

這一切是多麼單純啊!而自那以後,生活變得多麼艱難。無憂無慮的輕快飛走了,一切都變得如此困難。那時的熱情變成了什麼?靈感變成了什麼?那時對我們而言,每一秒都是新的時刻,每分鐘都會出現激動人心的事,而我們對事物的看法也在不斷更新。

現在,我們已長大成人,童真不見了,我們也早已不再大驚小怪。責任、義務和習慣淹沒了過去的一切。單純變得複雜,悠長變得倉促,宏偉變得渺小。我們不再掌握時間,時間主宰了我們。我們像是上了發條,終日忙碌。我們疲憊不堪,感覺像被搾乾了精力,卻仍無法滿足外界的期待。工作的節奏主宰了日常生活,它決定了我們的社會關係、家庭關係和我們的思維模式。我們每天都能感覺到科技的進步、社會的變化,生活的快節奏越來越無情地把我們甩在了後面。生活成了壓力測試,我們必須講究效率,必須完美、不斷優化。所有事情都必須有意義、有目的,我們的存在就是一種測試。我們評價他人,也被別人評價,生活的各個方面都充斥著競爭,甚至選擇伴侶,選擇孩子的出生日期也不再單純。工作中,休閒時,到處都存在著競爭。我們互相關聯,彼此熟識,我們的頭腦中裝滿了各種信息,但我們從不費心進行整理。我們對一切都有意見,卻沒有時間做任何事。想想吧,未來的我們會是一副什麼模樣,而過去的我們又曾是怎樣的存在?我們匆匆地走過人生,卻忘了生活;我們心甘情願地屈服於各種束縛,毫不質疑;我們把自己投進了一個以三個詞為主導的體系:我、一切、馬上,這就是我們日常生活中的三位一體。

我們處理和其他人的關係,但我們自己的生活呢?我們是誰,我們想要什麼?你是否經常問自己,你為什麼會變成現在的你?誰對你的影響最大,哪些經歷曾給你留下不可磨滅的印痕?現在的你是你「想要」成為的自己,還是你「應該」成為的自己?回憶一下,選擇方向,決定發展道路的是否是你自己?而你為了獲得成功所經歷的那些磨難,又是否是你自己的意願?或者你寧願選擇另一條路,也許會繞一些彎,卻能收穫更多的旅途風景,增長新的經驗?那樣,或許你就會掌握新的能力。在不同的情況下你或許能發揮不同的天賦。

現在我們已經很難辨別小時候的你曾有過怎樣的天賦。你的夢想是什麼,你喜歡什麼,什麼事情能給你動力,你的才能可以做到什麼。你是否想過,你的哪些才能一直遭到忽視,甚至今天也未在你的生活中發揮一點作用?你又是否知道,你的孩子身上有哪些才能未得到重視?他們擅長什麼,又不擅長什麼?

讓我們問問自己:天賦,這種獨特的才能到底是什麼?它是如何產生的?它是天生的嗎?我們如何判斷一個孩子是否擁有其他孩子所不具備的才能呢?如果沒有人發現孩子的天賦,沒有人在意他們是否能真正發揮這種天賦,孩子的才能又會怎樣發展?不幸的是,如果沒有人來喚醒、強化和鼓勵這種天賦,它們就會枯萎。

這多麼令人遺憾。如果我們不能見證那些偉大天才的誕生和成長,這個世界將會多麼可悲。歷史上那些曾出現過的英雄,我們為他們的天賦沒有遭到埋沒而慶幸不已。阿姆斯特朗和卓別林,達利和迪士尼,莫扎特和瓦格納。他們的創作影響了每一代人,他們是在為整個人類創作。但他們也只是聽從了內心的聲音,並且沒有人能在事後說出他們是何時第一次確切聽到了這樣的聲音,又是發生了什麼才讓他們識別出這聲音,進而聞名於世。如果愛因斯坦的父母糾正了這個靦腆孩子的夢想,如果他們阻止他數小時地埋頭用紙牌搭建房子,結果會是怎樣?如果愛因斯坦的老師不允許他在課堂上一連數小時追究一個問題的答案,以不可想像的專注研究一個課題,又會怎樣?這位舉世聞名的思想家後來對自己的成功所做的自白又是多麼令人震驚。這位總是穿著寬鬆大衣的偉人說,他並沒有過人的才華,他只是有著「狂熱的好奇心」。

