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花千樹:宋詞是一朵情花 > 見天地與見自己李煜 >

見天地與見自己李煜

繼位之前的李煜是一個開朗活潑的青年。他天生異相,「一目雙瞳」(每隻眼睛都有兩個瞳孔),按古人的說法,此乃大富大貴之命。但此事放在皇家卻犯了忌諱。因為李煜雖為中主李璟第六子,可二哥到五哥都早早亡故,皇位的儲備人才只有大哥和他兩個人。翻開史書,從秦二世胡亥矯詔殺扶蘇,到唐朝的「玄武門之變」,每次的皇儲之爭幾乎都能引起骨肉相殘的悲劇。但李煜無心政治,為了讓大哥安心登基,早早便遠離了皇位的爭鬥,自我放逐,選擇做個瀟灑快活的貴公子。

浪花有意千里雪,桃李無言一隊春。一壺酒,一竿身,快活如儂有幾人。

《漁父》

一棹春風一葉舟,一綸繭縷一輕鉤。花滿渚,酒滿甌,萬頃波中得自由。

《漁父》

這兩首詞描寫的是李煜身為皇子時的幸福生活,浪花似雪,桃李報春,掛一壺酒,撐一支竿,小舟在春風中微微蕩漾,賞花品酒,萬頃柔波中獨享自由的時光,不禁得意放言:世間能有幾人像我這樣快活?在李煜的詞作中,沒有金戈鐵馬,沒有戰火紛飛,只有輕鬆、快樂和自由。那時候,他的眼裡心裡都只有自己。

李煜本來是不打算當皇帝的,但李煜的大哥為爭奪皇位害死了叔父,接著又因為內疚和恐懼不久便過世了。李璟已無選擇,公元961年二月,吳王李從嘉被立為南唐太子。六月,李璟去世。七月,太子李從嘉即位,改名李煜,史稱南唐後主。短短幾個月的時間,李煜在心理上還沒有做好準備,便從輕盈飄逸的快樂王子變成了重任在肩的一國之君。

如果把南唐放在中國大歷史的浩瀚星空下,它只是一顆微光閃閃的小星。但在五代十國那個戰亂頻發政權頻更的年代,南唐歷三代君主,治世近四十年,鼎盛時期曾有三十五州之地域,可算十國中的「大國」。但李煜即位時,南唐早已大不如前。李璟在位時,曾多次向鄰國挑釁,結果惹得周世宗幾次親征南唐。為避兵亂,加上內部黨爭激烈,李璟不得已將都城從南京遷到南昌,最後就死在南昌。所以李煜即位時,一個內憂外患的南唐就是他手中的天下。

當然,「挽狂瀾於既倒,扶大廈之將傾」的蓋世梟雄確實存在,可惜不是李煜。李煜是「生於深宮之中,長於婦人之手」的文藝青年,善良多情,猶豫多疑,遇事容易放棄。這些性格上的弱點對任何帝王來說都是致命的。

據記載,南唐林仁肇曾是北宋忌憚的名將,作戰眼光獨到,軍事見解深刻。北宋伐蜀的時候,他看出宋軍戰線綿延,久戰必困,提出帶兵出征攻宋之薄弱地帶,以便收復南唐失地。李煜猶豫不決。林仁肇為了讓李煜放心,安慰他說:「等我起兵的時候,您就對外宣佈我是擁兵叛亂。這樣的話,如果成功,國家可以受益;萬一失敗,陛下就滅我九族,以證您的清白。」但是李煜猶豫了很久,怕惹怒宋朝,又怕無功而返徒勞師旅,終於沒有答應。林仁肇空有報國之心,無奈李煜並無報國之志。

不僅如此,耳軟心活的李煜,還中了宋朝的反間計,害林仁肇無辜喪命。事發於南唐使者到宋朝拜,宋太祖趙匡胤讓部下領著使者去參觀形似林仁肇的塑像,說林將軍願意歸順我大宋,用手一指旁邊的宅院,說那個就是未來的林府。這位使者回去後就將此事密報李煜,李煜隨後用毒酒毒死了林仁肇。從此,宋軍再無忌憚。

開寶七年(974),宋太祖發兵征南唐,南唐節節潰退,第二年就滅亡了。李煜在應該相信忠言的時候沒有相信,在不該輕信讒言的時候卻信了。都說漫漫人生路,總要錯兩步,但這樣的戲言對李煜來說實在太殘酷。

