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定本育兒百科 > 第五章嬰幼兒常見傳染病的預防與調理 >

第五章嬰幼兒常見傳染病的預防與調理

寶寶就像是幼苗容易受病害一樣,常會發生傳染病。這是因為人在兒童時期身體缺乏免疫力。新生兒從母體內帶來的一部分抵禦傳染病的免疫力,也只能在6個月左右的短暫時間內起到一定的保護作用,但是很快就消失了。這樣,就使寶寶經常遭受到多種細菌、病毒等病原體的威脅。所以家長應該瞭解寶寶常見傳染病的發病特點,以便早期發現病情,使寶寶能夠得到醫生的診斷和治療。發現傳染病人時,應隔離治療,有利於防止傳染他人,也有利於使病人得到合理的治療。應該知道,寶寶一旦接觸了傳染病人,就會成為接觸者,受傳染的威脅自然更大。這時,要在醫生指導下,採取應急措施。

百日咳

百日咳是小兒時期常見的一種急性呼吸道傳染病。5歲以下小兒發病率最高。此病由百日咳(嗜血)桿菌引起,傳染源通過咳嗽時由口腔噴出的飛沫傳播。患兒年齡越小越易誘發肺炎等嚴重併發症。

【主要症狀】臨床特徵是陣發性、痙攣性咳嗽,咳嗽後伴有深長的鳥鳴一樣的吸氣聲(回聲),並伴流涕、噴嚏、輕微發熱或是嘔吐的現象。症狀消失後,咳嗽會漸漸加重,並很快演變成陣發性、痙攣性咳嗽,嚴重時還會吐出黏稠分泌物,並淚涕交流、面紅耳赤、兩眼鼓出。發作間歇,患兒會出現面部水腫、兩唇灰暗、眼結膜充血、舌下繫帶潰瘍等症狀。此病潛伏期一般是7~14天,不過病程長短不一。

【預防】預防接種是預防百日咳的好方法,寶寶出生後2~3個月起,可以開始接種百日咳菌苗。目前應用的是「百白破」三聯制劑,即注射百日咳菌苗、白喉類毒素、破傷風類毒素三聯針。連續肌肉注射3次,1年後注射1次作為強化,4~6歲做第二次強化。沒有接受過自動免疫的體弱幼嬰,可注射百日咳高價免疫蛋白,方法同前。與百日咳患兒密切接觸的易感兒,可以口服紅黴素或復方新諾明7~10天。

【調治】百日咳患兒應及早選用抗生素,以清除鼻咽部的百日咳桿菌。初咳期應用紅黴素或氨苄西林,至少持續用藥3周。咳嗽頻繁而影響睡眠的寶寶,可酌情給予鎮靜藥。病情嚴重時,可使用高價百日咳免疫球蛋白肌內注射,隔日1次,每次1毫升,連續用3次。還可用中成藥治療,如百咳靈、鷺鷥咳丸。以上藥物治療的同時,還應及時進行隔離,以免發生傳染。

大人對寶寶的護理也非常重要,保持居室空氣新鮮,避免感受風寒,保持衣被清潔並勤洗曬。發病後,讓寶寶注意休息,保證睡眠。

病毒性肝炎

病毒性肝炎也稱傳染性肝炎,為寶寶常見傳染病之一。此病由數種不同型肝炎病毒引起,具有傳染性強、傳播途徑複雜、流行面廣、發病率較高的特點。目前已確知存在的有甲型、乙型、丙型、丁型及戊型5種肝炎病毒。

【主要症狀】病毒性肝炎特徵是寶寶突然精神不振,總是想睡覺,食慾逐漸減退,尤其不想吃肉及其他油膩食物,聞到油味有嘔吐反應,大便次數增多,伴有輕微咳嗽、咽痛、鼻塞等感冒症狀。遇到這些症狀,應及時帶寶寶到醫院檢查肝功能指標,以免貽誤治療。