這是多麼奇妙。但我們如何才能判斷,一個孩子潛藏著怎樣的獨特才華和天賦呢?天賦並不意味著很快就能做出獨特的成就或表現出驚人的才能。天賦首先只是一種可能,擁有某種天賦的孩子今後可能會獲得一種獨特的才能,並實現某種成就,而這種才能和成就將明顯不同於其他人在這個領域可能獲得的才能和成就。

有一種專家,即所謂的星探,認為自己能發現一個孩子是否擁有某種獨特的潛力。競技體育領域存在許多這樣的星探,他們很早就開始關注孩子,觀察他們的運動能力,評估他們的意志,給出評判結果。這些星探或許是想評估一個孩子是否擁有良好的體質條件,能否在未來展現最佳的競技能力,但想想看,舉世聞名的足球運動員裡奧內爾·梅西的體格就相對小巧,這便足以說明這種預測是多麼不可靠。

發現一種天賦並沒有那麼容易,尤其當涉及音樂、藝術或智力等才能的早期鑒定時,情況就更複雜了。為此,你需要更加嚴格地觀察。比如,人類歷史上最偉大的發明家之一,愛迪生曾一直是班上成績最差的學生;馬塞爾·普魯斯特的作文會讓老師抓狂;畢加索從來都記不住字母的順序;賈科莫·普契尼總是通不過考試;而保羅·塞尚甚至被藝術學校拒之門外。

要想識別孩子身上潛藏的政治和經濟天賦也並不容易。同樣,你也無法確知他們是否會成長為能贏得我們所有人尊重的偉大人物,成為奉獻和人性的代名詞。誰能想到,一名普通的小學童納爾遜·曼德拉會成為世界歷史上最偉大的人物之一,甚至可以與聖雄甘地相提並論?而甘地甚至還將他的學習生涯稱為「我一生中最不快樂的時光」。人們又是否能想到,一個貧窮的阿爾巴尼亞鄉村女孩會以特蕾莎修女的身份成為受難者的救世主?或者誰能想到小胖子會成為偉大的丘吉爾?這些人真切地證明了,任何事都有可能。他們都是無法被超越的天才,就像貝多芬之於音樂,以及亨利·福特之於現代企業。如果我們能相信傳記故事的話,小亨利早在七歲時就能把手錶完全拆開再組裝回去。他一心沉浸在修理、鑽研和製造中,後來他的車庫裡就出現了一台裝有發動機的四輪機器:一輛汽車。

那麼,何時才能看出某個人是否會在未來取得不同尋常的成就或登上重要的位置呢?如果我們進行更加仔細的觀察,就會發現一個嚴肅的事實:這些人小時候,在上幼兒園、中小學甚至大學(如果他們上了大學的話)時都沒有出色的成績;相反,其中的大部分人還以在幼兒園、中小學和職業培訓時的失敗而聞名。挪威作曲家愛德華·格裡格(Edvard Grieg)說,中小學「只發展了我身上的缺點,對優點卻不聞不問。」天才大部分是受挫的退學者、消極的大學生、怪癖者、思維方式與常人格格不入的常規打破者。他們在學校裡沒有特別優秀的成績,也沒有突出的職業成就或者傑出的考試能力。許多今天豐富了我們生活的人在童年時卻過得並不輕鬆。約翰·列儂被趕出了幼兒園,而伍迪·艾倫在學校也麻煩不斷,因為他什麼都關注,就是不聽老師講課的內容。

今天,我們為他們非凡的才能而震驚,但他們之所以那樣做,只是因為那些事對他們來說很重要,而不是因為他們有所期待。達利整天都在畫畫,而畢加索則拒絕學習算術。他們繪畫、鑽研、幻想。這一切是如此堅定、嫻熟而又成功,是他們的父母、教育者、老師、培訓者和講師所完全沒有想到的。他們個性鮮明、堅忍不拔、富有創意,並且堅持己見。他們可以不斷提問,直到找到滿意的答案。他們只是他們自己,滿足他們自己的需求。他們並不需要為此進行偽裝。

