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英國父母這樣教孩子自信 > 第七章 實踐體驗:磨練孩子的意志,行動力決定美好未來 >

第七章 實踐體驗:磨練孩子的意志,行動力決定美好未來

1.師從於大自然,當最好的學生

不久前,新聞媒體報道了這樣一件事:英國威爾士25歲的單身媽媽門納,背著自己2歲大的女兒攀登位於南威爾士的三崖灣,門納與其他攀巖者都頭戴鋼盔,但她的女兒身上卻沒有佩戴任何安全保護裝置。

這一新聞引起了世界各國人民的爭議,尤其是中國父母對門納的這一行為更是指責聲不斷,他們覺得門納是在拿孩子的生命開玩笑,是非常魯莽的行為。

面對網上的質疑聲,門納說:「如果你們不知道我所處的環境有多麼安全,那麼我對你們的關心非常感謝。這看起來是一項非常危險的運動,但我採取的是一種最安全的頂繩攀登的攀巖方法,而且與我在一起的都是些具有豐富經驗的攀巖老手,當時我們還只在海灘上做這項運動,所以不必過於擔心風險的問題。

「其實,生活中的風險無處不在,即便是你藏在家裡,也可能遭遇『滅頂之災』。我經常會帶著女兒進行攀巖、皮划艇和獨木舟等戶外運動,這樣不僅可以讓她接觸到大自然,還能磨練她的意志。而像她這樣單身家庭出身的孩子就更應該有著堅強的意志,這對她日後的成長是很有好處的。

「當然,我做這些運動並不是盲目的,我現在在英國的兩所大學中攻讀戶外教育學位,同時還擔任著戶外運動教練的兼職工作。所以,請關心我的人放心,我絕對不會做任何對女兒有危險的舉動。」

這就是英國父母的教育方式,帶領孩子走進大自然。因為他們有個這樣有趣的共識:熱愛大自然的人,再壞也壞不到哪去。

相比之下,中國孩子,尤其是在城市中長大的孩子,由於遠離大自然,因此對大自然中的事物知之甚少,甚至「五穀不分」。大多數中國父母認為,孩子只要學習好就行,能否親近大自然並不重要。其實不然,大自然是孩子獲得聰明才智的源泉,也是磨練孩子堅強意志的基地。

巴裡特是個大學老師,這個土生土長的英國男人認為孩子能夠在大自然中學到書本上無法找到的東西,而且鮮活的事物要比死板的文字更容易讓孩子接受。與大自然的親近,不僅會加深孩子對事物的認識,還能激發孩子對學習的興趣,磨練孩子的意志。

兒子長到兩三歲的時候,巴裡特會抽出大量的時間,帶著他去植物繁茂的田野活動。和兒子走在山間小路上,巴裡特會不時地從草叢中摘下一朵野花,並對兒子喊道:「小子,快過來看看這朵美麗的鮮花。」這時,兒子就會好奇地跑過來,湊近了看,巴裡特就會一邊解剖這朵花,一邊給兒子講解花的生長特點和作用。告訴他:「這是花瓣,這是花蕊,還有最重要的花粉,因為沒有它,這朵花就結不出果實……」

有時草叢中會跳出來一隻螞蚱,巴裡特便會眼疾手快地抓住它,然後爺倆蹲下來,開始研究這只昆蟲,巴裡特會把這只螞蚱的身體構造、習性,以及繁殖等知識傳授給兒子。就這樣,巴裡特通過一草一木、一隻昆蟲等實用素材來教育兒子,這要比學校裡那些死板僵化的生物課要有趣、生動多了。

每逢節假日,巴裡特都會帶著兒子到郊外遊玩,摘朵花、拔棵草、砸碎一塊岩石來觀察、窺探鳥窩、觀察昆蟲的生活狀態等。巴裡特會利用這些生動的實物給兒子講述各種有趣的故事,涉及植物學、動物學、物理學、天文學等很多科學領域。巴裡特的兒子非常喜歡植物,採集的各種標本裝滿了瓶瓶罐罐,他喜歡用顯微鏡觀察東西,慢慢地,還寫出了關於各種事物的有趣散文。

有一次,巴裡特捉了一條青蟲給兒子看,當時他非常害怕,認為那是一種令人厭惡的可怕動物。可就在巴裡特向他耐心地講解了青蟲的生長規律之後,他便不再害怕了,因為他明白了美麗的蝴蝶就是由這種難看的昆蟲蛻變而來的。

很多父母總是為孩子的種種不良行為而愁眉不展,而在巴裡特看來,孩子之所以有那些不良行為,往往是因為他們過多的精力沒處發洩而造成的,所以,巴裡特建議父母多帶孩子接觸大自然,這樣他們就無暇再幹壞事了。

平時,巴裡特會盡量讓兒子與大自然接觸,沒有時間去野外的時候,巴裡特會在家裡安排兒子搞園藝,栽培花草和一些簡單的蔬菜。兒子很喜歡做這些事,每天會自覺地給它們澆水、除草,看到它們茁壯成長,興奮無比。巴裡特還給兒子買了一隻小金絲雀,兒子教會了金絲雀很多技能,比如它可以隨著音樂歌唱,也可以在人的手心裡跳舞。

兒子在彈鋼琴的時候,金絲雀就會站在他的肩膀上,讓它閉眼,它就會閉上雙眼,讓它翻書,它就會用尖尖的小嘴翻上一頁。同時,兒子還養了一隻貓和一條狗,給這些小動物調食和餵水的工作,培養了兒子專注的精神,同時也培養了他的愛心和責任感。

巴裡特還會經常帶著兒子去周圍村莊散步,讓他觀察四周不同的地形、地貌、河流的走向以及深林的分佈等。為了讓孩子有全面的瞭解,巴裡特帶著兒子走遍了方圓幾百里幾乎所有區域,兒子對這種邊玩邊學的方式非常感興趣,一點也不覺得苦和累,晚上回家後,他還要把當天的所見所聞講給媽媽聽,年僅5歲的小傢伙對地理環境描述的準確性絲毫不亞於成年人。

除此之外,巴裡特一家還會經常帶兒子參加一些戶外運動,比如爬山、遠足、野炊、郊遊,雖然他們家有私家車,但一般情況下是不用的,他們出外遊玩大多坐公交地鐵或騎自行車,而且孩子的行囊都是由自己負責的,包括帶什麼物品,在路上自己背包,保管好自己的東西等。

在大自然中跋山涉水的各種野外活動,讓巴裡特的兒子增強了克服困難的意志和勇氣,而且他的這種意志和勇氣在方方面面都有所體現。不管是生活還是學習中,兒子從來不會為一點困難和挫折而垂頭喪氣,相反,他會想辦法解決,即便克服不了,他也會求助父母、老師或同伴,而每次將難關逾越以後,他都會興奮得睡不著覺。

大自然的魅力是無窮無盡的,它是孩子最好的老師,這在巴裡特兒子身上體現得相當充分。接觸大自然不僅能夠使孩子心胸寬廣、心地高尚、身體健康、意志堅強,同時它還能帶給孩子「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知識,引領他們走進一片求知探索的新天地。

巴裡特是英國父母的典型代表,他認為大自然是孩子最天然的、也是最好的老師。因為它是一本活教材。大自然的景觀豐富多彩、千變萬化,是孩子最憧憬的地方,是培養孩子觀察力、想像力和意志力的大課堂。孩子只要用心去挖掘和探索,就會得到他想要得到的珍貴寶藏。

親愛的父母們,趕快帶著孩子親近大自然吧,去感受大自然的美麗與神奇,去探索大自然中無窮無盡的奧秘。過一段時間你會發現,孩子不僅增長了很多課外知識,意志力也更加堅定了。

智慧錦囊

一位教育家曾說:「大自然是世界上最有趣的老師,它對孩子的教益無窮無盡,然而,世界上卻有很多孩子無法親近這位老師,實屬遺憾。」

的確,中國的很多父母覺得要想開發孩子的智力,就要讓他們多寫、多算,殊不知,對孩子而言,大自然才是他們最好的老師。在晴空萬里的節假日,多帶孩子出去走走,呼吸新鮮空氣並享受陽光的沐浴,不但可以培養孩子熱愛大自然的天性,也可以讓他們在大自然中學到很多課本上涉及不到的新鮮領域。

英國父母不但會經常帶孩子親臨大自然,讓他們感受大自然的博大與神奇,還會將大自然「搬」到家裡來,比如捉幾隻小蝌蚪回家,和孩子一起觀察蝌蚪是怎樣長成一隻可愛的小青蛙的;或是在家裡栽培一些植物的種子,讓孩子用心觀察植物發芽、開花、結果的整個過程……

總之,父母應該帶領孩子一起投入到大自然的懷抱,這在培養孩子觀察和分析能力的同時,也磨練了孩子的意志,能為他日後走入社會打下良好的基礎。

2.參加夏令營,吃苦也快樂

中國父母只是想到如何保護自己的孩子,這是遠遠不夠的。應該像英國父母那樣,教會孩子如何保護自己,教他禁得住命運的打擊,教他不要過於在意富有和貧困,教他必要時候,在四周無人的孤島上依然可以生存下去。

每個人都有軟弱的時候,但只有具備堅強意志的人,才能順利度過低潮期,勇往直前。

心理學家做過這樣一個有趣的實驗:研究人員讓幾個5歲的孩子進入到一個空曠的房間,並輪流對每個孩子說:「這顆糖先給你,但我要出去辦點事,如果你能等我回來再吃,我就會再給你一顆。」

面對這顆糖,孩子們各有各的態度,有的在研究人員剛出去就吃了;有的猶豫片刻後也吃了下去,有的則堅持等研究人員回來再吃。

之後,研究人員進行了跟蹤調查,結果表明,進入中學後,那些在5歲時能夠以自己堅強意志換取第二顆糖的孩子,通常表現得自信、開朗、獨立性強,能夠很快地適應新環境;而那些禁不起糖果誘惑的孩子,則更多地表現出孤僻、自卑、固執,抗壓能力差,並總是逃避挑戰。可見,從小培養孩子的意志力是多麼的重要。

然而,有些中國父母由於過於溺愛孩子,總是盡量滿足孩子各種各樣的要求,生怕孩子受到一點委屈。在家裡什麼活都不讓孩子干,生怕他們吃苦受累,到了大學甚至還不會自己洗衣服、疊被子。這樣的家庭教育使孩子養成了任性、霸道的性格,更是經受不住一點打擊和挫折。可是父母們有沒有想過,日後孩子踏入社會以後,對於他們需要的「糖果」能夠唾手可得嗎?習慣了輕而易舉獲得「糖果」的人,又怎麼會耐心等待他的「下一顆糖果」呢?

