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西爾斯親密育兒百科 > 第26章讓寶寶健康不生病 >

第26章讓寶寶健康不生病

孩子生病,父母擔心,這是不可避免的事。孩子生病的頻繁程度和嚴重程度主要取決於孩子對疾病的易感程度,而不是父母的照料水平。但有些基本工作是你可以做的,有助於減輕孩子的患病幾率,生病時早曰痊癒。

保持健康從家開始

你對寶寶瞭解得越多,對他的幫助就越大。親密育兒法確實能幫你探查病情和照料病兒。對寶寶啼哭的敏銳反應,長時間的餵奶和擁抱,都會讓你更加瞭解自己的寶寶。你對寶寶健康時的狀態瞭如指掌,因此一有病情徵兆,就有直覺的警惕,「他有點不對頭」或者「他的哭聲跟平時不一樣,我知道他肯定某個地方疼」。僅僅知道有地方不對頭是不夠的,還要知道哪裡不對頭。

當個爸爸醫生或媽媽醫生

在我的執業生涯中,我碰到的直覺最敏銳的媽媽是雙目失明的南希。她看不見自己的孩子,完全憑聽覺和感覺。她的寶寶艾瑞克經常得各種不同的皮疹,所以常來我的診所。診斷早期皮疹對醫生來說是一項挑戰。一天,南希把艾瑞克帶來,說他起疹子。我根本看不見皮疹在哪裡,但她說:「我能感覺到。」果然沒錯,第二天疹子就冒出來了。還有一位很敏銳的媽媽告訴我,她能察覺出寶寶喉嚨疼,因為「我感覺到寶寶吃奶時動作有點不對」。還有一個釆用親密育兒法的媽媽告訴我她是如何判斷孩子耳部感染的,她的寶寶不想靠在右邊吃母乳。實際上,這個寶寶確實右耳發炎。這種對孩子的敏感性使這些媽媽在某種程度上成為了最好的醫生。

彼此親密、信任的媽媽和寶寶對醫生也有幫助。經過這些年對健康寶寶、生病寶寶的觀察,我注意到,得到父母積極反應的寶寶身上有一種信任的態度,特別是在他們生病時。他們相信自己的要求會得到滿足,也相信醫生會讓他們好起來。在檢查過程中,他們抗拒得比較少,醫生不會太累,寶寶也能少掉一興眼淚。這些寶寶身上似乎有一種內在的信任,知道這些在他們嘴裡放溫度計,檢查腹部,查看耳朵的醫生是來幫助他們的。寶寶的這種態度使醫生診斷更為精確。比如說,寶寶尖叫時耳膜會發紅,這時檢查就不是很精確。

親密的親子關係使父母照顧病兒變得更容易。嬰兒階段的很多病都屬於「我不知道你的孩子怎麼了,先觀察一兩天,看看有沒有什麼變化」的情況。舉個例子,如果一位寶寶原因不明地發燒,在這種情況下,我告訴他的父母:「我懷疑這只是一種無害的病毒引起的,幾天後寶寶就會好了。」但是「如果病情有變,馬上給我打電話」。這最後一句話是用來讓他們安心的。我實際上是把寶寶交給了這些「爸爸醫生」和「媽媽醫生」,我相信他們在寶寶情況惡化時會報告給我。但我為什麼相信這些父母呢?他們對寶寶很敏感,懂得寶寶發出的信號,寶寶疼,他們也疼。病兒身邊是最可靠的人。

好食物,好身體

寶寶吃好的食物,就能把不好的細菌驅出體外。食物和成人健康的關係已經受到重視,但對寶寶來說,這個問題更加重要。最近營養學方面最顯著的進步是母乳餵養的回歸,特別是將母乳餵養持續到學步期,那時孩子的主要疾病已大幅減少。母乳是很好的藥物,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減少過敏,減輕感染。舉個例子,母乳餵養的寶寶若是出現腹瀉或腸道感染,他可能接受不了配方奶粉,但會非常歡迎母乳。母乳餵養的寶寶比較少腹瀉,尤其是那種嚴重的、需要就醫的腹瀉。母乳餵養讓很多寶寶遠離醫院。喝配方奶的寶寶出現嚴重的腹瀉時,通常在幾天內要停止喝配方奶,或是喝稀釋了的配方奶。生病時很多寶寶會拒絕奶瓶,為了讓這些寶寶不至於脫水,勢必要去醫院。而母乳就不會有這樣的問題,生病時通常仍舊能喝。在腹瀉期間,一般不必停止母乳餵養。

母乳不僅讓寶寶健康,也讓他們舒服。寶寶生病或疼痛時,媽媽的乳頭就是他們最好的撫慰。而通過吮吸刺激分泌的母性激素又能幫助媽媽醫生更為溫柔地照料她們的寶寶。

隔離寶寶和細菌

在合理、可行的範圍內,不要讓

不要在寶寶面前抽煙

嬰兒處在滿是煙霧的環境中會怎樣?下面告訴你幾個讓人震驚的數字,或許能幫你戒煙。在煙霧環境下生活的嬰兒和兒童,患肺炎、哮喘、耳部感染、支氣管炎、鼻竇炎、眼睛過敏和哮吼的幾率都很高。如果這還不能讓你扔掉煙蒂,看看下面這個悲慘的統計數字:父母吸煙的嬰兒,患嬰兒猝死綜合征的比例要比一般寶寶高出7倍。如果你覺得你還可以吸下去,看看這個:父母吸煙的兒童,去醫院的次數是普通孩子的2~3倍,而且通常是呼吸道感染或與過敏有關的疾病。還有,如果你想讓孩子有一顆健康的心臟,最好戒煙,因為暴露在二手煙中的兒童血液中高密度脂蛋白水平較低——這是一種好的膽固醇,能幫助兒童預防冠心病。再考慮一下長遠問題。父母是煙民,子女更有可能成為煙民。近來的研究發現,父母雙方都是煙民的家庭,子女以後患肺癌的幾率會增加一倍。

寶寶有機會和細菌一起玩耍。雖然寶寶不可能生活在無菌環境裡,但你可以幫助他避開一些不必要的接觸。感染性腹瀉和感冒是兩種最常見的可以「分享」的疾病。如果寶寶的小同伴患了這樣的疾病,你要等他痊癒之後,再邀請他來家裡玩。要求寶寶所在的幼兒園制定嚴格的規章,隔離患潛在傳染性疾病的兒童。在其他兒童成群玩耍的地方,如教堂、遊戲室也都要注意。

淨化空氣

受過污染的空氣(污染物和煙塵)會刺激寶寶敏感的呼吸道,使其分泌黏液。細菌喜歡在鼻子、鼻竇和呼吸道的分泌物裡滋生。還有,如果你家寶寶的鼻子特別敏感,要避開家庭污染物(香水、發膠、尾氣、裝修時的灰塵等)。

健康檢查

除了親密的撫育、良好的營養、健康的玩伴、清新的空氣之外,還有—個促進寶寶健康的辦法,就是遵循醫生建議,安排寶寶做健康檢查。

以下是我們診所建議的健康檢查時間表:.6~8周時進行第1次檢查.6~9個月時進行第2次檢查籲18—24個月時進行第3次檢查*3歲到3歲半時進行第4次檢查*4~5歲期間進行最後一次檢查健康檢查對寶寶、父母都有好處。在這些檢查中,要瞭解以下問題:*每個階段的成長和發展*良好的營養*預防疾病和避免意外的方法還包括下列內容:.接種疫苗*完整的身體檢查,看孩子發育是否正常*身高、體重、頭圍*聽力和視力評估*瞭解與育兒有關的問題.處理特殊醫療問題咨詢你的醫生

為了使和醫生的互動發揮最大作用,父母都應該參與。很多醫生給上班族父母特意安排了咨詢時間。

去見醫生之前,先把你想咨詢的問題列張單子。最好背下來,因為你可能會不小心把單子忘在家裡。如果你有特別擔心或非常複雜的問題,比如說寶寶行為方面的問題,在預約時就要求延長時間。要尊重你的醫生,因為他還要幫助其他父母。

許多媽媽的直覺都很強,但她們有時會有這樣一種想法:「我知道我的孩子一定出了什麼問題,但我想等醫生發現了再告訴他。」對一些比較電話求醫的技巧*儘管醫生在門診時間外會開放電話問診時間,但請尊重醫生的私人時間,只有在你擔心病情加重而診所未開門時再給醫生打電話。