自我意識和個性在學校並不受到歡迎。老師的任務只有一個:在某個時段評估學生的成績,和其他人進行比較,頒發成績單,計算平均成績。為了提高平均分,學生就得努力補習拉低平均分的枯燥課業。因此就有了法語家教,來幫助學生把成績從「不及格」提高到「及格」,卻不需要英語家教來幫學生把成績從「良好」提高到「優秀」。這是一個荒唐的體系,只會讓人把大量時間浪費在他們不想學習的內容上,而不是把更多的時間花在真正想學的東西上。在學校這個體系中,最終的目標只有一個:得到「還算過得去」的平均分。如果有人認為生活就是為了追求更高的分數,那他很快就會發現,他的生活更可能傾向於平庸。或許啟蒙時代的天才學者和諷刺作家格奧爾格·克裡斯托夫·利希滕貝格(「任何他人犯下的錯誤都顯得無比愚蠢」)關於學校的看法是對的:「我擔心,我們過於謹慎的教育只會培養出弱小的人格。」

在過去的幾十年中,我們的教育體系一直未能真正發揮作用。不知從何時開始,人們確立了一條什麼時候該學習什麼內容的規則,只要正確應對就能拿到證書。如果一個人不能獲得最好的成績,他就只能當汽車修理工或水管工人;誰要是想成為醫生,就得埋頭苦讀。沒人願意花時間去培養孩子獨立的人格,發掘他們的潛能。例如,幾年前,一些具有基因缺陷(21三體綜合征)的孩子還被認為是不可教育的。而現在,第一批這樣的孩子已成功地從中學畢業,並開始了大學的學習。他們的基因缺陷仍然存在,但他們有幸遇到了那些不相信他們只能一事無成的老師。這些老師尊重他們,接受他們的特殊性,不害怕與他們接觸。他們明白這些孩子非常敏感,但仍在近乎絕望的情況下給予鼓勵,並為這些孩子單純愉快的存在而振奮鼓舞。因此,之前似乎完全不可想像的事情突然變成了可能。

但一般來說,我們的學校還是很少關注對孩子潛能的開發。整個教育體系的負責人並不關心仍然有許多兒童和青少年被當成無能的失敗者。對這些負責人來說,最重要的是結果。生產才是硬道理,它引領著時代的進步。每個教育體系都能接受一定量的失敗者,但只要能產出足量的精英學生,在經濟、科技和政治領域佔據重要的地位就可以了。

直到現在,這還是我們國家大部分教育者的想法。因此,我們的教育體系也就只能維持原樣。和過去一樣,高分和天賦總是被混為一談,共情能力和傾聽的藝術則完全沒有體現在成績單和排名中。誰要是想在德國成為一名醫生,他的數學能力就必須優於共情能力。

這些思想已經陳舊不堪,今天我們不能再這樣放任自流。我們的學校是昨日的學校,我們陳舊的教育體系和擇才標準已無法應對新的挑戰。

我們越來越頻繁地發現,所謂的「高分者」最終卻是失敗者。那些墨守成規的學生有著令人目眩的畢業成績和無可挑剔的文憑證書。他們能以優秀的成績通過每一場考試,他們的人生一路暢通,而且這條道路還在引領他們繼續向上,很快他們就將在頂峰獨領風騷。但也有很多人在面對職業生涯的挑戰時悲慘地失敗了。這些被精心教育長大、有著得天獨厚優勢的精英,人們口中百里挑一的人才,突然無法再適應社會的發展,人們的期望落空了。

為什麼他們會越來越無法適應且戰勝職業生涯中的挑戰?他們雖然學會了如何在短時間內有效地掌握學校希望他們掌握的知識,卻沒有學會如何應對複雜的問題,在不確定的環境中掌控風險。他們一直處在成功的蜜罐中,無須對自己提出疑問,他們從來沒有經歷過失敗,因此也不知道如何應對挫折。他們沒有學會如何在團隊中工作,也不懂得激勵自己的同事。他們能很好地適應有明確指示該做什麼的體系,卻無法即興發揮,融入其中。他們缺乏真正發揮天賦所需要的激情,也無法下定決心,固執地走一條新路,尋找新的解決方法。他們不再是頂尖的人才,而成了只懂得完成任務的工具。

