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定本育兒百科 > 第十三章1~2歲的寶寶 >

第十三章1~2歲的寶寶

在寶寶1~2歲之間,他最主要的特徵就是在自立與依賴之間搖擺不定。因此,在這一時期,爸爸媽媽既要允許寶寶在某些方面依賴爸爸媽媽,以使寶寶小小的心靈得到安慰,又要鼓勵寶寶向自立、自強的方向發展。

身心發育

身體發育標準

初學走路的寶寶容貌的改變比身高體重變化大得多。12個月時,他雖然會走路或會說幾句話,但看起來仍像一個嬰兒。頭部和腹部仍然是身體的最大部位。站立時,他的腹部仍然突出,比較而言,他的臀部仍然很小,他的腿和胳膊既軟又短,好像沒有肌肉,面部軟而圓。但是,當寶寶到了1歲以後,其生長和發育就顯得緩慢一些。

1.身長 在1~2歲之間,男寶寶的身長大約在79~89厘米之間,女寶寶的身長大約在78~88厘米之間,比剛滿週歲時要增加10厘米左右。

2.體重 1~2歲之間,男寶寶的體重大約在10.73~12.64千克之間,女寶寶的體重大約在10.11~11.92千克之間。

3.頭圍 這一年裡,男寶寶的頭圍大約在47.09~48.44厘米之間,而女寶寶的頭圍大約在46.01~47.39厘米之間。

4.牙齒 這一年,寶寶的牙齒繼續生長,到19~21個月時,多數寶寶都將萌出16顆小牙,且第二乳磨牙應萌出。

5.囟門 寶寶的前囟門在1歲半的時候多數都應閉合,如果不閉合,請及時找醫生咨詢。

6.大腦發育 寶寶的腦細胞數量在1歲多的時候便已經接近家長的數量了。

寶寶的心理變化

1~2歲時,寶寶開始出現一些表象。所謂表象是指人頭腦中所保持的客觀事物的形象。比如,1歲多的孩子會在頭腦中回憶起媽媽。看到與媽媽相關聯的東西也會想起媽媽。1歲多的孩子愛哭,可能正是因為寶寶的表象和回憶有所發展了,所以不能一味地指責寶寶不聽話、任性等。

小寶寶的語言能力

寶寶1歲時能掌握10~20個詞,以後逐漸發展到50個或更多的詞彙。到2歲時掌握的語言越來越豐富,能記住200個左右單詞。對於物品的名稱、爸爸媽媽的教導,敘述性的語言都能記憶,並可簡單對話。

1.1~1歲半時寶寶的語言能力 能說出家庭日常生活用品的名稱,如毛巾、電視機、臉盆等;要某一物品時,能說出名稱並用手指出;每月都能多說一些詞。

2.1歲半~2歲時寶寶的語言能力 能說幾個詞組合的句子,如「喝水」「媽媽上班」;能用幾個簡單的詞提問題,如「帽子呢?」「這是什麼?」;用「不」或「不要」來表示否定;能發出以p、m、n、b、w和h為聲母的詞。

小寶寶的第一步

寶寶學走路時總是搖搖晃晃的,還要伸出雙臂來保持平衡。

開始學步的寶寶從一個支點開始,笨拙地一步一步向前挪動。學步初期,寶寶全然不顧跌倒、受傷的危險。家長一定要站在寶寶的背後,雙手扶住他的兩隻胳膊,一起走。慢慢過渡到領著他的一隻手走,當這樣走好時,放手讓寶寶自己走。

關於寶寶的變形腿

爸爸媽媽在看著寶寶笨笨地向前邁步的同時,最擔心的就是寶寶出現變形腿了。

●所謂O形腿 是指寶寶兩腳併攏站立時,兩個膝關節不能合攏而出現縫隙。其實這是生理性的,不同的寶寶之間也有很大的差異。從出生到1歲半時,寶寶多數都有些O形腿,但到了1歲7個月左右就開始逐漸變直了,到了2歲左右又變成了X形腿。

●所謂X形腿 就是兩膝關節靠攏時,兩條小腿合不上。一般來講,這些都屬於正常的情況。這種情況完全消失,也就是讓寶寶站立後膝關節之間、小腿之間都能沒有縫隙,要等到寶寶長到4~7歲時。

愛撒嬌,不聽話

一些剛滿週歲的情感外向的寶寶,當自己的目的達不到時,常常會用肢體動作進行宣洩,如跺腳、躺在地上打滾兒等。實際上,這是極其自然的表現方法。但很多媽媽在這種情況下就會屈服,滿足寶寶的願望。這就如同告訴寶寶,只要使勁哭鬧,所有的事情都能如願以償。於是,不管大事小事,只要媽媽不答應要求,他就會運用這種方式。

對於這種情況,媽媽一定要十分清楚,第一次最為關鍵。當寶寶躺在地上邊哭邊揮臂蹬腿時,媽媽要裝做沒看見,等他消耗體力,過一會兒,寶寶就會漸漸安靜下來,再過一會兒,他就會自己起來的。但這種情況往往會被過路的阿姨、嬸嬸,或者爺爺奶奶等人打斷,媽媽只要屈服了一次,以後再想採取不理睬的方式對待寶寶,寶寶也不會輕易放棄,因為他知道最後他會成功的。

另外,有些寶寶更為難纏,比如當他的願望得不到滿足時,他會往牆上或地板上撞頭。這樣一來,幾乎每個媽媽都會心疼,一方面怕寶寶太疼,另一方面又怕影響大腦發育,於是就妥協了。其實,對待寶寶撒嬌的辦法,最好是設法讓寶寶的體力在戶外得到充分的消耗,帶他到戶外玩,而不贊成給寶寶點心等來收買寶寶的做法。

飲食營養

寶寶的零食怎麼吃

吃零食是寶寶的一大樂趣,而且零食可以在兩餐之間補充寶寶的能量消耗。因此,多數家長都會給寶寶準備很多零食。但是零食也有很多弊端,比如它含糖高,易損害牙齒,如果含有奶油,還容易使寶寶發胖。那麼,對於1歲多的孩子,零食該如何給呢?