【預防】教育寶寶做好個人衛生,尤其是飲食衛生。不吃不衛生的食物,不喝生水,不共用茶杯、餐具、牙刷等,不咬手指,養成飯前便後洗手的習慣。

帶寶寶去公共場所,避免用手亂摸,包括地鐵、商場的自動扶梯。

加強寶寶的體育鍛煉,增強體質,保證充足的休息和睡眠。

盡量避免給寶寶使用血製品,打針、輸液要到正規醫院。

【調治】藥物調治方面,可以採取下面的措施:

(1)給予多種維生素,寶寶要注意補足維生素A、維生素D,寶寶的身體發育是離不開維生素做支持的。有出血傾向的寶寶需補充維生素K。

(2)還可給予保肝降酶藥、肝泰樂、肝寧、復方膽鹼、聯苯雙酯、垂盆草沖劑、輔酶A及三磷酸腺甘(ATP)等藥物。對肝功有損害的藥物需忌用,如苯巴比妥、大環內酯類抗生素等。

(3)免疫調節藥物可選擇免疫促進劑,如胸腺肽,加入10%葡萄糖靜脈點滴,每日1次,每次10~15毫克;轉移因子、免疫核糖核酸每週1次,每次1支,經腋下或腹股溝處皮下注射;對於細胞免疫低下的慢性肝炎患兒,可用左旋咪唑,每週連用2天,每天2~3毫克/千克,療程3個月。

(4)在家休養的患兒要加強營養和適當鍛煉。每天保證2小時的午休,養成固定的作息習慣。在寶寶急性期、食慾較差時,多給他吃些易消化、吸收、有營養的食物,如牛奶、水果、新鮮蔬菜等。對於食慾差、有嘔吐反應的孩子可以靜推50%葡萄糖+維生素C。

(5)飲食恢復正常後,不要讓他進食過多,因為吃得太雜、太多可能會傷到腸胃或出現脂肪肝。

腸道寄生蟲感染

寄生蟲病是危害寶寶健康的常見病之一,主要腸道寄生蟲有蛔蟲、蟯蟲、鉤蟲、絛蟲、阿米巴原蟲等,其中,蛔蟲病是最常發生的小兒腸道寄生蟲病。

【主要症狀】患上蛔蟲病,寶寶會表現出食慾不佳、肚子痛,疼痛部位多在肚臍附近或稍上方。有些還會出現興奮不安、睡眠不好、磨牙、易驚等神經系統症狀;個別寶寶有偏食和異食癖。當蛔蟲過多,還會引起肝膿腫、闌尾炎、腹膜炎等疾病。

患上蟯蟲病,寶寶在夜間屁股會癢,觀察肛門周圍會發現白線頭一樣的蟲子。有時會因瘙癢而抓撓,又會將蟲卵帶到手上和藏到甲縫,在吮手或吃東西時又吃到肚子裡,形成反覆感染。

鉤蟲病在3歲內的寶寶中感染得相對少些,1歲內的寶寶更少。這是因為鉤蟲蚴蟲常在泥土或水田中,而3歲內的寶寶往往在家中或附近玩耍。

【預防】讓寶寶養成個人衛生習慣,飯前便後要洗手;勤剪指甲、平時不要咬指甲;不要隨地大便。不吃生冷、不潔食物,不喝生水。

【調治】驅蟲治療常用藥物包括:

(1)甲苯咪唑,此藥驅蛔效果較佳,副作用少,大量感染用此藥驅蟲時,有腹痛、腹瀉的現象,但比較輕微。

(2)丙硫咪唑,在大規模治療中,有時會發生口吐蛔蟲的反應。

一般來說,1~2歲的寶寶不能服驅蟲藥,因為此時寶寶的肝、腎功能尚未發育完善,服驅蟲藥會損害肝、腎等器官。如果可以使用驅蟲藥,也不能頻繁使用,一般間隔6個月到1年。如果寶寶並發膽管蛔蟲症或蛔蟲性腸梗阻,應立即去醫院找醫生診治。