英國父母為了避免孩子吃不到「第二顆糖果」,從小就有意識地培養孩子的吃苦精神,使其具備抗挫折能力。他們認為讓孩子參加夏令營就是一個很好的鍛煉意志的活動。

英國孩子的假期生活豐富多彩,可以做義工,參加社區團體、慈善機構舉行的活動。而很多孩子都會選擇參加夏令營,因為他們能夠在夏令營中體會到「苦並快樂」的感受。丹尼絲就是其中一個。

丹尼絲是一個在「苦水」中泡大的孩子。從出生開始,父母就不會讓她輕易得到任何東西。餵奶的時候,她的媽媽從來不會像中國媽媽那樣把奶頭直接放到她的嘴裡,唯恐孩子吃不到嘴裡,而是將孩子的頭扭到另一邊,讓她自己摸索著找奶頭。剛開始的時候,丹尼絲不能一下就找到,所以急得「哇哇」直哭,面對這種情景,父母絲毫不會心軟,也不會幫忙。慢慢地,小丹尼絲就知道了哭是解決不了飢餓問題的,還是要靠自己慢慢摸索。時間長了,只要媽媽將丹尼絲抱起來,她就能一下將奶頭叼進口裡,盡情享受母乳的甘甜。

隨著丹尼絲慢慢長大,父母也會在生活中有意識地磨練她的意志,鍛煉她的吃苦精神。

在丹尼絲進入初中以後,有一次,學校和英國政府組織了一次草原探險夏令營。父母便鼓勵她積極參加,希望借此進一步磨練丹尼絲的意志力。因為之前沒有參與過,所以丹尼絲顯得很興奮。臨走的前一天晚上,父母告訴她夏令營的活動並不是單純的遊玩,在這個過程中會經歷一些困苦和磨難,要她有心理準備。

按照要求,參加夏令營的孩子們要背著自己的行李,徒步走50公里的路,雖然丹尼絲不是嬌氣的小公主,但徒步走這麼遠的路還是第一次,她終於體會到了父母所說的「困苦和磨難」。在走過1/3路程的時候,丹尼絲臉色變得蒼白,豆大的汗珠順著臉頰往下掉,看到這種情況,領隊問她行不行,這時,丹尼絲想起了之前媽媽給她講的《豌豆公主》的故事。

原來,雖然丹尼絲的家庭條件比較好,但她的房間始終沒有安裝空調。丹尼絲覺得心裡很不平衡,於是對父母抱怨道:「我們同學的房間裡都有空調,為什麼就我沒有呢?」

看到丹尼絲這種狀態,媽媽並沒有說什麼,而是拿出了一本書,開始給她講故事:「一個公主出外遊玩,然而由於迷路找不到自己的家了,便誤打誤撞地走進了鄰國的一個城堡。看她穿得破破爛爛,鄰國皇宮裡的人都不相信她是公主。

「為了驗明她的身份,給她鋪床的時候,太后在八層厚厚的床墊下放了一粒豌豆。第二天一大早,公主便抱怨道,『床墊下好像有個什麼東西,咯得我渾身酸痛,一夜都沒睡好。』聽完這句話,所有人都相信她確實是一位嬌氣的公主。」

講完故事,媽媽問丹尼絲:「你想做這樣嬌氣的公主嗎?像她這種吃不了苦的孩子一輩子就只能生活在皇宮裡,一粒豌豆都讓她睡不好覺,再好的生活都無法讓她滿足,你覺得她快樂嗎?」

「媽媽,我不想做那樣的公主,我的屋子裡有個電風扇就可以了。」丹尼絲從此不再提安空調的事。

一想到這,丹尼絲堅定地說:「這是我第一次參加夏令營,不會當逃兵的,我能挺得住,一定會堅持到底的。」

聽到丹尼絲小小年紀能有這樣堅強的毅力,周圍的老師和同學都為她鼓起了掌,這更增加了她堅持下去的決心。晚上到了宿營地,丹尼絲覺得這是自己睡得最香甜、最踏實的一個覺了,第二天一大早又精力十足。

早飯後,為了鍛煉他們的尋路本領,領隊老師將他們分成了5個小組,從不同方向向大本營挺進,而丹尼絲那個隊的小組長就是她,因為老師覺得讓這種具有堅強意志的孩子做組長一定會帶領隊員走出困境。

在向大本營前進的過程中,丹尼絲認真研究地圖,找出最近的地理位置,與自己的隊員團結協作,一起做吃的,和隊員們一起分辨指南針的方向,沒想到他們居然以最快的速度回到了大本營。

兩周的夏令營很快結束,回到學校以後,對於丹尼絲在這次活動中的出色表現,老師給予了極大的表揚和肯定,並號召同學們都向她學習。

回到家裡,父母打開丹尼絲的箱子後,發現衣服和洗漱用品都整理得井井有條,而且還帶回了15篇日記,敘述了她的所見、所聞、所感。

「雖然在這次活動中我吃了不少苦,但是通過團隊生活,使我增長了不少見識,也有了很強的獨立能力。爸爸媽媽,你們現在就是把我丟在南極,我也能自己找回來哦!」丹尼絲調皮地對父母說道。

其實,這個夏令營的活動並不是白白參加的,每個參與者都要交折合幾千元人民幣的報名費,但是英國父母卻心甘情願地花錢讓孩子去吃苦。

21世紀為孩子們帶來了更多的機會,但是機會卻偏愛有智慧、有準備的人。如果中國父母不像丹尼絲父母那樣用新觀念武裝自己,培養孩子思想、道德、素質、能力,那麼他們又怎麼能立足於未來世界呢?

英國父母之所以花錢鼓勵孩子參加夏令營活動,目的就是讓他們明白,意志薄弱、吃不了苦的孩子是被人恥笑的,是無法在社會生存的。一個連基本自理能力都沒有的孩子,如何把握自己的命運?一個意志薄弱、經不起挫折的孩子,如何能夠創造自己生命的輝煌?

父母們請記住,一個孩子如果在生活上無法擺脫對他人的依賴,不能在性格上形成良好的品質,即使在學業上有所成績,那麼他也是畸形的、有殘缺的,因為他沒有得到全面發展。

智慧錦囊

探索外界事物是孩子的天性,即便是吃點苦、受點累,他們也會從中體會到樂趣。只不過中國父母總是將孩子包裹得嚴嚴實實,生怕他們受到傷害,殊不知,這樣的「保護式」教育會讓孩子變得膽小怕事、唯唯諾諾、毫無主見、意志力薄弱,對他們日後的健康成長會有很大影響。

在英國,夏令營活動不過是孩子眾多假期生活體驗的一種。只要是能夠培養孩子堅毅性格、頑強品質的活動,英國父母都會鼓勵他們積極參加。因為他們認為,對孩子人格心靈的喚醒是教育的核心內容,而人格中最重要的就是優良意志、品質的培養。

所以,父母要加強對孩子意志的培養,使他們真正做到獨立、自強、剛毅,用頑強健康的心態去走好今後的每一步。

3.不怕挫折,增強孩子的心理承受能力

在國內,我們經常會看到這樣的報道:一些青少年因為父母的幾句訓誡而離家出走;一些員工因工作中的某些不如意而憤然離職;一些令人羨慕的「英才」,卻在輕微的挫折中一蹶不振,甚至爆發出攻擊他人或自我毀滅的極端行為……

中國一個青少年衛生研究所公佈的《青少年自殺現象調查報告》中顯示:五個青少年中就有一個人有過自殺的念頭,占樣本總數的20.5%,而為此做過周密計劃的占6.4%,其根源都與抗挫能力有關。

中國父母總是喜歡給孩子創造優越的、順風順水的生活環境,讓他們的生活中沒有任何的挫折和苦難,絞盡腦汁地為孩子設計充滿陽光和笑臉的明天。在這種環境下成長的孩子往往會在困難面前表現得退縮、懦弱、自卑、耐性差,一旦碰到挫折便會因為心理承受不了而做出極端的舉動。

英國父母認為,對孩子而言,挫折與困難是他們最好的大學。如果一個人沒有嘗過飢餓與乾渴的滋味,就永遠感受不到食物與水的珍貴,不知道生活的滋味。同理,如果一個孩子沒有經歷過困難和挫折,就體會不到成功的喜悅,就感受不到幸福的甜美。

良好的抗挫能力,受到挫折後的恢復能力和百折不撓、不向挫折低頭的精神,是成功者必備的素質。培養承受苦難和不被挫折擊敗的能力,對今天的孩子尤為重要。

在基恩剛會走路的時候,父母就告訴他摔倒後需要自己爬起來,自己的過失需要自己補救。當然,父母也會及時幫助基恩疏導受到挫折後的不良情緒。

有一次,5歲的基恩看到別的小朋友會騎自行車,就對媽媽說自己也想買輛自行車。

媽媽便對他說:「當然可以,不過你需要先借別人的學會後,我才會給你買。否則買回來後你不學了不是白買了嗎?」

基恩一口答應了。於是媽媽從鄰居家給基恩借了一輛自行車,開始讓基恩利用空閒的時間學習。剛開始,基恩有些不敢騎,一定要媽媽在後面扶著才行。後來媽媽交給了他騎自行車掌握平衡的方法,並把他領到小朋友騎自行車的場地,讓他仔細觀察別的小朋友是怎樣掌握平衡,是怎樣用腳往前蹬的。