櫻桃落盡春歸去,蝶翻金粉雙飛。子規啼月小樓西。玉鉤羅幕,惆悵暮煙垂。
別巷寂寥人散後,望殘煙草低迷。爐香閒裊鳳凰兒。空持羅帶,回首恨依依。

《臨江仙》

據《西清詩話》記載,宋太祖兵臨城下,李煜正在寫這首《臨江仙》,詞還沒寫完,都城就被攻破。所謂「國破家亡之作」用在這裡實在太貼切了。後來宋太祖嘲笑李煜說:「若以作詞工夫治國家,豈為吾所俘也。」其實,當時國家存亡懸於一線,李煜寫詞未必是在用功,說其鑽研不如說其逃避。他畢生熱愛文藝,除此之外別無所長,在那樣的生死境遇,死又不敢死,活又不知道該如何活,他只好選擇藏在最為熟悉的角落,撫慰自己的不安。

城破時,重臣陳喬曾勸李煜自盡,李煜不肯。陳喬是李璟也非常器重的人才,李璟曾指著陳喬告訴皇子們:「日後國家有難,你們的身家性命都可以托付給他。」李煜做太子,陳喬是他的監國;李煜繼位,陳喬總領全國軍政。宋太祖攻打南唐,李煜讓他去送降表,陳喬不去,說皇上要是怪罪就殺了我吧。李煜不肯。等到宋軍最後攻城時,陳喬勸李煜背水一戰,天下沒有不亡的國家,投降只能自取其辱。李煜又不肯。陳喬無奈,自縊而亡,誓死不降。李煜活下來做了宋朝的俘虜,被封了個帶有些侮辱意味的「違命侯」,從此開始了階下囚的生活。

李煜在短短的人生中共經歷了兩次命運的轉折,一次是繼位,一次是亡國。兩次轉折,將他的人生分成了三段。第一段,他是自由快樂的皇子;第二段,他是面臨內憂外患的皇帝;第三段,他是任人宰割的羔羊。

「國家不幸詩家幸」,「文章自古憎命達」,這兩句話倒真是李煜一生的寫照。當他還是皇子甚至後來做了皇帝時,他的詞優美飄逸,浪漫華麗,香軟甜膩,「紅日已高三丈透,金爐次第添香獸,紅錦地衣隨步皺。」「畫堂南畔見,一向偎人顫。奴為出來難,教君恣意憐。」從金碧輝煌的宮廷到如花似玉的紅顏,寫得珠光寶氣,生機勃勃。而當李煜成了亡國君階下囚,他的詞風轉為沉鬱哀婉,哽咽悲啼。

多少恨,昨夜夢魂中。還似舊時游上苑,車如流水馬如龍,花月正春風。
多少淚,斷臉復橫頤。心事莫將和淚說,鳳笙休向淚時吹,腸斷更無疑。

《望江南》

江南的富庶繁華唯有在夢中出現了,醒來後,只剩下縱橫臉頰的淚水,和著悔恨難言的心事獨自吞嚥。從此,亡國之痛,故國之思,成為了李煜寫作和生命的主題,也成就了他「詞帝」的美譽。李煜最為人耳熟能詳的幾首詞全部作於這一時期。

簾外雨潺潺,春意闌珊。羅衾不耐五更寒。夢裡不知身是客,一晌貪歡。
獨自莫憑欄,無限江山,別時容易見時難。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間。

《浪淘沙令》

綿綿的春雨,五更的寒冷,讓這位昔日的帝王備感淒涼。他在夢中忘記了自己已經變成了「客人」,醒來之後才又重新記起自己俘虜的身份,不禁感歎只有在夢中才能得片刻的歡愉。下片寫不要獨自憑欄遠眺,無限江山,卻再也望不到自己的故國了。想到從前的生活和如今的處境,真是天上人間的差別。

亡國後的李煜寫了很多詞,總是繞不開「故國」與「夢境」,如《相見歡》「無言獨上西樓」,《破陣子》「四十年來家國」等,都是此類的翹楚。當然,這其中最引人關注的還是《虞美人》及該詞創作前後的種種傳說。