今天的社會並不需要這樣的人,同樣也不需要只關注自我的人。極端自私者的時代已成了過去。在越來越複雜的世界中,人們所要做的不再是扮演一個角色,而是成為自己。我們應該認識自己的能力,學會與他人建立聯繫,而不再疏離逃避;我們需要深入人際交往,尋求交流,學會昂首挺胸,戰勝陰影,而不是卑躬屈膝;我們要學會敞開心扉,開懷接受新的方法,不斷整合各類信息,而不再只是緊鎖心門。和20世紀相比,今天的社會越來越看重自我意識和創新精神,以及打破常規的思維模式和社交能力。而這些,全都無法通過潛心苦學獲得,也不能用分數來衡量。我們的中小學和高校顯然還沒有準備好培養學生的這種特殊能力。

跨國大公司的人事經理似乎是最先明白這個道理的人,在選擇來自大學和專科學校的應聘者時,文憑和成績不再是唯一的考量標準。雖然他們還是一如既往地選擇來自哈佛、牛津或劍橋大學的最佳畢業生,但在入職前,他們會先將這些應聘者送去某個公立學校任教一年,而且通常是比較貧困的地區。在那裡,這些精英畢業生將有機會執教一個班級,但那不是普通的班級,而是一個幾乎沒有老師敢代課的班級。這個教室裡的孩子通常都有著比學習更需要擔心的煩惱。他們無法與自己和睦相處,無法應對父母,但內心深處,只要他們確認有人真正在乎自己,他們也準備著接受鼓舞這些已經習慣了成功和驕傲的「青年領袖」將在這些學校裡學會生活。精英畢業生的工作是幫助這些對學習喪失興趣的兒童和青少年找到新的願景。他們需要組建一個團隊,激勵孩子們的勇氣,喚起孩子們行動的需求,就算不斷失敗也不放棄。這個項目的名字是「以教為先」,它最重要的目的是經驗,而不是分數。

同樣,為資優的新生代力量設立的「德國獎學金」機構也逐漸發現,突出的學習成績並不等同於科學和技術上的頂尖表現。因此,機構人員開始將獎學金授予那些分數中等,但在「青少年科研」等比賽中獲過獎的學生。人們已經發現,這些熱心的小發明家和思考者顯然比那些追求最佳成績的學生發展得更好。此外,也有越來越多的企業家開始關注應聘者的社交能力。

然而,對學校來說,問題依然存在,而且還出現了此前從未遇到過的問題。我們的教育體系不僅給「天資不佳」的人的機會越來越少,而且在教育那些我們認為「天資聰穎」的人時也出現了越來越嚴重的問題。教育體系不僅在「底端」失敗了,在「頂端」也沒能培養出今天的社會真正需要的人才。一些教育專家發現了這個問題,一些工商界的領導人對此表示擔憂,還有越來越多的政治家也意識到了這個難題。但他們沒有系統地規劃過應該如何改革這個體系。我們的教育體系經過多年的發展,在漫長的歷史中才逐漸成形,並且已經擁有一整套規章制度和管理規定,要改變這樣一個機構並不容易。憤怒的抨擊毫無用處,更好的辦法是提出問題,提出正確的問題,並且不滿足於敷衍的答案。而首先,我們就得對現在普遍認可的一種觀念,一種固執地存在於我們腦中的偏見進行探究:所有人都認為,兒童和青少年的「天賦」確實存在差異,有人天賦高,有人天賦低,因此我們有必要將他們區分開來,以便他們能在最佳條件下發揮各自相應的天賦。

那麼,問題就是:我們到底應該怎樣看待這套有著數百年歷史的天賦理論?其中的哪些內容在今天還有意義?而哪些又只是為了維護傳統教育體系古老的擇才標準和組織結構?

我們還要固守這種天賦理論多久?正是它為這個體系提供了基礎,而我們又是否還能忍受這種體系?