看到別的小朋友在場地上騎得游刃有餘、歡快無比,基恩也很想試一試,可是他剛一上去就從上面摔了下來,自行車翻倒在地,基恩便坐在地上大哭起來。

看到這種情況,相信中國父母一定會趕緊跑過去,抱起自己的孩子,說:「不學了,我們不騎了,什麼破車都把我兒子摔疼了。」如果這樣的話,孩子以後每次遇到挫折都會打退堂鼓,心理承受能力越來越弱,什麼事情也做不好了。

基恩的媽媽當然也很心疼兒子從自行車上重重地摔在了地上,但她想到的是讓孩子勇敢地面對困難,不屈服於挫折。於是她走過去對基恩說:「寶貝,你一定摔得很疼吧?但是如果你沒學會騎自行車不就白疼了嗎?要知道你可是我們家裡的男子漢呢,媽媽相信這點困難難不倒你的。快起來,繼續練習吧,你一定會比他們騎得都好。」媽媽指了指其他騎車的小朋友。

聽媽媽這麼一說,基恩頓時來了信心,似乎覺得騎不好就對不起媽媽,更對不起自己剛才摔的一下。於是一骨碌爬起來,拍了拍身上的塵土,把自行車扶起來,在媽媽的指導和自己的觀察下,基恩逐漸掌握了騎自行車的要領,很快便學會了。

媽媽也自然信守承諾,給他買了一輛嶄新的小自行車。

這件事情以後,基恩再遇到困難和挫折都不會輕言放棄,也不會緊張焦慮、煩躁不安,總是能夠自己想辦法克服。

基恩的父母認為,從沒受過挫折或經歷挫折很少的孩子,長大後會因為適應不了社會的殘酷競爭和千變萬化而痛苦不堪。因此,為了讓基恩具有堅強的意志力、良好的心理承受能力和樂觀自信的態度,基恩的父母會有意識地培養他的抗挫折能力。

近年來,在培養跨世紀人才的話題中,挫折教育越來越引起英國父母的關注。讓孩子在艱苦的環境中,一洗嬌生慣養的習氣,磨練堅強的意志,學會在黑暗中尋找光明的自信和技能,培養他們的韌性、耐挫力,以及受挫後的恢復能力,不僅能夠使他們學會從外界獲取幸福,更重要的是可以讓他們從內心激發出一種自己尋找幸福的本能。只有這樣,當困難和挫折來臨的時候,孩子才能泰然自若,用樂觀豁達的心態去面對。這才是人生的無價之寶,是多少錢都買不來的。

因此,聰明的父母不會對孩子百依百順、過分嬌寵,因為這樣會讓你的孩子與磨練他成長的挫折困苦一次次擦肩而過,使他們缺乏面對挫折並戰勝挫折的勇氣和經驗,一旦遭遇挫折,便一敗塗地、萎靡不振。

智慧錦囊

現在的孩子,今後都會面臨一個有著更多變化和風險的社會。他們的未來,面臨的是競爭激烈的職場、複雜的人際關係,也不可避免會遇上情場失意、事業困頓、生意倒閉等窘境,是否有著良好的心理承受能力,直接關係到他們人生是否幸福,事業是否成功。

為了孩子今後遇到上述挫折不至於無所適從、一蹶不振,英國父母便從小開始培養他們的心理承受能力,培養他們戰勝挫折的積極心態。當孩子遭遇挫折的時候,英國父母會引導孩子分析受挫原因,從中吸取經驗教訓,並想辦法將其克服。

如果孩子自己克服了困難,英國父母會及時給予肯定和鼓勵。這樣,孩子能夠感受到克服困難後的成功喜悅,從而信心倍增。如果孩子無法獨立克服困難,英國父母就會及時給予指導和安慰,以免孩子情緒低落、過分緊張,對身心健康產生不良影響,並引導孩子順利走出困境。

總之,父母應該讓孩子知道,生活並不是一條平坦的道路,遭遇挫折和困難是很正常的事情,只有以平常、樂觀的心態面對,並想辦法將其跨越,才是真正的強者。

4.爭當「打工仔」,自己動手豐衣足食

英國大多數的孩子都有打工經歷,年齡小的選擇在家裡打工,長大後便進入社會打工。在英國,孩子打工就像是一種文化,它鍛煉了孩子們的動手能力,也磨練著他們的意志,同時,代表著這個國度的平等與自由。

有數字統計,在一年時間裡,英國1/5的父母,要支付給孩子「打工費」的額度高達2500英鎊,可以說,英國的孩子甚至要比清潔工掙得還多,他們工作的內容也很豐富,如打掃衛生、倒垃圾、洗車、整理床鋪、擺放餐具……

孩子們從小就學會用自己的雙手創造財富,不但能夠豐富物質生活,同時,還能豐富精神生活。即使是出身富貴家庭裡的孩子,也不會缺少打工經歷。

艾莉娜是南京大學的一名留學生,她出生在英國倫敦,家境富裕,只是她的富貴身世直到快畢業時,同學們才知道,而在此前,恐怕沒有人會想到她生於富貴之家。

剛進入大學的時候,艾莉娜身穿一件普通的羽絨服,背著一個簡單的雙肩背包,樸素至極。

適應了學校生活沒多久後,艾莉娜就開始了半工半讀的留學生涯,她在一所小學教英文,一教就是3年。後來一些同學都為艾莉娜的辛苦感到心疼,他們以為艾莉娜家庭困難。

但事實上,艾莉娜卻樂在其中,她很高興能夠教那些中國小朋友學習英文,因為在與他們交流的同時,也能提高自己的中文水平,一舉兩得。在南京大學學習將近4年的時間裡,艾莉娜沒怎麼花父母的錢,她的大部分生活、學習的花銷都是自己賺取的。

後來,艾莉娜和一個要好的中國朋友說:「我認為,人一旦成年以後,再和父母要錢是件很丟臉的事情,所以,雖然我很辛苦,但能夠養活自己,讓我很自豪!」

其實不僅是艾莉娜,幾乎所有的英國學生都很樸素,某個學生家裡到底有沒有錢,從他的外表根本看不出來。

而現在,如果隨便進入一所中國的大學,可以看到很多中國學生都使用價格較高的蘋果手機,但是外國的留學生當中,使用蘋果手機的寥寥無幾,尤其是英國留學生。

可見,中國的孩子非常喜歡攀比,且用來攀比的花銷,絕大多數都源於父母的給予。

在中國,孩子是全家的寶,在全家人的呵護下,享受帝王般的優待,家務不會做,衣服不是名牌就不愛穿,連學習用品都要追時髦,那些更新換代較快的電子產品,更是一代代的買,好似擁有了這些,在同學面前才算是有面子。

不僅如此,很多孩子並不滿足於這種優厚的物質生活,為了能夠活得「更盡興」,他們還會不停地向父母要錢,然後盡情揮霍,從不考慮家庭條件是否允許,更不知道金錢的來之不易。

中英兩國相比之下,顯露出明顯的文化差異,中國的父母對孩子精神世界的塑造遠遠低於英國的父母,所以,中國的孩子也相對自私一些。也正是如此,在中國父母的溺愛之下,出現了當下被人們熱議的「富二代」、「星二代」和「官二代」這三種特殊人群,他們都是物質的「衍生物」。

而在英國,父母們更多的是鼓勵孩子自己去努力,即使是英國皇室的後人,也是如此。

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二世有個漂亮的孫女,叫阿特麗斯,是名副其實的皇室公主,她在王位繼承人的排序中,列位第五。然而,這個身份高貴的公主,在19歲時,居然在本國的一家百貨公司打過工。

阿特麗斯公主打工的百貨公司位於倫敦的牛津街,她擔任的職位是「私人代購專家」,也可稱為「購物顧問」。

阿特麗斯並沒有薪水,她是為之後上大學而積累一些必要的工作經驗。即使如此,她依舊非常努力,在打工期間,她不但要脫掉華麗的衣服,穿上普通的工作服,還要頻繁地奔走在百貨公司裡,不厭其煩地給客人遞送各種物品。

當有人認出這個服務人員就是阿特麗斯公主時,都感到非常驚訝,並非驚訝她「委身」到百貨公司打工,而是驚訝她竟然對這一工作,表現出了非常認真的態度以及超高的天賦。

中國父母普遍在教育孩子方面出現了偏差,對孩子精神方面的指引非常欠缺,同時,還妄想用物質去彌補這一精神欠缺,無異於本末倒置。

與其想方設法給孩子創造優越的物質生活,不如給他用自己的雙手進行創造的機會,當個「打工仔」就是一個不錯的選擇,「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

如果孩子能夠體會到通過努力而取得成果的這種感覺,他一定會感到無比自豪。另外,如今社會競爭壓力巨大,如果沒有良好的動手能力,那麼就算是進入社會,也會因為缺乏實踐經驗而導致自信不足。

如果你不想讓孩子將來成為「高分低能兒」,就要從現在開始讓他自己動手,讓他為自己的將來「打工」。

智慧錦囊

被父母照顧過度的孩子,會本能地認為從父母那裡索取,是件理所應當的事情,如果父母不能及時滿足,就會使得他們出現心理落差,甚至造成嚴重的社會問題。

「打工」,是磨練孩子意志的一個非常好的方法,這在英國孩子身上已經得到了充分的驗證。孩子只有從「自己動手,豐衣足食」中才能明白,自己創造的生活才是真正美好的生活。

所以,父母要盡量鼓勵孩子學會為理想去爭取和奮鬥,成為一個可以在社會上立足的人。

5.支持好奇心,鼓勵探險行為

好奇心是孩子成長的動力和源泉,因為好奇,孩子才會去探索、探險。

心理學家對好奇心的解釋是:「個體對新異刺激的探求反應。」對於沒有接觸過的事物和現象,人們有著去瞭解和探索的本能。英國父母認為,對於涉世未深的孩子來說,身邊的事物是如此陌生、新鮮和神秘,因此他的內心充滿了探索和求知的慾望,這寶貴的好奇心就是孩子意志力的導火索,更是促使他堅持下去的原動力。

