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西爾斯親密育兒百科 > 第1章什麼是親密育兒法 >

第1章什麼是親密育兒法

襁褓中的撫育,是幫助孩子走向成功人生的一件工具。市面上其他的育兒書都缺少重要的一章,這一章應該叫做《養育你自己的孩子》。現在,不論你們是想生孩子的夫妻還是剛生孩子的父母,讓我們一起來補上這一章。

我是一名兒科醫生,瑪莎是一名護士,我們共同養育了8個孩子。以我們的經驗來看,使父母與孩子相互適應並感覺舒適的最佳途徑是使用我們稱之為「親密育兒法」的育兒方式。這種育兒方式能讓父母與孩子處於最佳狀態。自從有了母親和孩子,就有了親密育兒法。近年來,這種育兒方式才有了這樣一個特定的名稱。實際上,如果只靠我們自己的保健知識,我們都會自然地選擇這種方法。

養育你自己的孩子

30年前,我開始在兒科診所坐診。那時我已經在兩所世界頂尖的兒科醫院接受過專業訓練,我覺得我對孩子無所不知。朋友們曾很羨慕瑪莎,覺得能嫁給一位兒科醫生是一件多麼幸運的事,而瑪莎回答道:「他只是知道如何照顧生病的孩子。」實際上,我在工作後的第一個星期就遭到了沉重打擊。媽媽們總是問我各種與病情無關的問題,比如:「如果孩子哭了,我要不要哄?」「如果我們總抱著她,會不會把她寵壞?」「能不能和寶寶一起睡?」這些問題我一個也答不上來。但父母們覺得我是專家,所以十分依賴我,希望我能給出所有問題的答案。這些都不是醫學問題,而是關於育兒方式的問題。我知道我和瑪莎如何撫育我們自己的兩個孩子,但這也不足以使我成為育兒專家。所以我開始閱讀關於育兒的書籍,就像你們現在做的一樣。但這些書總是讓我越看越糊塗,因為書中的觀點好像只是基於作者自己的想法,而不是真實的研究數據。大多數作者要麼缺乏基本常識,觀點不明確,要麼就是推崇當下流行的育兒法,也不管這種方法是否真的管用。

於是我決定去咨詢真正的專家,也就是那些育兒經驗豐富的父母。我從帶孩子來我這兒看病的父母中,尋找那些看起來掌握了育兒真諦的父母,他們能看懂寶寶的暗示,憑直覺就能恰當地回應寶寶,他們享受育兒的過程,而他們的寶寶也長得特別好。這些父母和他們的寶寶成了我的老師,我注意傾聽,用心觀察,將他們育兒的每一個實用技巧記錄下來,並列了一個「有效方法」的清單。那些年,瑪莎一直和我一起做這個工作,直到我們的第四個孩子海登出生。瑪莎現在仍是育兒顧問和母乳餵養咨詢師。我的診所成了我的調查研究基地,與此同時,我家裡的那個「實驗室」也在不斷發展壯大。

經過9年時間的傾聽與學習,加上自己又養育了3個寶寶,我們開始對育兒經驗進行總結。在各種育兒方法中,我們選擇了在大部分情況下對大部分父母都適用的方法,然後把這些方法教給來我的診所的父母們,並用這些方法來撫育我們自己的8個孩子。實驗幾年後,瑪莎和我對這些方法進行了一些改進,來適應當下不斷變化的生活方式和不同孩子的需求(我們仍在學習和研究更好的方法)。30年來,我們通過兒童醫學實踐、生養8個孩子、向數千位父母討教,總結了許多行之有效的育兒經驗。在本章中,我們將向你展示這些總結出來的精華。

不要總想著一次把所有的東西都學完。育兒是一個邊學邊用的過程,實際經驗很重要。我們只是對初學者提供.些小技巧,從這些基本方法中你可以找到、開發適應你自己的獨特育兒方式,就是那種既適合你寶寶的性情、也適合你的個性的方式,另外,在你沒有開始撫育自己的孩子前,是不可能決定用哪種育兒方式的,因為你不知道寶寶能對你產生什麼影響,也不知道他將在多大程度上改變你的外在形象。你不知道每天該抱他多長時間,也不知道當他在凌晨3點吵醒你時,你該怎麼辦,於該給他多久的母乳餵養,你更是沒法決定。這些都需要你一邊實踐一邊學習,等看到你自己的孩子後再來決定這些事情吧。但在此之前,你可以瞭解一些育兒方式,做到心裡有數。

在我們開始介紹這些育兒方式以前,我們先約法三章。本書中的一些觀點和方法可能和你在其他地方看到的不一樣,你剛開始接觸時會感覺有些奇怪。請你用開放的心態來看待這些觀點和方法,看待育兒這件事,不然你可能只會從本書中收穫煩惱。人們總是期望得到一個乖巧又聽話的孩子,但並不是所有人都能如願以償。你不妨先聽聽各種各樣的方法,然後從中選出最適合你的家庭的那種。對你要求了這麼多,我們對自己也有要求,那就是確保我們在書中所闡述的所有觀點和方法都是經過論證和檢驗的,決不是一家之言。

親密育兒七法

新爸爸和新媽媽要達到3個至關重要的目標:*瞭解你的寶寶*讓寶寶感到舒適*享受撫育寶寶的過程我們介紹的育兒方式可以幫助你達到以上目標。下面是構成親密育兒法的7個方面的內容。

1.讓分娩成為一種情感紐帶——及早與寶寶建立親密關係寶寶和父母早期的親密關係,往往是由他們開始接觸的方式決定的。積極參與到「分挽」這一曲生命華章的譜寫中來吧!