這些,就是我們將在本書中提出的問題。今天,我們已經被天賦理論帶入了教育的死胡同,在這本書中,我們將尋找如何走出這個死胡同的方法。

當你換一種角度觀察時,看到的內容通常也會不同。不過請注意,你手上這本書很可能會徹底顛覆你之前關於開發孩子特殊天賦的所有觀念,而我們作為家長和教育者,目前為止對教育和培養的理解也將面臨考驗。

因此,請放鬆靠到椅背上,深呼吸,努力忘記一切你所相信的關於開發兒童天賦的論調或者你對此的想法。或許你還可以短暫回顧一下自己的孩提時光,也許你還能想起那時的想法和感受。那時你想成為一名王子還是仙女?那時,你的生活總是那麼簡單,你只活在眼前,活在一種讓成年人異常羨慕的狀態中,而現在的我們總是在生活的同時還想著未來和過去。偉大的西班牙大提琴家帕布羅·卡薩爾斯曾說過:「我們生活的每一秒鐘都是整個宇宙中全新而獨一無二的,是永遠不會重現的瞬間……我們該教給孩子什麼?首先我們當然要教會他們,二加二等於四,巴黎是法國的首都。但我們應該在何時教育他們,他們是怎樣的存在?我們應該對每個孩子說:你知道你是什麼人嗎?你是一個奇跡。你是獨一無二的,在過去的那麼多年中,從沒有出現過一個像你這樣的孩子。你的腿,你的胳膊,你那靈巧的手指,還有你的一舉一動,都是獨一無二的。你會成為莎士比亞,成為米開朗基羅,成為貝多芬。你有成為一切的力量。是的,你是一個奇跡,但你必須為此努力,我們都必須這樣做,只有這樣,世界才配得上你們的孩子。」

你是否還記得那些溫暖的時刻?當你第一次將你的孩子摟在懷中時,或許你對這生命的奇跡並沒有太大的期待,你只感到無言的快樂,孩子的每一個小動作都讓你欣喜。孩子向你投來一抹笑容,你就會感動得眼含熱淚。你是多麼為那個時刻陶醉啊,或許你還會意識到,每個人的生活都能有全新的改變。

現在,你再來看看自己的孩子,或者是別人托付給你的孩子,不要有任何內在的壓力,不要帶任何偏見和評判的眼光,坦然地問問自己,你看到的是一個什麼人。如果你認為站在你面前的是一個,例如,未受過教育的孩子,那麼,請從頭重複一遍這個過程。因為這就已經是一種評判。再放鬆一次靠到椅背上,努力忘記你自己或別人的想法,不去想怎樣的孩子最討人喜歡。這個練習或許還要重複三四次,但無論如何,最終你會明白,站在你面前的是個什麼人:一個正努力在生活中尋找自己的孩子。和你小時候一樣,也和現在仍在努力嘗試的你一樣。你看到的,是一個和你一樣想要生活,想要快樂,想要被人喜歡的孩子。他們最需要的,是你看到他們本來的樣子,而不是他們應該有的樣子。你的孩子,事實上每個孩子都在追求你內心所尋求的東西。因為這就是我們所有人都渴望的東西:認可。我們希望別人認可我們的存在,認可我們的長處和缺陷,然後依舊愛我們。

你越是無法用這種開明的視角看待一個孩子,我們就越為這本書能到達你的手中感到欣慰。當你與自己的內心坦誠相對,你會發現在觀察孩子時,你最主要的情緒是擔心、害怕,並混雜著希望與期待。至於你為什麼總是無法放下這種害怕,原因也很簡單,因為你擔心孩子的命運,擔心他們的將來。無論你是把孩子的幸福和未來生活都作為自己的責任扛在肩上的母親和父親,擔憂孫子孫女將來會長成什麼人的祖父母;還是雖然會因為孩子無法達到你的期待而失望,但仍決定在孩子走向生活道路的過程中陪伴他們一起度過幼兒園和校園生活的教育者;又或者,你是希望通過醫療手段為那些努力想要讓家庭和學校滿意的孩子提供幫助的醫療工作者,這一點都沒有區別。在陪伴孩子成長的道路中,你扮演了什麼角色,你在哪個階段出現,這些都不重要。我們都知道,孩子生活的世界越複雜,他們就越需要堅實的後盾。但應該如何為他們提供支持?至今我們依然無法找到合理的定論。

有時,為了讓孩子準備好接受生活的挑戰,我們會讓他們經受貧窮與挫折的考驗;而有時,我們又會因為疼愛孩子而縱容他們得到想要的一切。這兩種教育方式都有各自的依據。不難理解,那些在童年時經歷過貧窮和挫折的家長會更願意努力讓孩子避免這種不幸,他們更傾向於溺愛孩子;而童年時可以為所欲為的父母則通常會成為嚴厲的家長。