對於一日三餐都能很好地吃,且體重也已經超過13千克的寶寶,盡量不要給他吃零食了,而應該適當地給些應季水果。富含能量的麵包、土豆片、爆米花等最好不吃;牛奶糖、巧克力等熱量高的零食要少吃。如果寶寶感到餓,可以在家裡自製一些水果果凍給寶寶吃。

吃零食的時間要定好。家長給寶寶買了零食之後,要盡量放在寶寶看不到的地方,以免每次看見都要吃。零食應在兩餐之間,以免距離正餐時間太近影響食慾,而且一天之內,給零食的次數不要超過3次。

寶寶的零食要少選擇油炸、含糖過多或過鹹的零食。油炸食品容易讓寶寶發胖,過甜的零食,尤其是黏性甜食,容易形成牙菌斑,使牙齒脫鈣、軟化,形成齲齒。而過鹹的食品不僅會對寶寶的咽喉產生刺激,還會加重腎臟的負擔。除此,給寶寶選擇零食,還要考慮到安全因素,要注意食物的形狀、硬度、大小等應符合寶寶的生理特點,防止食物嗆入呼吸道引發危險,比如吃花生仁、瓜子和核桃仁等零食時,一定要在家長的看護和指導下進食。

寶寶膳食多樣化

1歲多的寶寶生長發育仍然相當快,所以應供給足夠的能量和優質蛋白質,膳食的安排要盡量做到花色品種多樣化。葷素搭配,粗細糧交替,平衡安排各種食物,如魚、肉、蛋、豆製品、蔬菜、水果等。一般來講,寶寶每天的能量需要是脂肪、蛋白質、糖三者之比應為1.2︰1︰4,每天最好仍舊給予1~2杯牛奶,每日3餐另外加1~2頓小點心。

選擇營養豐富且易消化的食品

在對1歲多寶寶的餵養中,除了要注意營養的均衡外,還要注意合理的烹調手法。

合理應對寶寶的不良飲食習慣

很多媽媽注意到,1歲後的寶寶常對食物很挑剔,剛吃一點就將頭扭向一邊,或者乾脆拒絕到餐桌旁就餐。遇到這種情況,媽媽不必過於焦慮,可在每次吃飯時多準備一些有營養的食物,讓他自己選擇想吃的食物,並盡可能變化口味。

如果寶寶還是什麼也不吃,那乾脆將食物先收起來,在他感到飢餓的時候再給他吃。但是,家長需要注意的是,在他拒絕吃飯以後絕對不要給他吃餅乾和甜點,否則,長期這樣下去,寶寶只會對零食感興趣,對正常的一日三餐飲食不感興趣。

生病期間不宜吃甜食

很多寶寶在生病時,都會有食慾不振的情況,爸爸媽媽心疼寶寶沒吃飯,常常會給寶寶一些甜食。其實,這樣做對寶寶的身體恢復是很不利的。這是因為,寶寶生病後,消化道分泌液會相對健康的時候有所減少,胃腸運動緩慢,消化功能失常,所以往往會食慾下降。

此時,如果給孩子吃過多的甜食,會消耗掉體內大量的維生素,而人體缺乏某些維生素後,口腔內唾液、胃腸消化液就會減少,從而會使得食慾更差。特別是在飯前吃甜食,會引起血糖升高,更會導致寶寶沒有飢餓感,而更不願吃東西。

另外,即使健康的寶寶也不要過多吃甜食,會造成食慾差、齲齒,並且對保持視力和骨骼生長也不利。

烹調方式的選擇

在為寶寶準備膳食時,由於不同的烹調方法對食品的營養成分可造成不同的影響。所以對不同性質的食品宜採用不同的烹調方法,這樣才能最大程度地減少營養損失。

1.煮 這種方法可使食物裡的糖類及蛋白質在湯中發生水解,而對脂肪則沒有明顯的影響。煮過的食物,有助於人體對澱粉性食物和蛋白質的充分吸收。但水煮也有一些弊端,比如會使水溶性維生素和鈣、磷等無機鹽溶於水中,造成營養流失;蔬菜用水煮時,會使30%的維生素C遭到破壞,另外30%溶於菜湯內;其他耐熱性不強的B族維生素也會遭到破壞。

2.蒸 在烹調過程中除無機鹽不會因蒸而流失外,其他如維生素等營養物質的損失與煮基本相似。

3.燜 因這種烹調方法可使維生素C和B族維生素有較大的損失,但可提高人體對其他營養的消化利用。

4.鹵 水溶性維生素和無機鹽部分溶於汁中,可減少食物中的少部分脂肪,使烹調後的食物更容易消化。

5.煎 煎的溫度比煮要高,但烹調時間較短,因而維生素損失較少。

6.炒 烹調時急火快熱,因此除維生素C損失較多外,其他維生素保持較完全。但干炒黃豆時,會破壞部分蛋白質、脂肪、糖類及維生素。

7.溜 溜與炒相似,只是溜時往往要加醋、勾芡,這可對維生素起到保護作用。

8.炸 炸法因油溫較高,一切營養物質均可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壞。但如果在掛糊上漿後炸制,則可避免上述損失。

9.烤 烤可分為明火燒烤和間接烘烤兩種。明火燒烤對維生素A、B族維生素、維生素C的破壞較重,脂肪和蛋白質易變性;間接烘烤會使原料變硬結層,可減少內部各種營養成分的損失。

10.蒸或烙 製作麵食時,最好採用蒸或烙的方法,不要用油去炸麵食。尤其是玉米粉,因為其中的維生素本身較低,而且又不容易被寶寶的腸道吸收,如果用油炸,就會使營養素含量更少了。可把玉米粉做成玉米粥、小窩頭,這樣,不僅可具有寶寶喜愛的顏色和香味,而且吃了也容易消化。

寶寶的健腦食品

為了能讓寶寶更聰明,媽媽應在寶寶的飲食安排上適量增加健腦食物,以下食物都對寶寶的大腦發育有很大好處。

1.鮮魚 鮮魚中鈣、蛋白質和不飽和脂肪酸的含量都很豐富,可分解膽固醇,使腦血管通暢,是最佳的寶寶健腦食物。

2.蛋黃 蛋黃中含有的膽鹼和卵磷脂等是腦細胞所必需的營養物質,寶寶多吃些蛋黃能給大腦帶來活力。

3.牛奶 牛奶中富含鈣和蛋白質,可為大腦提供各種氨基酸,適量飲用牛奶,也能增強寶寶大腦的活力。

4.黑木耳 黑木耳中含有豐富的纖維素、蛋白質、多糖類以及礦物質和維生素等,也是補腦健腦的佳品。

5.大豆 寶寶每天適量食用一些大豆或豆製品可以補充卵磷脂和豐富的蛋白質等營養物質,能很好地增強大腦的記憶力。

6.香蕉 香蕉中鉀離子的數量很高,且含有豐富的礦物質,寶寶常吃也有一定的健腦作用,且可以預防便秘。

7.核桃仁 核桃是公認的健腦食品,它含有鈣、蛋白質和胡蘿蔔素等多種營養,對寶寶的大腦發育極為有益。

8.杏 杏含有豐富的維生素A和維生素C,寶寶吃杏,可以改善血液循環,保證大腦供血充分,從而增強大腦功能。

9.圓白菜 圓白菜中含有豐富的B族維生素,能夠很好地預防大腦疲勞。

此外,玉米、小米、洋蔥、胡蘿蔔、香菇、金針菜、土豆、海帶、黑芝麻、栗子、蘋果、花生仁以及動物的腦和內臟等也都是較為理想的兒童健腦食物。

如何搭配寶寶的主食

不少家庭,在給寶寶的膳食安排上存在著很多問題,尤其是主食不夠重視,搭配不夠合理。目前,大多數人都吃精白米、精白面。從口味上來說,精白米、面比粗糧可口,但從營養上來說,粗糧的營養價值要比精米、精面高得多。營養研究表明,稻米和小麥的營養成分大部分集中在胚芽、糠麩和米的表面部分,加工越精細,營養素的損失就越大,特別是維生素B1和維生素E,這兩種維生素都是人體必需的。另外,粗糧中還含有大量的纖維素,可吸收水分和腸道內的有毒物質,對預防便秘和腸道腫瘤都有很好的作用,因此,不應長時間地給寶寶吃精米、精面,而是要經常吃些標準米、面。