在生活中,我們經常會看到孩子指著那些新奇的東西,問道:「媽媽,這是什麼?」「爸爸,那是什麼?」「為什麼會這樣呢?」這些讓孩子表現出極大興趣的新奇事物,很可能就是我們司空見慣的東西。很多中國父母對此卻是不屑一顧、敷衍了事,因為害怕孩子「受傷」、「走彎路」、「破壞物品」,而阻止孩子進行探索行為,這樣做恰恰從根本上打擊了孩子的熱情,扼殺了孩子活躍的思維細胞,更喪失了一個磨煉孩子意志力的大好機會。

英國父母卻非常支持孩子的好奇心,他們認為好奇心是孩子的天性,往往蘊藏著巨大的潛能,也是他們敢於探索和創新的動力,是獲取智慧的關鍵所在,在孩子探索和探險的過程中,由於好奇心的驅使,他們的意志力會在不知不覺中得到很好的鍛練。這表現在日常生活中,就是鼓勵孩子的探險行為。

亞伯從小就養成了凡事好奇好問,喜歡一探究竟的習慣。而艾伯特夫婦發現,那些讓兒子產生極大興趣的,往往都是他們司空見慣的東西。即使這樣,艾伯特夫婦也不會小看亞伯的奇思妙想,只要是他們知道的,就會講給亞伯聽;如果是不太明白的,就會請教別人,或是和亞伯一起查資料,這樣得出的結果會讓他印象更為深刻。

對於好奇心旺盛的亞伯來說,最大的快樂莫過於探險行動了。由於好奇心的驅使,亞伯在很小的時候便有了探險意識。

為了拿到對面櫃子上的那個玩具狗,面前橫著兩把椅子又算得了什麼?在當時剛滿2歲的亞伯眼裡,再也沒有比達到目標更令人興奮歡快的了。如果是中國父母看到這樣的情景,一定是嚇得「魂飛魄散」,趕緊制止孩子的行為,並幫助孩子拿到那只玩具狗。可是艾伯特夫婦卻一直在旁邊觀看兒子的探險行為,還不時給兒子打氣鼓勁:「亞伯已經越過一把椅子了,再越過一把就可以拿到玩具狗了,加油哦!」

在父母的鼓勵下,亞伯一步步地翻越過了那兩把看似高不可攀的椅子,順利地達成了自己的目標。

好好的道路不走,偏偏要從窄窄的桌子腿間鑽過去,這在中國父母看來是不可思議的行為。可在艾伯特夫婦看來,這是一名探險家必備的素質——發現捷徑。它不僅能夠消除恐懼感,還能夠使孩子增長知識,而且當亞伯從桌腿間窄窄的空隙中通過後所表現出來的異常興奮的神情,可以看出那種自豪感是不言而喻的,這就是探險的價值所在。

諸如此類的探險行為,在亞伯的身上數不勝數。當然,這並不代表艾伯特夫婦會縱容亞伯的危險舉動。在亞伯還沒有安全意識的時候,艾伯特夫婦會在家裡給他準備一個安全領地,裡面有豐富的感官印象的東西,還給他準備一段光滑的木頭,亞伯可以在上面練平衡木。艾伯特夫婦總會有一人在旁邊進行「監控」,如果探險行為不會傷害到亞伯自己,父母絕不會對其進行干涉。

亞伯在探險的過程中,經常會由於瘋跑而摔跟頭,但他卻很少坐在地上大哭,而是爬起來繼續跑,這種體驗對提高孩子的抗挫能力,鍛煉孩子的意志是非常有好處的。

如果探險行為危及到了亞伯的自身安全,那麼艾伯特夫婦便會及時跑出來進行制止。比如他要從一個非常高的石凳上往下跳時,艾伯特夫婦就會立刻將其抱開,並告訴他:「這是非常危險的,會讓自己受傷,不可以這麼做。」如果亞伯不聽,艾伯特夫婦就會不厭其煩地解釋給他聽,但絕不會對亞伯進行呵斥和指責。因為艾伯特夫婦很少對亞伯說「不」,所以這次的「不」在亞伯心中是很有份量的,他會記住父母在什麼時候對自己說了這個字,從而不再觸及這樣的危險領域。

艾伯特夫婦認為孩子天生就是「哥倫布」,與生俱來的好奇心會讓他具備一種探險精神,在不畏艱難、相信自己、挑戰自我的過程中,孩子會獲得寶貴的實踐經驗。而探險活動會充分發揮這一功效,在賦予孩子認真、執著和專注品質的同時,讓孩子在好奇心的驅動下,學會堅持,磨練意志。

英國人一直很熱衷探險。多年前,英國很多年輕貴族投身航海,而這是一種具有很大風險的事業;瑞士登山旅遊業剛剛興起的時候,還沒有非常完善的救援措施,但卻有大量的英國遊客蜂擁而至。英國人這種深入骨髓的探險精神,跟英國獨特的家教方式是分不開的。

當然,現在的英國父母鼓勵孩子進行探險,並不僅僅源於傳統。他們認為喜歡探險是孩子的天性使然,父母對其過多限制,反而不利於他們的成長。

英國的兒童研究機構指出,探險行為對增強孩子身體素質和意志力都有不容小覷的作用。此外,探險行為還能夠培養孩子注意力長時間集中的能力,而且有時候還需要想出多種方案進行變通,與夥伴們交流合作,能大大提高孩子的思維能力和協調能力。

因此,英國父母在確認孩子的探險行為不會對自己造成嚴重傷害的情況下,不予干涉,甚至會對其大大鼓勵。

智慧錦囊

蘇聯著名教育理論家霍姆林斯基說過:「在孩子的心靈深處,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個發現者、探究者和成功者。」

有好奇心、喜歡探索的孩子,往往會用好奇的目光注視周圍的人和事物,從中捕捉自己想要的東西,獲取自己不知道的新知識。在這個過程中,哪怕遇到困難和挫折,孩子也會因好奇心的驅使而不斷克服困難,勇往直前。

可以說,探險行為是孩子瞭解和征服周圍事物所走出的最重要的一步。每一次的探險,都會豐富孩子的認識,磨練他們的意志。每一次探險所取得的成功,都會增強他們的信心,這些都為他們日後的工作和生活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所以,父母們不要再禁錮孩子的頭腦,不要制止他們的行為了!支持孩子的好奇心,鼓勵他們的探險行為,你會發現身邊多了一個自信滿滿、意志堅強的「小大人」。

6.允許一時的消極,調整好後依舊是條好漢

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難免會遭遇失敗的洗禮,而使自信心受到打擊,產生消極心態。在這個時候,中國父母總是會因為心疼孩子而幫他把問題處理掉,或是乾脆讓孩子放棄。這種過度的關愛和呵護,不僅不利於孩子身心的健康成長,更不利於培養孩子獨立、堅毅的性格。

這樣的孩子就像溫室裡的花朵,在人為的舒適環境下能夠快快樂樂地成長。但中國父母是否想過,這種溫室裡面培育出來的花朵卻是相當脆弱,禁不起一絲一毫的風吹雨打。這種中國式的家庭教育會讓孩子變得越來越文弱,一旦遇到失敗,便意志消沉、爬不起來。

英國父母認為每個人都會有消極的時候,關鍵是怎樣調整好自己的心態,從而振奮精神,從哪跌倒就從哪爬起來。一個人能力的構成不只是才華這麼單一,而更在於其意志。孩子在外面受了委屈和不公的對待,甚至犯錯誤、跌跟頭,都未必是壞事,只要他們能夠從中吸取經驗和教訓,那麼這些將成為他人生中最寶貴的財富。

艾琳娜今年10歲,她那積極樂觀的心態總是能感染身邊的每個人,同學和老師都稱她為「快樂的小天使」,彷彿她就沒有心情不好、意志消沉的時候。但只有艾琳娜的父母知道,艾琳娜長這麼大不知經歷了多少困難和失敗,而正是這些困難和失敗才歷練了她堅毅開朗的性格和平和的心態。

小學一年級期末的一天,艾琳娜放學回家後一言不發地走進自己的房間,察覺到女兒情緒不對後,媽媽走進艾琳娜的房間,關心地詢問道:「我的寶貝今天怎麼了,那只『歡快的小鳥』怎麼不見了呢?」

看到媽媽進來,艾琳娜彷彿抓到了救命稻草,開始向媽媽往外倒「苦水」:「這次期末通過同學的評選,我已經成為了一名『全優生』。可是今天有個同學的爸爸找到老師,不知道說了什麼,總之經過那個同學爸爸的勸說,老師臨時決定把我換了下來,讓那個同學當了『全優生』。」艾琳娜邊說邊哭,委屈到了極點。

聽完艾琳娜的講述,媽媽的心裡也很不是滋味,這次突然把艾琳娜從『全優生』的位置上撤下來實屬不該。但是媽媽轉念一想,讓孩子早些體驗到生活的坎坷和失敗也未嘗不是好事,而且也許老師有某種難言之隱,不便與艾琳娜說也不一定。

於是,媽媽幫她分析:「也許那個同學有他自己的優勢,老師讓他當『全優生』也有一定的道理,而且每個人做事都有自己的目的和立場,看問題的角度不同,得出的結論自然不一樣。如果你各方面的表現都比他優秀很多,那樣他爸爸再怎麼說,老師也不會為了迎合某位父母,把一個全優的學生撤下來,而讓一個各方面都表現平平的學生去當『全優生』。你說對嗎?」

雖然這麼說,但艾琳娜的感情上還是難以接受,情緒還是非常低落。

「雖然這次你沒當上『全優生』,但不代表你以後就當不上了。這次事情也許會有各種原因才造成了這樣的結果,但並不是每次都會這樣。爸爸媽媽不在意你是否是『全優生』,而是希望你能夠在失敗中成長起來,不會因為一次挫折就一蹶不振,陷入消極情緒中不能自拔。你一時的消極低落都沒關係,因為我想每個孩子遇到這樣的事都不會開心。但你要快速調整好自己的情緒,繼續努力,讓自己變得更優秀,這樣老師和同學都會對你刮目相看的。明白嗎?」

聽完媽媽的話,艾琳娜似乎悟出了一些道理,懂得了父母對她的期望,表示自己不會再在意這件事。經過幾天的調整,艾琳娜漸漸從這件事中「掙脫」出來,而且在各方面都更加嚴格要求自己。就這樣,二年級的期末評比果然沒有讓她失望,『全優生』的桂冠終於戴到了她的頭上。