風疹

風疹是由風疹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傳染病。各年齡期寶寶均會發生此病,以5歲以內寶寶多見,而6個月內的寶寶因體內有來自媽媽的抗體,發病率低。風疹患兒出疹前6天到出疹後2天內,都會排出病毒,通過口、鼻及眼的分泌物直接傳給其他寶寶。冬春季發病者較多。得過一次風疹後可獲得終身免疫,很少再得第二次。寶寶患風疹一般情況不需特殊治療,體溫高時可用些退熱藥,發熱期間應讓病兒臥床休息,給予流質、半流質易消化食物,多喝水,幫助解毒發汗,還要保持皮膚及口腔的清潔衛生。

【主要症狀】正常寶寶與風疹病人接觸後,10~21天出現發熱,體溫高達38℃,並有咳嗽、流涕、打噴嚏的現象。1~2天後開始出疹,先是面頰,然後發展到軀幹、四肢,一天出齊。皮疹通常是淺紅色,微微隆起,細小均勻,疹形較麻疹整齊,4~5天後開始消退,同時全身症狀減輕。醫生檢查時,口腔黏膜清潔光滑,無斑點,耳後的淋巴結常腫大。風疹也會並發腦炎,但較少見,而且也很輕,不會有不良後果。

【預防】採用疫苗預防,多數易感者可獲終身免疫。

平時注意皮膚清潔衛生,不要讓寶寶抓搔,避免繼發皮膚感染。

注意隔離,避免交叉感染。

【調治】本病無特效藥,主要為對症和支持治療。先天性風疹患兒應早期檢測視、聽力損害,給予特殊教育與治療,以提高生活質量。得風疹後,可服用板藍根、雙黃連等中成藥,不必用抗生素,無須住院,在家治療即可。注意皮膚清潔衛生,不要讓寶寶抓搔,避免繼發皮膚感染。如果病情較輕,飲食無須限制。發熱高時應多給寶寶餵水。即使情況良好,也不要讓寶寶上學或去幼兒園,以免傳染給其他寶寶。出疹5天後大多沒有傳染性,可以解除隔離。

痢疾

痢疾為急性腸道傳染病之一,常見病為細菌性痢疾。此病是一種由痢疾桿菌引起的傳染性疾病,主要通過被細菌污染的食物、蒼蠅和菌痢病人密切接觸等途徑傳播,受涼、暴飲暴食也會促成菌痢的發生。此病全年都可發生,夏秋季多發,潛伏期長短不一,多數為2~3天。

【主要症狀】痢疾從病情輕重看有普通型、中毒型、混合型和慢性幾種,症狀如下:

(1)普通型痢疾起病急、發熱並且體溫在39℃以上,寶寶容易頭痛、乏力、嘔吐、腹痛,腹瀉次數多達數十次。

(2)中毒型痢疾表現為起病突然、高熱不退,還會出現委靡、嗜睡、反覆抽風的反應,甚至昏迷。少部分寶寶是由普通型痢疾轉成中毒型痢疾。中毒型痢疾多見於3~7歲兒童。起病急劇,體溫迅速升至40℃~41℃,伴有頭痛、循環障礙等症狀。