此外,一些雜糧如玉米、小米、高粱等,雖然其蛋白質質量不高,但含有較多胡蘿蔔素、B族維生素、多種礦物質和纖維素,對人體有利。所以寶寶的主食應粗、細搭配,不僅有利於寶寶的生長發育和健康,同時還可變換口味,使寶寶有新鮮感,避免偏食。

適宜此階段寶寶食用的食譜

自從有了寶寶,媽媽會對烹調有了興趣,究其原因,就是想讓自己的寶寶吃上最有味道、最有營養的香香飯菜。

1~2歲時,寶寶可以說「食無禁忌」了,但是為了健康,還是有很多飲食講究,在本章中我們都有詳細的介紹,家長們可以認真參考。另外,再給家長們介紹一些適合此階段寶寶食用的食譜,如:

1.玉米青菜

·材料

玉米罐頭1個、青菜200克、火腿50克。

·調料

鹽、香油、味精各適量。

做法

將玉米粒用水焯開,撈出,瀝干水分;火腿切丁;青菜洗淨,切段,用沸水焯一下。將玉米粒、青菜、火腿放在一個大碗內,加鹽、味精、香油拌勻即可。

功效

玉米營養豐富,不僅含有各種維生素、礦物質與微量元素、蛋白質,還有有益人體的膳食纖維、不飽和脂肪酸和卵磷脂等,可促進寶寶的吸收消化,是一種好吃又常見的營養食物。

2.蘑菇奶油燴青菜

·材料

油菜100克,蘑菇50克,奶油、芹菜各20克。

·調料

酸奶、鹽、胡椒粉、香油各適量。

做法

芹菜洗淨,切絲,焯水;油菜洗淨後用沸水煮熟,切成小塊,與芹菜絲拌勻;將蘑菇洗淨,並與奶油熬成湯;再將蘑菇奶油湯與酸奶、香油、鹽、胡椒粉混勻成調料;把芹菜、油菜和調料混勻,放入鍋內用小火燉10~15分鐘即可。

功效

此道菜含有豐富的維生素、膳食纖維、胡蘿蔔素以及鈣、鐵等多種對寶寶有益的營養成分,對促進血液循環、明目、增強免疫力等有很不錯的作用。

芹菜營養十分豐富,據測定,100克芹菜中含蛋白質2.2克,鈣8.5毫克,磷61毫克,鐵8.5毫克,其中蛋白質含量比一般瓜果蔬菜高1倍,鐵含量為番茄的20倍左右,芹菜中還含豐富的胡蘿蔔素和多種維生素等,植物纖維也比較豐富,對人體健康都十分有益。

3.軟煎雞肝

·材料

鮮雞肝100克、雞蛋1個。

·調料

麵粉、鹽、味精、植物油各適量。

做法

將雞肝在清水中洗淨,摘去膽囊,切成圓片,撒上鹽、味精、麵粉,蘸滿蛋清液;鍋置火上,放油燒熱,下入雞肝,煎至兩面呈金黃色即可。

功效

雞肝含有豐富的蛋白質、脂肪、糖類、維生素A、維生素B1、維生素C、煙酸以及鈣、磷、鐵等成分,有補肝益腎等功效。雞肝與蛋清等合用,營養豐富,可補充維生素A、鐵質等的不足。

雖然維生素A對美容護膚、增強免疫力和視力很有幫助,但如果每天維生素A的攝入量超過15毫克的話,就會引發骨質疏鬆症。

因此肝臟一定要適量地給寶寶吃,每週2次就可以的。寶寶的飲食要多樣化,盡量要輪換著給寶寶吃,不然寶寶會吃膩的產生厭食的現象,每次吃多少要根據寶寶的食量吃飽就行,不能過量會引起消化不良的。

4.溜魚肉泥丸

·材料

鯉魚200克。

·調料

鹽、味精、澱粉、植物油、蔥、醋、姜各適量。

做法

將鯉魚洗淨,剔去骨,再將魚皮去掉,將魚肉剁成肉泥,加入鹽、醋、味精醃漬入味,在醃漬入味的魚肉餡中加入適量澱粉和水,攪拌均勻;蔥、姜洗淨,切成絲;鍋內加入適量水煮沸,用湯匙將魚肉舀成丸子,放入溫開水中煮熟,撈出瀝干。鍋中放油燒熱,下蔥絲、姜絲爆鍋,再加少許澱粉液、鹽放入鍋中爆汁,最後將瀝過水的魚丸倒進鍋中,掛漿即可。

功效

魚肉肉質細嫩,營養豐富,鈣、蛋白質和不飽和脂肪酸的含量都很豐富,可增強寶寶體質,促進智力發育。

魚肉營養豐富,不能因為怕被魚刺卡到就不給寶寶吃魚,只是在吃魚時要注意兩點:一,要非常細心地挑出魚刺,一定要保證把魚刺剔除乾淨後再給寶寶吃。二,盡量做一些魚刺較少、較大、容易剔刺的魚給寶寶吃,減少寶寶卡到魚刺的風險。寶寶還比較小,可以吃剁爛的魚肉泥。

日常護理

給寶寶一個好睡眠

寶寶的睡眠時間會隨著年齡的增長而逐漸變短。當寶寶過了1歲之後,想讓寶寶像以前那樣安靜地進入睡眠狀態就不那麼容易了。再加上這個階段的寶寶開始接觸外界新鮮的事物,精神就更加難以平復,入睡前的那段時間,總是最令媽媽頭痛的。

因為此時寶寶雖然已經相對比較獨立了,但是對媽媽還有很深的依戀。有的寶寶晚上喜歡媽媽陪在身邊才能入睡,這個時候媽媽就不要以要寶寶獨立為借口,拒絕寶寶的請求,應該盡量滿足寶寶的需要,讓寶寶趕快進入夢鄉。

媽媽還可以在寶寶的床旁邊放一個薰衣草的熏香,薰衣草含有促進睡眠、緩解疲勞、安神靜氣的功效,可以令聞到的人安然入睡。另外,寶寶睡床周圍的光線不要太刺眼,越柔和越有利於寶寶的睡眠。睡前也不要聽節奏過於強烈的音樂,那樣只會讓寶寶的精神更亢奮。

總之,在睡覺之前,一定要安撫好寶寶的情緒,讓他安靜下來,再哄他睡覺會更容易一些。

讓寶寶學會自己吃飯

吃飯是每天都要做的事情,太複雜的用具寶寶暫時還學不會,因此,教寶寶學會使用勺子是其學習獨立進食的第一步。

家長在教寶寶使用勺子的時候,一定不可心急,要循序漸進、耐心地教。當寶寶十分急切地想要吃某些東西的時候,就是家長教寶寶用勺子的最佳時機。當寶寶十分著急地想把某些東西送入自己口中時,就會很關注別人是如何做到的,因此家長要利用好這種機會。家長可以先給寶寶一個同樣的勺,然後讓他看著自己是如何把勺子放到嘴裡的。