*準確敘述孩子的病情:何時開始,怎樣開始,是變好,變壞還是不變,已經用過何種治療方式,孩子有何反應,你有多麼擔心。綜合以上描述,醫生就能瞭解寶寶的大體病情並給出意見。

*如果你覺得醫生沒有重視你的憂慮,就把你的擔心再重複一遍。我發現最直接的方式最有效:「醫生,我的孩子看起來病得不輕,我很擔心,希望你給他檢查檢查。」

*要確保你懂得醫生在電話裡提的建議,最好寫下來。

*如果孩子病情加重,不要猶豫,立即打電話。

含糊的症狀(如腸接攣、原因不明的高燒、疲勞、體重增長緩慢等),醫生不一定能清楚地找到問題所在,特別是初診時。要把你關切的態度傳達給醫生,以便讓他決定如何詳盡地診斷孩子的病情。你是醫療團隊裡很重要的一員。你的擔心程度經常是醫生進一步探查孩子病情的依據。

讓檢查更輕鬆

給一個驚恐尖叫的孩子檢查身體,會讓孩子、父母和醫生都精疲力竭,準確的檢查也幾乎是不可能的任務。遇到這種情況該怎麼辦呢?記住,你是孩子的一面鏡子,如果你很不安,寶寶就有可能感染到你的不安。不要說一些你認為可以安慰寶寶,卻會讓寶寶產生憂慮的話,例如「醫生不會讓你疼的」或者「打針只疼一會兒」。孩子只會注意到「疼」這個詞,而且都跟醫生聯繫到一起。給寶寶良好的第一印象。見到醫生,要高興地打招呼。檢查開始時,先聊幾句,可以說「我們很高興來這兒」。根據寶寶的邏輯,如果你接受這個醫生,他也能接受。如果寶寶牢牢地黏著你,要立即讓自己的臉上換上笑容。不要用抱得更緊來加強這種依賴,這相當於告訴孩子確實有可怕的東西,但媽媽會來解救。要放鬆,這樣孩子也能放鬆。最後,不妨要求醫生,讓孩子坐在你腿上,接受檢查,至少剛開始的時候這樣做。我發現,這樣可以讓檢查更輕鬆,讓每個人都更省力。

接種疫苗

接下來我們要談的是維護孩子健康的另一件重要大事——接種疫苗。首先,我想先澄清一下媒體灌輸給父母們的關於接種疫苗的矛盾建議。父母們一方面怕寶寶得某種疾病,希望給寶寶接種,另一方面又擔心寶寶產生媒體宣揚的嚴重惡劣反應。這就是人們對接種疫苗、預防疾病以及相關副作用等的大體觀點。

疫苗是如何起作用的?疫苗是用改變後的病菌本身或病菌的一部分做成的,能刺激人體對該病菌產生抗體。等真正的病菌進人體內時,寶寶已有了抗體,所以不會得病,即使得病也很輕。有時候疫苗的效果會逐漸消失,需要再次接種,讓身體重新產生抗體。

對疫苗的反應

接種之後,很多嬰兒不會出現任何明顯的副作用,有些嬰兒則相反。大部分情況下,反應都是輕微的。

普通的接種反應。下面是接種疫苗之後最為常見的反應。這些情況一般沒有必要叫醫生。

*發燒。在接種之後的~2天內,發燒38.3X:左右並非異常反應,甚至高達39.5X:也很常見。一般來說無須擔心。

*注射處皮膚紅腫。接種之後,—些嬰兒注射處的皮膚會發紅,略有一點腫。有些則在注射處周圍5~10厘米的地方出現紅腫。這個問題也不大。

*哭鬧或嗜睡。接種後一到兩天,嬰兒可能會表現出這兩種行為中的一種。只要你能安慰他,或他能不時地醒來,就不用擔心。

*注射處結塊。注射處能摸到一個硬塊,會持續幾個月,這也是正常的。這是肌肉裡一小塊鈣化的淤傷,沒有大礙。

嚴重的接種反應。很少有嬰兒會

產生嚴重的接種反應。什麼樣的反應嚴重到需要立即叫醫生呢?

*高燒超過40.61。

*持續三四個小時無法安撫的尖聲哭叫。

*無精打釆。也就是說,寶寶很難清醒過來,對刺激的反應比起一般的情況要弱。

*痙攣。這種情況極端罕見,一旦出現,需要立即叫醫生。

出現這4種情況,說明接種引發了大腦的炎症,即腦炎。這不是感染(比如腦膜炎),不必治療,通常能自行消失,不會產生長期不良後果。如果出現了這種反應,醫生會跟你討論這種疫苗以後還能否再次使用。

特定疫苗接種後的反應

有少數反應只有在接種某些特定疫苗後才會產生。

*MMR。注射後大約1~2周,約有5%的嬰兒會出現皮疹、高燒或聰腺炎,通常會持續幾天。偶爾會在幾天之內出現關節疼痛和僵硬。這些症狀不會傳染,幾天後會自行消失。

對接種反應的治療

如果你的孩子有接種反應,試試下面的緩解辦法:.出現疼痛或高燒,服用撲熱息痛或布洛芬(參考第648頁的劑量)。這兩種藥都可以,效果差不多。如果需要的話,可以連續幾天安全服用這些藥物。有些醫生會建議在接種之前先服藥,以減少反應。還有的醫生認為,應該先注射,看反應的情況,再決定是否有必要服藥。因為大部分孩子都不會出現嚴重的反應,所以可能最好還是先等等,看看情況再說。如果你的孩子容易在接種後發燒,你可以在接種之前先做好預防:*用其他減少發燒的辦法(見第648~650頁)。

*在紅腫的注射處冰敷。

兒童疫苗接種指南

下面是2004年美國衛生部推薦兒童接種的疫苗,以及該疫苗能夠預防的相關疾病。

DTaP白喉,一種嚴重的呼吸道疾病,在美國很罕見,但在發展中國家並不少見。

破傷風,當傷口很深並被弄髒,弓起膿瘡時會引發破傷風,有可能導致癱瘓。

百日咳,一種嚴重的呼吸道疾病,會導致嚴重的咳嗽,時間長達幾周。對年幼兒童甚至可以致命。這種病並不常見,在美國也很少見。DTaP中的「a」代表非細胞的,這是一種新型疫苗,比以前的DPT疫苗反應更小。

IPV脊髓灰質炎病毒有時會導致癱瘓。這種情況在美國已經20多年沒有發生了。大部分發達國家都沒有這種病毒,但在非洲和部分亞洲地區還存在。注意,以前採用的口服形式的疫苗在很多發達國家已經不再使用,因為會導致產生極少貴的脊髓灰質炎病毒。注射不會導致脊髓灰質炎病毒的出現。

Hibb型流感嗜血桿菌會導致腦膜炎和血液感染。這些疾病因為有了疫苗已經很罕見了。

MenCC—A群腦膜炎球菌,會導致腦膜炎和敗血症。

MMR麻疹病毒,一種很罕見的致命病毒,會導致皮疹、高燒和嚴重的咳嗽。在西方已經很少見了。

流行性聰腺炎,會引起高燒、扃桃體炎、腮腺炎和皮疹。在大一些的兒童和成人身上,會導致發育不良和不育,罕見的可以致命。風疹,一種會引起高燒和皮疹的病毒。一般對嬰兒和兒童無害,但孕婦感染這種病毒,會導致孩子出生缺陷。

Td屬於DTaP疫苗,但缺少百日咳。通常用於兒童和成人的再次接種。

BCG能抵抗肺結核病毒。

2004年英國衛生部推薦的兒童疫苗接種時間表時間表的時間並非固定不變,因為新的疫苗會不斷出現,請咨詢你的醫生瞭解最新信息。

第一次接種通常與寶寶兩個月時的第一次身體檢查同時進行,第三、四個月也分別有接種安排。如果你的孩子錯過了其中一次接種,即使已經過去幾年了,也不必從頭再來。同時接種任何幾種疫苗,都不會加重副作用。

在英國的某些地區,BCG會針對出生不久的嬰兒使用——他們還沒有與肺結核感染的人群接觸。同時也針對年齡在10~14歲之間的少年兒童使用。

疫苗迷思和爭議

有些受過良好教育的父母會花時間上網查詢,閱讀有關疫苗接種安全性的文章。

不幸的是,對接種的危險性有很多誤導的信息,例如接種不起作用,接種會導致腦損傷,孩子接種後會生病,接種會弓起自閉症,等等。接下來,我們將對這些說法和錯誤概念做—個簡短的澄清。