對你的分娩負責,學習有關分娩的知識,並與你的助產士討論討論你的分娩觀念。難產或者不必要的剖腹產所導致的母嬰分離都不是理想的開端,因為在這種情況下,媽媽本該用來瞭解寶寶的那部分精力卻用在了關注治療自己的創傷上。順利的分娩過程會讓媽媽對新生兒有更多好感。(閱讀第2章《安全順產的10個要點》,瞭解分娩與情感紐帶之間的聯繫,以及如何降低難產及不必要剖腹產的幾率。第44頁解釋了母嬰同室的重要性。)嬰兒出生後的幾周到幾個月是—個敏感期,在此期間,媽媽和寶寶都需要彼此陪伴。這個時期的親密接觸能使寶寶對媽媽親近的天性,以及媽媽關愛、照顧寶寶的本能與生理需要都得到自然的發展。這時的寶寶最需要媽媽的呵護,媽媽也渴望照顧寶寶,這是媽媽與寶寶早期親密接觸的最佳時機。

當然,媽媽對寶寶的愛,以及感覺到和寶寶之間的親密聯繫,早在寶寶降生前就開始了,而且還將一直持續下去。(關於產後如何建立母嬰間的親密關係與情感紐帶,見第4章《與寶寶一起邁好第一步》及第5章《產後全家的調適》。)2.寶寶哭聲中的學問一分辨和回應寶寶發出的信號你所面臨的第一個挑戰就是如何知道寶寶每時每刻的不同需要。這真的很難,很容易讓人產生挫敗感,覺得「我根本就不是一個稱職的母親」。

放輕鬆!你的寶寶會幫助你的。研究人員曾認為,嬰兒在育兒過程中只是一個被動的接受者,而現在我們知道,寶寶會主動指導父母的反應。寶寶天生就會使用「親密增強劑」,通過一些自身的行為(如高聲尖叫,你不可能聽不到)像磁石一樣將父母吸引過去。這些行為有些顯而易見,比如哭泣、微笑,或是抓住你不放,還有一些就比較隱蔽,需要用心發現,比如眼神交流和肢體語言。所有的父母——尤其是母親,天生就有判斷和回應寶寶這些行為的直覺。母親和寶寶就如同接收裝置和發射裝置,通過一段時間的磨合就能達到無障礙交流。至於磨合期的長短,則因人而異。有些寶寶發出的信號比較易懂,而有些父母更善於理解這些信號。但不論時間長短,父母與寶寶最後都能達到相互理解的程度。如果你能細心觀察,時時回應,這個目標就會更快實現。偶爾你也會做出錯誤的回應,比如你以為寶寶餓了,就開始餵他,其實他只想讓你抱抱。即使是這樣錯誤的回應,也比沒有回應要好,只要你在回應他,就是在鼓勵他和你一起努力,直到你準確理解他的意思。

寶寶一哭,就把他抱起來。這方法聽起來簡單,但很多父母都不這樣做,他們會讓寶寶一直哭下去,因為他們認為不能縱容寶寶的「壞」習慣。但是嬰兒是不會有「壞」習慣的,他們只是在用唯一的方式與你交流。可以換位思考一下,如果你的身體還沒有協調能力,自己無法獨立做任何事情,而你作為請求信號的哭聲也不能引起任何人的注意,你會有什麼感覺?哭聲沒有得到回應的寶寶並不會變成一個「好」孩子(雖然他可能安靜下來),他只會變成一個灰心喪氣的孩子,因為他覺得他無法與你交流,也沒有人會來滿足他的需求。

旁人可以很輕鬆地說,讓你的寶寶一直哭好了,不要去抱他。因為你的寶寶的哭聲不會讓旁人的身體發生什麼化學反應——除非他是一個非常敏感的人,而你就一定會。嬰兒的哭聲會讓父母不安,尤其是母親。如果我們讓一位母親帶著她的小寶寶一起待在實驗室裡,然後將血流測貴儀貼在她的胸口,就會發現,當這位母親聽到寶寶哭泣時,流向她胸口的血液會增多,同時她會有一股強烈的衝動想抱起寶寶安撫他。由此可見,嬰兒的哭聲是一種強有力的語言,這是嬰兒為了生存和成長與生俱來的本領,也是父母學習回應寶寶的入門之道。(有關嬰兒用哭聲來交流的更詳盡解釋,請參閱本書第46頁。)在寶寶出生後的前幾個月及時滿足他的所有箱求,這意味著你們之間形成了一種良好的交流模式。慢慢地,當寶寶學會哭泣以外的其他交流方式,而且能獨立做一些事情以後,你就可以逐漸延緩回應速度,讓寶寶學會等一會兒。學會回應寶寶的信號,這絕對是你對未來的一次成功投資。當孩子年齡漸長,問題更多——而且不僅僅是吃飯、睡覺這麼簡單的問題時,你會慶幸你們及早建立了溝通。

3.用母乳哺育你的寶寶

爸爸們總是說:「我們已經決定好用母乳餵養了。」母乳餵養確實是—個不只牽涉到媽媽和寶寶的問題,而是關乎整個家庭的決定。那些成功採取母乳餵養的媽媽和寶寶,都有全力支持的丈夫和爸爸。大家都知道母乳餵養對促進嬰兒健康發育具有重大作用,但覺得媽媽為此需要付出太多精力,所以放棄這種餵養方式。媽媽們應該瞭解母乳餵養對你們自己的好處:寶寶每一次的吮吸,都會使你的身體產生激素(泌乳素和催產素)。這些「哺育激素」不僅會幫助你形成所謂「母親的直覺」,還會幫助你的身體分泌乳汁,讓你的哺育更輕鬆。關於這些細節我們會在後面的章節詳細講解。你還可以從第8章瞭解到,新的研究結果顯示,吃母乳長大的孩子更聰明。

4.把寶寶「貼"在身上——盡量多抱寶寶這是近年來對西方國家育兒界最具震撼力的觀念。我們在做育兒方式研究時,參加過一個國際育兒會議。在那個會議上,我們注意到一些其他國家的媽媽們用背巾或類似的東西把寶寶背在身上,就像是她們服飾的一部分。這些媽媽們如此體貼周到,她們的寶寶個個看起來無比滿足。這種母嬰間的親密關係給我們留下了深刻印象。我們去問這些媽媽們為什麼要把寶寶背在身上,她們的回答簡單卻深刻:這樣對寶寶好,同時也讓媽媽感到輕鬆。太對了!讓寶寶舒適,讓父母輕鬆——這正是所有父母所追求的啊!