雖然寶寶只有1歲多,但使用勺子並不難,此時的寶寶特別善於模仿,所以家長要不斷重複動作教寶寶。也許他在開始的時候並沒有意識到勺子是吃飯用的,可能只是當成玩具。家長要讓寶寶耳濡目染,逐漸明白勺子的作用,這樣才能幫助寶寶盡早學會自己用勺子吃飯。

教寶寶用杯子喝水

1歲左右的寶寶可以教他用杯子喝水,這樣可以訓練其手部小肌肉,發展其手眼協調能力。教時需要注意以下幾點:

1.首先要給寶寶準備一個不易摔碎的塑料杯或搪瓷杯。

2.開始練習時,杯子裡的水要少放,讓寶寶兩手端著杯子,家長幫助他往嘴裡送,要讓寶寶一口一口慢慢地喝,千萬不能一次給寶寶杯裡放過多的水,避免嗆著寶寶。

3.當寶寶能夠較穩地拿杯子時,可逐漸放手讓寶寶端著杯子往嘴裡送。這時也要注意杯子中的水量要由少到多。

4.寶寶練習用杯子喝水時,家長要用讚許的語言給予鼓勵,比如「寶寶會自己端杯子喝水了,真棒!」這樣可以增強寶寶的自信心。

寶寶牙齒咀嚼功能健全

寶寶咀嚼功能有了顯著進步,能把食物送到咽部,通過咀嚼和吞嚥協調功能,把食物順利送入消化道。寶寶不但會咬食物,可能還會咬一些比較硬的物品,拿牙齒當工具使用。寶寶會逐漸適時地放過太硬的食物或物體,以保護自己的牙齒不被咬壞。

訓練大小便

1歲半到2歲之間,是培養寶寶大小便的最佳時期。爸爸媽媽要抓住這段時間,讓寶寶早日養成自己大小便的好習慣。

1.家長的帶頭作用 家長可以讓寶寶看見自己大小便,這樣他的記憶中就會有印象——家長都是在衛生間的馬桶中解決問題。家長還可以讓寶寶坐在便盆上,發出「嗯、嗯」的聲音,告訴寶寶這是做什麼用的。

2.熟悉寶寶的排便規律 家長一定要熟悉自己寶寶大便的時間規律,當時間快到的時候,可以把寶寶放在便盆上,示意他可以開始排便了。如果寶寶不願意排便也不要勉強,適應一階段後,情況就會有所好轉。在此期間,家長要不厭其煩地重複,以強化寶寶的記憶。

3.對於小便,家長最好事先掌握寶寶分泌尿液的過程時間 當寶寶的膀胱開始充盈的時候,家長就要及時給寶寶把尿,可以用吹哨的方法使寶寶形成條件反射,不自己隨意排尿。夜間入睡前讓寶寶尿一次,把膀胱中積存的尿液排乾淨,以減少夜間起床排尿的次數。

在訓練寶寶時要注意,當寶寶反應激烈時,就不要再繼續了,以免適得其反。通常來講,訓練寶寶小便的時間,最好安排在他一覺醒來或飲水30分鐘後,這樣成功率較大,而且印象也會比較深刻。大便最好安排在清晨,因為腸胃蠕動了一晚,會把之前一天體內的廢物排出體外。

給寶寶一雙合適的鞋

1歲多的寶寶準備開始走路了,所以為寶寶選購一雙合適的鞋很重要。這不僅對寶寶學會正確的走路姿勢息息相關,還是保護「小腳丫」的最基本的一件事。為寶寶選擇鞋子要從幾方面進行考慮:

1.穿著要舒服 根據寶寶的腳形、大小、胖瘦,要求鞋既要有空間讓腳生長,又不能使孔隙太大不合腳,給走路帶來不便。鞋底應稍柔軟且防滑,以橡膠底或布底為佳,鞋面以布或軟皮製為好。

2.質地良好 質地要輕便、柔軟,既保暖,又透氣;鞋底要有彈性,以增強腳弓彈性;鞋腰要結實不宜變形,避免寶寶穿上後將腳滑出來;鞋跟要平,以免引起肌肉和韌帶損傷,並利於維持寶寶的正常腳弓;鞋面和鞋幫要有一定彈性、易起皺,這樣寶寶的腳能自然地彎曲。

3.要有保護 家長還應該考慮到這時期的寶寶在學走路的時候,還不知道看腳下,稍不注意他的小腳就會踩到或踢到什麼東西。因此,鞋底和鞋幫應有保護小腳的一定厚度,以免小腳丫受粗糙地面或其他尖銳物品等的傷害。

4.試穿 給寶寶買鞋,最好讓寶寶試穿。每隔一段時間,要檢查一下寶寶的腳和鞋是否合適,是否又小了等。

培養寶寶的衛生習慣

衛生習慣對寶寶的身體健康和以後的生活都會產生較大的影響,爸爸媽媽一定不要忽視。培養寶寶的衛生習慣主要包括以下內容:

1.盥洗 對於1~2歲的寶寶非常重要,主要包括早晚洗手洗臉、飯前便後洗手、睡前洗腳、洗屁股以及定期洗澡等,隨時注意保持全身皮膚的清潔。寶寶要有單獨的嬰幼兒專用盥洗用具,不可與家長混用。

2.勤剪指甲,保持指甲清潔,不積泥垢 指甲縫是細菌容易寄存的地方,而寶寶常常不自覺地將手指放在口中吸吮,因此極易傳染病菌。在給寶寶勤剪指甲的同時,家長還要糾正寶寶吃手指、挖鼻孔和摳耳朵的壞習慣,防止由此感染病菌。

3.保持口腔清潔 寶寶每次吃東西後,家長要讓寶寶喝一點溫開水,以清潔口腔。到了2歲左右,還可以進一步培養寶寶飯後漱口的習慣。

4.衣服要勤洗勤換 寶寶的衣服要整潔,身邊應隨時準備乾淨的手帕,用手帕擦手擦臉和擤鼻涕等。

另外,要想讓寶寶養成講衛生的好習慣,還需要一定的方法和技巧,那就是家長首先要做榜樣。因為這一時段的寶寶特別善於模仿,家長的言談舉止都是他模仿的對象。另外,還要培養寶寶掌握一些與盥洗相關的詞語,如刷牙、牙杯、毛巾、漱口等,教時要有耐心,一邊講解一邊示範,並及時給予幫助。為了能夠引起寶寶的興趣,家長可以將盥洗過程編成兒歌教孩子唱,當寶寶做好時一定要即時鼓勵。最後一點提醒年輕的爸爸媽媽,就是培養寶寶的習慣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家長要有持之以恆的精神,經過不斷的重複、鞏固,最終才會使寶寶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