(3)混合型痢疾具有以上兩型臨床表現,病情凶險。

(4)慢性痢疾較少見,小兒食慾低下、大便黏液增多、身體逐漸消瘦,病程超過2個月。

【預防】讓寶寶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飯前便後要勤洗手。

寶寶飲食器具要注意安全、清潔、勤消毒,尤其是奶瓶、奶頭都要嚴格消毒。

避免吃生冷、不潔的食物;在家中吃東西要煮沸。

避免帶寶寶到人多嘈雜的公共場所。

居室環境的衛生整潔,經常通風換氣,保持空氣清新。

讓寶寶遠離痢疾患者並小心處理其排泄物,以免傳染給其他小孩。

【調治】寶寶得痢疾應在醫生的囑托下給寶寶用藥,此外,在家中還要多注意護理寶寶。

病兒餐具要單獨使用,每次煮沸消毒15分鐘。衣褥要勤洗、勤曬。

病兒應注意休息,多飲水,多喝溫開水、糖鹽水、果汁等,以補充腹瀉丟失的水分。痢疾病兒胃腸功能紊亂,為了減輕胃腸道負擔,應給寶寶吃清淡、易消化的半流食,如米粥、麵條湯等。病情好轉後改吃軟飯,尤其要補充蛋類、瘦肉等高蛋白食物。

寶寶便後,家長要為寶寶清洗、擦乾臀部,塗抹凡士林、魚肝油,防止發生臀紅或肛門周圍糜爛;用柔軟的手紙擦肛門;還應注意觀察病兒大便的量和性質,前後比較才能瞭解病情是否好轉,為醫生制訂治療計劃提供可靠依據。

給病兒穿好蓋嚴腹部,或是將熱水袋包好放在孩子腹部,避免腹部受涼,減少胃腸的蠕動和痙攣,但是要注意,熱水袋要用厚毛巾包好,並且不時地挪換地方,避免燙傷孩子。

流腦

流腦是流行性腦脊髓膜炎的簡稱,是由腦膜炎球菌引起的一種急性傳染病,主要通過咳嗽、打噴嚏等由飛沫直接從空氣中傳播,進入呼吸道而引起感染。一般情況下,15歲以下兒童屬於多發人群,冬春發病率較多。

【主要症狀】此病早期症狀與感冒非常相似,有發熱、頭痛、咽痛、流鼻涕、咳嗽等反應。幾小時或1~2天後,患者皮膚和口腔黏膜、眼結膜有小如針尖的出血點。病情嚴重時,會有頸項強直、頻繁嘔吐、怕光、狂躁等症狀。暴發性流腦患者常在24小時內發生休克,表現為面色蒼白、口唇青紫、血壓下降。

【預防】培養寶寶良好的生活方式,按時作息,保證睡眠質量。另外,要常曬衣服、被褥,多帶寶寶到戶外曬太陽;多讓寶寶參加體育活動,增強體質,提高身體免疫力;根據天氣變化,隨時增減衣服,避免感冒;保持室內空氣新鮮、濕潤,室溫在18℃~20℃,濕度在50%~60%;少帶或不帶寶寶去公共場所,盡量避免引起交叉感染。

【調治】頭痛劇烈可給予鎮痛或高滲葡萄糖、用脫水劑脫水;高熱時可用酒精擦浴;驚厥時可用10%水化氯醛灌腸,寶寶每次60~80毫克/千克。也可用冬眠靈、安定等鎮靜劑。

流行性腮腺炎

流行性腮腺炎,簡稱流腮,也稱痄腮,是一種由腮腺炎病毒侵犯腮腺引起的急性呼吸傳染病,有時還會侵犯各種腺組織或神經系統及肝、腎、心臟、關節等器官,嚴重時還會並發腦膜炎、睪丸炎、卵巢炎、胰腺炎等疾病。本病一般在接觸病人後2~3周發病,2歲以上寶寶是多發人群,多發於冬春兩季。

【主要症狀】本病發病較急,無前驅症狀,繼而出現發熱、畏寒、頭痛、咽痛、食慾不佳、噁心、嘔吐、全身疼痛、哭鬧不安等反應。患病1~2天後,一側或雙側腮腺腫大,局部皮膚發熱、不紅,有疼痛感,張口吃東西時加重。2~3天後症狀突出,體溫達39℃~40℃,大約7~14天痊癒。