因此,我們所謂的教育經常會發生變化,但它永遠只是成年人的想法,他們腦中有一種根深蒂固的印象,認為存在一種「正確的」、「最佳的」教育方法。孩子會以怎樣的面貌去迎接生活完全取決於父母和教育者的價值觀,但很少有人會考慮什麼真正對孩子好,孩子的需求、期盼和渴望能否被發現和理解。孩子或多或少都需要大人去理解和適應,他們也需要有機會自己去探索生活。

今天,隨著人類社會的發展,我們對孩子的了解開始增多。我們已經知道,孩子從出生開始就會逐步學習各種能力。四個月大的嬰兒就能分辨外語,兩個月後,他們就能區分好與壞;九個月大時,他們開始能理解有意識的行為,而再過幾個月,他們就會懂得什麼和什麼是相配的。直到最近的幾十年間,科學家才開始研究兒童的能力,技術的不斷發展也讓我們開始理解兒童的大腦中到底在發生著什麼。但我們仍對此知之甚少。例如,直到今天,英國科學家才證明胎兒在母親懷孕第35~37周時就已經能分辨痛苦的情緒。二十幾年前,人們在對早產兒進行手術時還不用麻醉劑,因為那時人們對嬰兒的瞭解還有限。

因此,我們邀請你一起來尋找問題的答案,這是一些旨在改善教育方法的咨詢師從未提出過的問題。我們的問題也不適合他們,因為我們有著不同的目標。我們希望能激勵你,和我們一起尋找未被發掘的寶藏,尋找潛藏的能力。跟隨你的直覺,大膽構建你的想法,相信它能帶來改變。不要輕信那些儀器和電腦程序,不要輕信所謂的專家、教育改革家的建議。很可能根本不存在一種最佳的教育方式,我們一直找尋的那些所謂的教育方式,無非是一種在人類歷史的發展中幾經改變的觀念,而且在未來很可能仍會發生改變。

我們無法阻止在人類社會一代代的發展中,不斷有成年人臆想自己懂得如何正確地培養和教育孩子。先人已經思考過這個問題。我們的社會中也不時出現各種教育方法和培訓項目,旨在盡可能有效地在對下一代進行教育時向其灌輸成年人的觀念。對他們來說,問題的關鍵不再是應該怎樣培養和教育兒童和青少年,而是教育的目的到底是什麼。最後,值得深思的是,我們並不知道現有的觀念是否正確,也許我們現在關於未來生活的猜測都是錯的,也許盡可能良好的表現和豐富的知識根本就不重要,也許未來最需要的反而是那些行為與眾不同的人,因為他們不會停滯不前,靜靜地等待下一個任務。我們的孩子今天在幼兒園和學校中必須學習的東西將來或許會變得無足輕重,明白這點也許能幫助你更好地理解本書。

人生並不只是追求高分,也並不只是為了準備考試。孩子們所能做的,比僅僅尋求一紙文憑要多得多。將他們的成績限定在學校裡的分數,事實上是在扼殺他們的才能。越來越多的家長把自己視作孩子的管理者和培訓者,產生這種觀念的根本原因是他們認為孩子本質上多少都存在缺陷,因為孩子缺少某些品質,所以父母必須介入。

孩子已經受夠了不斷被糾正、批評,他們不應受到這樣的待遇。他們有能力,也想承擔自己的責任,如果條件允許,他們還想對別人負責。從小,他們就有獨立的人格,明白自己需要什麼。他們積累自己的記憶和經驗,習得自己的能力和技巧。他們不屬於任何人,只屬於他們自己。他們是雄鷹,不是任人宰割的小雞。

為了讓孩子充分發揮他們潛在的天賦和才能,我們必須以不帶偏見和目的的眼光看待他們,不要害怕,不要擔心。為此,我們需要與他們交流,建立真正的關係。但這種關係不是上司與下屬的關係,也不是教育者與被教育者的關係,而是兩個平等的人的關係,雖然彼此不同,但他們已經準備好互相學習,享受共同發現世界、創造世界的樂趣。我們必須學會平等地看待我們的孩子。在這個過程中,學會偶爾放低身段對我們來說並沒有什麼損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