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貴妃起居注 > 影響 >

影響

若是都依徐循,自然是一切如故,這件事就算是揭過去了。反正無非就是幾個人和栓兒說了點什麼,孩子還沒糊弄過去了,壓根都沒起疑心。可,問題就在於,雖然皇帝說了依她的意思來辦,但這件事顯然還是不能依她的意思來辦。不看在別人,只看在仙師份上,她都得揣摩著皇帝的意思去辦。

她估計皇帝是不會對阿黃點破什麼了——點破了又能說什麼?當年胡後被廢的時候,阿黃已經很大了,這些年來也有大把機會和生母相處,皇帝就是想抹黑胡後,也得看阿黃會不會信。再說了,對女兒說前妻的壞話,實在有點沒品。從她對皇帝的瞭解,以及皇帝自己的表現來看,這件事,他是打算就這麼裝糊塗,裝無知,含混過去了事。

既然如此,那仙師那邊也沒必要知道真相了,按徐循提出的方針,她需要知道的便是『徐循說動了皇帝,以避居長安宮不再管事為交換,讓仙師繼續居住在北京,以及安排阿黃盡快出嫁』。這麼著,皇帝面子上好看了,仙師心裡也安穩了,阿黃更不必面對一個不知所措的父親,大家都各得其所,似乎是個很不錯的結果。

——只除了太后現在沒有多餘心力、興趣管理瑣事,而仙師退出以後,宮務又需要人來管,然後皇帝還屬意徐循填上以外,這個計劃沒有別的破綻了。徐循也找不到一條更好的路來避免自己不進一步得罪太后,雖然她很明白在太后看來這件事是怎麼樣的:有人和栓兒說了幾句話,徐循感覺上是摻和了一腳,然後靜慈仙師就去長安宮隱居了,阿黃出嫁了,宮務就交到她皇貴妃手上了,皇后雖然痊癒,但被進一步架空,太后不必說了,手裡權力更弱……以太后的性子,往什麼地方去編排她都不奇怪,很有可能就會把一切都歸納到她的陰謀上去。而皇帝呢,以他的性格,怎麼可能會跑去和關係業已比較疏遠的母親自揭瘡疤?然後靜慈仙師這邊,她還處在阿黃沒暴露的錯覺裡,更不可能會去說明真相,這個冤枉虧,徐循是咬著牙都要嚥下去,雖然心裡冤,但……有啥辦法,沒有第二條路可以走了。

至於一切維持不變,那是下下策,不把真相告訴靜慈仙師,人家憑什麼相信徐循對皇帝有這麼大的影響力?她和皇帝做了多少年夫妻了?可若告訴了真相,且不說靜慈仙師未必會諒解她熱血上腦,貿然違約,就說皇帝這邊的感想吧,沒有什麼男人喜歡在自己的女人跟前丟臉,更別說以皇帝和靜慈仙師的關係,若是皇帝知道他的淒涼暴露在當時廢後事件的直接受害人跟前,供她幸災樂禍,徐循根本不知道在脾氣受到刺激的情況下,他會做出什麼事情。權威下的孤寂,被一人知道那算是滄桑,被太多人知道,簡直就是笑柄。

那天晚上,皇帝當然沒有什麼興趣再來證明自己的雄風了,他很早就睡了過去,起碼是好歹把眼睛給閉上了。徐循也是一晚上都沒睡好,就在琢磨著這事兒,越琢磨她越是無語,到最後也懶得想那麼多了,吃虧就吃虧吧,被冤枉就被冤枉好了,反正她在太后眼裡估計一直都是一頭白眼狼,現在也不差多這麼一樁罪孽。現在最要緊的,就是把這件荒謬絕倫的人倫小案給解決掉。甚至於事件各方的利益鏈條,她現在都懶得梳理,打從孫氏動了陰奪人子的念頭到現在,這件事裡牽扯到的所有人幾乎都是輸家,若誰還為一點蠅頭小利沾沾自喜……那就讓她高興去吧,她也管不了了。

第二日送走了皇帝,她便去拜訪靜慈仙師,開門見山地把皇帝的條件擺了出來。

「提到阿黃以後,大哥是心軟了一點。」徐循不是為了賣人情,只是若說得太好,仙師也不會信,「我求了半夜,大哥終是鬆了口,也不願見到阿黃日後和生母分隔兩地,只要姐姐日後在長安宮內,不再頻繁出門,想來大哥也不會重提去南京之事了。」

