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愛讀書的孩子,不會變壞 > 閱讀提醒成長小說,是陪孩子長大最好的伴 >

閱讀提醒成長小說,是陪孩子長大最好的伴

這些書的頁扉,幾乎都會有讀者因覺得精采,而不自覺折下的痕跡啊!

老師,推薦一下初中生適合閱讀的書單,好嗎?

老師,分享一下高中生應該閱讀的書目,好嗎?

不過,他們都沒有閱讀的習慣,請不要給太難的書喔!

在沒有推動閱讀課程時,我心裡難免會有這樣的獨白:「我不瞭解您的孩子,很難推薦他該讀什麼呀!如果,孩子沒有閱讀習慣,短時間真的很難會想要拿起書來讀,這不是件簡單事!」

過去的我,也曾陷在這樣錯誤的疑問中,直到自己走進閱讀推廣的世界,真正瞭解閱讀的重要後,才深刻地明白,帶著孩子打開一本書的時間,永遠不嫌晚、永遠不嫌遲,沒有做不到,只有你願不願意帶著孩子去闖一闖閱讀的世界。

面對家長殷切詢問的語氣,望見難掩的焦慮與急切的眼神,還有豎起耳朵,拿起紙筆,準備謄抄的神情,我體會到:我們都知道閱讀很重要,卻又是如此的茫然與無能為力呀!因此,我要把握每一次為閱讀發聲的機會,書單的推薦也不容許我犯錯,這是我可以引領孩子進入閱讀世界的唯一機會。

從最初為孩子推薦書單的忐忑與不安,到現在大抵能為孩子找到他們喜歡的書,這個過程是我生命最大的喜悅與恩澤。這份閱讀推廣的專業卻是無數孩子幫我創建起來的,因為他們總會這樣告訴我:

「你可以從我們買書的推薦單知道:我們「滑世代」喜歡什麼書!」

「你可以從借閱排行榜知道:我們新人類喜歡什麼書!」

「你可以陪我們去買書、聊書,就知道年輕人都在流行什麼書!」

孩子教會我用科學的數據,用心地觀察,去歸納他們的閱讀品味;孩子提醒我用分享、閒聊去親近他們的閱讀脾性。原來為孩子推薦書單這件事,不像買彩票碰運氣而已,而是透過時間與專業的形塑,找到為孩子推薦書單的自信與樂趣。

某天午後,我正在整理館藏的借書排行榜時,突然發現:成長小說是本校借閱率最高的書類。

這個現象讓我產生了好奇心,順便打了幾通電話,和鄰近幾位比較熟識的圖書館主任,閒聊起借閱排行榜這個話題。

掛完電話,我終於印證成長小說是青少年接受度最高,而且能跨越性別、年齡的書類,不僅學生喜歡借閱,老師、家長也會喜愛讀。

如果有續集,讀者幾乎是一看完,立即預借下集,時間上幾乎沒有延遲。所以,成長小說不會因為字數多,就讓讀者讀不下去,甚至,它是一種能讓讀者在不知不覺中,一本接一本,一直讀下去的類型。

舉例來說,《哈利波特》七部、《暮光之城》五部,常常一回館藏,就馬上會被借出或預約走了。《偷書賊》《風之影》《追風箏的人》《不存在的女兒》《移動的城堡》不僅叫好又叫座。每一本書的頁扉,幾乎都會有讀者因覺得精彩,而不自覺折下的痕跡。

有個學生還神秘地與我分享:「自己在選書或借書時,只要看到書名有××少年、有××女兒的名稱,潛意識就覺得這是一本好書,後來也證明自己的直覺是正確無誤的,這種命名的小說,通常讀起來都很有趣,令人愛不釋手。」

孩子的觀察與邏輯都很正確,也提供了我採購新書很好的依據。成長是每個人都會面對的課題,就像愛爾蘭作家約翰·康納利說:「每個人的心裡都住著一個小孩。」受歡迎的成長小說,不僅寫出青少年的寂寥,也讓長大後的成年人,能透過文字閱讀,有一種失落的青春被作家懂得了;年輕生命的茫然無依,被作家明白了;被傷過的心,痛過的情,在作家的文字中被療愈了。

因此,我開始為青少年推薦許多值得閱讀的成長小說,也請家長可以陪著青少年一起閱讀,會更走進孩子的生命,更理解他們對世界的想像。

有一天,我走在桃花盛開的校園中。一名男學生用百米衝刺的速度跑來告訴我:「老師,我太喜歡侯文詠了,太喜歡《危險心靈》了。謝謝你,把這本書擺在最顯眼的閱讀牆上,讓我能找到一本很有力量的書。

「念高中後,我一直活在升學的桎梏中,被可怕的壓力縛住了對美好世界的想像。男主角的叛逆,為自由學習而戰的堅強,看到許多他因而受傷、受困的情節,都不由自主地想流眼淚了。自己的懦弱彷彿在閱讀的過程中,找到一份堅毅的力量。或許,沒有辦法像主角一樣有挑戰教育體制的能力,但也稍稍減緩自己在課室中不被理解的痛苦。」