嬰兒背巾絕對是你的育兒物品裡最不能少的一種。要是沒有它,你簡直就出不了門。這並不意味著你要每分每秒都背著或抱著寶寶,但你必須改變對寶寶的認識。大多數人一想到嬰兒,就會想到他們安靜地躺在嬰兒床裡的樣子,他們會盯著上方正在旋轉的音樂轉鈴,只有在吃奶、換尿布或玩耍的時候才會被抱起來一小會兒,然後又回到他們的那個「歸屬地」——嬰兒床。好像抱起寶寶只是為了安撫他們,讓他們重新乖乖睡下的一種手段。把寶寶「貼」在身上的做法徹底顛覆了這種觀點。把寶寶「貼」在身上意味著大多數時間寶寶都被父母或其他看護人抱著或背著,只有在寶寶要睡覺或者照顧他的人要做自己的事情時才將寶寶放下。

這種育兒方式對寶寶和父母都有益。最顯著的特點是,被抱著的寶寶很少哭,他們彷彿忘了什麼是不滿和煩躁。除了表現得更快樂,被抱著的寶寶發育得更好,這也許是因為他們將需要用到哭鬧上的精力轉移到自身的成長上了。另外,寶寶還可以觀察到父母忙碌的生活。對於生活節奏快的父母來說,把寶寶背在身上無疑是一個不錯的選擇。這樣你到哪兒,寶寶就到哪兒。你再也不用為了寶寶而閉門不出,因為你在哪裡,寶寶的家就在哪裡。(關於這種方給寶寶和父母帶來的好處,請見第14章《把寶寶「貼」在身上:抱孩子的藝術與科學》。)

5.和寶寶一起睡只要你開始帶孩子,你就會發現,那種能一覺睡到天亮的寶寶只在書裡有,要不就是在別人家裡,總之你自己的寶寶不會是這樣的。要做好準備,夜裡會翻來覆去,直到找到你和寶寶都睡得好的位置。有些寶寶在嬰兒房裡睡得好,有些愛睡在父母的房間裡,還有些則要緊緊地貼著母親才能安睡。不管睡在哪裡,只要你和寶寶都睡得好,就是正確的安排,而且這完全是你個人的決定。你可以嘗試各種睡覺的方式,包括讓孩子睡在你的床上——我們將這種夜間育兒方式稱為睡眠共享。

睡眠共享似乎比其他親密育兒方式更容易引起爭論,我們也不知道這是為什麼。這個歷史悠久的優良傳統,一到現代社會就突然「不對」了,我們對此感到萬分驚訝。世界上大多數寶寶都是和父母一起睡的。即使在美國,也有越來越多的父母喜歡上這種睡覺的方式,只是他們不告訴醫生或親友罷了。你可以做這樣一個實驗:下次與那些新爸爸和新媽媽在一起時,告訴他們你想和寶寶一起睡,你會驚訝地發現許多人都是和寶寶一起睡的——即使不是每天,也是經常這樣做的。別擔心寶寶會賴在你床上不走,他會離開的。對於那些夜間需要與父母親近的寶寶來說,和你一起睡眠共享的時間並不會很長,但會讓

他終生受益。(關於睡眠共享如何簡化夜間育兒及如何促進寶寶發育,以及關於這個話題的最新研究,請見第15章《夜間育兒:如何使寶寶乖乖安睡》。)

6.把握平衡與界限常常有這種情況:你本來一心想給寶寶所有他需要的,最後卻變成給他所有他想要的。這種情況會讓媽媽們精疲力竭。既然一個剛出生的寶寶可以將你事先安排好的計劃徹底「顛覆」,可想而知,你在滿足他的需求時,一定會忽略掉你自己的需求。在本書中,我們將向你展示如何做到適當地滿足你的寶寶,也就是說,掌握何時對寶寶說「不」的技巧,獲得對自己的需求說「行」的智慧。如果爸爸和媽媽都做得很好,寶寶也會做得很好。有一天,瑪莎氣沖沖地對我說:「我連洗個澡的時間都沒有了,小傢伙總離不開我!」我微笑著提醒她:「我們的寶寶需要的是一個快樂的,懂得勞逸結合的媽媽。」記住,親密育兒法雖然不是最輕鬆的育兒法,但只要經過適當的練習,它會是最舒適的育兒法。

7.學會分辨關於育兒的建議

每位父母都把寶寶當做心頭肉,

生怕自己做得不夠好,因此父母們很容易接受與此相關的所有建議,也很容易成為別人授予建議的對象。那些人的初衷是一片好意,給你的建議卻可能是冷漠無情的。例如「就讓他哭好了」,「一定要讓他養成固定的習慣」,「你不應該繼續餵他了」和「別總抱著他,你會把他寵壞的」,等等。如果你真的嚴格按照這些建議做了,育兒就會進入「雙輸」狀態,即寶寶否定了他的暗示信號的作用,父母否定了他們讀懂並回應寶寶暗示的能力。最後,父母和寶寶之間就會出現隔閡,這正好是與親密育兒法所營造的親近關係背道而馳的。親密育兒法的基礎是敏感細膩的感情,而讓寶寶形成規律會使父母變得不敏感。親密育兒法會幫助父母更好地瞭解寶寶,而訓練寶寶則會妨礙這一目標。訓練的目的是讓寶寶變得很「順從」,這是建立在一個錯誤的假設之上的。這個假設就是:寶寶用哭泣來要挾父母滿足他,而不是用哭泣來與父母交流。那些嬰兒訓練手冊和課程教媽媽們違背自己的本性,不去回應寶寶的信號,最後,媽媽們就會喪失敏感性,不相信自己的直覺。因此,在開始這種嬰兒訓練前,請先用你的直覺來衡量一下,看看是否可行。