接種脊髓灰質炎疫苗後孩子會癱瘓事實上,這種說法在以前是真實的。過去那種口服脊髓灰質炎疫苗現在已經不用了,之前,這種老式疫苗每年會比1.2個嬰兒癱瘓。

因為這個原因,現在改用了注射

型脊髓灰質炎疫苗,不會有副作用。採用口服的脊髓灰質炎疫苗,也有可能讓另一個人通過接觸用過該疫苗的嬰兒的大便而感染到脊髓灰質炎病毒。雖然這種情況很少見,但也是可能發生的。注射型的疫苗也不會有這個問題。

DTP疫苗的百曰咳疫苗會引起腦損傷關於該疫苗的百日咳疫苗,坊間流傳著很多錯誤信息。這些糟糕的印象是來自現在已不再使用的舊的「全細胞」百日咳疫苗。這種舊疫苗引起的嚴重反應要比其他疫苗高很多。這種舊疫苗有可能導致腦炎(見前文「嚴重的接種反應」)和突然休克。有少數兒童因此變得殘廢。雖然沒有證據能證明是疫苗導致了這些嚴重的後果,但醫療界對此很懷疑,因此推出了新的非細胞形式的百日咳DTaP疫苗。百日咳細胞反應最積極的部分已經被這種疫苗去除。因接種新疫苗而產生嚴重反應的例子極少,大部分嬰兒都不會產生副作用。

有些國家竟因為公眾恐懼而停止使用DTP或DTaP疫苗,結果W日咳很快就捲土重來,幼兒死亡率上升,這使得他們不得不重新啟用這種疫苗。

輕鬆接種疫苗

為了減輕對注射的恐懼,讓寶寶安全地坐在你的大腿上或是靠在你的懷裡,給寶寶按摩一小會兒,放鬆他的腿和胳膊(肌肉放鬆時注射,痛苦也小)。你自己一定不要緊張,因為注射的恐懼會傳染,尤其媽媽會傳給寶寶。注射完成後,立即用玩具或開心的話分散寶寶注意力,例如說:「拜拜,醫生!」

接種會導致自閉症

這種爭議主要針對MMR這種疫苗。一位倫敦的研究者發現,很多自閉症兒童腸道裡都存在麻疼病毒。他推測說這可能來自疫苗,是對自閉症產生很大作用的因素。另外,最近幾十年自閉症兒童數量增多,時間與某些疫苗的啟用恰好同步。醫學專家對這些問題進行了研究,並沒有發現能證明麻疹病毒會導致自閉症的證據。有很多因素會導致自閉症,包括遺傳、環境污染和營養等。

疫苗並不總是起作用

這種說法的確是真的。但是,從沒有人聲稱疫苗永遠有效。大部分疫苗能提供80%~95%的保護。這意味著,如果100個注射過疫苗的人處在會感染疾病的環境中,有5~20個人會感染。這比所有人都感染已經好很多了。這種高比例的保護確保某些疾病在人群中不會大範圍擴散。另外,如果接種過疫苗的兒童感染了某種疾病,比起沒有接種過的兒童,病情會輕微很多。

疫苗中包含親

在2004年9月之前,這種說法是正確的,那時一種新合成的聯合疫苗DTaP/IPV/Hib正投人使用。美國藥物安全委員會(CSM)發現,雖然極少的一點汞在疫苗中是無害的,但各種疫苗累積起來的汞含量對一兩歲的嬰兒來說就太多了。媒體對此大加報道,引起了群眾恐慌,促使疫苗生產商在幾乎所有的疫苗中去除了汞的成分。

疫苗的風險和益處

每一種疫苗——準確地說每一種外來物質(甚至一種新食品)——進人寶寶的身體當中,都既有風險,也有益處。衡量任何一種藥物或疫苗,我們的標準是:益處大過風險。

幾乎所有的疫苗都是低風險、高回報。有幾種疫苗不再使用,就是因為其益處並不大過風險,它們現在有了更安全的替代品。有一個特例是天花疫苗,因為天花這種病已經完全絕跡,而疫苗本身會導致一些嚴重的疾病,所以人們不再接種天花疫苗。

目前實行的疫苗接種時間表帶來的風險很少。預防潛在致命疾病的益處,遠遠大過疫苗帶來的小風險。

當我們擺脫某種疾病時,很容易就忘記它曾經存在過。幾乎每一個從沒有疫苗的時代活過來的老人都記得,那時很多孩子躺在人工呼吸器裡,忍受脊髓灰質炎的痛苦。我做兒科實習醫生時,經常在哮喘病房裡遇到氣若游絲、咳嗽聲好似犬吠的百日咳患兒。

我對疫苗產生之前很多嬰兒因為麻疹腦炎而造成腦損傷還記憶猶新。我們不要忘記那些出生時就有缺陷的小寶寶,只因為他們的媽媽在懷孕時患了風疹。

如今我們再也不用擔心這些病魔了,這都要歸功於疫苗。

對疫苗的禁忌

雖然疫苗對大部分嬰兒和兒童是安全的,但在一些特殊情況下,疫苗的風險要大於感染疾病本身。若出現下面這些情況,你的孩子絕對不能接種某一種特定疫苗。

.如果你的孩子注射疫苗之後發生腦病變一這是程度更為嚴重的腦炎,患者會處於類似昏迷的狀態,完全沒有反應,可能會有持續性的休克,連續幾個小時甚至幾天。這種現象很少發生,--般出現在接種後的一段時間,與疫苗的具體關係還沒有查明。不過,以後不再使用這種疫苗才是明智的選擇。

*如果接種後你的孩子有強烈的過敏反應(中度到嚴重的蕁麻疹,氣喘或呼吸困難)。

*如果你知道孩子對疫苗中的某種成分過敏。

還有一些情況是你要和醫生討論的。如果有下述任何一種現象發生,你都必須衡雖感染疾病的風險和重複反應的風險孰輕孰重。強烈建議不應再次接種。

*上次接種後引起腦病變。

*上次接種後引起痙攣。這在過去被認為是絕對不宜再接種的徵象,但現在不是這樣了。

*你的孩子有特殊的免疫缺陷。

*你和醫生認為可能產生任何其他反應。

下面這些現象在過去被認為是不適合接種的,但現在認為可以安全接種:*病情較穩定的癲癇。

*對雞蛋過敏。即使你的孩子對雞蛋過敏,現在也可以安全地接種MMR疫苗。

特殊情形下的接種

如果寶寶感霣了

如果寶寶在預定接種疫苗時感冒了,但很輕微,沒有發燒,也沒有病懨懨的,那就可以安全地接種。因為一點小病而推遲接種,事後補種,這是不必要、不明智的。有些寶寶在兩歲之前經常感冒,如果老是推遲的話,就總是沒有機會接種。另一方面,如果寶寶感冒嚴重,咳嗽得很厲害,鼻涕發綠,出現嘔吐及中度到重度的腹瀉,尤其是發燒,看起來病懨懨的,那就要等到康復之後再接種。

暴露在某種特定疾病環境後的接種在你的孩子接種計劃之外的一些疾病,有些也有疫苗,可以提前接種,以防萬一。

乙型肝炎。乙型肝炎病毒會引起嚴重、可能持續終生的肝損傷,甚至會導致肝癌。這種病會通過性接觸.血液接觸,以及密切生活接觸的方式傳播,在嬰兒和兒童身上很少見。攜帶乙肝病毒的母親會在分娩時把病毒傳染給新生兒。若母親或近親是乙肝患者的話,孩子就應該接種乙肝疫苗。第1次注射是在出生後兩天內,第2次在滿月時,第3次在兩個月大時。孩子1歲時需再次注射,並驗血檢查。

水痘。水痕是一種具有高度傳染性的疾病』由水痕一帶狀皰疹病毒引起。這種病毒同樣也能引髮帶狀皰疹。第一次感染這種病毒會引發水痘,之後潛伏在體內的病毒如果受到某些刺激再度復發,就會引起帶狀皰疹。也就是說,如果某人已經得過水痕,那麼水痕一帶狀皰疹病毒就藏在他的神經細胞中,在此人一生中的任何時候都有可能再次發作。推薦醫院的醫護人員接種水痕疫苗,因為他們經常要跟病人打交道。

嬰兒一般不接種水痘疫苗,這種病通常會自然痊癒。

麻疹。接種過麻疹疫苗以後,再接觸麻疹病人,自我保護能力就很強了。沒有必要做進一步的預防。然而,易感人群(沒有接種過的兒童或疫苗保護期已過的成人)在接觸麻疹病人之前,若採用~般的方法接種,有72小時的保護期,若注射麻疹免疫球蛋白,能享受6天的安全保護。