【預防】對流行性腮腺炎要做到早發現、早隔離、早治療,疾病流行季節不要帶寶寶到人多的地方,不讓寶寶與患腮腺炎病兒接觸。

【調治】患上流行性腮腺炎,可以服用有清熱、解毒功效的中藥板藍根,不必使用抗生素治療。局部腮腫可取如意金黃散用茶或醋調成糊狀,外敷患處,以消腫止痛。患兒體溫太高,可用退熱劑。單純性流行性腮腺炎在家治療即可,一旦合併腦炎、胰腺炎或睪丸炎,應及時住院治療。

此外,家人對患兒的護理也非常重要。堅持隔離與消毒。患兒的食具、毛巾要煮沸消毒,患兒的衣服、被褥、玩具及書籍等物品,要放在陽光下暴曬,以達到消毒的目的。居室要定時通風換氣,保持空氣新鮮,保證患兒有足夠的休息時間。注意口腔清潔,飲食以流質或軟食為主。對於因高熱引起的精神、體力都很差的患兒,應當臥床休息,減少體力消耗,有助於身體的康復。同時,還需加強局部腮腺的護理,可用冷毛巾做局部冷敷,以減輕患兒疼痛。還要多給患兒喝溫開水,這樣有利於退熱和毒素的排出。另外,在家護理時,要格外注意觀察病情,及早發現併發症,以免貽誤病情。

流行性感冒

流行性感冒簡稱流感,是一種常見的急性呼吸道傳染病,由流行性感冒病毒引起。此病發生突然、傳播力強、冬季是好發季節。6個月到3歲的寶寶是流感的高危人群,感染率在50%以上。寶寶一旦患上此病很容易引起中耳炎、肺炎、腦炎及心肌炎等併發症。

【主要症狀】流感主要臨床表現為突發高熱、怕冷、頭痛、四肢肌肉酸痛、疲乏,然後逐漸出現呼吸道症狀,如咳嗽、咽痛、眼結膜充血、面頰潮紅等。

【預防】日常生活中可採用下列辦法來預防寶寶流感:

(1)選擇容易消化的食物、堅持少食多餐,家長多給寶寶喝一些水果汁,如新鮮橙汁等。

(2)鼓勵寶寶多飲水,水可以增加機體細胞代謝。

(3)保持寶寶房間空氣流通,新鮮的空氣有助皮膚出汗、降低體溫。

(4)寶寶休息環境要保持安靜,不要大聲說話,盡可能增加寶寶的睡眠時間。

(5)堅持體育鍛煉,從天熱起用涼水洗臉、擦身。

(6)寒冷季節,特別要注意保暖,適當減少室外活動,不要到擁擠的場所。

【調治】流感應著重一般護理和併發症防治,具體用藥可參考以下幾點:

(1)抗病毒藥物治療。甲型流感患兒可以用金剛烷胺,發病24小時內用藥較佳。

(2)免疫調節治療。如胸腺肽、人源干擾素、白細胞介素等,可增加患兒機體免疫功能,促進康復。

(3)中草藥治療。如板藍根、紫草、黃連、黃芩連翹等,給小兒服用時要遵醫囑。

此外,家人還需做好日常護理。飲食宜清淡,多給寶寶飲水;讓病兒多臥床休息直至體力恢復。如果寶寶高熱、煩躁不安、頭痛時,應對症處理,如物理降溫或服氨基比林等退熱劑。

流行性乙型腦炎

本病最直接的傳播媒介是感染乙腦病毒的蚊蟲。此病有嚴格的季節性,多發於蚊蟲猖獗的夏秋季節。任何年齡均可發病,10歲以下兒童,尤以2~6歲發病率更高。病後能產生穩固免疫力,故大人常因隱性感染而獲得免疫。6個月以下寶寶因從母體獲得抗體,發病較少。當人被蚊蟲叮咬後,病毒首先在體內的局部組織細胞和淋巴結,以及血管內皮細胞內增殖,然後不斷地侵入血流,形成病毒血症。當然了,並不是說每一個被蚊蟲叮咬過的人都會患病,患病與否,取決於病毒的數量,毒力和機體的免疫功能,大多身體免疫功能強的人無症狀或出現輕微的全身症狀而獲得了免疫;僅有少數人病毒可通過血腦屏障,進入中樞神經系統而發生腦炎。10歲以下寶寶患病最多,可能與血腦屏障功能薄弱有關。