親密育兒法是一種理想的育兒狀態,但在現實生活中,由於身體狀況、生活方式的差異,或者只是由於最近生活得不順心,都有可能導致你無法時時按照親密育兒法的原則行動。育兒其實是一項因人而異的工作,而且每個寶寶都有其獨特的個性,很難找出一種唯一最好的方式來對待所有問題。你必須找出適合你自己的育兒方式,本書提供的親密育兒法的7個方面的內容就是來幫助你完成這一目標的基本工具。這其中有些方法,比如把寶寶「貼」在身上和辨別寶寶哭聲的學問,不僅寶寶的父母應該多多練習,其他照顧寶寶的人也應常常使用,這樣即使父母不在寶寶身邊,寶寶也能得到親密的撫育。

重要的一點是要和寶寶溝通。請盡情使用親密育兒法為你和寶寶提供的所有方法,一旦溝通成功,就記住這個有效的方法,堅持使用,如果發現有的方法不管用,就改造它或者放棄不用。最終你一定能找到適合你自己的方法,這種方法對你和寶寶一定都是最好的。

請爸爸們也加入親密育兒的陣營

親密育兒法的這7個方面的內容只有在爸爸全力支持並參與育兒工作的情況下才能發揮出最佳效果。雖然寶寶天生會對媽媽有更強烈的親近感,但爸爸也是不能缺少的角色。在爸爸的鼎力支持下,媽媽才能全身心地投入對寶寶的撫育中。媽媽們經常會有類似傢伙一時半刻也離不開我,我連洗澡的時間都沒有了」的想法,所以爸爸要照顧媽媽,這樣媽媽才能照顧寶寶。曾經有位「超級育媽」(把所有精力都放在寶寶身上的媽媽)向我傾訴:「如果沒有我丈夫的幫助,我根本做不來。」就拿母乳餵養來說

吧,這是爸爸唯一一件不能替媽媽做的事,但爸爸也可以支持和鼓勵媽媽,使母乳餵養的工作更順利。有一位爸爸就這樣炫耀過:「雖然我沒有奶,但我可以給妻子創造一個更好的哺乳環境。」的確是這樣的,環境好了,媽媽快樂了,寶寶也會快樂。在育兒工作中,爸爸不只是一個支持者,也不只是在媽媽離開時的替補,而是對寶寶的成長有著特殊貢獻的人。寶寶對爸爸的愛絕對不會比對媽媽的愛少,他只是以不同的方式同時愛著爸爸和媽媽。若想讓一個男人成熟起來,最有效的方法莫過於讓他加入到育兒工作中來。(關於爸爸和寶寶之間的獨特關係以及給爸爸的育兒建議,請參見第42頁和第283頁。)你可能會遇到的一些問題當我們向準父母們介紹親密育兒法時,他們通常的反應都是鬆了一口氣。畢竟,親密育兒法是最符合常識和天性的育兒法。但即使是最想採用親密育兒法的父母,也會有一些疑慮,怕這種方法會把孩子寵壞。下面是我們對最常見的一些問題的回答。

親密育兒法好像很累人,是不是苦海無邊啊.親密育兒法在剛開始時是有點麻煩,但從長遠角度看,這實際上是最輕鬆的一種育兒法。最初,你確實需要付出很多,但哪種育兒法不需要你付出呢?自從寶寶出生後,你就開始了這種新的生活方式。寶寶一直要這要那,你就得不停地滿足他。但正如我們在本書中強調的,父母和寶寶的給予是相互的,你給予寶寶的越多,寶寶回報你的就越多。這就是為什麼你會越來越愛你的寶寶,也覺得自己作為父母越來越出色。記住,你的寶寶在整個育兒過程中並不是一個被動的角色,他會主動地指導你的行為,端正你的態度,幫助你在理解他的暗示時做出正確的決定,最終使你們達到溝通自如的狀態。

我們也可以從生物學角度來解釋相互給予的含意。媽媽在給寶寶餵奶的時候,乳汁給了寶寶所需的營養,媽媽溫暖的身體和親密的擁抱讓寶寶感到舒適和幸福。作為回報,寶寶的吮吸促進媽媽的身體裡產生激素,從而增強媽媽育兒的直覺和能力(這點我們在前面已經提到過了)。由於母乳裡含有催眠成分,所以寶寶常常在吃奶的時候就睡著了。同時,由於寶寶的吮吸,你的身體裡也產生了泌乳素,這種激素對媽媽有鎮定的作用。所以可以說,在你哄寶寶睡覺的同時,寶寶也在哄你睡覺。

育兒工作中最「難」的部分來自你對自己的否定,例如「我根本不知道寶寶到底要什麼」或「我跟他完全不能溝通」這樣的想法。如果你認為你很瞭解你的寶寶,有能力很好地處理和寶寶的關係,你的育兒工作就會簡單很多。相互瞭解是一種巨大的精神支持,而親密育兒法是我們所知最好的一種溝通方法。確實,這需要你付出極大的耐心和毅力,但這是值得的。早期成功的親密育會讓你今後與孩子的交流更容易,不僅是在嬰兒時期,還貫穿孩子的整個童年時期和青少年時期。理解和回應寶寶的能力會幫助你在他長大後仍然可以瞭解他的內心世界,使你能從孩子的角度去看問題。其實,只要你真正瞭解你的孩子,在他的任何年齡階段,溝通都不是問題。