孩子說完,我拍拍他的肩膀說:「好精彩的一段詮釋,讓我忍不住也想再把《危險心靈》拿出來重新翻讀。你的解讀,讓我也穿越時空,彷彿變成一個高中生,能換個角色來揣想自己曾在中學時代,是怎樣想像升學主義這件事,還有幾段我曾漏讀、未曾著眼的片段,因為你的提醒,必須要溫故知新一下了,真的很謝謝!」

男孩的臉龐有著因閱讀而開朗的紅暈,他願意分享而被我理解的喜悅,彷彿是掙脫分數羈絆後的雨過天晴。

還有一位很親近的女孩,因為外表的關係,一直和班上同學有著難以跨近的距離。

我雖然心疼,卻一直很難為她卸下心防。直至我推薦她閱讀《大家都叫我食蟻獸》這本書後,某天放學,她突然走到我身邊:「老師,很謝謝你為我選讀的這本書。長久以來,我被自己的外表框住了對人的熱情,也失去一顆溫暖的心。或許是初中時代,被同學笑過我的身材肥胖,所以,我憎恨,我自卑。這本書讓我重十自信,我應該為愛我的人好好地生活下去,也希望我能從欣賞自己,賞識自己開始做起,重新愛自己。」

聽完她的話後,我忍不住抱住了孩子:「過去的你辛苦了,請不要在別人錯誤的審美觀中,忘記自己的獨一無二。在老師的眼中,你是如此美善的女孩,別忘了,我們都愛著這樣的你呀!如果可以,再看看這本《為自己出征》,你會發現,你擁有追尋夢想的能量,也能成為更好的自己了。」

我的孩子們能在作者溫柔有序的文筆中,找到解決生命困境的方法與經驗,不被瞭解的蒼涼心境,被撫平了;一段未竟之旅的追尋,被理解了。

成長小說讓他們在文本主角的生命經驗中,懂得:每一次歷練都會因勇敢而成長,堅定的意志永遠都不會被現實的困挫而擊敗。

因此,現在的我可以很輕鬆地為家長寫出許多適合孩子閱讀的成長小說,也能很專業地告訴家長:成長小說之所以適合青少年,真正的原因是它療愈青少年的孤單、創痛、寂寞的情感,在相似的生命困境中,孩子被讀懂了,困境被體會了,寂寞的靈魂就能被解救出來了。

在這個世界上,他不是唯一受苦難的那個人,作家觸動了他被愛與被關懷的感知。我們不再是一個人承載著生活的壓力,我們可以擁有被理解、被關愛的溫柔。

我記得楊牧老師曾說:「成長的歲月裡怎樣張大眼睛看,推測單字的含義,尤其是字與字的組合,去設法理解,無比的緘默,經營一己秘密的心的靈台,這樣聚精會神對文字,是無保留的信仰。」

我們都年輕過,也因為老師的一段話啟蒙我們對文學或閱讀的想像,一如楊牧所云,我們在閱讀的過程中,找到文字背後蘊含對自己生命的意義,以及文字帶領我們走向最好的自己的初衷。

大學時,我曾閱讀過《阿拉斯加之死》,或許因年輕,囫圇吞棗,不明就裡,這本書沒有給我太多感動。直到我在班級讀書會替孩子導讀謝旺霖的《轉山》後,我才發現《阿拉斯加之死》影響了謝旺霖,而謝旺霖的《轉山》,用生命經歷溫暖了我的生命,我又重新讀了一次《阿拉斯加之死》。

這兩本書是讓我從書本的閱讀推廣成長到地景閱讀最重要的關鍵。我多麼希望孩子們在成長小說中學會的能力,能在日常生活找到實踐的可能。

因此,我鼓勵孩子離開熟悉的舒適圈,從成長小說盈滿的力量出發,試著靠自己去探索世界,或許未知的旅途,總有些冒險,但歷經不同生活方式的淬煉,你會開展自己的視野,能洞察社會的種種面相,為自己找到為夢想堅持的生命高度,找到自己在世界的位置。

孩子看完《轉山》後,也開始加入了我的走讀營。

企圖讓自己在旅行中,找到和自然呼應的能力,或許無法像謝旺霖獨自一人完成從昆明騎單車到拉薩的行旅,翻轉了自己的生命,感動無數人的生活。但當他們開始嘗試用不同形式來挑戰自己的生活時,閱讀的力量才真正被彰顯出來。

孩子們自己設計單車地圖,從新莊到淡水,一場二重疏洪道的雙輪舞之旅開始了;他們開始願意用徒步的方式,從丹鳳一步步走到新莊老街,沿途完成了戲劇巷的研考、打鐵店的訪談。

有些孩子在放學後,放慢腳步,開始與店舖老闆像老朋友似的聊起天來了,我相信這些孩子能找到生命不一樣的存在意義。

當孩子與我分享自己出走後,一夕成長的喜悅臉龐,那份雀躍的神態、那份對世界擁抱的熱情,我知道他已從閱讀的世界,展開每一段自我追尋的旅行。

成長小說用文字陪伴孩子長大,也讓孩子找到如何從作家書寫的熱情轉換成生命自我成長的能量。

當他讀得愈多,願意為自己付諸實踐的勇氣就愈多,也更願意為更好的人生去冒險、去吃苦、去奮鬥,找到更堅毅勇敢的自己,這正是成長小說陪我們長大的魔力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