在漫長的成長過程中,孩子出現失誤和遭受失敗是不可避免的,此時,身為父母要給孩子鼓勵、支持和幫助,尤其是在孩子比較小、自控意識差的時候,更應該給他正確的引導,幫助孩子正確面對這些失敗,這對其健康人格的培養和形成一個積極向上的自我意識是非常重要的。

英國父母大多都會像艾琳娜的父母那樣,當孩子遭遇失利、情緒沮喪的時候,及時伸出援手,告訴他們,當輪船行駛在平靜海岸的時候,是非常容易擱淺和觸礁的,只有大海波濤洶湧的海浪,才能磨練出真正的水手。某些失敗和挫折,很可能是「上帝」在重視他們,希望他們不辜負「上帝」的心意,正視失敗,迎難而上,盡快從失敗的陰影中剛走出來,調整好後仍然是條「好漢」。

智慧錦囊

人的一生是用無數的挫折和失敗來豐富和提升的。挫折縱然無情,卻給人無數的磨礪;失敗固然慘痛,卻能讓人意志堅強。一個人只有在失敗的逆境中磨練自己,接受暴風雨的洗禮,才能走向成熟。

英國父母認為,大多孩子都缺乏認識、抵禦以及自我調節的能力,他們遭受失敗後,往往會感到很痛苦、自卑、消極,從而出現緊張、恐懼的心理,對周圍事物缺乏熱情和信心,產生牴觸情緒。

而父母此時就扮演了「心理調節師」的角色,要幫助他們分析事情的原因,克服因失敗產生的心理障礙,告訴他:「沒關係,太陽會照常升起的,只要你能挺過去,前面的道路會更寬廣。」

只要父母「動之以情,曉之以理」,就能讓孩子接受教訓、樹立信心,爬起來繼續前進。

7.向大人學習,不要輕易哭鼻子

樂樂的性格與自己的名字十分不匹配,在幼兒園裡,她表現得比其他小朋友都脆弱。班上評選小紅旗,只有5個孩子被評上,樂樂落選了,全班25個沒評上的孩子只有她一個人哭了;下午玩玩具,樂樂想去拿小汽車,卻被壯壯搶先一步拿走了,老師馬上給她拿了一隻玩具熊,可樂樂又哭了;午餐裡有樂樂喜歡的紅燒肉,這時調皮的澤澤搶了她的一塊紅燒肉,她不敢搶回來又哭了;「六一」兒童節學校搞競賽活動,樂樂撈金魚怎麼也撈不上來,一著急又哭了……

在國內,像樂樂這樣一遇到不順心的事就喜歡用哭鼻子來應對的孩子比比皆是,這與父母的教養方式有很大關係。因為現在的孩子多是獨生子女,在家裡一直被父母和長輩寵愛備至、呵護有加,每當她遇到什麼事,只要一哭,父母便一定會幫她完成。

久而久之,孩子便形成了一種思維定式——用哭泣的方式來應對生活中的困難和挫折。一旦遇到家裡突然斷電、上學遲到,或是學習任務沒有按時完成等,就會哭鼻子,企圖以此來逃避困難。

而英國父母就不會事事順著孩子,因為他們知道習慣了遇到事情有父母出面幫助解決的孩子,性格就會變得異常軟弱,遇到挫折和困難就只會用哭鼻子來應對,這對孩子的成長是非常不利的。

最重要的是,英國父母還會給孩子做出堅強的榜樣,遇到困難總是會想辦法解決,告訴他們要向爸爸媽媽學習,不要輕易哭鼻子,因為哭並不能使問題得到很好的解決,而且這種懦弱的表現,也不是一個自信而勇敢的孩子應該有的。

對於這一點,王老太是非常有發言權的,因為她的兒子就娶了一個英國媳婦——喬安娜,這個英國媳婦教育孩子的方法可真是讓王老太大開眼界。

從孫女愛爾莎一出生,王老太就發現這個洋媳婦與中國媳婦的與眾不同之處。

剛出生的孩子聽不懂話,他們是靠條件反射來做判斷的。每當愛爾莎想用大聲哭泣的方式來讓人抱的時候,除了一些特殊情況,比如餓了、尿了、病了等,其他時候喬安娜都不予理睬。而當愛爾莎停止哭泣的時候,喬安娜才會將其抱起,用溫柔的眼光看著她,用溫暖的雙手撫摸她。

長此以往,再小的孩子也明白,大聲哭泣是沒有效果的,只有不哭的時候才有的抱,因此,嬰兒時期的愛爾莎很少無緣無故地又哭又鬧,因為她知道這招對媽媽來說是不奏效的。

隨著愛爾莎慢慢長大,喬安娜也越來越注重對其堅毅性格的培養,她認為女孩應該比男孩更獨立、堅強才對,這樣才不會被社會淘汰,才能更好地融入這個競爭激烈的社會。

有一次,愛爾莎在外面玩時,手擦破了皮,還流了血,王老太看見後,緊張得不得了,連忙說道:「我的寶貝孫女這是怎麼弄的啊,怎麼摔成這樣呢,真是心疼死奶奶了。」聽奶奶這麼一說,本來不覺得什麼的愛爾莎頓時也覺得手開始疼了,眼淚也跟著流出來。

這時,在廚房做飯的喬安娜走出來,雖然心裡也很著急,但仍然輕描淡寫地說:「這個應該是你在與夥伴們奔跑時摔倒的吧?」

愛爾莎覺得媽媽真的很瞭解自己,點了點頭。

「這是你自己不小心造成的,所以也怪不得別人吧。而且這點小傷也算不了什麼,媽媽一直認為愛爾莎是個勇敢而堅強的孩子,甚至不亞於那些男孩子,所以堅強的孩子是不輕易哭鼻子的。」喬安娜說道。

「可我還是有點疼。」愛爾莎委屈地說道。

「你還記得媽媽上次被菜刀切到手的事情嗎,那也是因為媽媽自己不小心才切到的,而且還切掉一塊肉呢。媽媽有哭鼻子嗎?」喬安娜想用自己的親身經歷來引導愛爾莎。

對於那一次的意外事件,愛爾莎還是記憶猶新,「血淋淋」的場面讓她現在想起來還覺得很恐怖,但是媽媽卻沒有掉一滴淚,這讓她覺得媽媽很「偉大」,是個堅強的媽媽,心裡也很佩服。

「媽媽之所以沒有哭鼻子是因為我覺得哭鼻子並不能緩解我的疼痛,只有以後多加小心,不再被菜刀切到才是最好的辦法。同樣的道理,哭鼻子也並不能讓愛爾莎的手復原、不流血,而且這點小傷就哭鼻子,讓其他小朋友知道了會笑話你的,你說呢?」喬安娜說完,便取出藥水,對愛爾莎的傷口進行了消毒和清理。

「媽媽,我知道了,我現在一點都不疼了,我要像媽媽那樣,做個堅強的孩子。」愛爾莎又蹦蹦跳跳地出去玩了。

在一旁的王老太看得有些傻眼,雖然覺得這個洋媳婦有點狠心,但是還是對她能讓孩子在受傷後不哭,而且很快又若無其事地出去玩,感到很佩服。

為了磨練女兒堅強的意志,喬安娜給愛爾莎報名了「親子輪滑班」,這是一種父母可以與孩子一起參加的運動。之所以不是給愛爾莎單獨報這樣的學習班,是因為喬安娜想用自己的言行來影響孩子,給孩子做一個良好的榜樣。

其實,對於4歲的小孩子來說,學輪滑要比大人容易得多,教練就是這麼對她們母女說的,因為大人的身體比較僵硬,沒有小孩的協調性好,這更給了愛爾莎很大的信心。

第一次,教練指教這對母女穿著輪滑鞋走,半個小時的時間,她們幾乎都是被教練拖著走的,休息時候,愛爾莎有點懈怠,她沒想到學輪滑這麼難、這麼累,於是開始向喬安娜哭訴。

對於喬安娜而言,她的痛苦不亞於女兒,甚至還會比女兒難受,畢竟她不是那個年紀了,而且不經常接觸這樣的運動,總是覺得無所適從。

但是,為了女兒能夠堅持下去,不輕易在苦難面前倒下,喬安娜便開始鼓勵她:「很多比你小的小朋友都能滑得很好,就說明這項運動並沒有那麼難,你現在打退堂鼓只是怯懦的心理在作祟。要不這樣吧,我們來比賽,看看誰能最先學會輪滑,而且在學習的過程中不許輕易哭鼻子,看看我們誰能堅持到最後,成為真正堅強勇敢的人。」

聽媽媽這麼一說,愛爾莎的小自尊心也開始起作用了,她不想輸給媽媽,更不想讓別人看不起,於是一骨碌爬起來,向教練走去。在一上午訓練的過程中,愛爾莎不知道摔了多少次,每當疼得有點忍不住的時候,看看不遠處剛剛爬起來的媽媽,就又把眼中的淚水忍了回去。

就這樣,訓練了兩天後,喬安娜和愛爾莎都能夠在地上獨立滑了,不久後,母女倆可以手拉手一起在空曠的廣場馳騁,而且愛爾莎十分享受這種感覺,因為她們周圍儘是羨慕的目光。

在愛爾莎的成長過程中,喬安娜充當了十足的榜樣角色。不管在生活或工作中遇到什麼樣的挫折和困難,她都能盡量調節自己的情緒,比如找朋友訴說,看看幽默的電影或書籍,有的時候還會把愛爾莎當成知心朋友一樣交流,而不是像中國媽媽那樣任意發洩,隨便在孩子面前掉眼淚。久而久之,愛爾莎把媽媽當成了自己最崇拜的堅強女人,也立志做一個像媽媽那樣的不輕易哭鼻子的「女人」。

從愛爾莎一出生,喬安娜就沒有像中國父母那樣,只要孩子一哭就把她抱起來,雖然當時愛爾莎還是個嬰兒,但在她的潛意識裡已經有了哭給她提供不了任何幫助的概念,因此她也不會用哭來「威脅」父母幫助她做什麼。