關注視力異常

眼睛是心靈的窗戶,更是小寶寶學習知識、認識世界的工具。所以家長要定期為寶寶做相關的視力檢測,以便及早發現問題,及早解決。特別是6歲以下的寶寶,因為6歲之前是寶寶視力發育的黃金階段,一旦過了六七歲再進行矯正,往往是事倍功半。

寶寶的視力異常常會有一些徵兆,如看東西靠得過近,習慣性瞇著眼睛看東西,或者看東西時全收下巴,由正方往上看等,家長要注意觀察。

為了早期發現,家長還可以給寶寶做一些簡單的試驗。比如,分別遮住寶寶的一隻眼睛,讓他看前方0.5~1米處的畫片,如果兩眼分別看時均能講述畫片的內容,則說明兩眼視力無明顯下降;當用某一隻眼睛看畫片時,常說錯內容或變得很煩躁,急於打開被遮住的眼睛,則可能未遮眼的視力有所下降。此試驗需要反覆多次,並注意所選的畫片應是寶寶所熟悉的。

既然良好的視力關係著寶寶一生的幸福,那麼如何預防寶寶的視力異常呢?來看看專家的建議:

●避免讓寶寶在燈光下睡覺 在此階段的寶寶,視力正處於最關鍵的發育階段,適應環境光線變化的能力還十分有限,如果臥室燈光太強,就會使寶寶感到煩躁不安,以致難以入睡,同時也會改變寶寶適應晝夜明暗的生物鐘規律,使他們分不清黑夜和白晝。所以臥室裡的燈光不能太亮,寶寶馬上就要入睡的時候,媽媽可以將臥室燈熄滅。

●預防眼內異物 要特別注意預防寶寶眼內進異物,如颳風天氣外出時要在寶寶的臉上蒙上紗巾,以免風沙刮進眼睛;掃床時要將寶寶抱開,避免掃帚或涼席上的小毛刺等進入眼睛。總之,家長要多用心關注寶寶的眼睛,發現異常及時診治,及時治療,保證寶寶有一雙健康明亮的眼睛,為寶寶的一生的健康、幸福打下良好的基礎。

如何把握寶寶穿衣適度

1~2歲的小寶寶穿衣要適量,宜少不宜多。這是因為寶寶的汗腺分泌十分旺盛,到了1歲以後,寶寶的運動量又明顯增多,所以要適當穿得少些,以適合其好動及代謝旺盛的特點。

首先,增減衣服要及時和適量。家長應每天聽天氣預報,可作為給寶寶加減衣服的依據之一。以免冷時不加熱時加,熱時不減冷時減,而導致寶寶患上感冒或肺炎。

另外,給寶寶增減衣服還應注意,減衣服後應使寶寶感到舒服,不活動時不感到冷,一般活動後不感到熱即可認為穿的合適。並且還要注意,寶寶衣著要寬鬆些,增減衣服後四肢活動不要受限制。

寶寶穿衣三原則:1.春捂秋凍。寶寶一般是陽氣偏旺之體,如果過暖則會助長陽氣而消耗陰液。所以媽媽也不要過早、過度為寶寶保暖,可以檢查一下寶寶的手、後頸,以不出汗為好,如果身體出汗容易感冒。2.手暖無汗為標準。通常寶寶穿著只要比家長多一件就行,大些的寶寶可以和家長一樣多,甚至還可以有意讓寶寶略微少穿一點,以鍛煉御寒能力。3.不要讓衣服妨礙寶寶的運動。經常看到有些寶寶穿得不太適合運動,這些都會使行動尚不靈活的寶寶活動起來十分不便,在客觀上會減少寶寶鍛煉的機會。

如何給寶寶使用涼席

炎炎夏日,也常常讓寶寶酷暑難耐,為寶寶買一塊涼席是很有必要的。

防止意外傷害

寶寶到了1歲以後,大多都能夠自己走路了,因而其活動的範圍變大了,而且此時的寶寶好奇心極強,看到什麼都想摸摸,作為家長要時刻保持安全意識,採取有效的措施,關注寶寶的安全,以免發生意外。

1.氣管異物 此時寶寶雖可自如地咀嚼、吞嚥食物,但咽反射弱,一旦異物嗆入,無法通過強咳反應將異物咳出而導致異物吸入氣管發生危險。所以對於一些小物件,如紐扣、花生仁、栗子等寶寶可以放入口中的物品,應置於寶寶夠不到的地方。

2.誤服 常見的原因是寶寶將家中存放著的藥物當成糖丸而誤服,以致發生意外事件。為了避免寶寶誤服,最好的方法就是將藥物置於寶寶看不到、拿不著的地方。

3.外傷 1歲後寶寶可以四處走動,但剛剛學走路的寶寶身體平衡能力很差,經常跌跤。對此,看護人員要隨時陪在寶寶身邊,不要讓他自己走遠。同時,家裡要將地板上的雜物清理乾淨,給寶寶盡量寬敞的空間。而尖銳的桌角也常常在寶寶摔跤時給寶寶帶來意外的傷害,應用桌角安全套做好防護。

4.熱水燙傷 5歲以下寶寶好奇心強,喜歡動手動腳、跑來跑去,易發生熱水燙傷事故。為此,家裡的水壺一定要放置在寶寶觸摸不到的地方。另外,飲水機最好要選用有保護蓋的,或者暫時不用飲水機。

春季是寶寶長高的天賜良機

一年之中,春季陽光中的紫外線最多。紫外線不僅有很好的殺菌作用,而且能刺激骨髓增生,使紅細胞增多,後者有利於人體攜氧,加快組織的新陳代謝。紫外線對於骨骼的生長發育同樣有益,因為人體內的維生素D只有經過紫外線的照射轉化成維生素D3才能被人體吸收,進而促進鈣、磷的吸收,為骨骼的生長發育創造條件。

春季寶寶易長高的另一個原因就是戶外活動增多可促進新陳代謝,調節內分泌激素的分泌,如生長激素分泌的增多,尤其有利於長高。而寶寶的跑、跳等運動,都可對骨骼產生良性的機械刺激,促使其微結構的重建,加速骨骼的生長。

春季各種蔬菜、水果等都含有人體長高所必需營養素,都對寶寶的骨骼發育有利。要想讓1~2歲的寶寶抓住春季這個長高的黃金季節,關鍵在於家長的護理。

1.保證充足的睡眠 寶寶的生長激素一半以上是夜間熟睡時分泌的,如果因為各種原因影響了寶寶的夜間睡眠,就會直接影響生長激素的分泌。

2.營養補充要到位 首先是蛋白質,蛋白質是生命的基礎,各種組織器官都由蛋白質構成,因此選擇高蛋白食物如瘦肉、魚類、牛奶、大豆、雞蛋等無疑是非常重要的;適當補充礦物質和微量元素,對骨骼生長也有作用,如鈣、磷、鎂、鐵、鋅等,可多吃些牛奶、魚類、動物內臟、堅果類食品等;補充脂肪和脂肪酸,除非寶寶已經達到肥胖指標,否則不應該嚴格限制寶寶選擇脂肪性食品,但應多選擇天然的含必需脂肪酸高的食品,如魚類、雞蛋等;補充各種維生素,維生素A、B族維生素、維生素C等尤其對寶寶長高方面發揮重要作用,日常食品中,柑橘類水果、胡蘿蔔、菠菜維生素C含量等尤其豐富。

