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超越原生家庭(原書第4版) > 這裡有一群人:「三角關係」到底是什麼 >

這裡有一群人:「三角關係」到底是什麼

從本質上來說,三角模式可以指任何一種涉及三方的人際關係。三角形的每個角都可以代表一個人,或者一群人。家庭中最基本的三角關係是由父親、母親和孩子組成的,而罪犯、受害者和警察也構成了一個基本的社會三角關係。每當我們想到「三角關係」這個詞時,就會想到人盡皆知的「丈夫、妻子、情人」之間的關係。其實三角關係中的任何一個角也可以是一個物品、一種活動,或者一件事。正像很多妻子抱怨的那樣:「工作是我老公的情婦。」

在肥皂劇的劇情發展中,三角關係是必不可少的主導機制。此類電視劇中的三角關係大多是由於某個人物不直接向對方表白或說明自己的意思而產生的。劇中的一個角色並沒有向當事的另外一方提供足夠的信息,而是把事情告訴了無關的第三方。如果帶著這種觀點來看肥皂劇,你會發現人們可以輕而易舉地把自己的生活弄得一團糟,而肥皂劇非常準確地反映出我們生活中的這個方面。

三角關係既有積極作用,也有消極影響。我們在第3章中提到過:每個人在人際關係中都有自己最為舒適的親疏程度。如果太過親密,或者太過疏遠,人們的內心就會產生焦慮。但是如果周圍環境中有許多其他人,焦慮也許會被沖淡。這就意味著人口眾多的大家庭具有更高的穩定性。當家庭中的某個成員焦慮過度時,他可以去找其他人傾訴,等自己冷靜下來,然後再回到原來的家庭關係之中。例如在我們祖父母那一代人中,如果父母與子女之間產生了難以控制的矛盾和衝突,父母會把孩子送到附近的叔叔嬸嬸之類的親戚家中住一段時間。這樣一來,雙方都有機會重新思考一下家庭衝突產生的原因,從別人那裡得到一些意見和建議,也許還會達成和解與妥協,以新的方式重續父母與子女之間的關係。但是在當今社會,大多數家庭成員都住得十分分散,而且在心理和感情上也很疏遠,所以很難再做到這一點。

今天的「核心家庭」(只包含父母和子女的小家庭)就像是一個個密不透風的壓力鍋。除了心理醫生的診所和家庭調解員的辦公室之外,很少有地方可以讓家庭成員釋放壓力,並學會處理自己的焦慮感。不少人都誤以為自己的焦慮應該自己解決,而不去找其他人傾訴,這樣就導致很多家庭的內部壓力不斷升級,直到最後整個家庭關係徹底崩潰。相反,家庭中的成員越多,三角關係模式越多,家庭內部壓力也越容易得到緩解。

但在實際生活中,大多數家庭中的三角關係模式反而加劇了家庭內部的矛盾。這些三角關係之所以會產生,往往是由於關係雙方很難把注意力集中在二人之間的事務上,也很難維持一對一的關係。人們的「分化」程度越低,就越難以做到這一點。

在一對一的人際關係中,人與人交往所產生的緊張和壓力通常會不斷增長。為了應對這種壓力,人們往往會向第三方傾訴,或者討論其他不相關的事情,從而構成一種三角關係。這種關係可以持續數小時、數天、數周,甚至數年。有些夫婦在談論子女、朋友,或者工作時關係都很融洽,卻不願意談論他們自己。在蘇的案例中,她後來瞭解到:母親結婚第一年跟丈夫發生矛盾之後,曾幾次跑回外婆家,向外婆抱怨丈夫對她不好。外婆卻勸母親說:「男人都是冷漠無情的禽獸。他們就是那樣,沒法改變的。」然後,母親就被送回家照常過日子了。在這種無法改變的惡劣環境下,蘇的母親感到非常無助。外婆不能幫母親反抗丈夫,反而以一種消極的方式跟他站在了一起。

如果換作別的家庭,外婆也許會對跑回娘家的母親說:「我早說過他不適合你。你就在我這兒住下,我來照顧你。」然後,母女雙方開始交流「壞丈夫」的故事,證明他真的不值得托付一生。過了一段時間之後,外婆和母親之間的舊有矛盾也許會逐漸浮出水面,母親會回憶起當初她為何離開自己的原生家庭。她其實是從一個控制欲強的人身邊來到了另一個同樣的人身邊。

如果再換作其他家庭,也許外婆會傾聽母親的傾訴,跟她一起談論自己的感受,分享婚姻生活的經驗,最後讓母親自主做出恰當的選擇。

但是無論如何,在任意一組三角關係中,總會有兩方關係比較親密(「圈內人」),而另外一方比較疏遠(「圈外人」)。想在三方之間保持同樣的親疏程度是很難的。有些三角關係的角色會發生轉換,任何一方都有被排斥在「圈外」的時候;有些三角關係的角色卻是固定的,關係比較親密的兩方和被疏遠的一方一成不變的。在角色固定的情況下,關係親近的兩方往往忽略了他們之間的分歧,而聯手對付「圈外」的第三方。這種三角關係最溫和的表現形式就是我們常見的「說別人閒話」。

在上述「母親與外婆」之間的關係中,我們列舉的前兩種情況體現出了三角關係的負面影響。在前兩種情況中,「圈內」的雙方(蘇的外婆和母親)在討論「圈外人」(蘇的父親),卻沒有涉及「圈內」雙方的關係。她們關心的焦點在於「圈外」的第三方,而不是她們自己。然後,蘇的母親回到父親身邊繼續生活,她也許會跟父親談起外婆的性格多麼強勢,卻不會跟父親交流他們夫妻關係中存在的問題。