事實上,這應該也是符合皇帝性格的。徐循無法想像皇帝在意識到自己的慘淡後,還會樂見『敵人』活得逍遙自在,比當皇后的時候好像也差不了多少,動不動還可以踐踏一下現任皇后的尊嚴。

靜慈仙師顯然鬆了口氣,她不禁露出一點略帶自嘲的笑意,「我倒是該多謝陛下了,修道之人,本不該再牽涉紅塵之事,只是老娘娘厚愛,又不好拂了她的面子。」

徐循昨晚倒沒想到這一層,現在聽仙師說起,一想也是這個理:之前助理宮務,還可說是為阿黃日後的婚事著想。現在阿黃做了這樣的事,能順利出嫁都要求神拜佛了,期望值低了以後,再管宮對仙師來說根本只是白做工。皇帝能出面幫她辭職,她說不定還求之不得哩。至於在宴會上坐在孫後之前這樣的事情,純屬太后和孫後之間的鬥爭,這裡都不必談了。

好歹有個人能從這一團亂麻裡得到一點安慰,雖然難免帶有心酸,但也實屬不易。徐循的心情亦是開朗了一些,她笑道,「正是,且看吧,這幾日大哥也許會去清寧宮一趟,到時一切順其自然,若他真屬意我管宮,阿黃的嫁妝,我自會盡點心意。若不是,我也會多提醒大哥幾句的。」

仙師頷首道,「我總之就都托付給你了——能與你相識,真不知是幾輩子修來的福氣。」

徐循自然連忙遜謝,兩人說了幾句客氣話,外頭有人來報:「大公主來了。」

仙師便令進來,她偏頭對徐循道,「這些年來,我是虧待了阿黃,總有這樣那樣的事情,未能悉心教她……」

她歎了口氣,「總覺得孩子還小,一轉眼也這麼大了,展眼就要出嫁,日後相見的機會,又有幾次?人生到了我們這個年紀,看的也就是下一代了。是以最近我都天天讓她過來,好教導她一些為人處事的道理。」

她忽然又自嘲地一笑,「其實也就是談談說說而已,論到底,我也未必擅長,否則,又如何會落得如今這樣地步?」

徐循不知如何安慰她,恰逢阿黃進來,她更有幾分尷尬,卻又不好就走,頷首受了阿黃的禮,便沒話找話道,「如今也開始留頭了吧?今年二月二,不必去剃頭了。」

宮裡規矩,皇子皇女留的都是光頭,只皇女有兩個小揪揪而已,要到十多歲才開始留發。阿黃去年以前都保持孩童髮型,從臘月裡開始不剃頭了,孩子年輕,頭發生得快,現在已有寸許長,全都支稜著,看來像是個剛還俗的小尼姑。她點了點頭,抿著唇並不說話,徐循見她眉眼間有些郁色,也不禁輕輕地歎了口氣:歷來百姓女,成婚都在十七歲前後,她提早三年就要出宮嫁人,起因不過是一樁在她看來不但不大,而且還很正義的行事。這孩子就算很有些心眼,又受過些坎坷,但畢竟是當作金枝玉葉養起來的,就如同當年剛進宮的她一樣,雖說明知道宮裡有些殘酷的事,只怕一時也不易接受自己亦不能倖免,是無常世道中毫無特殊待遇的一員。

她如今身居高位,外人看來無限榮寵,對比仙師的待遇,高下立判。觀阿黃眉宇,自己多說她也未必聽得進去,倒說不定激起她的反感,覺得她是站著說話不腰疼,徐循輕歎一聲,也不搭理徐循,只對仙師道,「如今咱們且說擇婿的事,你也知道,此事都是宮裡宦官們去辦,我這裡多少還能托人打聲招呼,姐姐只想著,覺得阿黃這性子更適合什麼樣的人,且托人告訴了我,咱們也盡盡自己的努力吧。」