如果一直抱著寶寶,對他_哭就哄,一餓就喂,睡覺也不離左右,這樣會不會把他寵壞,使他對父母形成過度依賴.絕對不會!經驗和研究證明的結果都正好與這種擔心相反——親密育兒法能培養寶寶的獨立性。親密育兒要求適當回應寶寶的需求,而寵壞是因為過度地回應寶寶的需求。在20世紀20年代,育兒領域出現了專家以後,就有了「溺愛」的說法。這些專家們嘲笑父母的育兒直覺,鼓動父母克制情感,與寶寶保持距離。他們認為,如果一直抱著寶寶,對他一哭就哄,一餓就喂,睡覺也不離左右,就會把寶寶變成父母的跟屁蟲,喪失獨立性。這種說法根本沒有科學依據,只是由毫無根據的恐懼引出的觀點。

我們要將溺愛理論束之高閣。研究表明,這種理論是完全錯誤的。科學家做過這樣一項研究:將兩對父母和他們的寶寶劃分為A組和B組,A組的父母和寶寶親密無間,隨時回應寶寶的需求,B組父母則被設置了許多限制,例如要按照時間表來餵奶,對於寶寶的暗示也較少給予直覺性的愛撫和回應。科學家花了一年的時間持續觀察這兩組家庭。你認為最終哪—組的寶寶會比較獨立呢?答案是A組的寶寶,就是接受親密育兒法的那個小傢伙。就「育兒方式對孩子行為的影響」這一課題,科學家又對較大的孩子進行了研究,最後得出結論:所謂的溺愛理論簡直是無稽之談。孩子必須經過一段被人照料、關愛,有人可依賴的時期,才能成長為有安全感.獨立的人。

親密育兒法怎樣促進寶寶獨立.

研究表明,那些在1歲前就與母親充分建立親密關係的寶寶,長大後對與母親分離的忍受力更強。從與母親相依相偎(在母親子宮裡就已經是這樣了)到與母親分離(成長為一個獨立的個體),孩子在成長過程屮既需要可供他探詢、研究的新環境,也需要持續不斷地從父母那裡獲得安全感和滿足感。在陌生的環境中,與母親具有親密關係的孩子會先看看母親,如果母親傳遞的信息焙「去吧,孩子」,就會給予孩子莫大的勇氣和信心去學習並掌握新信息。當下次再遇到類似的情況時,孩子就有信心可以自己處理而不用向母親求助了。母親或其他看護人與孩子間持之以恆的親密關係能幫助孩子建立自信心,從而促進孩子獨立自主。簡而言之,享受了親密關係的孩子能學會信任,而信任將促使他真正獨立。(關於這個話題的詳細內容請參見第517頁。)親密育兒法不就是讓寶寶來發號施令嗎.這個問題的關鍵點在於父母的回應,而不是寶寶是否在控制局面。如果寶寶因為餓了或者不高興而哭泣,他只是希望父母來餵他或者抱抱他,而不是想要控制父母。這種觀點其實是溺愛理論的一種表現,都是由於不懂寶寶的真正目的而產生了莫名的恐懼。舉例來說,制定嚴格的餵奶時間表(我們現在知道這樣會影響營養吸收,而且不利於寶寶自尊的建立)就來源於這種誤解。寶寶向父母發出需求信號,父母立刻回應,這就是溝通與交流,而不是控制與被控制。父母的回應讓寶寶更加信任父母,這會使父母更容易掌控局面。當你的寶寶哭鬧時,聽從你內心的指示,忘掉那些「我該抱他嗎?我會不會寵壞他?他是在控制我嗎」之類的想法,趕緊抱起寶寶吧!次數多了,你就會知道寶寶每次哭鬧的目的是什麼,以及你需要多長時間給他回應。

這種方式並不會發展成「鐐銬式育兒」,即寶寶一指揮,媽媽就得跑斷腿。親密育兒法是為了增強媽媽和寶寶的相互瞭解,等寶寶長大一些,媽媽就可以漸漸延長回應時間,讓寶寶明白,有些需求不用立刻得到滿足。親密育兒法不同於溺愛和嚴格管束。有些佔有慾強的父母總是強迫孩子去做這做那,他們的出發點不是孩子的需求,而是他們自己沒有安全感,需要不停地驗證孩子是否聽話。親密關係也不同於依賴。適當的親密關係能促進孩子獨立,不恰當的依賴則會阻礙孩子獨立。

親密育兒法對我和寶寶的關係有什麼幫助.選擇親密育兒法的媽媽們說,她們和寶寶之間有一種交流。在她們面對諸如「我該做什麼」之類的日常育兒問題時,這種思想和情感的交流能幫助她們在正確的時候做出正確的選擇。親密育幾法能適應不斷變化的情況和日益懂事的寶寶,當然你需要根據自己的情況對具體細節做出調整。例如,同樣面對寶寶的哭鬧,回應8個月大的寶寶就不用像回應8天大的寶寶那樣迅速(除非他是受到了傷害或者驚嚇)。溝通良好的父母和寶寶彼此都能明白對方的意思。寶寶是通過媽媽的眼神認識自己的。媽媽對寶寶的疼愛都寫在臉上,寶寶自然就感覺到了。育兒過程中的這種情感交流能幫助父母理解寶寶的感受。

瑪莎筆記:

一天,當我對著4歲的馬修發脾氣時,我突然在他臉上看到了一種傷心、絕望的表情。那一瞬間我知道了他的想法,他以為我是因為他這個人生氣,而不是針對他做的事情。我必須打消他的疑慮,因此我對他說:「我確實很生氣,但我依然愛你。」他說:「哦!真的?」表情馬上偷快起來。