3.飲食禁忌 這個時期的寶寶平時要少喝可樂、果汁、甜點等糖分過多的食品,過多的糖分會阻礙寶寶身體對鈣質的吸收,影響到骨骼的發育;鹽也是寶寶增高的大敵,所以,寶寶的日常飲食習慣要養成少吃鹽的習慣;加工食品,如火腿、香腸、漢堡、肉鬆、汽水、乳酸菌飲料、冰淇淋、調味汁等,這類食物含有較多高磷,攝入過多將直接導致體內鈣、鎂等礦物質流失,影響鈣的利用、骨骼的發育。

為小寶寶清除易噎物品

雖然對寶寶來說,把東西往嘴裡塞是無可非議的舉動,由此帶來的安全問題卻是每個爸爸媽媽必須嚴加注意的。爸爸媽媽應該瞭解哪些物體可能引起寶寶噎住窒息,以及應該如何防止此類事件的發生。

1.易噎住寶寶的食物 堅硬的食物,如花生仁、堅果等;圓形的食物,如糖果、葡萄、肉圓等;黏稠的食物,如花生醬、果凍、糯米製品等;其他的食物,如爆米花等,寶寶通常會大把地把它們塞進嘴裡。

【應對措施】

(1)將堅硬或圓形食物切成細長條狀或碎片狀,防止其卡住寶寶的喉嚨。

(2)注意寶寶吃東西時的舉動,防止一口吃得過多。

(3)教育寶寶吃東西緩慢並充分咀嚼。

(4)讓寶寶坐著吃東西,不要邊吃邊走邊玩。

(5)教育寶寶吃東西時不要說話或大笑。

2.易噎住寶寶的玩具 體積較小的玩具,這類玩具可以被寶寶塞進嘴裡引起噎住窒息;可拆裝的玩具,玩具中的某些部件可能體積很小,容易讓寶寶吞食;內有塑料小珠或塑料小球作為填充物的玩具,玩具表面破損後,漏出物被寶寶放入口中。

【應對措施】

(1)在購買玩具的時候,注意玩具上的適合年齡標誌,不要給寶寶玩不適合他年齡的玩具。

(2)經常檢查寶寶的玩具,看是否有鬆動的小部件。

(3)當寶寶與大孩子一起玩時,要密切監管,防止大孩子的玩具含有對小寶寶不安全的因素。

3.其他應注意的物品 硬幣、筆套、紐扣、鵝卵石、電池、塑料瓶蓋、嬰兒爽身粉、未充氣或破損的氣球等。

【應對措施】

(1)家長要經常檢查桌子底下、沙發縫隙、床底下等地方有無隱藏的小物件,這些家長注意不到的地方,常是寶寶最愛發掘東西的地方。

(2)櫃子、抽屜等都要用兒童安全鎖鎖住,櫃子、抽屜可能存在很多小物品,以防寶寶誤取誤食小物品。

(3)讓寶寶無法接觸到垃圾桶,垃圾桶對於寶寶而言充滿了各種危險物品,不光是因為垃圾桶不衛生,更重要的是,垃圾桶中的各種「危險品」,比如雞蛋殼、易拉罐蓋等都可能給寶寶造成傷害。

總之,生活中爸爸媽媽要有足夠的細心,將一切危險因素排除乾淨。

不要嚇唬寶寶

1歲到1歲半的寶寶,恐懼心理最強。這是因為寶寶雖然能夠充分感覺到自己周圍的世界,卻不能充分保護自己,所以就會對發生的不愉快的事情產生恐懼心理。這個時期的寶寶對很多事情都可能產生恐懼,如電話鈴聲、電器蜂鳴聲、汽車喇叭聲、汽車的前燈等,有的寶寶甚至看到媽媽的濕頭髮也會怕得要命。

當寶寶戰勝不了恐懼時,就會纏著媽媽來安慰自己,大多數寶寶在1歲半左右會出現這種情況。所以這個時期媽媽要注意平時不要嚇著寶寶,要充分保護好寶寶,不能讓他受驚嚇。如果寶寶能在不受驚嚇且祥和的環境中成長,加之補足運動所需的體能,他就會對自己充滿自信,即使遇到什麼不愉快的事情也不會被嚇得逃之夭夭。

有時,家長們會習慣性地選擇一些故意誇大的話語去嚇唬寶寶,希望令他們做得更好。殊不知有些話會對寶寶造成很大的影響。由於寶寶還沒有辨別真假的能力,他們會把家長說的話當成是真的,記在心裡,致使缺乏安全感。

可以斥責寶寶嗎

所謂斥責寶寶,其實就是因為寶寶犯了錯誤,或是不能按照家長的意圖行事時,家長對寶寶語氣尖銳地加以責備,據此來「勸導」寶寶按自己的要求去做的說話方式。

由於寶寶到了1週歲後,基本上都可以自己走路了,因此活動範圍也擴大了。當寶寶做一些危險動作時,媽媽不得不加以斥責,比如,寶寶將餐具從餐桌上扔下去、用手去摸裝有熱水的水壺、將打火機拿在手裡等。這時對寶寶斥責的目的在於使寶寶中止危險行為,並記住將來也不可以這樣做。多次被媽媽斥責後,當寶寶再要做什麼事情的時候,就會想起媽媽的斥責,這種不愉快的記憶可以讓寶寶可知自己的某些錯誤行為。

但是,對於這一年齡的寶寶,斥責應僅限於寶寶的錯誤行為或寶寶的瞬間不良行為。當家長想讓寶寶做某件事時,最好還是採用誇獎的方法。比如,當寶寶不能告訴媽媽自己要小便而是隨地排便,甚至尿在褲子裡時,就是斥責也沒有用,因為此時的寶寶確實還不能出色地做好這些事情,斥責對於他是沒有太大意義的。

其實批評寶寶也是有技巧的,可以用表揚伴隨批評。在批評的同時伴隨表揚,寶寶就會感到父母還是愛自己的,從而穩定情緒,堅定信心。所以,對寶寶的批評要注意:一是批評他的行為,肯定他本人;二是批評他此時的行為,肯定他一貫的表現;三是實事求是的批評。

不要簡單地逼寶寶表態。寶寶犯了錯誤,往往懾於家長咄咄逼人的氣勢,會趕快說「下次不幹了」。其實他並沒有明白,下次還會再犯。這時可以用誘導提高的方式使寶寶自己分析自己的行為,效果會好得多。

批評要心平氣和,不要暴跳如雷,不要對寶寶大聲吼叫。要正面批評,不要用反語譏諷。批評後,不要反覆嘮叨,以免寶寶產生逆反心理,降低批評的效果。

早期教育

早期教育的原則

對1~2歲的寶寶進行教育,也要注意一些原則,比如:

1.循序漸進 神經系統的發育成熟有一定的先後順序,寶寶的智力發育也有一定的規律。所以早期教育應遵循寶寶的生長發育規律和知識本身的順序性,由易到難,由淺到深,不可操之過急,否則反而會妨礙寶寶的智力發展。