出國旅行時的接種

去國外旅行前可接種防治霍亂、傷寒、黃熱病、甲肝的疫苗,並服用防治拒疾的藥物。因為實際情況經常發生變化,所以要聯繫相關部門,瞭解最新疫『倩信息。你的醫生沒準也能給你一些建議。

照顧小病孩

小寶寶跟大人一樣,疼痛時也需要別人幫助。但和成年人不同,他們通常沒法清楚地告訴你哪裡疼,需要什麼。胳膊上有個小傷,可能只要你抱著他,親親他就好了,但生病時需要的就要多得多。生病的孩子會變得很黏人,尤其是自己信賴的大人。他希望你瞭解他,治好他。當孩子生病時,要做好心理準備,他的行為很可能會出現退化。如果他無理取鬧,也不要往心裡去。小病人需要你付出更多的耐心。

生病的跡象

雖然不會說話的寶寶不能告訴你哪裡疼,但他的身體能明白無誤地反映病情。孩子生病時就會表現出生病的樣子。通過下面這些跡象,你可以判斷孩子病得有多重。

發燒。這裡有個大體的原則,但不是絕對的:若寶寶沒有發燒,那麼病情基本上就不算嚴重,另一方面,如果寶寶發燒,也不一定說明他患了嚴重的細菌感染。發燒表示孩子的身體在抵抗疾病,但並不總能反映病情嚴重程度和病因。有些無害、無須治療的病毒感染也能導致40.6X:的高燒,相反,某些嚴重細菌感染引起的發燒也不過是38*C。見第641.651頁對發燒的詳細討論。

面容憔碎。生病的孩子有一些特徵:眼睛無神、雙眼腫脹、表情愁苦、皮膚蒼白,你最愛的那種開心笑容也從寶寶的小臉上消失了。

精神委靡。大部分孩子生病時都不愛動,好像把精力都轉去對付疾病了。他們大部分時間在你懷裡,或安靜地躺在沙發上,不一會兒就睡去,然後又醒來一小會兒,看起來精神好像好了一點。這種精神委靡的表現是很多非嚴重疾病的典型特徵。

嗜睡。父母需要能分辨真正的嗜睡和上面說的精神委靡的差別。當父母們告訴醫生他們的孩子「嗜睡」時,其實孩子的行為只是精神委靡而已。出現精神委靡的症狀通常說明病情不是太嚴重。而真正的嗜睡,說明孩子出現了比較嚴重的問題。嗜睡的孩子不會跟人做眼神交流,認不出身邊的父母,只短暫地睜一會兒眼睛,很不清醒,對語言或身體的刺激也沒有反應。他只是虛弱地躺著,一動不動,彷彿對周圍的事情一無所知。跟醫生交流時,準確地區分這兩個詞,有助於醫生選擇最合適的治療方法。

行為改變。生病時,寶寶要麼精神委靡,要麼哭鬧不止,尤其是在發高燒時。這是很正常的表現,不一定說明寶寶已經病得不輕了。如果高燒退了一點,寶寶看起來精神好了一些,生大病的可能性就更小了。不過,如果寶寶真的嗜睡,像上文描述的那樣,立刻通知你的醫生。此外,若寶寶持續地不舒服,無法安撫地哭鬧,像下文將要談到的那樣,你也應該通知醫生。

寶寶生病時,要降低對他行為的要求標準。寶寶感覺不好,表現也不會好。要瞭解寶寶對疼痛的忍耐力。有些寶寶對微小的疼痛也要大聲抗議,也有些寶寶即使感到疼痛也悶聲不響。

暴躁不安。這個詞指的是寶寶會連續哭上很久很久,不管你怎麼安撫都沒用。雖然所有的寶寶在腸痙攣或出牙期都會經歷一個很難安撫的階段,但一般也就持續幾個小時而已。生病時,寶寶也會發脾氣,哭鬧不止,不過正常的發脾氣是可以安撫的。真正的暴躁不安可能是寶寶病得不輕的--個信號。應該立即通知醫生。

胃口不好。這是可以料想到的。即使寶寶幾天之內一直食不下嚥,你也不用擔心。給他們吃流質食物,以保證水分。生病時,嬰兒可以幾天不吃東西,只要有足夠的液體就行。

脫水。很多父母擔心孩子生病時會脫水。雖然寶寶在生病時會流失7JC分,咳嗽、感冒、發燒時對流質食物的攝取童會減少,但一般不需要擔心。只在出現持續性的嘔吐或腹瀉,或嚴重的上吐下瀉時才會發生真正的脫水。有關腹瀉更多內容見第674頁。

皮疹。生病時,長皮疹是非常正常的,通常說明寶寶患的是一種不需治療的病毒性疾病,偶爾是由細菌感染引起的。一般來說無須擔心。見第424頁對皮疹的討論。

呼吸和心跳加速。寶寶生病時(特別是發燒時)會呼吸急促,你能感到他心跳又快又重(快得讓你很難計數)。這是寶寶的身體在自我治療,釋放多餘的熱量。但當燒退下來後,這些加快的跡象就有所滅輕。如果燒退了,而心跳和呼吸都沒有慢下來,表示寶寶可能患了一種更為嚴重的疾病。

腸道反應。很多病毒感染經常伴隨著腹瀉。喉嚨、胸腔、腎臟和耳朵的感染則常常導致嘔吐。腸道感染時,寶寶會上吐下瀉,這時除了希望多吃麻醉之前能不能吃東西直到今天,寶寶在麻醉之前8小時都不能吃東西,以免他把胃裡的食物吸人肺部。這幾乎已經成了慣例。然而,新的研究顯示,麻醉前空腹是不必要的,甚至可能是有害的。兒科麻醉師建議,在麻醉前4個小時給寶寶喂一些果汁、奶粉或母乳。因為母乳很快就能消化掉,因此麻醉之前4小時餵母乳(有些麻醉師允許兩小時),對寶寶來說既安全又舒服。點母乳外,大部分寶寶都沒什麼食慾。雖說週期性的嘔吐在寶寶生病時是正常的,但持續性的嘔吐(尤其是寶寶變得越來越缺乏活力)需要關注,應該告訴醫生。

讓寶寶感覺舒服點

接下來要介紹有效的家庭療法。更多的細節見下一章。

休息。生病時,身體會自動放慢節奏以便休息,似乎要把能量用於抵抗疾病。社會和經濟的壓力經常讓父母們忘記傾聽自己身體的呼聲,但寶寶們更自由、更聰明,他們病了就休息,什麼都不能阻止。寶寶頭疼、肚子疼或胸悶時,你可以跟他做一些安靜的互動。寶寶喜歡安靜地待在你的懷裡或大腿上,享受輕輕的按摩,或靜靜地聽故事和歌曲。

出去走走。寶寶生病時不一定要待在家裡。新鮮空氣對寶寶很有好處,而且也能讓大人透透氣。乾燥、空氣不流通會加劇呼吸道的不適,因此要讓屋子保持通風。通風不會引發感冒。新鮮空氣和陽光對病人和家人都有好處。用嬰兒背巾背著寶寶出去走走,享受大自然提供的對精神和身體的安撫。

喝水.喝水,喝水!寶寶生病時

需要更多水分。發燒、出汗、氣喘、嘔吐、腹瀉、流鼻涕、咳嗽、掉眼淚、沒胃口,這些都可能導致脫水(體內水分的過量流失)。這會讓已經生病的寶寶病得更厲害。試試下面這些補水技巧:*小口喝水:小口喝、經常喝是最好的。一次喝太快、太多,有可能根本沒法達到補充水的效果。家庭自製的果汁、有營養的水果或小冰塊也很好。

*清雞湯:醫學研究證明老奶奶們用雞湯治感冒的方法是有效的(研究人員認為,雞湯富含活性成分,蒸汽有助於清空奧腔,湯本身能防止脫水)。不過,高鹽度或高濃度的湯會加劇脫水。鹽度低的罐頭湯也可以,自己家裡做的是最好的。

生病時的飲食狀況。寶寶生病時可能不吃東西,但他們需要額外的液體來防止脫水,額外的熱量來補充身體消耗。所以最適合小病人的便是流食。試試下面這些建議:*少吃多餐——量少一半,次數加倍。