【主要症狀】流行性乙型腦炎在臨床上的症狀表現為,發病急,有高熱、意識障礙、驚厥、強直性痙攣和腦膜刺激征等,重型患者病後往往留有後遺症,包括肢體癱瘓、癲癇、智力障礙等。流行性乙型腦炎在不同階段有不同症狀:

●初期 起病很急,寶寶體溫急劇上升至39℃~40℃,伴頭痛、噁心和嘔吐,部分病人有嗜睡或精神倦怠,並有頸項輕度強直,病程1~3天。

●極期 體溫持續上升,可達40℃以上。初期症狀逐漸加重,意識明顯障礙,有嗜睡、昏睡乃至昏迷,昏迷越深,持續時間越長,病情越嚴重。神志不清最早可發生在病程第1~2日,但多見於3~8日。重症患者可出現全身抽搐、強直性痙攣或強直性癱瘓,少數也可軟癱。

●恢復期 極期過後體溫逐漸下降,精神、神經系統症狀逐日好轉。重症病人仍可有神志遲鈍、癡呆、失語、吞嚥困難、顏面癱瘓、四肢強直性痙攣或扭轉痙攣等,少數病人也可有軟癱。經過積極治療,大多數症狀可在半年內恢復。

●後遺症期 若乙腦發病後1年仍有神經系統症狀、體征或精神異常,應視為後遺症。其發生率約為30%左右,多為智力發育障礙、多動、癲癇發作等。

【預防】蚊蟲也是本病毒的長期儲存宿主,越冬蚊蟲可帶病毒過冬到第二年,從蚊蟲卵、蚊幼蟲體亦可分離出病毒。因此,預防的重要措施是滅蚊。此外,可在本病尚未流行前一個月完成接種疫苗,滿1歲的寶寶注射基礎免疫疫苗2針,2歲、6歲、10歲各1針。特別提醒:每人一般要接種2次,時間間隔為7~10天;等到了第二年再加強注射一次。這種疫苗的免疫力一般在第二次注射後2~3周開始,維持4~6個月。

【調治】本病迄今尚無特效藥物,主要的治療方法以對症治療為主。

對於高熱患者可以採用降溫法治療,普通的退熱劑對持續性高熱的患兒效果往往不大,可採用藥物和物理降溫相結合的方法;最好能將體溫控制在39℃以下,以減少氧的消耗,減少驚厥的發生。

患兒發生驚厥的時候,常以慢作用的抗驚厥藥物為基礎定時用藥,在全身抽搐時加用速效止驚藥。用藥效果要達到能控制全身性驚厥發作,而不使四肢完全鬆弛為適宜。若想解除患兒呼吸道梗阻,要採用定時霧化吸入、稀化痰液和隨時吸痰相結合;必要時做氣管切開以利吸痰。

防治中樞性呼吸衰竭。缺氧、腦水腫、顱內高壓等是導致中樞性呼吸衰竭多種因素,應以鼻導管持續吸氧、20%甘露醇靜脈注射、酚妥拉明靜注等方法降低顱壓,減輕腦水腫,改善微循環和減輕腦血流障礙。