當你翻看本書時,你會發現在正文之間穿插著很多標著「瑪莎筆記」的段落。這些都是從瑪莎的育兒日記中摘抄出來的。

親密育兒法的另一個好處就是父母與寶寶的相互瞭解。你越瞭解寶寶,寶寶也就越瞭解你。在寫這本書的時候,我們家就發生了一件關於相互瞭解的事例,再來看看瑪莎的筆記吧。

瑪莎筆記:

有一天,我從早上起來就忙個沒完。到了中午,我又發現廚房裡居然爬滿了螞蟻。我實在忍無可忍,再也無法控制自己,大聲發起火來。就在我大嚷大叫的時候,我發現22個月大的史蒂芬正和我進行一種微妙的交流。他注視著我,彷彿能感覺到我當時需要什麼。於是他抱住我的雙膝,平靜地看著我的眼睛,好像在安慰我說:「沒關係的,我愛你。只要我能做的,我都會幫你做。」就這樣,史蒂芬的擁抱使我控制住了自己的情緒,慢慢平靜下來了。

親密育兒法可以增進父母和寶寶的聯繫,那它對寶寶又有什麼特別的益處嗎.'親密育兒法可以改善寶寶的行為、促進寶寶發育並有助於智力開發。原因如下。

親密育兒法可以改賽寶寶的行

為。接受親密育兒法的寶寶很少哭,也很少發生腸痙攣,很少煩躁不安,很少發脾氣,他們也不會感到無聊或黏著人不放。理由很簡單:寶寶心情好,表現就好。寶寶因為自己的暗示都得到瞭解讀和回應而感到被尊重,從而也會對回應他的人產生信任感。寶寶發自內心地感到滿足,所以不需要哭鬧。

親密育兒法可以促進寶寶發育。

接受親密育兒法的寶寶因為哭得少,所以有更多的時間去成長和學習。在過去30多年裡,我觀察了數千對母親和寶寶的互動。我總是對那些神情滿足的寶寶印象深刻,他們被背巾「貼」在媽媽的身上,餓了就有母乳吃,—有需求馬上就能得到回應。他們比其他寶寶看上去更快樂、更健康,表現也更好。我相信這是因為親密育兒法教會了寶寶保持安靜而警覺的狀態(也叫互動式安靜或專注式安靜)。當寶寶處於這種狀態時,他能更好地從環境中學習,與之互動,因此也不會感到無聊。這種狀態還能促進寶寶身體機能的良性運作,因為寶寶將哭鬧可能會消耗的精力轉移到成長、發育和與外部環境的互動上了。

簡言之,接受親密育兒法的寶寶是朝氣蓬勃,向上發展的,這種育兒方式能讓寶寶將所有的潛能自然開發出來。研究人員也早就認識到了父母的良好撫育與寶寶的良好發育之間的關係。

親密育兒法有助於寶寶智力的開發。親密關係是寶寶大腦的營養品。許多研究顯示,對嬰兒大腦發育促進作用最大的因素就是父母與嬰兒的親密程度,以及對嬰兒暗示的關懷性回應。親密育兒法能在寶寶的大腦急需刺激時,將正確的信息傳遞給大腦,從而促進大腦發育。親密育兒法能讓寶寶保持安靜而警覺的狀態,有助於寶寶學習新事物。

如果你開始覺得自己很重要,那你就是很重要!父母對寶寶的行為可以使寶寶變得更聰明。1986年,美國兒科學會年會上,兒童發育研究專家邁克爾.劉易斯在自己的演講中回顧了關於促進嬰兒發育的因素的研究。他這次演講針對的是那些過分吹噓的神童現象。神童現象的鼓吹者主張用各種課程及教具來訓練寶寶,他們完全忽視了父母應該扮演寶寶玩伴的職責和父母對寶寶的看護作用。劉易斯總結說,影響兒童智力發育的唯一重要因素就是媽媽對寶寶所給暗示的回應。撫育寶寶的時候,請時刻牢記,讓寶寶更聰明的是你與寶寶的聯繫,而不是某種教具。(關於將寶寶「貼」在身上如何促進寶寶成長的討論,請參見本書第293頁,關於親密育兒法如何影響嬰兒的成長與發育的深入討論,請參見第441頁。)求助!怎樣才能讓寶寶的作息有規律呢.在這裡,我不想用「規律」這種嚴格的說法來描述寶寶的生活。對寶寶,你聆聽得越多,回應得越多,就越容易找到一種既適合他、也適合你的生活方式。

如果一直圍著寶寶轉,媽媽會不會感覺自己被困住了.育兒期的媽媽們確實需要適當休息,所以我們才強調爸爸和其他看護人也要參與到育兒工作中來,共同合作非常重要。據釆用親密育兒法的媽媽們反映,她們並沒有感覺被困住,而是感覺和寶寶融為一體了。在形容育兒的感受時,她們是這樣說的:「我覺得我和寶寶心心相印。」「他在我身邊時我感覺良好,他—和我分開我就開始難受。」

「我感到充實,也很滿足。」你不會覺得自己被困在屋裡,哪兒也去不了,你的生活也不會只圍著寶寶轉,因為親密育兒法可以引導寶寶的行為,使父母與寶寶相處得更融洽,因此帶著寶寶出門也並不困難。

親密育兒法設定了一個彳艮高的育兒標準。如果我做得不夠好,把事情搞砸了,會不會一直被罪惡感困擾.首先,誰都有把事情搞砸的時候,但親密育兒法可以使其負面影響降到最低。因為採用親密育兒法的父母早就與寶寶建立了牢固的親密關係。而且,接受親密育兒法的寶寶會對父母的行為做出反應和指導,這能幫父母分擔一部分壓力。我們所說的親密育兒法並不是要列出一個長長的清單,規定你一定要做哪些事才能讓你的寶寶變得又聰明又有教養。我們給出的7個方面內容是最基本、最符合人類天性的育兒方法,就像是7個零件,你可以使用這些零件,根據個人生活方式和寶寶的獨特需求來構建適合你的育兒模型。由於身體素質、社會背景、經濟基礎不同,不一定每對父母都能夠或需要使用親密育兒法的所有內容。記住,當你能用的時候,請盡量多用。