當愛爾莎慢慢長大後,喬安娜會以身作則地告訴她,作為女人更應該堅強和勇敢,不要動不動就哭鼻子,只有這樣才能鍛煉出堅毅的性格,才能讓別人刮目相看。

相比之下,中國的父母往往做不到這一點,從孩子出生開始,就養成了他們嬌氣的性格,什麼事情都要靠父母的幫助才能完成,磕一下、碰一下都會哭起來沒完沒了,最後父母甚至只能用物質來彌補孩子的「傷害」。中國父母長時間的這種寵愛,會使孩子變得越來越脆弱、意志薄弱,禁不起一點風吹雨打,而且缺乏自信心。

因此,父母在對孩子的家庭教育上,也應該適當地學著「不近人情」,那絕對是看似無「情」勝有「情」的好事,十分有利於孩子身心的健康成長。

智慧錦囊

常言道:「性格決定命運。」一個人一生的生活、工作和發展,與他的性格有著不可分割的關係。而意志卻在其中起著關鍵作用,它既可以調控態度,又可以掌握情緒,並且能夠促進和保證理智的發揮。

因此,英國人會著重鍛煉孩子的意志品質。他們認為性格軟弱的孩子通常會前瞻後顧、優柔寡斷,以至於遇到事情不會想辦法解決,只會哭鼻子,這樣的性格在生活中是會吃虧的。而性格堅強的孩子遇到問題往往會先進行冷靜地分析,受到挫折也不會用「哭鼻子」來應付,這樣的素質才是當今社會所需要的。

當然,想培養出具有堅毅性格的孩子,並非一朝一夕的事情,這需要父母的鼓勵和配合。父母是孩子的一面鏡子,如果父母碰到事情就只知道垂頭喪氣、哭哭啼啼,相信孩子也不會堅強到哪去。

所以,父母們請都堅強起來吧,只有這樣,你的孩子才不會輕易哭鼻子。

第八章創造能力:支持孩子發揮想像力,敢於做世界的主人

1.多問「為什麼」,少說「不知道」

看到這一章的題目,很多中國父母可能會不屑一顧:英國人,不就是那種帶著禮帽、拄著手杖、抽著雪茄的老派紳士嗎?能有什麼想像力?

但看過2010年上海世博會英國館的人,相信都會對英國館「6萬顆種子的想像力」記憶猶新。6萬多根透明觸鬚向外伸展,末梢隨風搖曳,站在它面前,感覺彷彿整個展館都在飄動,讓人不得不震撼於英國人強大的想像力和創造力。

有人可能要說:「這只是一個設計師的想像力吧?並不能代表英國人的想像力。」但是,如果你稍微瞭解一下英國,接觸一下英國的孩子,你就會發現,這個設計師正是代表了所有英國人那富有想像力的頭腦,是最能體現英國人形象的「品牌」。

那麼,他們如此強大的想像力來自於哪裡呢?這首先要歸功於英國父母不遺餘力地鼓勵孩子多問「為什麼」。對此,蘇映微深有感觸。

蘇映微是一個「海歸」,在英國讀了4年書,如今回到國內,進了一所中學當老師。她發現,自己班上的孩子都非常不愛問問題,而你問他們問題,如果能夠照本宣科地照搬標準答案,他們就能夠回答得很好,如果沒有標準答案,他們就會直接告訴你「不知道」。

聖誕節要到了,蘇映微就讓學生們以聖誕節為題畫一幅畫。結果發現,大部分孩子畫的都是聖誕樹,而且都是裝飾大同小異的聖誕樹。蘇映微非常奇怪,為什麼孩子們的思維都一樣呢?

很快,蘇映微就發現原因了——教室後面的黑板上畫著一棵聖誕樹,孩子們都是照著畫的。於是,蘇映微就把牆上的聖誕樹遮了起來,讓孩子們根據想像畫。結果,這些孩子糾結了半天,都不知道應該怎麼下筆。最後,蘇映微無奈,只好把遮布摘下來,孩子們這才完成了作業。

蘇映微回家跟當醫生的表姐抱怨:「我給他們出這個題目的時候,他們難道就不肯多問幾個『為什麼』,多動腦筋考慮一下嗎?只是有標準答案就照本宣科,沒標準答案就交白卷,怎麼一點想像力都沒有呀!」

表姐說:「你以為人人都是科內爾·海門斯因呀!」

蘇映微詫異:「科內爾·海門斯因是誰?」

「科內爾·海門斯因是1938年諾貝爾生理學和醫學獎的獲得者,在研究呼吸和血液方面是個天才。這是醫學常識,你肯定不知道!」表姐笑著搖搖頭,看到蘇映微要反駁她,馬上說道,「他小時候特別愛思考,基本就是個『十萬個為什麼』,一碰到事情,就問他老爸『為什麼』、『為什麼』、『為什麼』,一些寫他的書裡,都說正是因為他愛思考,喜歡問『為什麼』,才對大自然和人類科學產生了豐富的聯想,最終取得了卓越的成就……」

就在這時,表姐剛上幼兒園的女兒樂樂拿著剛畫好的畫,跑來找表姐:「媽媽,媽媽,你看我畫的畫!」

表姐看了一番,摸著樂樂的頭說:「樂樂真厲害,這小房子、小樹、還有小兔子畫得真像!」

這一句話像一劑靈藥,讓蘇映微詫異的同時,茅塞頓開。原來問題出在這裡!

在英國的時候,蘇映微的房東有個跟樂樂差不多大的小女兒,那個小姑娘也特別愛畫畫,每次畫好就跑去給媽媽看。不管她畫得是什麼,她的媽媽都會誇讚她:「親愛的,你畫得真好!」然後會讓女兒給她講自己畫的是什麼,有什麼故事背景。但那些畫,在蘇映微看來,真是天馬行空得不能再天馬行空了。

於是,蘇映微對表姐說:「我找到問題所在了!中國父母都愛跟孩子說『像不像』,而英國父母都會說『好不好』。雖然聽起來差不多,但評價標準卻有著天壤之別。『像不像』就把孩子框定在了一個標準答案裡,孩子只會去死記硬背標準答案,不會自己思考,如果不知道答案,寧願老老實實回答『不知道』,也不會多問自己幾個『為什麼』。而『好不好』只是根據孩子自己的興趣,天馬行空就行了,這毫無疑問培養的是孩子的想像力。」

表姐若有所思地點點頭,「你說的似乎有一定道理。」

蘇映微接著說道:「我們班上的孩子,一遇到問題都愛直接跳過去,或者直截了當地說『不知道』,逼急了就乾脆去翻看標準答案。這跟父母肯定有很大關係。我在英國的時候,房東的女兒非常愛問『為什麼』,她一問問題,她媽媽就會引導她自己思考。有一次,她媽媽病了,嗓子干,一直咳嗽,女兒問她『媽媽為什麼咳嗽』,她不直接回答,反而反問女兒,女兒自然回答不知道,然後她就和女兒進行了深入的探討。後來我有一次生病,小姑娘都跑來告訴我感冒了,所以大腦發出緊急命令,讓嗓子發乾,這是在讓我趕緊去接水喝。」

表姐聽到這裡,驚訝得說不出話來。

事實上,蘇映微遇到的這樣缺乏想像力的孩子,在中國遍地都是。2009年,教育進展國際評估組織對全球21個國家進行了調查,結果發現,中國孩子的計算能力排名第一,想像力卻排名倒數第一。這不得不引起中國父母的思考。

其實,所有孩子本身都有很強的想像力和好奇心,所以在他們小的時候,我們經常會聽到他們問「為什麼火車要在鐵軌上跑?」「為什麼魚要在水中游?」「冬天河水為什麼會結冰?」等問題。在這一點上,中國孩子與英國孩子並沒有什麼不同。不同的是,父母的態度。

中國的父母要麼婉言相勸:「你還小,等你長大了,多讀書,就懂了。」要麼直接搬出課本,告訴孩子標準答案:「不要胡說八道,應該是這樣的……」要麼乾脆粗暴拒絕:「去去去,我正忙著呢,自己一邊玩去!煩死了!」這三種回答,儘管前者和顏悅色,但卻無法滿足孩子的好奇心;而中者雖然滿足了孩子的好奇心,卻只是「填鴨式」的灌輸知識,無法開啟孩子的思維;後者更不用說了,態度粗暴,會直接撲滅孩子心中好奇的火苗。

這樣,孩子的好奇心被扼殺,智力發展就會受到影響,再遇到問題時,一旦孩子不能馬上從大腦裡搜集到父母眼中的正確信息,就會條件反射般地回答「不知道」,孩子的想像力、觀察力、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也會大大減弱——這些能力的發展往往跟隨孩子「為什麼」的提出與解決而發展。

英國父母則截然不同,他們會細細解答,循循善誘,引導孩子思考問題的答案,並不斷引導孩子提出新的問題,不斷深入思考。這樣不僅滿足了孩子的求知慾,還啟發了孩子問「為什麼」的願望,促使孩子的想像力和思考能力不斷提升。

當然,更重要的是,英國父母不會像中國父母一樣看重標準答案,更不會拿標準答案來強迫孩子回答「知道」或者「不知道」。比如孩子問「氣球為什麼會飛上天?」英國父母不會告訴孩子:「因為氣球裡面裝了氫氣,氫氣比空氣的比重輕,密度小,所以,氣球能夠飛上天。」而是會啟發孩子自己思考「為什麼」,於是孩子的答案就變得豐富多彩了,有的回答「氣球飛上天去捉小鳥」,有的回答「氣球要去跟星星做遊戲」,更有的回答「氣球要去雲朵裡睡覺」……想像力自然也就被充分地調動起來了。

愛因斯坦曾說,對於科學研究來說,提出問題比解決問題更為重要。因為提出問題需要孩子有創造性的思維。所以,英國父母這種引導孩子多問「為什麼」的教育方式,極大地保護了孩子的好奇心和求知慾,促進了孩子創造力和想像力的發展。