其他,可適當應用干擾素、轉移因子和胸腺素等藥物。也可用中藥辨證施治。恢復期應採取物理療法和功能鍛煉。

麻疹

麻疹是兒童最常見的急性呼吸道傳染病之一,潛伏期多數為10~11天,短至6天或長達21天。它具有很強的傳染性,主要傳染源是患者自身,一般認為在出疹前後的5天均有傳染性,以直傳播為主,主要通過患者咳嗽、噴嚏時,病毒隨飛沫排出,直接到達易感者的呼吸道或眼結膜而致感染。沒有患過麻疹,也未接種麻疹疫苗的人均為易感人群。在患病過後,機體內就會產生較持久的免疫力。

【主要症狀】患兒出疹前期症狀表現為發熱、流淚、怕光、流涕、咳嗽等,與一般的上呼吸道感染極為相似,慢慢地咳嗽就會不斷地加重、眼結膜充血,同時口腔黏膜上也會出現大小不等的白色斑點,稱口腔黏膜斑。隨後進入發疹期,一般在發熱的第3~4天可見皮疹,最初多見於耳後、前額及頸部,胸、背、軀幹、四肢,很快自上而下蔓延至全身,皮疹紅色斑丘疹,大小不等,分散存在或密集融合,此時所有症狀均加重。皮疹出齊後,就開始消退,體溫也隨著下降,恢復正常。皮疹消退後皮膚上留有棕色色素沉著。

【預防】預防麻疹可以接種疫苗,少帶寶寶到人群多的地方去,避免交叉感染。

【調治】目前還沒有發現有特異的抗病毒藥物問世,所以麻疹的調治重點還應放在加強護理、對症處理和防治併發症上。麻疹患兒的調理是特別重要的,要求盡量做到臥床休息,限制其活動,臥室應空氣流通,但不要冷風對流,注意防範受涼,室內光線宜暗、避免強光直射,平日多飲沸水,若能用鮮蘆根煮水當湯飲則更佳。

在麻疹前期,家長可用溫開水擦拭寶寶的皮膚,以促進血液循環,以求有利於麻疹出透。還要經常注意眼睛、鼻孔、口腔、皮膚等處的清潔衛生,必要時可用4%的硼酸水或生理鹽水沖洗,防止發生皮膚、黏膜等部位的並發感染。

水痘

水痘又稱水花、水瘡、水皰,是一種常見的傳染病,由水痘帶狀皰疹病毒引起。

【主要症狀】水痘起病較急,臨床主要表現為皮膚黏膜出現斑疹、丘疹、皰疹,可伴有發熱、頭痛、咽痛、全身倦怠等前驅症狀。在發熱的同時,或發熱1天後出現皮疹。皮疹為向心性分佈,先從前顏部開始,後見於軀幹、四肢。一般以軀幹、頭、腰部多見,而四肢少見。黏膜亦常受侵,見於口腔、咽部、眼結膜、外陰、肛門等處。最初為丘疹或紅色小斑疹,後出現橢圓形皰疹,幾天皰疹變干,中心凹陷,然後結痂,再經數日至1~3周結痂脫落,不留有疤痕。皮疹在病後3~6天陸續成批出現,可在同一時期見到丘疹、皰疹、結痂,病程經過2~3周。若患兒抵抗力低下時,皮損可進行全身性播散,形成播散性水痘。

【預防】水痘通常屬較溫和的病,不會引起嚴重的併發症。如果是慢性病患兒或正在服用類固醇藥物患兒,要加倍小心,避免水痘引致肺炎、腦炎等併發症。目前尚無治療水痘的特效藥物,預防水痘的最主要的措施是接種疫苗。

【調治】首先,在發熱和出疹期間要保證寶寶臥床休息,多喝溫開水和果汁等,多進食一些比較容易消化的食物,如菜粥,麵條、蒸雞蛋羹、牛奶等。

其次,還要保持清潔,避免瘙癢,若皮膚瘙癢可塗0.25%的爐甘石洗劑或5%碳酸氫鈉溶液。合併感染時可使用抗生素。如發現病兒高熱不退、咳喘,或嘔吐、頭痛、煩躁不安或嗜睡,應及時找醫生診治。