*把果汁、一點冰糕、酸奶、蔬菜泥或冷凍水果混合配成飲料,超過—歲的寶寶,可以再加一勺蜂蜜。讓孩子用吸管慢慢喝。這種涼涼的水果飲料非常適合嗓子疼的寶寶。

*自製的蔬菜湯、雞湯和煮熟的新鮮蔬菜能比較容易地通過寶寶疼痛的喉嚨。

健康的糖。孩子煩躁、難受時,你還要想到的一件事是血糖的頻繁起伏。水果和麵食中的糖分適合生病的兒童。當然,如果生病的孩子想吃冰棒、果凍、冰激凌這些你平常禁止的東西,也可以暫時放鬆一下對糖的限制。

吃藥

每種工作都有讓人不喜歡的地方,照顧寶寶這項工作也不例外。給寶寶吃藥大概是所有父母都不喜歡做的事。當然,藥只有在吃對了的情況下才能起作用,灑到地板或你衣服上是沒用的。

了解藥物

下面這些事項,每一位「家庭藥劑師」都應該瞭解或問清楚。

*請你的醫生解釋處方藥或任何推薦的非處方藥的藥性怎麼樣。是抗生素,抗充血劑還是咳嗽糖漿?要懂得你為什麼要給寶寶吃這些藥。

*了解藥物的副作用,如果有的話。問醫生哪些跡象說明出現了副作用。例如,蜂窩狀的疹子說明寶寶對這種藥過敏,而嘔吐、腹瀉或肚子疼不是過敏,但可能需要調整劑量,甚至要換一種藥。把寶寶的反應告訴醫生。

*為了以後有所參考,記下所有副作用,以及哪些藥是寶寶沒法忍受或不願接受的。把這些告訴醫生。

*如果寶寶有慢性病,需要長期服某種藥,告訴醫生寶寶服的是哪種藥。問問幾種藥同時服用是否安全。大部分常見的嬰兒處方藥都可以一起吃。非處方藥和抗生素一起服用通常也沒問題。

*咨詢藥劑師,瞭解某種藥物該如何保存。有一些抗生素必須冷藏保存。還有,瞭解某種藥的保質期,要檢查標籤上的使用期限。過期的藥必須馬上扔掉。

正確服藥

給寶寶餵藥時,請留心以下注意事項:*確認服藥的劑量和次數:一次吃多少?一天吃幾次?間隔多長?在飯前、飯中還是飯後吃?大部分藥最好是在飯前吃。飯中或飯後服藥,可能會使藥效打折。

*大部分處方藥一天吃三四次,但你很少需要半夜把睡著的孩子叫醒起來吃藥。理論上講,24小時內每隔一段時間吃一次藥,才能發揮最大藥效。但實際上,除非醫生特別要求,否則只在白天按時服藥就可以了。

.如果藥品包裝上的服用說明與醫生或藥劑師說的不同,一定要確認一下。

*仔細測量。測量藥水劑量時要盡可能精確。大部分的兒童用藥都是以茶匙來計量的。最好是用一個有刻度的勺子或滴管,而不是用家用的茶匙。1茶匙相當於5毫升。對於液體藥,有很多醫用勺子、杯子和類似滴管的容器可用。藥劑師會幫你選一個。

*在記事本或廚房的某個角落做—個餵藥時間表,好提醒自己千萬別忘記。如果家裡有計時器,設置每4~6小時提醒一次。忘記服藥是最常犯的錯誤,也是藥效無法充分發揮的一個常見原因。如果你真的很健忘,問醫生是否有同樣或類似的藥可以一天服1~2次,而不是2~3次。有些藥單位劑量比較高,所以不用服那麼多次。

*大部分藥,尤其是標著「懸浮液」的藥,服用前需要搖一搖。

*服完整個療程。不要因為寶寶感覺好點了就停止用藥。例如,抗生素通常能在一兩天內減輕症狀,但要服完整個療程才能根除病菌,防止疾病復發。

*為了讓孩子吃藥順利些,父母總是會加點甜的東西。有些藥跟一勺果醬或其他什麼一起吃下去沒問題,有些藥就不行。例如,往盤尼西林裡加酸性果汁,例如橙汁,藥效就會大打折扣。詢問藥劑師哪種飲料可在服藥後飲用。不要把藥加到整瓶果汁或配方奶裡,因為寶寶不會喝完一整瓶。大部分藥可以和少量配方奶或母乳混著喝,但藥味不會完全被掩蓋掉,你可能還是得連哄帶騙才行。

家庭急救箱裡放什麼

*止痛用的嬰兒撲熱息痛藥水*膠帶*消毒液(或消毒濕巾)*棉球*棉棒*彈性繃帶.手電筒*10厘米見方的紗布,非黏性的襯盤和一卷紗布參冰袋*量杯、量勺或有刻度的滴管*吸鼻器.鼻腔滴劑(含鹽)或含鹽的鼻腔噴霧劑*剪刀(刀頭要鈍)*無縫膠帶(蝴蝶繃帶)

*溫度計.鑷子

順利餵藥

給孩子餵藥需要很多「營銷」手段,試試下面這些竅門。

選擇符合寶寶口味的藥。同一種藥可能會有很多種不同的口味和形式,選出最符合寶寶口味的那一種,合口味的藥會比較容易下嚥。

讓舌頭麻木。吃藥前,先給寶寶一根冰棒,讓他吸一會兒,這樣能讓他的味蕾變得麻木。

試試神奇的藥糊糊。大部分寶寶喜歡喝藥水,但如果你的寶寶容易吐藥,或總是把藥水噴得滿地都是,問醫生是否可以給你開咀嚼藥片。把藥片用勺子碾碎,加一兩滴水,調成很稠的藥糊糊。把一點藥糊(約指尖大小)送進寶寶的小嘴裡,他不費力氣就能吞下去。咀嚼藥片味道一般會好些。

臉頰口袋法。這是我們家對付吐藥高手的餵藥秘方。要保證把藥放在伸手可及的範圍內,在開始之前,要把一切準備好。把寶寶抱在懷裡,讓他的頭枕在你臂彎裡。用手圈住他的臉頰,用同一隻手的中指或食指拉寶寶的一側嘴角,做成口袋形。用另一隻手趁機把藥送進寶寶嘴裡。這樣可以使寶寶的嘴巴保持張開,而頭部固定不動。最好的是,你拉著寶寶的面頰,他就沒法再往外吐藥了。維持這個姿勢,直到把藥全部喂完。需要是發明之母,但在這個例子中,「母」要改成「父」。我家的餵藥女王瑪莎有一次讓我單獨給當時18個月大的史蒂芬餵藥,我就發明了這個妙招。

善用偽裝術。你可以把壓碎的藥丸埋在三明治的果醬或花生醬裡,或是用少量牛奶、配方奶粉或果汁混著喝。盡可能讓藥的味道變好,而用不著哄孩子說藥是「甜的」。我甚至曾把咀嚼藥片放在冰激凌三明治裡給孩子吃。

使用輔助工具。淺淺的藥用塑料茶匙(有刻度,藥店有售)比普通的茶匙好用。為了讓寶寶吃乾淨,在你從寶寶嘴裡抽出茶匙時,在他的上唇上抹一下。有刻度的藥用滴管可以插進寶寶嘴裡,是很好的餵藥工具。一次滴幾滴藥液,滴在臉頰與牙齦之間。有些寶寶喜歡用很小的塑料杯喝藥,這也可以避免浪費。

定位要准。不要去碰寶寶嘴裡敏感的部位6舌頭尖端和中央部位是味蕾比較集中的地方。口腔內上部和舌根是容易引起嘔吐的敏感區域。最好的地方是牙齦和臉頰之間,一直延伸到嘴巴後部的區域。

扣住小逃犯。乍一聽有點刺耳,但如果你的目標是讓寶寶把藥吞下去,這種方法就有用。讓寶寶平躺在地上,你也坐下來用兩條腿固定住寶寶的頭,用大腿固定住他的胳膊。如果寶寶想踢,就壓住他的腿。寶寶的頭部是固定住的,所以你的兩隻手都可以自由活動,想怎麼喂就怎麼喂。如果寶寶拒絕吞藥,想吐掉,你可以輕輕地捏住他的鼻子,這會使他把藥吞下去。

羅伯特醫生筆記:

要用平和、溫柔的語氣對孩子說話,要讓他知道你不是生氣或想用這種方法懲罰他。還有,如果你自己接受不了,就不要這麼做。但有時候沒有別的選擇——藥必須得吃下去。

寶寶吐藥怎麼辦

大部分藥在吃下去30~45分鐘內會被腸道吸收。如果這段時間內寶寶並沒有吐藥,就沒有必要補吃。如果吃進去立即開始吐,就得再喂一次。但對於劑量需要特別精確的藥就不行了,如某些治心臟病和哮喘的藥。如果寶寶在服用了抗生素之後10分鐘就開始吐藥,那就要再服一次。