在上述第三種情況中,「圈內」的雙方(蘇的外婆和母親)更關注她們自己的經歷和關係,而不是第三方的「圈外人」(蘇的父親)。這樣一來,她們也許能找到更有建設性的辦法來解決母親和父親之間的關係問題。

請做下面這個試驗,看看你能維持多久「一對一」的專注關係。

小測試:關注你自己

邀請一個密友或伴侶跟你促膝長談。請一直盯著對方的眼睛,跟對方談論你自己的情況,還有你與對方的關係,請不要涉及任何其他人或事物。試試你能這樣堅持多久。然後,再加大一點難度:談話時請只用現在時,不要用過去式和將來時,即只跟對方談論最近你們之間發生的事情。

│示例│

安娜和比爾聚在一起時,喜歡對莎琳評頭論足。對於莎琳身上的優點和缺點,他們的看法似乎十分一致。這其中暗含的意思是:安娜與比爾觀點相同,二人有很多相似之處,所以他們的關係很「親近」。相反,莎琳則與他們「不同」,所以關係就比較疏遠。但是當比爾和莎琳在一起的時候,則表現得十分「類似」。這樣一來,比爾和莎琳又顯得比較「親近」,而安娜與他們「不同」和「疏遠」。再換一種情況,如果安娜和莎琳在一起,她們則會討論比爾身上與她們不同的地方。在這三種情況中,關係「親近」的兩方都忽視了彼此之間的差異(因為這種差異會引起焦慮),也都對「疏遠」的第三方存在的差異形成了一致的看法。

在大多數人際交往中,人們往往很少談論自己和對方的情況,也很少涉及雙方之間的關係,而往往把大多數時間花在談論別人和不相干的事物上。這種現象其實很正常,也很自然。這是為了在人際關係的「親密」和「疏遠」之間保持一定平衡。但如果這是人際交往的唯一模式,那麼交往雙方自身的「融合」程度一定非常高,也就是「分化」得很不成功,而雙方的分歧要麼是被忽視了,要麼是處理得很不好。

這種情況會發生在家庭中、朋友之間、辦公室同事之間,甚至在國家內部和國際交流的過程中。這是三角關係的一種負面影響。但是為了應對親疏程度和人際差異引起的焦慮,人們大多經常使用這種方法。

請記住:人們之所以會對親密關係產生焦慮,是因為他們常常想「我應該如何與別人親近,同時又保持自我、和而不同?我不願按照別人的想法行事,也不想成為別人讓我做的那種人,那我應該跟別人保持多遠的距離?」或者「為了不讓別人變得跟我一樣,我要跟他保持多遠的距離?」

當人際交往中的雙方和諧一致時,他們可以很好地保持親密關係。但是當雙方發生分歧時,就會相互疏遠,或者進行「權力鬥爭」。此時,其中的一方就想要把某人或者某物牽涉進來,從而形成一種三角關係。

一個常見的例子是,夫妻雙方吵架時,其中一方往往喜歡把一個或幾個孩子拉進來,然後說道:「約翰尼和我的看法一樣,他也覺得你錯了。」這句話隱含的意思就是說:「要是我們都認為你錯了,那你就一定錯了。所以你最好改過來,按照我們的意願行事。」

三角關係一般有兩種不同的狀態:平靜狀態與緊張狀態。處於平靜狀態時,關係親近的兩方和諧相處,處於疏遠地位的第三方則希望能跟他們親近一些,進入他們的「圈子」。

在平靜的三角關係中,處在「圈外」的第三方也許會設法引誘「圈內」雙方中的一個,讓其拋棄原來的親密夥伴,而與第三方建立新的同盟。這樣的一個例子是,有個十來歲的少女,她的父母總是組成「統一陣線」,而把她排斥在外。因此,她總是想方設法在父母之間挑撥離間,使之發生爭執,結果父母中的一方反而跟她站在了一起,為了她的利益,與另外一方產生了矛盾。

在緊張的三角關係中,「圈內」雙方也許會因為關係過於親密,反而擔心自己在密切的關係中失去自我。這樣一來,他們會變得焦慮,並且發生衝突。在這種情況下,處在「圈外」的一方常常對他們的衝突敬而遠之,避免與之發生接觸。但是原來處於「圈內」的雙方卻試圖與被疏遠的「圈外」一方建立起一種新的聯盟關係。

例如,當父母發生爭執時,父親也許會把一個子女牽扯進來,希望他站在自己這邊,跟他一起對付母親。這個子女也許不願意加入,他會說:「我可不願意摻和這事兒,這是你們之間的事情。」

相反,如果這名子女希望跟父親建立更親密的關係,那麼他也許會認同父親的觀點,並向母親表示:他跟父親的看法一致,所以母親錯了。在這種情況下,希望與父親建立親密關係的願望超過了其躲避父母矛盾的願望。

問題

1.你的原生家庭中有哪些三角關係?請列舉出這些三角關係中的各方人物。如果你來自一個大家庭,那麼你們家裡肯定有很多各式各樣的三角關係。

2.請回憶一下你父母的婚姻生活。你和父母雙方的關係如何?你和他們雙方關係都很好嗎?還是和其中之一關係好?或者和他們的關係都不好?當你和父母一方關係比較親近時,和另外一方的關係如何?

3.通常情況下,我們一般和父母中的一方關係更親密。如果你邀請關係比較疏遠的一方單獨去吃午餐,將會發生什麼事情?你和另外一方的關係會怎樣?這會給你帶來麻煩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