仙師自然一口答應下來,也不顧阿黃的反應,以及徐循的謙遜,又令她叩謝徐循,阿黃只得跪下來給她磕了個頭,徐循忙彎腰將她扶起,阿黃這廂也要起身,兩人眼神一對,徐循見她臉蛋尖尖,大類乃母當年,心中不免歎了口氣,低聲道,「你還小,以後慢慢地就懂事了,不論如何……」

她本想說:『不論如何,也不該虧待圓圓,她畢竟和你是一塊長大的』,但見阿黃神色漠然,便又把話吞了回去,改口道,「不論何時,這世上都有艱難的事,就看你怎麼想,怎麼去度過吧。」

阿黃默不吭聲,徐循和仙師是何等人物?焉能看不出她的不以為然,兩人對視了一眼,均都有些無奈,仙師歎道,「還是早嫁早好吧——唉,我就把她托給你了。」

徐循雖然心中亦有感慨無奈,但卻不願再做頹唐之語,她微微一笑,似乎是勉勵自己,又或者是在勉勵仙師,「是啊,起碼咱們的女兒也還是能嫁出去的。」

仙師被她一說,亦是不禁從眼睛裡笑到了臉上,與徐循又交換了一個眼色,方才欣然道,「不錯,早日嫁出去,也未嘗不是好事。」

#

世間事,不如意者十常八/九,就看你用什麼心態去做了。抱定了不喜阿黃的心態去為她忙碌,那自然是忙得沒勁兒,但是轉換一下心態,徐循又覺得也不是什麼壞事。起碼就利己角度來說,這也算是為了點點婚事的一次練手,有這個盼頭在遠處,眼前的煩心事便沒那樣討厭了,她也能比較容易地鼓起勇氣,請皇帝去清寧宮攤牌。

「不是都說了,依你的意思去辦嗎?」某皇帝嘟嘟囔囔的,「怎麼還要我出面啊?」

「我的意思就是請您去辦啊。」徐循哭笑不得,「不然又該怎麼和老娘娘說?老娘娘那裡可還什麼都不知道呢。」

「讓胡氏去說好了。」皇帝無腦推卸責任。「她不是娘的腹心嗎?就讓她說自己身子不好,不能管宮了,這差事可不就卸下來了?」

「胡姐姐到現在都一心以為你被瞞在鼓裡,」徐循又開始和皇帝掰扯了,「讓她以此借口去說也不是不行,只是你這性子,她也是熟悉的。本來生大氣呢,忽然沒聲沒響,就這麼算數了?只怕胡姐姐會生出些疑惑來。」

「那就讓她疑惑好了。」皇帝還是嘴硬,「她勸不下我的脾氣,也不許別人能勸下不行?」

徐循只能無語地看著他,皇帝被她看了一會,可能也覺得自己幼稚,到底還是緩和了語氣,「其實真的讓她去說也不是不行,就說她身子不好不能管了,不是挺好的嗎?」

「老娘娘只是老了,又還沒糊塗。」徐循低聲說。「您這是要讓仙師莫名其妙地再得罪個老娘娘啊……」

皇帝沒法了,又回到原點,「那就你去說好了,就說是我讓你去的。」

徐循真快被皇帝弄瘋了,「大哥你也為我想想吧,我本來就和皇后不合了,在老娘娘眼中,雖也不是什麼好貨色,但到底沒怎麼往死裡得罪過她,偶有齟齬,也都是因公而發。您現在是也盼著我往死裡得罪個老娘娘?那我在這宮裡,以後還有沒有落腳的地兒?」

「有這麼嚴重嗎?」皇帝都被她急赤白臉的樣子給逗樂了,「也就是幫我傳個話而已。」

「烏鴉還不報喪呢,有個名聲而已,不一樣是人見人憎,」徐循使勁推皇帝,「我不管了,您去吧,去吧,去吧!」

皇帝沒得辦法,只好答應了下來,又威嚇徐循,「我去是去,你可不許管我怎麼說。」

徐循能得他答應,已經心滿意足了,料皇帝也不會胡說八道,便笑而不語,皇帝看她笑得滿足,便擰了她的鼻尖,戲語道,「就該讓你去得罪她,這樣,日後看你不盡心侍奉我?若惹惱我了,只需三四個月不理你,瞧你還有好日子過不。」