有時候寶寶太虛弱了,藥怎麼也嚥不下去,吃進去就吐出來,你不知道該怎麼辦。這種情況在吃退燒藥,比如撲熱息痛的時候很常見。這時你可以請醫生換成栓劑形式的退燒藥。

如果你的寶寶非常虛弱,沒法把抗生素吞下去(太虛弱嚥不下去,或嘔吐太多留不住),說明寶寶可能病情加劇,應該打電話給醫生。通常情況下,注射一次抗生素就可以讓寶寶恢復到能口服用藥了。

減少嬰兒猝死綜合征的出現

直到最近,對嬰兒猝死綜合征

(SIDS)的看法依然是:「沒有人知道是怎麼回事,也無法預防。」新的研究正挑戰著這種消極的觀點。下面介紹目前醫學界對這種病症的認識,你可以瞭解如何降低這種風險。

在開始講述之前,我想先提個醒:下面的討論只是想幫你瞭解,而不是為了讓你不愉快,是為了激勵人心,而不是讓你害怕。瞭解了這個可怕的惡魔之後,父母能少一點擔心,可以參與到減少這種風險的計劃中來,不必覺得那麼無助。我們不想暗示你,如果不接受我們推薦的預防措施的話,你的寶寶就有可能出問題——或者如果你接受了,寶寶就不會有事。其實,嬰兒碎死綜合征是很少見的(見第633頁「嬰兒猝死綜合征的事實」),但我們的建議,有可能進一步降低這種病症的幾率。這些建議是建立在最新研究的基礎上的,還根據我們自己的經驗。未來會有更多更好的研究幫助我們瞭解並預防這種悲劇,在此我們告訴你的是最好的建議。

降低風險計劃的背景

我們的「SIDS風險降低計劃」是這樣假設的:通過釆用一定的健康預防措施,實行親密育兒法,父母能降低孩子患嬰兒猝死綜合征的風險。下面是支持這一假設的實踐建議:1.良好的產前護理。

2.不要在寶寶周圍吸煙。

3.讓寶寶仰臥或側臥。

4.盡量母乳餵養。

5.寶寶睡覺時不要過熱。

6.保持寶寶睡眠環境的安全。

7.釆用親密育兒法。

8.和寶寶一起睡。

這些措施裡的一些內容看起來只是一些常識性的老生常談。確實是這樣。其他的對你來說可能是第一次聽說,我們會詳細地一一敘述。但為了讓你理解我們是如何得出這些建議的,先回顧一下我們對嬰兒猝死綜合征的理解的演變。

我對這個問題的參與開始於早年間的兒科實習。在給嬰兒做健康檢查時,我經常問新父母們是否有什麼憂慮。他們會說:「嬰兒猝死綜合征。」然後接著問:「為什麼會發生這種情況?」

「我不知道。」我心虛地回答。

「我們能做點什麼來預防嗎?」他們繼續問道。

「據我所知沒有。」我想躲開這個問題。

每次結束這種無益的談話,我就感覺到自己讓這些父母們很失望。當我試著安慰因為這個病症而失去孩子的父母們時,我的心裡更加難過。我為他們失去寶寶感到非常悲痛,也為自己沒法向他們解釋病因和預防措施而感到悲痛。

身為父母,我想我可以做很多事情讓我們的寶寶遠離這種惡魔,作為醫生,我想我有很多事情要研究。

在接下來的20年裡,我閱讀了對嬰兒猝死綜合征的大部分著名研究報告。與流行的看法不同,嬰兒猝死綜合征並不完全是個迷。對於什麼是嬰兒猝死綜合征,已經有了很多已知的信息。直到最近,有價值的結論才從實驗室裡來到了千家萬戶。我也注意到,幾乎所有的育兒書都不願意從預防的角度處理這個棘手的問題。但根據我的經驗,我相信父母瞭解得越多,擔心就越少。

這呰研究說明了兩個事實:發生嬰兒粹死綜合征的大都是2~4個月大的寶寶,且多發生在睡夢中。導致這種病症的原因或許很多,但如果設想大部分患該病的嬰兒是由於基本的睡眠紊亂,是不是有道理?為什麼2~4個月的寶寶這麼脆弱呢?我試著找出答案。我發現研究嬰兒猝死綜合征的人可以分成兩種:基礎科學家,他們研究因為這種病而夭折的嬰兒的生理特點(統計人員,他們尋找嬰兒猝死綜合征的模式和風險因素。雖然這兩種方法都是必要的,但我感覺還需要另外一種方法。我想知道育兒方法能在多大程度上影響此病的發生幾率,尤其是在高風險時間(夜晚)和高風險時期(頭6個月)。我想填補這項研究的空白。

由於嬰兒猝死綜合征看起來很像是睡眠紊亂引起的,我猜想,父母一一尤其是母親——能通過改變嬰兒的睡眠方式來影響嬰兒的瞽醒能力。我做了一個假設:和寶寶一起睡能減少猝死的風險。下面是我們驗證這一假設的第一個案例。我們在一個高風險寶寶的嬰兒床邊加了一個嬰兒監視器。當寶寶3個月大時,呼吸暫停的瞀鈴就開始響得越來越頻繁。但當媽媽把寶寶帶到自己的床上一起睡時,臀鈴就不再響了。而當寶寶又回到嬰兒床上單獨睡時,.鈴又開始響了。

1986年,我被邀請參加在火奴魯魯舉行的國際兒科大會,講解我的發現和假設。我講解的題目是:「睡眠共享的保護作用:它能預防嬰兒猝死綜合征嗎?」我希望我的講解能引起更多研究者的興趣。接下來的幾年當中,研究機構關於育兒方式和猝死關係的研究結果越來越多。全國健康協會開始組織對睡眠共享的研究,從1988年開始,在這方面的研究有了很大的進步。1992年初,我們研究這一假設又多了兩大利器:計算機技術有了改進,方便我們進行家中的睡眠研究,西爾斯家的臥室實驗室又多了一個小寶寶。我們將在以後的部分介紹我們激動人心的發現。

基於這個背景,「SIDS風險降低計劃」有了進展。

嬰兒猝死綜合征的事實

嬰兒猝死綜合征的定義是,不到一歲的嬰兒突然死亡,而且死因不明,不管是屍體解剖、現場檢查還是病史回顧,都沒法做出解釋。在英國,嬰兒猝死綜合征的幾率不到1/2000,通常發生在嬰兒2~6個月之間,而以2~4個月之間最為普遍。在英格蘭和威爾士,有89%的猝死病例發生在嬰兒6個月時。這類悲劇最常發生的時間是半夜到清晨6點鐘,但一天當中的任何時候都發生過。英國大概每週就有7個嬰兒死於這種病症,這是一個月以上嬰兒最主要的死亡原因。雖然大部分嬰兒發病之前並沒有顯示出預警信號或風險因素,但有些嬰兒的風險因素確實比較高。包括:*早產兒或出生時體重較輕的嬰兒。

*在產後幾周內有過呼吸暫停現象的嬰兒。

*有過明顯的威脅生命事件的嬰兒,例如出現過呼吸暫停,導致臉色蒼白或鐵青,四肢柔軟無力。

*父母是煙民的嬰兒。

*出生於社會經濟條件比較差的環境中的嬰兒。

顯然,即使是這些高危嬰兒,

也只有不到1%遭遇嬰兒猝死綜合征。這種病症不是由疫苗接種引起或被毯子悶死的,也沒有傳染性。在亞洲國家比較少見。導致嬰兒猝死綜合征的原因至今未明。有很多理論,但無一得到證實。流行的觀點認為,導致猝死的是睡眠紊亂。研究顯示,有猝死威脅的嬰兒生來就有些生理異常。表面上看,這些寶寶'與別的寶寶沒什麼兩樣,但在體內,這些高危寶寶有著不太成熟的呼吸調節機制。在每個人的大腦深處都有一個總控制中心,負責接受刺激,調節呼吸。它的功能就像空調的溫控中心,當溫度上升或下降時,就會自動調節到預先設定的溫度。同樣的,大腦的呼吸控制中心維持著血液中健康的氧氣含量。當血液中的氧氣含量太低,或二氧化碳含量太高時(呼吸暫停或屏住呼吸時),呼吸控制中心就會自動地加以調節,以刺激呼吸。這種保護性機制即使在人熟睡時仍然起作用。但有些嬰兒,不知道因為什麼原因,他們的呼吸不會自動重啟。簡言之,這些寶寶在睡夢中呼吸功能失常了。