南唐滅亡後,李煜名義上被封「違命侯」,實際上就是被軟禁的囚犯。淒風苦雨,門可羅雀,很少與外界接觸。有一次終於來了個舊臣徐鉉,李煜一時激動,覺得總算能說說心裡話了,於是拉著徐鉉的手推心置腹,感慨錯殺林仁肇,落得如此下場,撫今追昔,悔恨難平。徐鉉臨走時,李煜還叮囑他有空常來坐坐。可惜,貳臣終究是貳臣,徐鉉竟然是宋太宗趙光義派來的「臥底」,回去之後把李煜的思想情況如實上報了。宋太宗頗不高興,這李煜整天跟舊臣們訴衷腸,很容易煽動故國人民的愛國情緒,威脅自己的統治。從此心裡存下疙瘩,打算找機會把李煜解決掉。

當然,也有傳說宋太宗最終除掉李煜,主要是看上了李煜的小周後。有說花轎抬走小周後,旬日才返。小周後深愛李煜,所以回來後跟李煜抱頭痛哭。宋太宗為了斷絕小周後的情絲,索性下狠心把李煜給殺了。也有說是因為宋太宗本身喜歡詩詞,但寫得總沒有李煜好,因妒生恨,完全是「文人相輕」。無論什麼原因,人為刀俎,李煜總是免不了一場厄運。

就在徐鉉探視不久後,李煜迎來了自己四十一歲的生日。這一天恰好是浪漫的「七夕」。酒入愁腸,作為詞人的李煜戰勝了曾為皇帝的李煜,推杯換盞中,他幾乎忘了自己的身份和處境,「命故伎作樂」,與她們共訴亡國之痛,並蘸著辛酸血淚寫就了傳唱千古的《虞美人》。

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小樓昨夜又東風,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欄玉砌應猶在,只是朱顏改。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

《虞美人》

宋太宗被李煜懷念故國的情緒激怒,當夜賜下毒酒。相傳毒藥為馬錢子,服後全身抽搐,頭腳蜷縮直至死去,狀極痛苦。李煜死後被宋太宗追封為吳王,但小周後終是不能忘情,悲傷過度,不久便香消玉殞。一首《虞美人》成就了李煜的千古盛名,也成了他的奪命詞。

算起來,李煜從亡國到去世不過三四年光景,但這段時間的代表作最多,詞學成就也最高。這些詞都是從尋常情景入手,寫春花秋月,寫落花流水,寫寒風冷雨。自然中最熟悉最平凡的情景,在李煜的筆下,變得別有況味:說不出的濃愁,化不開的憂鬱,道不盡的楚楚動人!

自晚唐五代始,民間詞開始逐漸轉到文人的手中,抒情詞數量隨之大增,但雕琢詞句產生的空浮乏力之氣也越來越明顯,幾乎令「詞」走上末路。直到後主李煜的出現,詞學發展才產生了質的改變。尤其是李煜的後期詞,音調通暢不拗口,語言樸實不弄典,更將自己獨特的人生經歷和感悟融入詞中,開闊了詞的意境,豐富了詞的內容,對後來宋詞的繁榮昌盛貢獻巨大。

除了上述詞史上的特殊地位外,李煜的詞能夠流傳至今的最主要原因是其感情的真摯。無論是亡國前春光爛漫的快樂生活,還是亡國後沉痛哀婉的憑弔歲月,李煜的詞都充滿了誠懇動人的力量。初讀後主的詞,覺得他寫的是自己亡國的痛楚,細讀之下,才覺出有種雋永的美。以《烏夜啼》為例:

林花謝了春紅,太匆匆,無奈朝來寒雨晚來風。
胭脂淚,相留醉,幾時重?自是人生長恨水長東。

《烏夜啼》

李煜這首詞寫的是自己階下囚的生活,寒風冷雨既是對周圍環境的描摹,也是自己苦悶內心的寫照,但似乎又不止於此。對舊時光的留戀與無奈,對青春年華一去不返的感慨,似乎放到任何時空都能引起共鳴。「人生長恨水長東」寫的是自然界的景物,也是人們心底對青春終將逝去的共同的慨歎與傷感。對故國的依戀如此,對遠遊的旅人、分手的愛侶如此,甚至擴大到所有回不去的時光,人們都會產生類似的感觸。

讀同一首詞,卻透過不同時代的眼睛讀出共同的憂傷和不同的滋味,或許這正是李煜詞光耀千古撲面而來卻絲毫不覺其陌生的原因,也是其傳誦至今的最深沉的魅力。