其次,關於罪惡感。確實,有時會有罪惡感。撫育子女本身就是一項充滿了罪惡感的工作,因為你太愛自己的寶寶,所以總是覺得自己做得不夠好。但是請記住,有罪惡感並不是一件壞事,這是你內心的自省,時刻提醒你不要做那些不該做的事。認識到罪惡感的良性作用,並能及時做出正確決斷,這也是作為成人和父母的—種成熟的表現。親密育兒法可以讓你的感覺更敏銳,幫你在遭遇育兒問題時做出正確決策。

如果我沒有用母乳餵養寶寶,或者沒有和他一起睡,我就是不合格的媽媽嗎.當然不是!和寶寶建立親密關係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要達到最終目標也不是只有一種途徑。我們給出的這7個方面內容只是幫助你們建立親密關係的敲門磚。也許因為生理原因或家庭環境影響,你無法進行母乳餵養。而且對一些父母和寶寶來說,睡在一起既不舒服也沒必要。建立親密關係是不是要求媽媽整天在家全職帶孩子?如果媽媽想去工作或者必須去工作怎麼辦呢.如果媽媽整天在家,使用親密育兒法確實要容易一些,但並不是說使用親密育兒法的媽媽就不能去工作了。事實上,親密育兒法對那些每天需要與寶寶分開一段時間的媽媽來說特別管用。只要你在與寶寶在一起的那些時間裡建立了親密關係,即使你們不在一起,也能感覺到彼此間的聯繫。這種聯繫能讓你在兼顧工作的同時,也不會和寶寶之間產生隔閡。(關於如何兼顧工作與育兒的更深入探討,請參見第17章《工作與育兒》。)我相信親密育兒法很適合我的家庭,但當我從其他書或其他人口中得到不同的意見時,我就信心不足。

初為父母的你,必定會被各種不同的育兒方法轟擊。親密育兒法是一種能給你信心的育兒方法,讓你明辨各種信息,知道哪些能用,哪些不能用。用你自己的直覺和智慧來分辨那些「專家」給出的建議和旁人隨口說的方法是否可行。關於育兒,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一套方法,因此,學會去信賴支持你的人,和那些與你有著共同想法的人多接近。你也不必去說服別人使用你的育兒方法,你只需說:「這種方法很適合我。」

有沒有哪些特殊家庭情況尤其霑要親密育兒法.對那些寶寶有特殊需求的家庭,或者育兒經驗不夠豐富的父母來說,親密育兒法尤其有效。特別是對單親家庭來說,由於能解讀寶寶的行為,父母能從這種不太教條的育兒法中受益良多。

如果你的寶寶是那種高需求寶寶,親密育兒法的好處就會馬上顯現出來。這種寶寶一出生就好像在說..「爸爸媽媽,你們好!你們真是三生有幸,得到像我這樣高品質的寶寶,所以你們也要給我高品質的撫育哦!如果你們能讓我高興,那我們就相安無事,如果不能,那以後的日子裡可能時不時會有點小麻煩親密育兒法能讓你的撫育與寶寶的需求同步。對於這種高需求寶寶,父母如果不能配合默契,育兒工作就會變得異常困難。

親密育兒法能培養出什麼樣的孩子?這些孩子長大以後會是什麼樣的人呢.父母不要著急對孩子的將來下定論,也不要將功勞或罪過都攬到自己身上。影響一個人成長的因素有很多,親密育兒法能達到的效果,是在孩子的人生早期給予他們好的教育,從而提高他們成才的可能性。

我在工作的頭幾年曾研究過育兒方式對寶寶的長期影響。對那些接受克制式育兒法(嚴格按照作息時間表來照顧寶寶,寶寶哭的時候不理睬,生怕慣壞寶寶,等等)的寶寶,我會在他們的病歷表上畫一個紅點,在那些接受親密育兒法的寶寶的病歷表上畫一個藍點。在後者中,如果父母完全做到了我們給出的7個方面內容(見第10頁),而且爸爸也參與了育兒,我就在寶寶的病歷表上多畫一個藍點。我設計這套簡易系統的目的並不是為了判斷各種育兒方法的優劣,也不是要給父母們評出優秀等級,只是想通過這種方法來收集信息,而且我確實也由此得出了一些結論。這些結論沒什麼科學性』也不能完美地描述父母行為與孩子成長之間的關係,只是一些概括性的結論。

親密育兒法不僅對寶寶有長期的益處,對父母也是一樣。首先,使用親密育兒法的父母能快速建立信心。他們通過使用了這種基礎的方法建立起信心,而且發展出適合他們自己和他們寶寶的育兒方式。我常常在給寶寶做定期健康檢查時問他們的父母:「這些方法有用嗎?」我建議他們定期總結有用的方法,撰棄那些沒用的方法。在這一階段有用的方法到了另一階段不一定有用。比如說,一些寶寶最初在父母的床上睡得很香,一段時間後卻睡得不舒服了,還有一些寶寶剛開始喜歡自已睡,幾個月後卻開始想和父母一起睡,這時就需要重新安排睡眠方式。因此父母應該視自己寶寶的需求來確定育兒方式,不能只關注其他父母的做法。

使用親密育兒法的父母們似乎更能享受到育兒的快樂,他們和寶寶更親近。寶寶成為了他們生活中自然的一部分,無論是育兒、工作、旅行、娛樂,還是社交,他們都會將寶寶考慮在內,這是他們期望的生活方式。

幾年下來,我發現使用親密育兒法的父母和寶寶都發展出了一種特別出眾的品質--敏感度。這種品質也會影響到生活的其他方面,比如人際交往、工作和娛樂。就我的經驗來說,敏感度(包括父母和孩子)是親密育兒法帶來的最大益處。