降低猝死風險的8個方法

根據當前對嬰兒猝死綜合征的研究,也根據我們自己的理論,我們得出如下降低猝死風險的方法。

1.良好的產前護理

注意孕期健康。母親在孕期吸煙或嗑藥,或缺乏良好的產前護理,產下的嬰兒猝死的風險比較高。原因不明,但可能與長期缺氧和早產風險較高有關。

2.不要在寶寶周圍吸煙

研究顯示,吸煙是最危險的因素,所有研究者都同意,吸煙會增加猝死幾率。這個風險是與嬰兒暴露在煙霧中的時間和每天吸人煙霧的量決定的。

在新西蘭進行的一項研究顯示,父母吸煙的嬰兒,其猝死的風險是普通嬰兒的7倍。具體原因尚未解釋清楚,可能是很多因素綜合的結果。處在煙霧中的嬰兒更有可能呼吸道堵塞。研究人員發現,父母吸煙的兒童,血液中含有某種化學物,導致他們長期缺氧。(見第615頁有關被動吸煙對寶寶的危害。)3.讓寶寶仰臥或側臥傳統上認為讓嬰兒趴著睡覺是比較安全的。這種說法的理由是,嬰兒吐奶或嘔吐時,嘔吐物會受重力作用自然地從嘴裡出來,相反,如果嬰兒平躺著睡,嘔吐物可能會卡在喉嚨裡,甚至吸入肺部。但最近的研究對這種看法表示了質疑。嬰JL平躺著睡時,被自己吐的東西卡住的可能性極低。過去10年裡,世界性的仰臥人睡運動己經使英國的嬰兒猝死率減少了70%。

至於為什麼仰臥或側臥能降低猝死風險,也還是未知的。最有道理的說法是仰臥的寶寶比較容易從睡眠中醒來。另一個說法是仰臥人睡時,寶寶不太容易過熱。仰臥或側臥使體內器官比俯臥時更容易釋放熱量。還有一個可能,俯臥時,寶寶會把臉埋進柔軟的小枕頭裡,像一個口袋在臉的周圍,聚集二氧化碳,使寶寶重複呼吸自己吐出的廢氣。但我想在這裡再向父母們重申一遍,不要因此得出「要是寶寶俯臥,他就一定會死」的結論。研究只是表明,這樣做會增加猝死的風險,這只是個統計數字而已。

寶寶應該仰臥還是側臥?權威說法認為最好還是仰臥,理由是寶寶側臥時容易翻身恢復俯臥的姿勢。但根據我的經驗,寶寶通常會從側臥翻身成仰臥,而不是俯臥,可能是他們伸開的胳膊起到了阻礙作用。我們發現,在最初幾個月,我們的寶寶在側臥時睡得最好。還有,當寶寶側睡時,把他壓在身體下面的那條胳膊拉出來,這樣就不大容易翻身成俯臥的姿勢了。

應該俯臥的寶寶

務必要咨詢醫生,瞭解你的寶寶是否需要俯臥。需要採取這種睡姿的寶寶有:*還留在醫院裡的早產寶寶;在不成熟的狀態下,俯臥能提高呼吸的效率。

*患胃食管返流症的寶寶(見第386頁)>這些寶寶睡覺時最好是肚子朝下,頭抬高30度。

*顎骨較小或有其他呼吸道結構異常的寶寶。

4.盡量母乳餵養

新的研究證實了我長久以來的猜測:接受母乳餵養的寶寶,猝死的風險比較低。在新西蘭進行的一項研究發現,非母乳餵養的寶寶,猝死的幾率是母乳餵養寶寶的3倍。同樣在新西蘭進行的一項較早的研究顯示,接受母乳餵養的寶寶猝死的幾率確實比較低。來自美國兒童健康和人類發展協會(NICHD)的一項更大規模的研究也發現,發生猝死的寶寶大多是非母乳餵養的,即使是母乳餵養,斷奶也比較早。

為什麼母乳餵養能降低猝死幾率至今未知,但我猜測是下面幾個因素的綜合。母乳中的抗感染因子使上呼吸道感染減少,從而有利於寶寶的呼吸,母乳的非過敏性能避免呼吸道充血,還有,母乳中可能有一種會改變寶寶睡眠週期的物質,使他們在遇到威脅生命的事情時更容易醒來。

有沒有可能是母乳本身在起作用呢?胃食管返流症(見第386頁)會提高猝死的幾率,因為奶水湧人上呼吸道會引發呼吸暫停。而吃母乳的寶寶很少出現返流的現象。是不是母乳餵養的寶寶吞嚥和呼吸機制更容易調節呢?我們確實發現,吃母乳的寶寶和吃奶粉的寶寶吮吸和吞嚥的方式不冋。前者要比後者吃得更頻繁,因此他們有更多的機會練習調節吞嚥和呼吸機制。另外,母乳餵養的寶寶,尤其是晚上和媽媽一起睡的寶寶,他們的睡眠模式與其他寶寶不同,吮吸更頻繁,通常是側臥,面對著媽媽。這是一種較為安全的睡眠模式嗎?關於母乳餵養對媽媽睡眠的影響和母乳對嬰兒生理的影響,至今我們還瞭解得很少,但我相信,這個領域研究的進一步發展,最終會解開嬰兒之謎。

仰臥是最好的睡姿

現在你把我放下,讓我進夢鄉,背朝下,最妥當。

我醒著時,可以趴下,

但睡覺時最好別趴下。

拿走被子、玩具和枕頭,

不要蓋住我的頭。

煙是最大的敵人,

我這裡是無煙區。

很多道理請你不要忘,

念念不忘讓我成長!

這首歌瑤記心上,

寶寶才能不夭亡。

此歌謠來自嬰兒猝死綜合征聯盟,www.sidsalliance.org。要獲得更多信息和支持,請登錄www.sids.org.uk。

5.寶寶睡覺時不要過熱

寶寶穿得太多太緊會引起過熱,提高猝死的風險。寶寶睡在你身邊時要特別注意過熱問題,因為父母的身體對寶寶來說就像一個大火爐。如果寶寶本來是單獨睡,而人夜後你會把他抱到床上和你--起睡,那就要讓他少穿一點。研究表明,喜歡把嬰兒包得緊緊的國家,嬰兒猝死率也較高。穿得過多的標誌是出汗、頭髮濕、長痱子、呼吸較快、焦躁不安,有時候體溫也會上升。過熱和過冷都對呼吸有害。

6.保持寶寶睡眠環境的安全

記住,幾乎所有猝死的寶寶都是在睡夢中離開人間的。如果把寶寶放到大人的床上睡,要讓他仰臥,用硬一點的床墊。在旅行時或其他陌生環境下也要採取同樣的預防措施。(見第336頁「安全的睡眠共享」,第599頁「安全的嬰兒床」。)7.採用親密育兒法忽然改變了沿用幾千年的育兒方式,我們付出的代價還不夠嗎?我一直相信,而且研究也證實,親密育兒法的3個關鍵因素——按照信號進行母乳餵養,跟寶寶一起睡,經常把寶寶背在身上——提高了寶寶的規律性和父母的敏感性。在頭幾個月,寶寶的中樞神經系統和呼吸調節機制都欠成熟,睡和醒之間偶爾也會有些混亂。親密撫育使寶寶的生理系統得到了全面的調節和規範,同樣也調節了他的呼吸機制。

採用親密育兒法的父母對他們的孩子有一種雷達般敏銳的直覺。有一天我正伏案寫東西,聽到緊急呼叫器響了,催我到急診室搶救一個已經停止呼吸的5個月大嬰兒。這個寶寶跟著父母一起去朋友家參加派對。睡覺時間到了,媽媽就把寶寶抱到朋友家樓上的房間裡睡覺。當時派對很吵,而媽媽體內的警鐘突然響了起來,她覺得奇怪:「我的孩子對噪音是非常敏感的,為什麼他還沒被吵醒?我最好去看看。」果然,寶寶臉色蒼白,沒有了呼吸。她趕緊叫丈夫過來給寶寶進行人工呼吸。幸好當時反應快,搶救及時,寶寶得救了,身體良好。

8.和寶寶一起睡

一起睡到底會降低或提高嬰兒猝死的風險,還是根本就沒有區別?這個問題還存在爭議。我們相信,和寶寶一起睡能降低猝死的幾率。但有些研究人員持相反的觀點。他們認為,和寶寶一起睡,會導致父母壓到寶寶身上(我們在第336頁有過討論)。其實,會發生這種情況的大多是異常的睡眠情形,如父母嗑藥或酗酒,太多的孩子擠在一張床上,或睡眠環境不安全,等等6新西蘭的一項研究提出了很多降低猝死的預防措施,伹也認為一起睡是個危險因素,這些研究結果通過媒體傳播出去,讓廣大父母們相信,如果他們想和寶寶一起睡在—張床上,就等於把寶寶推向了鬼門關。一種延續了幾個世紀的正常夜間育兒方式怎麼突然之間變得不安全了呢?我們相信,我們真正要做的不是勸阻父母們不要和孩子一起睡,而是告訴他們怎樣一起睡才安全。

研究已經揭示有猝死風險的嬰兒在睡眠時不容易醒來。因此,任何能提高嬰兒從睡眠當中醒過來的能力,或提高睡眠時母親對嬰兒感覺的能力的做法都能降低猝死的風險。這不就是你和寶寶一起睡能做到的事嗎?