智慧錦囊

愛提問、愛質疑,是孩子富有求知慾和創造能力的外在表現,孩子提問的過程中,就會積累足夠的知識,並拓展思維、創新思維,大大發展其創造能力和想像力。其實,在這一過程中,重要的不是孩子能夠給出「標準答案」,而是要對知識保持一種強烈的好奇心,能夠開拓思維,開動腦筋,積極思考。

當孩子學會問「為什麼」,實際上就是他已經開始了主動思考,開始有了更高等級的思維活動,其想像力乃至智力必然都會有很大程度的提高。

所以,還在苛求孩子按照標準答案作答的父母們,不妨學學英國父母,鼓勵孩子自主思考,多問幾個「為什麼」,少說幾個「不知道」。

2.玩創造性遊戲,趣味自己掌控

如今,中國父母已經越來越多地意識到「孩子的天性就是玩」,所以在對孩子的教育過程中,尤其是對於幼兒園階段的孩子,中國父母也同英國父母一樣,開始採用順應天性的快樂教育法,讓孩子從玩耍和遊戲中學習知識。

然而,如果你細細比較一下中英兩國的遊戲教育,就會發現,其本質完全不同。中國的父母雖然也採用了遊戲教育,但卻更喜歡給孩子定下遊戲規則,英國的父母則完全讓孩子自己掌握遊戲。這在創造性遊戲中表現最為突出。

就拿「過家家」來說,中國的父母在陪孩子玩的時候,往往會干涉孩子的行為,給孩子設定好故事情節和走向,讓孩子按照「劇本」演繹。結果自然是演繹得完美無缺,天衣無縫,甚至能搬上銀屏,入圍奧斯卡最佳編劇獎。但不得不說,這個遊戲的功效是「事倍功半」,因為孩子只是僵硬地演繹了父母設定好的情節,整個過程中,都是「聽指揮」的,根本不需要自己動腦筋思考,就如同「提線木偶」一般,又怎麼可能從中獲得更多東西呢?

英國父母則恰恰相反,會把決定權交給孩子,讓孩子當編劇和導演,父母只是從旁配合,甚至還要聽孩子的「指揮」。

艾米麗共有四個孩子,露西、茜茜、傑克和摩根。所以一天到晚,家裡都很熱鬧,要麼孩子們一起拉著爸爸搭積木,要麼「綁架」爸爸媽媽一起陪他們玩「過家家」。但不管玩什麼遊戲,爸爸媽媽只是「小兵」,要聽那四個「大將軍」的號令。

暑假裡,為了讓孩子們玩得更加歡樂,艾米麗和她所在的「媽咪俱樂部」的媽媽們協商決定,讓孩子們輪流去各家玩耍。這天,輪到了艾米麗家。一大早,孩子們就絡繹不絕地登門了,艾米麗和丈夫湯姆真是手忙腳亂。

另一邊,孩子卻已經開始玩遊戲了,今天他們要玩的是「過家家」。遊戲開始了,孩子們湊在一起嘰嘰喳喳地討論了半天,始終沒有定下來要玩什麼劇情。這讓剛搬來英國的中國媽媽章敏很是焦急,她乾脆走上前去,對孩子們說:「孩子們,你們不要再爭論了,乾脆我給你們想個劇情,好不好?」

孩子們都睜大了眼睛,好奇地望著章敏,一言不發。艾米麗見狀,馬上上前將章敏拉走。章敏頗為不解:「他們這樣沒法進行呀,把時間都浪費在討論上了,遊戲還怎麼玩呀!」

艾米麗神秘地說:「那你就接著往下看就是了!」

章敏狐疑萬分,但當他們返回的時候,她震驚了:孩子們已經開始分工扮演角色了。

他們今天要玩的是「爺爺過生日」。

傑克扮演爺爺,露西扮演媽媽,摩根扮演爸爸,茜茜和章敏的兒子利君分別扮演女兒和兒子,其他孩子則分別扮演來給爺爺慶生的客人以及傢俱公司、超市、菜市場的工作人員。

為了給爺爺過生日,一家人先購買各種新傢俱,傢俱公司開著貨車送貨上門,還幫忙擺放好。

爺爺生日這天一大早,一家人就都早早地起來了。為了誰去買東西,爸爸媽媽爭吵了起來。爸爸說:「你去做飯吧,我去買菜!」媽媽說:「我是媽媽,我去買菜,然後回來做飯,你要不要去抱娃娃?」這時,爺爺出來了,他讓媽媽帶著女兒去買菜,爸爸去超市大肆購物,爺爺則在家裡照顧他們的小兒子,問題這才解決了。

菜市場和超市裡都已經正常營業了,他們十分盡職盡責地擺放好了各種水果、蔬菜和其他用品。媽媽和爸爸他們各按所需挑選好了,付完款後便高高興興地回家了。

他們買了很多東西,家裡的灶台、餐桌上都堆滿了各種蔬菜、水果以及其他吃的喝的。一家人又擠在廚房裡,忙著洗菜、燒菜、烤蛋糕等等。

這時,媽媽忽然想起來,她昨天買的日本插花還沒有插呢。於是,做飯的任務交給了爸爸,她趕緊去把插花材料抱出來。那是一大一小兩個薯片罐,一些彩紙和各種紙花、干花等。章敏看到這裡,很是好奇,她要怎麼把這些東西做成日本插花呢?

只見媽媽先將兩個薯片罐綁在一起,又在上麵包上一層淡綠皮紙,再包一層淡黃紗窗紙,攔腰用深綠毛根紮緊,毛根首尾相接的地方弄成一個心型。這樣,花瓶就做好了。接著,她又將之前自製的各種紙花、干花插進花瓶裡,疏密交錯,高矮搭配,還真有日本藝術插花的樣子!做好以後,她把插花放在了鋼琴旁,這給鋼琴增添了很多情調。

很快,客人們就陸陸續續地來了,之前超市和菜市場的工作人員又都變身成了客人,來到家裡做客。他們都拎著各種各樣的禮物,甚至還有人帶了一盒蛋糕來!一時間,家裡熱鬧極了。

其中,有兒子和女兒的外公外婆,他們一進門,給爺爺祝壽以後,就說:「小寶貝們,快到外婆這裡來!」女兒興高采烈地撲到了外婆的懷裡,那邊,外公卻驚訝地說:「咦,你們怎麼都不管我的小外孫了呀,看他哭成什麼樣子了!」原來小兒子因為沒人理,已經不高興了!

媽媽連忙去哄兒子,外婆又在旁邊一本正經地數落媽媽:「你這個媽媽呀,怎麼不好好照顧寶寶呢?燒飯的事情可以讓爸爸去做呀,你看,他都哭成這樣了!而且天氣這麼冷,你怎麼給他穿這麼少衣服?」媽媽連忙認錯,馬上去衣櫥裡找衣服給寶寶穿。

之後,大家就高高興興地進行了party。大家各顯神通,媽媽和其他客人輪流給舞會伴奏,其他人則跳舞、唱歌,甚至還有CS模擬、比賽等,玩得不亦樂乎。

這一系列活動,都是孩子們自行設計,自導自演的,章敏和艾米麗則只是在旁邊充當觀眾,適當時候當當「僕人」。

章敏坐在旁邊,看得目瞪口呆。在中國的時候,她也參加過兒子幼兒園的活動,見過孩子們如何玩「過家家」,那都是老師設計好的劇情,由老師在旁邊指導,卻從來沒想過讓孩子自導自演。她今天真是大開眼界了!

艾米麗看到章敏震驚的樣子,笑著說:「『過家家』本來就是創造性遊戲,玩這個遊戲,考驗和培養的就是孩子的創造力,他們自己考慮、自己討論,才能夠集思廣益,打開思維,不斷創新,想出好的創意來呀!如果我們大人給他們定好了怎麼玩,不但缺乏了樂趣,還剝奪了孩子的想像力,豈不是得不償失?孩子們比我們想像得要更富有創造力呢,只要你給他機會,讓他自己掌控創造性遊戲的樂趣,他就會插上想像的翅膀,在創造的天空裡自由翱翔!」

孩子在幼兒時期,大多都喜歡玩一些創造性遊戲,比如過家家、扮演怪人、搭積木、影子戲等一些需要奇思妙想的遊戲。他們可以模擬出他們經歷過和從未經歷過的一些場面,比如去公園玩、去度假、去聽演唱會等,還會扮演成媽媽、老師、醫生等人的樣子。如果家裡只有孩子一個人,他還能夠扮演多個角色,甚至玩得不亦樂乎。

這些創造性遊戲都得益於孩子們超強的想像力和創造力,而這些創造性遊戲又會反作用於孩子,經常玩這類遊戲,孩子的思維也會被充分調動起來,從而使想像力和創造力大大提高。

所以,在孩子玩創造性遊戲的時候,英國父母都會像艾米麗一樣,只做一個旁觀者,把一切「生殺予奪」的大權都交給孩子,讓孩子自己處理,自己思考怎麼做,按照自己的意願,創造性地去遊戲。

除了「過家家」, 像「化妝」遊戲,他們會給孩子準備一個大大的化妝包,裡面放上各種設計有趣的衣服和其他裝飾品,讓孩子自己隨意搭配。而裡面的設計有趣的衣服,往往是用一些不穿的T恤、裙子、手袋、帽子等,在孩子的意見下修改而成。

而如果孩子要舉辦「音樂會」、「茶會」,他們也會任由孩子把樂器、撥浪鼓、麥克風等拿來盡情演奏,將茶具、茶水等交由孩子負責。

總之,英國父母為了開發孩子的創造力和想像力,在孩子玩創造性遊戲時,所秉承的原則就是「趣味自己掌控」!

智慧錦囊

人的創造力始發於幼兒時期。每個年幼的孩子都具有潛在或者正在萌芽的創造力,而這種創造力又在很大程度上正面催化著孩子的各方面發展。創造力是智力的一種表現,創造力越高,說明孩子的個性品質和積極的情感體驗越好,也就是更加自信、自立、興趣廣泛、喜歡探索、情感豐富等,這些品質對於孩子日後的學習、生活等各方面成長都有極其重要的積極影響。

如何最大限度地開發孩子的創造潛能,是英國父母經常思考的一個問題。最終,他們找到了挖掘孩子創造潛能的最好方式——創造性遊戲。因為遊戲不僅是孩子的娛樂方式,更是他們的學習方式,他們往往會通過遊戲來對現實生活進行創造性的反映。

所以,把創造性遊戲的掌控權交給孩子,就等於把開發孩子創造力的金鑰匙交給了孩子,孩子會自己打開創造的大門,走進充滿想像力的世界!