2.因材施教 由於遺傳、生活環境、接受教育及個人努力程度的不同,每個寶寶在身心發展的可能性和發展水平上都存在著差異,其興趣、能力、性格也都不同,要根據每個寶寶的個性特徵,實施不同的教育,對智力落後的寶寶,更要善於發掘他們的特長,激發寶寶的興趣及增強他們的信心,以促進其智力的發展。

3.避免過度教育 好奇好動是寶寶的天性,過多地干涉會使寶寶膽小、怕事,也會助長他們的反抗心理,過分保護和干涉會使寶寶缺乏獨立性。而過度地期望還會給寶寶造成壓力,常會導致寶寶恐懼,對本來可以做好的事情,反倒無法很好地完成。

4.寓教於樂 做遊戲和講故事是最生動、具體的教育形式,尤其適合年幼的寶寶的智力發育。組織寶寶遊戲時應注意4個方面,即遊戲的活動性、創造性、知識性和角色性,要力求通過遊戲促進寶寶的動作、技能的發展、言語的發育,發揮他們的創造性和想像力。講故事、聽故事可培養寶寶的表達力、注意力、思維力及想像力,但應注意故事內容要適合寶寶的智力水平,言語要生動。

豐富寶寶的詞彙量

寶寶長到1歲多時已能夠四處走動,因而活動的範圍也增大了,還有了自己獨特的個性。此時的寶寶多數都已經有了表達的願望,但卻常常因詞彙的缺乏而限制了其語言的表達。所以爸爸媽媽要注意在日常生活中抓住各種機會,教給他新的詞彙。

實際上,在日常生活中增加寶寶詞彙量的機會隨處可見。比如:讓寶寶和媽媽一起擇菜、洗水果,告訴他各種蔬菜、水果的名字、顏色和外觀的形容詞,讓寶寶練習用這些詞說一句完整的話。

還有媽媽到郵局寄信、到商場購物、觀看街頭的宣傳櫥窗等,都可以帶上寶寶,並給他講解看到的新知識、新詞彙的意思,滿足他的好奇心,鼓勵他說出自己的想法和感受。

這裡有一些技巧和策略可供參考:盡量是寶寶看得見、摸得著的感官學習,這樣事物就可以具體、直接、形象地刻畫在寶寶的大腦中;寶寶喜歡才能學得快,比如,寶寶認識褐色、紫色的時間也許會比認識紅色和黃色要晚許多。因此,幫助寶寶擴大詞彙量也要根據他的實際接受能力和心理發展狀況,投其所好。

擁有豐富的詞彙,才能進行充分的表達。在發展寶寶語言智慧的過程中,大量豐富寶寶的各類詞彙是第一位的。

溫水、涼水訓練觸覺智能

在浴缸中放兩個小盆,其中一個裝上涼水,一個裝上溫水,讓寶寶把雙手先放進溫水,同時告訴寶寶:「這是溫的。」大約5秒鐘之後,讓寶寶把雙手放入涼水,同時告訴寶寶:「這是涼的。」這樣反覆交替幾次,寶寶就會感覺出溫和涼的差別,從而提升寶寶的觸覺智能。

但是,做這個訓練時要掌握好水的溫度,溫水不要熱了,以免燙了寶寶;而涼水也不要過於涼,否則寶寶試了一次之後就不願再進行了。

理性對待寶寶間的矛盾

現在,在中國城市家庭中大多都是獨生子女,在家裡「獨」慣了的寶寶,在與其他小朋友相處的時候,難免會發生小摩擦。作為家長怎樣解決寶寶之間的矛盾呢?

1.首先家長要明白,寶寶間的矛盾是難免的 活潑好動的寶寶在一起玩耍、遊戲時,發生一些矛盾極為正常,家長不要小題大做,更不要把寶寶之間的爭執發展到家長之間的矛盾。

2.家長應持冷靜的態度,理智處理 在這種情況下,無論誰是誰非,家長都不能偏心袒護,更不能粗暴打罵,而要批評教育,讓寶寶認識到自己的錯誤,並給被傷害的小朋友道歉。要教育寶寶做一個團結友愛、勇於承擔責任、知錯能改的好孩子。如果是自己的寶寶受了委屈,也要充分肯定寶寶的行為:「你是對的,你文明、講道理,我為你自豪,他打了你,是他的不對,他也會受到批評,我們不生氣、原諒他。」家長的肯定,可以讓寶寶丟掉委屈情緒,產生自豪感。這對性格懦弱的寶寶尤其重要。

3.家長應教給寶寶一些自我保護的方法 比如,告訴寶寶當別人打過來時,要知道用手去擋開,或者避開,該爭的時候要去爭,特別是遇到一些有害於小朋友、危害集體的事情,要勇於站出來敢於制止,必要時也包括還手。

加強體能訓練

多樣化的幼兒體能訓練,不僅有助於寶寶的運動、學習和體能全面協調地發展,還可以激發寶寶對運動的興趣。以下是兩種能夠引起寶寶鍛煉慾望的方法:

●學做快樂的小動物 如果寶寶的體能以及動作的協調能力較差,可以讓他模仿兔子跳、鴨子走、鳥兒飛等各種動物的活動。由於多數寶寶都喜歡小動物,模仿起來也特別有興致,這樣既增加了運動量又鍛煉了四肢的協調、靈敏和柔韌性。

●汽車比賽 家長需要準備兩輛小汽車,家長一個,寶寶一個,由家長發出口令:「預備——開始!」一起將汽車推出去,看誰的汽車跑得快。如此反覆幾次,讓寶寶學習競賽活動,培養寶寶積極進取的心態。不過為了不打擊寶寶的積極性,家長不要一味地自己贏,要不時地讓寶寶的汽車跑得快。

蒸饅頭,讓寶寶熱愛勞動

和寶寶一起蒸饅頭,是非常好的勞動,也是親子DIY的良好開端。

方法其實非常簡單,將寶寶的小手充分洗乾淨。媽媽端出乾麵粉,並在乾麵粉上加適量水,用力揉,同時告訴寶寶這叫和面。面和好後就成了一個麵團,可以讓寶寶任意將麵團搓成各種形狀。如果寶寶自己不知道如何下手,媽媽要在一旁提醒或者做示範。等寶寶將麵團搓成各種形狀後,可以在裡面放上好吃的餡料,如放上肉餡就成肉饅頭,放上菜餡就成了菜饅頭,什麼也不放就是純粹的大饅頭。隨後,將饅頭蒸熟。當寶寶看到自己的勞動成果後,一定很高興,不僅讓他認識到了勞動的快樂,也可以增加寶寶的食慾。

異常情況

寶寶不吃飯

1歲多的寶寶基本上可以吃很多種輔食了,但是有些寶寶就是不肯吃飯。對於寶寶不吃飯的情況,爸爸媽媽應區別對待,不要和別的小朋友比較。實際上,有些寶寶每天只吃半碗飯,但體重也能以每天5克的速度增長,這就是寶寶的合適的飯量。如果寶寶從一開始就是小飯量,那麼日後也不必強求他一定要吃得多。