「又何須還要再得罪她一番?便是現在這樣,你三四個月不理我,到時皇后來踩我時,難道她又會出面為我說話了?」徐循就事論事地反駁道,「她心裡又何曾看重過我?我不得寵了,她自然提拔得寵的人和皇后斗去,不踩我一腳已算是有情分了,還理我呢?——倒是胡姐姐,說不定還扶我一把。」

皇帝搖了搖頭,歎息不語。徐循也覺得提這些事好讓人不舒服,遂轉移話題道,「年前說好的,過了年為壯兒開蒙,如今他在韓女史手裡,已經讀了幾本蒙書了。外頭的先生給物色好了沒有?」

「物色是物色好了,也就是前幾日的事。」皇帝道,「我特意找了都是人品方正的翰林老儒,希望耳濡目染,能讓這孩子學些好吧。」

「他可是沒什麼不好的地兒。」徐循即刻護短道,「要說有什麼不是,也是我不該讓他去看吳美人,不然,他未必會有疑惑。」

「可還不是?」皇帝便很方便地怪到了她頭上,「還不都是你多事?——現在壯兒還有去看她嗎?」

既然連仙師的事都說了,壯兒的事也就不必瞞著皇帝,徐循藉機道,「沒有了,我把他的身世原本都和他說過。孩子聽了很羞恥,再也不要見她,如今兩個月過去,都沒念過她一句。」

皇帝神色微霽,「還算知道些廉恥,懂得要好,那便是有救的。」

「他可也有一半是你的骨血。」徐循終忍不住為壯兒說話道,「多大的孩子,一件壞事也沒做過,怎麼聽你的話,他像是時時刻刻都預備犯下大罪似的,竟不是父子,反成仇人了。」

「就是因為我的血脈也不算太好,所以才擔心不是?」皇帝嘿了一聲,也不是沒有自嘲。「像媽要擔心,像爹也要擔心,這該讓人如何不擔心他?」

話都說到這個地步了,還如何進行下去?皇帝擺明了就是不喜壯兒,就如武姜不喜長子莊公一般,這是沒有道理可講的。徐循雖為壯兒不平,卻亦是無能為力,皇帝雖然口口聲聲十分愛她寵她,但基本上和他有關的事,似乎沒有一件是她能改變得了的。

把事情推給皇帝以後,徐循便不再管了,一心只教導點點和壯兒,連出遊的次數都減少了。仙師的話,令她感觸頗深,算算點點也就只能在身邊再養個十年左右,十年以後,她才四十出頭,游幸的時間還怕沒有?但和女兒朝夕相伴的日子,卻真是過一天,少一天了。——當然,她也是怕自己教得不夠用心,將來把點點養出阿黃那樣執拗的性子,那就是再後悔都來不及了。

點點懵懵懂懂、沒心沒肺的,自是不懂大人們的事,只覺得娘忽然多了時間陪自己,也挺開心。不過,她雖對永安宮外的事毫無所知,但卻不代表這孩子真是個傻瓜,徐循聽錢嬤嬤說,點點背了人,同她、歡兒抱怨過好多次,覺得弟弟的性子如今是陰晴不定、喜怒無常……不過,到底都還是孩子,點點也並未因此而疏遠弟弟,還是照舊想要親近他。

至於壯兒,表現要複雜一些,除了那天爆發性的哭號以外,如今他很少和徐循有肢體接觸,如以往那般撲入懷中撒嬌的情景已經少見,不過,好在和她在一處時,壯兒也遠遠不至於同在皇上跟前一樣緊張。徐循對他反正盡量一如既往,也不想太小心了,反而還讓孩子覺得不自在。

雖然兩個孩子都還很小,但徐循如今也時常說些為人做事的道理給他們聽,暫時還以錢嬤嬤從前教她的那些仁義道德為主,其餘別的東西,她打算等孩子上了十歲,漸漸懂事了以後再提。

這日兩個孩子都不必上學,徐循便接來到主屋玩耍,教點點和壯兒下圍棋。兩個孩子都不笨,迅速理解了圍棋的基本規則:圈地,點點已經開始在棋盤上啪啪亂下了,徐循忙著把她叫回來,道,「這還有提子、無氣沒教你們呢。」