這些孩子長大後會富有正義感。他們會同情並安撫其他哭泣的寶寶。十幾歲時,他們會對社會上的不公平現象介懷,並努力通過自己的行為去改變它。他們會關愛他人!因為植根於他們內心的敏感度,他們願意逆流而上,讓社會變得更美好。這些孩子會是未來世界的塑造者和領導者,他們能推動和促進一個更美好的未來。

能與他人親近是接受親密育兒法的孩子顯現出的另一種出色本領。這些孩子會對人——而不是事物——產生情感。即使在現在這種被機械圍繞的社會環境中,他們仍然對人充滿情感。在母親臂彎裡長大的孩子習慣於與他人交往,並能從人際交往中獲得滿足感。這些孩子更容易成為同齡人的知心好友,日後也更容易與伴侶建立真摯的親密關係。因為這些孩子學會了付出與接受愛。

親密育兒法是與時俱進的。現在的孩子們正遭受著越來越多的電子產品的衝擊,尤其是電視和電腦遊戲。這種流行趨勢將會延續很久,優秀的父母們充其量只能設置障礙,讓這種衝擊的速度減緩。親密育兒法讓孩子在接觸這些機器之前充分感受到人的溫情,當他們長大後,自然會對人而不是機器滿懷情感。

接受親密育兒法的孩子更好教嗎.教育——你一直期待著聽到這個充滿魔力的詞語。對於採用親密育兒法的父母和孩子來說,教育確實更容易。父母通過親密育兒法培養出的敏感度使他們能直覺地從孩子的角度看問題。舉例來說,當孩子玩得高興時,因為父母命令他「該走了」而開始大哭大鬧,這是個非常常見的問題。我曾聽見過許多父母說:「他就是不肯聽話。」這些年,我仔細觀察了瑪莎對這類問題的處理方法。她對孩子的感受非常敏銳,所以她會站在孩子的角度去看問題,知道孩子不願意離開以及開始哭鬧的原因。她用「告別」的方法來解決這種問題:在要求孩子離開前幾分鐘,她在孩子身邊蹲下來,讓孩子和遊戲場上的每個夥伴以及每個玩具說「再見」。父母對孩子的理解讓孩子自願地結束了遊戲,避免了常見的爭吵。有孩子的生活因為親密育兒法而簡單起來。

「教孩子」並不是你要對孩子做什麼,而是你要和孩子一起做什麼。寶寶在襁褓中時,想教他就得先瞭解他,讓他感到舒適。感覺舒適的寶寶更容易做出正確的行為,尤其這種行為是因為內心的驅使而非外力強迫做出的。能讀懂寶寶暗示的父母就能知道寶寶行為的真正含意,從而可以引導他們做出合乎禮儀的舉止。教育其實是父母與子女間的一種關係,歸根結底就是一個詞一信任。孩子如果有個權威人士可以信任,他就比較好教;而這個權威人土如果能瞭解孩子的心意,他就會更好地教孩子。使用親密育兒法的父母能夠更明白地向孩子傳達出他們對孩子行為能力的期望,而接受親密育兒法的孩子更容易理解父母對他們的期望。總之,與父母有親密關係的孩子更好教。

一天,在我的診所裡,一位母親照料寶寶的方式引起了我的注意。她對寶寶的暗示極其敏感,寶寶餓了就餵奶,寶寶不舒服就抱起來哄,寶寶想玩就陪他玩。他們母子相處得其樂融融,我忍不住對她說:「你真是個好媽媽。」

當父母和孩子產生隔閡時,想教育孩子就不那麼容易了。這時父母會覺得已知的辦法「全都不管用」,從而開始學習別人的一些方法,卻很容易進人一種「嘗試一一失敗——再嘗試——再失敗」的惡性循環。這種做法通常的結果是讓父母與孩子的隔閡更深。與父母沒有親密關係的孩子不好教,因為他們的行為不是源於信任,而是憤怒。

親密育兒法最大的好處是培養了父母瞭解孩子的能力。建立親密關係就是教孩子的開始。

親密育兒法對孩子的最重要的—項長期影響,叫做「潛移默化」。記住,你的孩子將來也會成為別人的丈夫或妻子,父親或母親,他從你這裡學到的育兒方法將來會被他用來撫育他自己的孩子。在孩提時期,他們就學會了照顧人的態度,這種早期的印象會一直伴隨他們成長。有一天,一位母親帶著她的小寶寶亞倫來我的診所做健康檢查,一起來的還有她3歲的女兒蒂法尼,蒂法尼也是接受親密育兒法長大的。亞倫一開始哭鬧,蒂法尼就上前拉著媽媽的衣角,著急地說:「媽媽,亞倫哭了!抱抱他,搖搖他,餵他奶!」你可以想像一下,將來蒂法尼做了媽媽以後,如果她的寶寶哭了,她會怎麼做?她一定不會去叫醫生,也不會去翻書找答案,她一定會下意識地把寶寶抱起來,哄一哄,然後開始餵奶。

不光是3歲小孩,即使是十幾歲的孩子也會注意到父母的育兒方式。有一天,我和瑪莎坐在客廳裡,9個月大的女兒伊爾琳在臥室午睡,我們突然聽到她哭了起來。但還沒等我們走進臥室,她就已經不哭了。我們很想知道她停止哭鬧的原因,於是好奇地往臥室裡看,看到了溫馨的一幕:我們16歲的兒子吉姆(現在是詹姆斯醫生,一名兒科醫生,也是西爾斯兒科診所的合夥人),正躺在伊爾琳

旁邊,溫柔地撫摸她。為什麼吉姆會這樣做呢?因為他看慣了我們照顧嬰兒的方式,知道當嬰兒哭的時候,大人要聆聽並做出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