此外,寶寶不喜歡吃飯的一個重要原因可能來自於家長的強制。有些媽媽為了讓寶寶多吃飯,就強制寶寶不吃完不許離開餐桌,這樣時間久了,寶寶就會痛恨起飯桌來了。還有些媽媽覺得寶寶長得小,就應該多吃飯,這種思想是錯誤的。此時,可以給寶寶提供適量的他需要的牛奶、魚、肉等食物,有助於長高、長壯。還有一種情況也是寶寶不吃飯的原因,那就是疾病,比如口腔炎、嗓子過敏等,都會導致孩子不想吃飯。

寶寶不吃飯,在排除疾病的情況下,爸爸媽媽不必過於擔心。如果實在放心不下,可以到醫院進行檢查和咨詢,但切忌隨便給寶寶服用促進食慾的藥物,以免危害寶寶的健康。

寶寶太瘦

有一種寶寶,不挑食、還吃得多,可就是「干吃不長肉」。有的媽媽會認為寶寶也許「天生就是瘦人」吧,這種說法不能支持。一般來說,食物的營養功能是通過它所含有的營養素來實現的,寶寶吃的食物多,攝入的營養素也應該多,就能長得胖。

這樣的寶寶很可能是消化道功能太差,吃得多、拉得也多,食物的營養素未被吸收、利用,怎會長好?如果媽媽準備的食物質量差,主要營養素,如蛋白質、脂肪含量低,寶寶也會瘦。再就是寶寶的能量消耗大於攝入,攝入的營養素不能滿足身體生長需要,寶寶當然不會胖。如果寶寶總是處於飢餓狀態,有可能是消化道寄生蟲病;若寶寶表現為吃得多、體重下降、體質虛弱,很可能患有某種內分泌系統疾病,應帶寶寶去醫院進行體檢與治療。

專家認為,寶寶過瘦,對身體的正常生長發育會有影響,會不同程度地出現發育遲緩等症狀,身體較正常發育的寶寶瘦弱,各項智能的正常發展、良好的氣質養成等都會受到影響。建議媽媽們要重視瘦寶寶的現狀,瞭解寶寶變瘦的基本狀況和原因後再對症下藥,幫瘦寶寶「長肉」。

糾正寶寶的不良飲食習慣,全看媽媽的耐心與「花招」。糾正過程中媽媽要堅持到底,不能在與寶寶的對峙中先敗下陣來,你的妥協會助長寶寶的壞習慣。

制定寶寶每天的進餐時間,並且固定下來,逐漸養成規律。每天的早餐不能超過7點半,晚點時間不能超過晚8點半,媽媽不能隨意更改寶寶的進食時間。

零食總是大人提供的,它們會傷害寶寶的胃,搞亂寶寶的飲食習慣。因此要「肅清」垃圾零食,讓寶寶回歸飲食好習慣。對於過分依賴零食的寶寶可逐漸減少供給,直到最後「戒掉」。

實際上,幼兒期是鍛煉運動能力的時代,寶寶瘦一些是非常正常的。不少寶寶一年裡體重增加2千克,而身高卻增長了9厘米,這樣的寶寶如何能夠胖起來呢?媽媽只是由於看到寶寶不太愛吃飯而過於心急了。其實,如果寶寶按照媽媽的意願來增長體重的話,就不能充分鍛煉了。

不會走路

看到別的寶寶剛滿週歲,甚至沒到週歲就自己能走路了,而自己的寶寶都一歲兩三個月了還是不能自己走,媽媽的心裡常是既羨慕又嫉妒。但有不少寶寶到了18個月還不會走路,但是以後成長的過程中完全正常。

如果到了週歲,寶寶還不能坐著,就很有必要到醫院進行檢查。但只要寶寶抓住點什麼東西就可以走,即便走起來比較笨拙,只要能走,以後就肯定能走得不錯。有時候,特別是冬季,寶寶穿得較多,又墊著尿布,不能充分地進行走路的練習,影響寶寶走路。所以,在冬季要把房間弄得暖和一些,將尿布換掉,襪子脫掉,給寶寶練習走路創造條件。

有些寶寶走路晚的確是有原因的,比如出生時體重不足2千克的寶寶,走路晚一點是很平常的。而太胖的寶寶由於走起來吃力,動作也笨拙,所以走路也可能較晚。另外,髖關節脫臼、佝僂病等也可能造成寶寶不會走路,不過這種現象現在已經較少見了。

還不會說話

儘管一週歲的生日都已經過了好幾個月了,可是寶寶還是連「嗯嗯」、「不不」也不會說,再看到別人家同齡的甚至更小的寶寶都能說話了,爸爸媽媽就開始擔心了,首先想到的就是自己的寶寶會不會是智力發育遲緩呢?

其實,只要寶寶聽得見,並且與其他寶寶的動作也沒有什麼兩樣的話,就不必要擔心智力問題。比如,家長讓寶寶把襪子拿來,寶寶會拿過來,問他媽媽在哪,他會用手指或者將臉轉向媽媽,這就不必擔心了。有些寶寶直到2週歲還不會說話,這可能與遺傳有關,可以問問寶寶的祖父母、外祖父母。

當然,寶寶不說話也可能是由於疾病引起的,比如舌下繫帶一直連到舌尖,使得嘴張不開,這樣的情況下只要一個簡單的手術就可以。另外,一生下來就注射過各種抗生素的寶寶,如果到了1歲半左右還不會說話就必須帶寶寶到耳鼻喉科檢查,萬一聽力上有問題,則應盡早向聾啞學校的老師咨詢,以便早點開始語言訓練。

還有一點,如果媽媽不愛說話,寶寶就缺少了學習語言的機會。而且家長少言寡語的性格也會遺傳給寶寶,如果較少與寶寶交流,寶寶可能不但不愛說話,甚至不願與媽媽的視線對視,這樣的情況就有些嚴重了,應積極地進行干預、引導。

哭昏過去

有些寶寶常常會在自己的願望不能實現時大聲哭泣,但在「哇」的一聲之後就不再出聲,而是突然憋氣,口唇發紫,數秒鐘內緊握拳頭,兩眼上翻,這叫屏氣發作,醫生將其稱為「憤怒性痙攣」。

這種抽搐,有的寶寶在週歲前後就表現出來了,通常是從開始能走路的寶寶中發作,有的一直持續到3、4歲。媽媽不必擔心這會轉變成癲癇,而且日後也不會因此而發生癲癇或智力低下等。抽搐只要是發生在生氣、喊叫之後就不必擔心。而且寶寶一發生抽搐後,家裡人就立刻妥協,什麼都聽孩子的,孩子就會越發任性,甚至將這種抽搐作為武器。這時,家裡人就要統一行為,對寶寶的發作不予理睬。當寶寶和媽媽爭吵的時候,其他人不要幫著寶寶說話,而是盡量將寶寶帶到戶外去消耗體力。這樣,寶寶慢慢會認識到這種抽搐並不能幫助他實現願望,也就會慢慢地好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