她正在這教點點數氣,又解說一些遊戲規則,壯兒那邊倒是已經明白了不少,拉著韓女史下了起來。一邊下一邊問,「這裡是不是不能下?」

「為什麼要放在這裡?」

間了點點的笑聲,「哎呀,我明白了——應該這麼下!」

「我不嘛,為什麼不能這樣?我偏要這麼下!」

屋內正是亂哄哄的熱鬧時,忽又來人宣徐循去清寧宮覲見。徐循心底咯登一聲,多少有點底了,便讓孩子們逕自下棋,自己匆匆換了衣裳,趕往清寧宮去。

#

到了清寧宮內,並不見仙師,太后面上神氣也不大好,徐循入屋時,還見她同喬姑姑輕聲細語,不知商議些什麼。見到她進來了,兩人方才住口,徐循也不多問,上前行過禮。太后道,「起來吧——坐。」

她尋思了一會,方道,「今日讓你來,是有一件事想問你:你願不願意把宮務再接到手中?」

徐循聽太后話頭,和皇帝談得好像還不是很崩,心中不禁納罕:按她對這對母子的瞭解,這一番對話,應該是火花四射才對。除非是他倆都改了性子,不然,皇帝肯定沒按原來的策略行事。

「這……」她略現躊躇之意,沒有一口答應。

太后見她如此,便歎了口氣,道,「說與你聽,也是無妨。年前栓兒來此時,不知誰對他說了幾句不中聽的話,被大郎知道了,不禁是勃然大怒。他自然知道並非我的授意,便疑心到了胡氏身上,把栓兒的大伴,叫那什麼——王振的?拿來一問,果然如此,那兩人都是胡氏身邊的老人。」

「可——」徐循故作不知,故作得也很辛苦。「仙師不是這樣的人呀。」

「我也是這麼說了,剛才把她喊來,這孩子果然一無所知。想是那兩人跟她許久,心懷忠義,也是為她不平。」太后歎了口氣,「不論如何,大郎拿準此事,是不許胡氏再管家了。胡氏自己也是羞慚無地,堅決要回長安宮去住一陣子……我已許了她。」

「如今宮中事多,少了仙師調度,只怕老娘娘精神頭不濟,若有個寒暖,未必能照應得周全。」喬姑姑接口道,「恰逢皇后痊癒,本該還宮務於她,只是,皇后娘娘從前管宮時疏漏頗多,比起她來,老娘娘還是屬意於你——」

徐循哪還不知皇帝的用意?這麼做,雖然打了仙師的臉,又直接犧牲了兩個不知名倒霉蛋的前途,累得她們要被趕出宮去,也不知是直接回家,還是發往浣衣局服役,但卻能維護他和太后的關係,也能避免更大的衝突,又為徐循接掌宮務鋪平道路,在他看來,自然是很合算的買賣。

而儘管她對管宮的熱情,幾乎約等於無,但皇帝既然已經做了如此安排,又仁至義盡到這個地步,且在他來說,也的確沒第二個人選——再說,又還有阿黃的婚事……

徐循在心底歎了口氣,她垂下頭輕聲道,「老娘娘雖看得起我,但妾身資質愚鈍,只怕……」

雖然是謙遜推辭,但語氣綿軟,一聽就知道,徐循的立場並不是很堅定。

以她和皇后的關係,喬姑姑都把話點得如此明白了,她若還堅定回絕,那才有鬼。喬姑姑眼底,也掠過了一絲笑意,她請示性地看了太后一眼,見太后微微點頭,方道,「這事,也不是老娘娘同你兩人自說自話能定下來的,自會和皇爺商量。」

她頓了頓,又說,「只同皇貴妃說道兩句,盼你別忘了那就行了。」

都要如此赤.裸.裸地出言提醒了,可見太后心裡,有多不放心她的政治覺悟,若不是再沒第二個人選了,也未必會找到她頭上。徐循心中苦笑,面上卻不敢露出分毫,只柔聲道,「那就聽憑老娘娘和大哥的吩咐了。」

卻是口口聲聲,不離皇帝。

喬姑姑停頓了一會,方才笑道,「知道就好,這就不枉老娘娘看重你了。若是由你接掌,少不得要留心幾件事……」

便開始滔滔不絕地和徐循交代些近期的事項,填充突來的寂靜和空白。

徐循半心半意地聽著這些廢話——在這些音節底下,隱隱約約地,她彷彿聽見了上首傳來的一聲冷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