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超越原生家庭(原書第4版) > 關係可以更近一些,但不要過分 >

關係可以更近一些,但不要過分

我們每個人都是一方面需要「親近感」(或稱為「聚合感」),另外一方面也需要「距離感」(或稱為「分離感」)。我們都需要一定的歸屬感和安全感,希望得到別人的支持、欣賞和愛;但同時也需要獨立、自主、自由和自決權。

這兩種截然相反、相互對立的需求貫穿我們整個一生,隨著我們生活環境和人生階段的不同而變化。

當我們還是嬰兒時,我們完全依賴於父母,時刻離不開父母的關愛。大約在兩歲左右,我們開始嘗試跟父母分開,但是又不敢離父母太遠,只能時時讓父母處於我們的視線之內;如果父母離開一段時間,或者我們找不到父母時,就會感到焦慮。隨著慢慢長大,我們越來越堅信:只要我們需要,父母就會出現在我們身邊,所以我們可以跟父母分離的時間也越來越長。

到了青春期,我們終於開始要求與父母徹底分離。雖然有時在很多方面仍然依賴著父母,但我們認為自己已經能夠獨立生活。這種分離與依賴的兩難困境常常讓青春期的少年感到痛苦和迷茫。接著,我們成年之後不久,就真正離開了家庭,獨自一個人踏上了人生的旅途。再過一段時間,我們就會遇到某人,跟這個人再來一段新的「親密」與「距離」交替糾纏的新關係。

請做下面的練習,看一看你在人際關係中是如何與別人變得親密或者疏遠的。

你的感情關係

請畫一個圖表,列出你十歲時原生家庭中的成員,用圓形代表家庭中的女性,方形代表家庭中的男性。請列出當時原生家庭中的所有成員,也包括你自己。請根據你認為的當時感情關係上的親疏程度來排列這些代表家庭成員的圓形和方形。也就是相互親密者靠近一些,相互疏遠者離遠一些。下面是一個例子:

請按照上圖的模式,再畫出你3歲、6歲、14歲,以及18歲時的類似關係圖表。你能否發現家庭成員之間的遠近關係隨著時間的推移而發生了一定的變化?你認為造成這些變化的原因究竟是什麼?

然後,請你再畫一個圖表,來表示現在你與原生家庭成員的關係。

最後,請畫一個你現在家庭成員的關係圖表,來表示你和你現在的配偶、夥伴、子女之間的關係親疏程度。如果你現在還是單身,請畫一個圖表來表示你未來可能家庭的關係。你能否發現這個圖表跟你原生家庭關係的圖表之間存在著一些類似之處?

通常情況下,人們往往會被具有同樣「親疏需求」的人所吸引。也就是說,如果你想要的人際關係距離跟某人想要的人際關係距離類似時,你們就會相互吸引。在那些有可能成為夥伴或伴侶的人群之中,我們常常可以找到跟我們具有同樣「親密度舒適區」的人。但這並不意味著我們表達出來的需求是一樣的。那樣的話就實在太容易了。通常情況下,雙方關係往往表現出的是一方想要親近一些,另一方則試圖疏遠一點。甲對乙說:「我們再多聊聊吧!」乙卻對甲說:「別來煩我。」實際上,雙方都在試圖維持人際關係的平衡,只不過一方扮演的是「追逐者」的角色,另一方扮演的是「疏遠者」的角色。如果其中一方發生了轉變,另外一方常常也會隨之轉變,這樣才能維持家庭關係機制的平衡。例如,如果「追逐者」開始疏遠,原來的「疏遠者」則會變得焦慮起來,然後開始向「追逐者」靠近。

很多夫妻都曾經因為這個問題去過找婚姻關係咨詢師。大多數情況下,妻子會向咨詢師抱怨丈夫冷漠,丈夫則嫌妻子太「黏人」。但是如果妻子變得獨立一些,不再那麼依賴丈夫,丈夫則會開始傾向於依賴妻子。也許丈夫並不承認這一點,但是他會抱怨妻子很自私、不管孩子等。

在各種各樣的人際關係中,人們大多數時候要麼是「追逐者」,要麼是「疏遠者」,但是每個人都能夠扮演好這兩種角色。一般來說,在一段親密的感情關係中,女性往往扮演著「追逐者」的角色,而在一段親密的性關係中,男性則扮演著「追逐者」的角色。如果無法建立起比較親密的關係,「追逐者」就會感到失望,因為「追逐者」是需要別人的人,他們的行為受到「遺棄威脅」的驅動。

相反,如果二人關係過於親密,「疏遠者」就會感到不悅,甚至會感到「窒息」。「疏遠者」想要特立獨行,總害怕自我被別人「吞沒」。

在良好的人際關係中,關係雙方應該可以根據不同的狀況隨時轉換「追逐者」與「疏遠者」的角色;雙方都應該及時發現並表達自己對關係親密或疏遠的需要。

問題

1.在你的原生家庭中,誰扮演著「追逐者」的角色?誰又是「疏遠者」呢?

2.你的母親會在什麼情況下扮演「追逐者」的角色?在什麼情況下她會成為「疏遠者」?你的父親在什麼情況下會扮演「追逐者」的角色?在什麼情況下他會成為「疏遠者」?你的兄弟姐妹又怎樣呢?

3.你是否跟其他家庭成員在感情上有時疏遠、有時親密?你能否進行「追逐者」和「疏遠者」之間的角色轉換?還是只能做一個角色?如果是那樣的話,你會怎麼做?

4.如果你想要親近一點兒或者疏遠一些,誰會變得最為焦慮?如果你家裡有人想要親近或者疏遠你,你又會怎麼做?

5.在目前的人際關係中,你扮演著什麼角色?你的角色是隨著交往對像發生變化,還是隨著具體環境而發生變化?對於你的親近或疏遠,對方有何反應?

有些夫妻只要待在一起,就會因為「親密」或「疏遠」的問題而發生爭執。一方不斷要求更加「親密」,另外一方卻常常要求距離「疏遠」一些,但是誰也沒有意識到:他們雙方都在盡力維持一定的「親疏舒適度」。而這種「親疏舒適度」是他們在各自原生家庭中塑造形成的。這樣的夫妻也許最後會離婚,然後各自跟別人重新組建家庭。他們也許都會認為新伴侶跟以前的伴侶完全不同,正是他們真正想要的理想伴侶。但是,他們又毫無意外地選擇了跟自己具有相同「親疏舒適度」的人。於是同樣的爭執會重新上演,只不過內容不同,角色也許會發生變化。也許他們爭執的東西會發生變化,從前的「追逐者」會變成現在的「疏遠者」,但是在這段新的關係中,基本模式仍然不變。

人們可以改變自己的「親疏舒適度」,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選擇比原來更親密一些或更疏遠一些的人際關係。但是即使在新的「親疏舒適度」上,我們仍然會不斷地進行「親密」和「疏遠」的調整,以達到人際關係的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