睡眠共享如何降低碎死風險

在生命的頭幾個月,寶寶的很多個夜晚都是在一種很容易醒的睡眠狀態中度過的。這種狀態可以「保護」嬰兒避免出現呼吸暫停。出生後1~6個月,是猝死發生得比較集中的時期,易醒睡眠狀態減少,深層睡眠比例增加。這就是所謂的睡眠成熟,那時寶寶可以一覺到天亮。這對父母來說應該是好事。然而,父母的擔心也多了,當寶寶睡得更熟了之後,猝死的風險也增加了,因為睡得更沉並不意味著睡得更安全。不過,可以抵消這個擔憂的是,寶寶的睡眠更成熟了以後,他的呼吸調節系統也開始成熟,這樣到6個月左右,呼吸控制中心在呼吸出現暫停時更有可能使呼吸重新啟動。但在1~6個月之間,當睡眠變沉時,呼吸調節系統還沒有成熟,這時的寶寶處在猝死的高風險當中,是一個很脆弱的階段。睡眠共享正好填補了這個缺口。

媽媽就像寶寶的呼吸調節器

想像一下親子同眠的情景。把寶寶放在媽媽旁邊,在前幾個月寶寶的呼吸調節系統還未成熟前,媽媽就充當了「呼吸調節器」的角色。媽媽睡得像寶寶一樣,直到寶寶成熟到能睡得像大人一樣。雙方形成了…個同步的睡眠階段,雖然可能並不完全一致,但已經充分地意識到了彼此的存在,能影響彼此的生理狀況,卻不至於打擾對方的睡眠。媽媽睡在寶寶身邊,能提高寶寶的瞥醒能力,起到保護的作用。

即使猝死事件還是不可避免地發生了,媽媽也會因為自己就在寶寶身邊而覺得安慰。這種睡眠安排並不意味著頭6個月媽媽每晚都要像守護天使一樣陪在寶寶身邊,或者如果她不這麼做的話,就是一個不稱職的母親。這樣夜間育兒就失去了樂趣,而且讓人緊張。我們只是想說,忘掉文化的標準,去做你自然想做的事情。不要害怕你以後不能留寶寶單獨睡覺,也不必每天晚上都必須和寶寶一起早早上床,畢竟一天之中最有可能發生猝死事件的時間是午夜以後。記住,嬰兒猝死相對來說是低概率的事件,我們所說的只是釆取措施降低這種風險。

「睡眠共享」假設的證據

來自父母的證詞。在兒科坐診的

這些年裡,我接觸到無數的父母,聽過許多他們夜間和寶寶一起睡覺的故事,印象非常深刻。很多次,媽媽們都這麼說:「我剛好在寶寶醒來之前醒過來。我給他餵奶,我們兩個又慢慢人睡。」對很多父母來說,和寶寶—起睡時相互的敏感是自然發生的。事實上,正是這些案例促使我形成了有關預防嬰兒猝死綜合征的假設。也許有人會爭辯說,那些證據根本不可靠,但我越來越相信,敏銳的父母們的智慧和最一絲不苟的科學家的方法一樣重要。

我們的經驗。我們和寶寶一起睡的經驗已經超過16年了。當我看著人睡的小天使時,我很'陵訝睡著的寶寶會自動地受母親的吸引。寶寶通常和媽媽面對面睡,大部分時間是側臥。大概面對面的姿勢能使媽媽的呼吸刺激寶寶。我注意到,當我輕輕地對著寶寶的面頰呼氣時,他的呼吸會比較深。難道寶寶的鼻子上有個感應器,能夠探測到另一個人的呼吸,進而促使自己也呼吸嗎?我還觀察到,寶寶睡著時會伸出一條胳膊,碰到瑪莎,然後深呼吸,安靜下來。基本上來說,他們能意識到對方的存在,而又不會相互打擾。

我們的實驗。我們撰寫本書第--版時,正和當時4個月大的女兒勞倫一起睡。我們做了一個實驗,一個晚上讓勞倫和瑪莎一起睡,第二個晚上讓勞倫單獨睡在另外一個房間,比較兩種睡眠方式下勞倫的脈搏、血液中氧氣含量、呼吸節奏、空氣進出和睡眠情況,共測了7次。我們使用的儀器都是無痛的,勞倫基本上不會受到影響。我們的這個研究生動地證明了相互敏感的存在。當勞倫和瑪莎睡在一起時,她的呼吸狀況更好,血液中的氧氣含量也比較高。當然,這個實驗太初級了,不能得出有關預防猝死的結論,但就這一點發現,我們可以很自信地得出結論:媽媽和寶寶一起睡的確能影響寶寶的生理活動。

當前的研究.美國聖母大學母嬰睡眠行為實驗室的主任詹姆斯.麥肯納博士,對親子同眠做過10年以上的研究,得出下列結論:*睡眠共享的母嬰經常同步醒來,幾率比分開睡覺要高很多。當其中一個人咳嗽或改變睡眠階段,另一個人也會隨之改變,但通常不會醒來。

*睡眠共享的兩個人會更經常處於相同的睡眠階段,保持的時間也更長,當然並不總是如此。

*和媽媽一起睡的嬰兒每個深層睡眠的週期比較短。有些媽媽擔心和孩子一起睡會睡得不沉,但初步的研究顯示,媽媽們總的深層睡眠時間並沒有減少。

*和媽媽一起睡的嬰兒醒得比較頻繁,比單獨睡的嬰L花更多的時間吃奶。但和孩子一起睡的媽媽醒來的次數並不會更頻繁。

*和媽媽一起睡的嬰兒會更多地採用仰臥或側臥的姿勢,這個因素能減少猝死的發生。

*睡眠共享時,會帶來很多的相互接觸和交流。其中一個人的行為會影響到另一個人的表現。

嬰兒睡一醒模式的研究。很多實驗顯示,睡在媽媽身邊的寶寶,尤其是母乳餵養的寶寶,比別的孩子醒得次數多。在一項研究中,研究人員對比了3種不同睡眠方式下睡一醒模式的異同:一種是白天和晚上都按信號餵奶,媽媽和寶寶睡在一起;第2種是給寶寶餵母乳,但比較早斷奶,晚上分開睡,第3種既不採取母乳餵養,也不一起睡。結果發現那些吃母乳、和媽媽一起睡的寶寶們醒得次數比較多,每次睡得時間比較短,那些吃母乳但不和媽媽一起睡的寶寶們睡得更長一點>而那些既不吃母乳,也不和媽媽一起睡的寶寶睡得時間最長。

沒到年紀就被迫訓練獨自睡覺的寶寶,睡得也許更久更沉,也就更危險。

睡眠共享的文化裡的嬰兒猝死

幾率。傳統上習慣母嬰共眠的人群當中,嬰兒猝死的發病率最低,而當他們的文化環境發生變化時,幾率會提高。例如,在英國的亞洲移民家庭,嬰兒猝死的幾率很低,這和美國的亞洲移民一樣。但近來加利福尼亞的一項研究顯示,這些移民在美國生活的時間越長,嬰兒猝死的幾率越高,可能是因為這些移民接受了更多西方的育兒方式。

從以上證據,你可以得出自己的結論:如果少用嬰兒床,是不是就可以減少猝死事件發生?當然,我不想讓父母們認為任何一種預防措施和育兒方式都能絕對有效地預防猝死的風險。我們希望父母能採取一些可能的措施減少風險。還有,如果寶寶不幸地被這一病症奪去了生命,對父母來說,因為他們已經盡力了,內心也許會比較安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