小兒結核病

小兒結核病是由結核桿菌引起的慢性傳染病。主要通過呼吸道傳播。結核桿菌侵入人體後,在組織中引起特異性與非特異性的組織反應。全身各個器官都可累及,但以肺結核病為最多見。最容易患結核病的人群是小兒,小兒結核病的傳染源主要是大人患者,尤其是家庭內傳染極為重要,接觸活動性肺結核病人的小兒的結核病感染率、發病率與患病率都較一般小兒顯著為高。

【主要症狀】早期小兒肺結核的主要症狀表現為不活潑、精神不振、脾氣急躁,或無故哭鬧,也可有盜汗、臉部潮紅、消瘦、無力、食慾減退和消化不良等症狀。嚴重者可出現結核中毒症狀。呼吸系統症狀多不明顯,如出現咳嗽、多痰、咯血或呼吸困難等,多為病情已經嚴重的表現。

【預防】如果小兒在未成年期就染上了結核病的話,那麼在他成年期後也會續髮結核病。因此控制和消滅結核病的首要任務就是十分重視小兒結核病的預防,如接種疫苗。此外,兒童時要加強身體鍛煉,科學營養,提高免疫力。改善環境衛生,積極預防其他呼吸道傳染病。托兒所、幼兒園保教人員及炊事員應定期體檢,一旦發現活動性結核患者,即應離開工作崗位徹底治療。

【調治】肺結核患兒應適量戶外活動,以呼吸新鮮空氣,並注意高營養飲食,加強休息,無症狀者可服藥上學,避免體育及勞動,應與傳染源隔離,以免惡化,避免得急性傳染病。大力推廣卡介苗接種,以增強小兒特異性免疫力。若小兒與活動性肺結核病人有密切接觸史或以往未接種過卡介苗而結核菌素試驗陽性的寶寶,可用異煙肼預防性服藥,連服6個月以上。

幼兒急疹

幼兒急疹,又稱燒疹、玫瑰疹,是由病毒引起的一種小兒急性傳染病。幼兒急疹,幾乎大多數寶寶都會經歷,尤以6~8個月的寶寶多發。幼兒急疹的潛伏期大約是10~15天。它雖然是傳染性的疾病,卻很安全,只要做好隔離就可以了。幼兒急疹一年四季都可以發生,尤以春、秋兩季較為普遍。幼兒急疹對寶寶健康並沒什麼影響,出過一次後將終身免疫。

【主要症狀】幼兒急疹在臨床上以發病急著稱。初起後持續3~4天內都會發高燒,體溫在39℃~40℃之間;高熱早期可能伴有驚厥,患兒可有輕微的流鼻涕,咳嗽、眼瞼水腫、眼結膜炎。到了發熱中期患兒會出現食慾下降、噁心、嘔吐、輕瀉或便秘等症狀,同時,咽部也伴有輕度充血,枕部、頸部及耳後淋巴結腫大。

【預防】一週歲以內的寶寶臟腑嬌嫩,形氣未充,發育不完全,抵抗疾病的能力差,為了減少寶寶的患病概率,爸爸媽媽不要帶寶寶去串門或去細菌及病毒在空氣中的密度相對比較高的公共場所。同時,一週歲以內寶寶飲食一定要有規律,在能添加副食後要注意蔬菜的攝入。

【調治】本病為自限性疾病,無特殊治療方法,主要是加強護理和對症治療。寶寶患病後,爸爸媽媽要讓患兒適當的休息,而且患兒所處的房間裡必須保持安靜,空氣要新鮮,被子不能蓋得太厚太多。要保持皮膚的清潔衛生,經常給寶寶擦去身上的汗漬,以免著涼。同時,爸爸媽媽要給寶寶多喝沸水和新鮮果汁,以利於出汗和排尿,促進體內毒素排出。體溫超過39℃時,可用溫水或37%的酒精為寶寶擦身,防止寶寶因高熱引起抽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