3.最喜歡上的兒童「建築課」

英國的一名教師在給孩子上「建築課」時是這樣開始的:他說,有一匹小馬站在河邊,望著對岸的青草不知如何是好。

「它怎麼才能吃到對面的青草呢?」這名教師問道。

「過河。」孩子們異口同聲地說道。

於是,這名教師帶孩子們去學校附近觀察各種橋。

孩子們看到各種各樣的橋,都非常好奇,不停地發問:

「橋是用什麼做成的?」

「為什麼橋的形狀都不一樣?」

「這座橋能承受的最大重量是多少?」

……

對於孩子們提出的各種問題,這名教師都一一記下,並在問題後面寫下了提問者的名字。回到教室以後,這名教師讓孩子們按照一定的要求來設計建造橋樑。孩子們按照各自的目標和計劃,開始用硬紙板搭建立體模型,邊搭建邊修改自己的「設計方案」。而教師便在一旁指點,幫助他們搭出自己心中的有特點的堅固橋樑。

英國的教育學家在分析時認為,這名教師創設了逼真情景,激起了孩子們的好奇心,當孩子們提出問題以後,教師引導孩子們在實際操練中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從而使孩子們發揮了想像力和創造力。

在英國人看來,想像力比知識更重要,因為知識是有限的,而想像力涵蓋了世界上的一切,推動了世間萬物的進步與發展,同時也是知識進化的源泉。而「建築課」能夠拓寬孩子的視野,激發他們的想像力,也為日後的創造性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在孩子還沒有踏入校門正式開始學習「建築課」的時候,英國父母往往會用搭積木的遊戲來開發孩子的想像力。積木看起來是很簡單枯燥的玩具,但它卻能夠讓孩子充分發揮想像力,同時還可以鍛煉孩子的動手能力和創造力。他們認為這是父母給孩子上的第一堂「家庭建築課」。

伯頓在1歲半的時候,媽媽給他買了一個木製的小積木車,伯頓興奮地整天拉著這個積木車從這個房間走到那個房間,嘴裡還叨咕著:「媽媽,我給你買了很多好吃的和好玩的,你來挑挑吧。」

聽伯頓這麼一說,媽媽突然靈機一動,想出了一個開發伯頓想像力,鍛煉其語言能力的小遊戲——送貨遊戲。伯頓一趟趟將媽媽想要的東西運送過來,而媽媽每次都會提出新的要求,對那些暫時沒有的東西,伯頓會爽快地回答:「你要的東西暫時還沒有,下次我會幫你帶來的。」而那些東西都是用積木來代替的。

這個遊戲成為伯頓與媽媽之間的「保留節目」。在伯頓眼裡,那些顏色和形狀不同的積木都被想像成糖果、牛奶、薯片、手機、電視、衛生紙等。

1歲9個月的時候,伯頓可以認出積木上的紅、黃、藍、綠、白、黑等簡單的顏色,並能把同一種顏色的積木擺放在一起,還會告訴媽媽,那些紅色的是蘋果,那些黃色的是香蕉,那些白色的是大鴨梨……

2歲以後,伯頓喜歡將積木依次排列,然後再在周圍搭一圈,將其封閉起來,美其名曰「城堡」。在這個「城堡」裡,他經常把幾塊積木放在一起當房子,把兩塊積木搭成「十」字形當蹺蹺板,或搭成「丁」字形當滑梯。這時,媽媽便會引導他把簡單的、熟悉的物體用積木表現出來,比如飛機、涼亭,伯頓總會完成得很好。

但是,伯頓最感興趣的還是蓋高樓,他把積木一塊塊地往上摞,當積木由於過高而倒下去的時候,伯頓會拍著手哈哈大笑。而伯頓的媽媽會讓他繼續按照自己的想像搭積木,同時對他的想像力加以啟發。

有一次,媽媽拿過來一隻玩具小兔子,放在伯頓面前說:「你看小兔子連個家都沒有,多可憐啊!伯頓能不能給小白兔搭個家呢?」

聽到媽媽的建議,伯頓高興地開始給小白兔搭建房子。他在小白兔的四周圍上了一圈積木,一直搭到小白兔的高度,然後在上面搭了個屋頂,還在小白兔的頭部留出了一個小窗口,就這樣,小白兔的家搭好了。看到伯頓第一次給小白兔搭建房屋就想得這麼周到,還知道留窗口,媽媽非常欣慰,並給兒子掌聲以示鼓勵。

隨著年齡的增長,伯頓對「建築物」也是越來越癡迷,發現兒子這一興趣後,父母就會經常帶他參觀英國的一些有名建築,比如倫敦的聖保羅大教堂、大英博物館,以及白金漢宮等。回家後,伯頓不會「照貓畫虎」地按照原物來搭建,而是充分發揮自己的想像力,搭出長著翅膀的橋樑、蝴蝶房子、會飛的甲殼蟲教堂等,而且他已經不局限在用積木搭,而是充分利用身邊的各種物品來建造他的工程,比如易拉罐、硬紙板以及大大小小的盒子等。

每當伯頓大膽、自由、盡情地展示著自己的想像力的時候,父母總會給他頒發「優秀設計師」的獎項。

進入小學以後,伯頓對「建築課」更是情有獨鍾,因為這能夠讓他的想像力和創造力有的放矢,他可以在老師的指導和啟發下,搭出各種各樣的建築物。

現在的伯頓已經是小學二年級的學生了,他的想像力也更加豐富,他會畫出藍色的蘋果,說這樣的蘋果更健康;他會把小凳子並排的放在一起,把它當成一列遠道而來的火車;他會搭建出有特點的高樓大廈,把自己想像成一名優秀的建築師……

除此之外,伯頓的學習也是在班級名列前茅,他總是能用幾種方法解出一道題,而且是一種比一種簡便,這讓老師對他都刮目相看。

想像力決定創造能力。在各種突發奇想中,伯頓的主觀創造性會被最大程度地激發,使他的智力和能力得到雙重提高,思維活躍,創造力強,這在他的學習上得到了成分的體現,這要比單純的增長知識要好很多。

在中國,如果孩子把積木圍起來就說是「城堡」,會遭來父母的譏笑:「城堡?哪有你這麼簡陋的城堡啊,你可真會想。」如果孩子把蘋果畫成藍色,父母一定會義正言辭地對其教育道:「你這樣胡思亂想可不行,你現在就要記住,世界上根本沒有藍色的蘋果,只有紅色的和綠色的。」

中國父母這種死板守舊的教育方式會扼殺孩子的想像力,會讓孩子原本可以天馬行空的想像空間封閉起來。在這種局限思維的控制下,怎麼會有創造性?怎麼可能造就出科學家、藝術家、思想家等傑出人才呢?

由此可見,父母要善於引導孩子去想像,學會欣賞孩子的創造,這樣才能培養出傑出的、與眾不同的「建築師」。

智慧錦囊

喜歡用積木和身邊的東西搭建房屋,往往是想像力豐富、觀察能力強、思維活躍、具有獨特創造力的表現。這樣的孩子會在外面留意觀察富有特點的建築物,然後依照自己的想像搭出自己夢想中的優秀建築。

英國父母在孩子搭積木的時候,不會限制他搭成什麼樣子,而是讓孩子充分利用自己的腦細胞,搭出自己想要的樣子。因為孩子的想像力在某種程度上而言,是強於大人的。英國父母認為這些積木能夠激發出孩子獨特的搭建方式,提供無限的搭建可能,在娛樂中啟發孩子的智能,使孩子展現出豐富的創意。

那些正在扼殺孩子想像力的父母們,請趕快停止你們的「劊子手」行為,還給孩子屬於他們自己的自由想像空間吧!

4.沒事就演出戲,體會百態人生

每個孩子的意識裡都存在著潛在的想像力和創造力,這是他們與生俱來的神奇能力,這種能力的萌芽是從他們開始有扮演角色的慾望開始的。這種行為不僅是孩子在單純的玩樂,更是在玩樂的過程中思考和學習,使大腦的想像空間得到極大的發揮。

孩子中的角色遊戲是多種多樣的,可以說「有多少讀者就有多少哈姆雷特」。在孩子自由繪畫的樂園中,我們經常可以看到幾個小夥伴組成一個角色圈,扮演一個家庭,裡面有家庭成員的各種角色,這種家庭式的角色扮演非常普遍。據英國父母觀察,在扮演家庭角色的時候,孩子們都爭先恐後搶著扮演父母的角色,而拒絕與自己本身相同的孩子角色,只有以某種規則輸了的孩子才會扮演自己本身的角色。

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現象呢?英國父母認為,在孩子的世界裡,任何人和事都是新奇的,探索未知是他們這個時期主要追求的目標。雖然孩子每天都能見到自己的父母,但他們一直都想換位體會一下做父母的感覺,也就是說,在孩子的世界裡,未知就是美好的。

因此,英國父母會鼓勵孩子在角色遊戲中體會百態人生,除了扮演家庭人物,像醫生與病人,導購與消費者,教師與學生,飯店老闆與客人等各種各樣的角色,只要是孩子接觸過的,能想到的都會鼓勵孩子嘗試一下。

貝芙麗和弟弟艾伯特就是在角色遊戲中長大的孩子,雖然他們今年一個8歲,一個6歲,但「演戲」的經驗卻很豐富,這與他們的父母——亞瑟夫婦的教育是有很大關係的。

貝芙麗和艾伯特從小就會冒出一些奇怪的想法和念頭,有些想法看起來或許還有些荒唐,甚至不著邊際,但是亞瑟夫婦卻不會像中國父母那樣因為孩子的「怪念頭」而給予制止和訓斥。相反,他們會認為,這是孩子創造性的體現,是培養他們創新意識和能力的絕佳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